第598章 看誰要找死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晉軍已經在“新田”集結完畢,會向各個國家發出召喚,征召他們的軍隊一同南下嗎?這個根本就是不用多想的事情,一定會要求列國一起出兵南下。
隻不過,當前楚國隻是將大軍集結在“郢”附近,將近三十萬大軍並未向某處開拔。
“要是楚軍最終沒有北上,那可就有樂子了。”高固說道。
田湣想了想,說道:“楚國現在的情況很不妙,他們完全是被逼必須跟晉國交戰,不出兵北上的可能性極低。”
情況確實是那個樣子。
楚國先對晉國避戰,結果被晉軍殺到本土。
能夠看出一點,楚國君臣事先絕對沒有料到晉軍會入侵己方的本土,以至於後麵公子罷鬧出笑話。
由於公子罷率領的大軍不戰而潰,直接給楚國起到了雪上加霜的負麵效果,搞到天下列國認為楚國無力抗衡晉國,才有楚國重新集結大軍的動作。
如果楚國隻是報複吳國,壓根不用集結那樣的大軍,出動五萬就夠吳國受的了。
高固也知道楚軍不北上的可能性很低,心理泛酸才講那樣的話而已。
“楚國的用兵規模一直很大,逼迫晉國進行擴編。現在,楚國和晉國的用兵規模越來越大,其餘國家……,根本不可能和他們同列了。”高固說完歎息了一聲。
包括齊國在內,天下的所有國家已經跟晉國和楚國不是同一檔次,怎麽可能不會讓高固黯然傷神。
田湣不是在補刀,講出事實:“在‘新田’郊外的大軍之中,披甲之士的數量,目測超過三萬。”
三萬披甲之士?這是一支很恐怖的力量!
隻有真正曆經過冷兵器戰爭的人,才能知道披甲與不披甲的差距到底會有多大。
身上有靠譜的甲胄,心態上會更放得開,一切隻因為很難被一擊斃命。
沒有穿甲胄?與有穿甲胄的人打,首先自己心裏先犯虛,打起來要專門找到可以有效攻擊的部位,實在是過於束手束腳了。
心理狀態存在差距,別說是決生死,有打過架的人都知道沒打先犯虛會是什麽狀況。
到了軍隊的層次,超過了一定的人數規模,一方有甲,另一方白板,隻要不是著甲一方心態崩掉,沒有穿甲一方獲勝的可能性隻能說超低。
說到底,心態最為重要。
屢屢可見裝備精良的部隊也能戰敗,無非就是心態上麵出現出現了重大的問題。
“晉國如日中天,老夫委實想不出有戰敗的可能。老夫都知道,楚國君臣能不知道?老夫才懷疑楚軍不會北上。”高固現在更傾向於楚軍不要北上送人頭,利用‘方城’打防禦戰才是最佳的選擇。
問題出在高固無法左右楚國廟堂的決策,認為楚國北上送人頭會害了中原列國。
為什麽?
因為晉國一旦失去楚國這個威脅,勢必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剝削列國,尤其是變本加厲地來針對齊國。
田湣有些不敢和高固繼續聊下去了。
有些話吧,不同的人去說,影響力與下場會不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身板小就不要亂摻和什麽大事,免得出事了扛不住。
高固一個人自言自語了好久,直至閱兵結束才停止叨叨念。
一眾權貴迴城,自然是前往宮城參加宴會。
“晉國當然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魯卿不這麽認為嗎?”華元之前與季孫行父聊到一半,到宴會現場坐下繼續聊。
季孫行父趕緊四周張望一圈,發現沒有人刻意注意這邊才鬆了口氣。
哪怕是心裏厭惡晉國,以前沒有人會公開說出來,現在就更不會了。
魯國對晉國的態度比較複雜。
首先,魯國當老大的時間比齊國或晉國都要久,一度甚至可以代替周王室做天下的主。
然後,魯國挺感激晉國一直壓製齊國,免去了齊國向西擴張。
當了很久老大的魯國,天曉得他們怎麽會越來越弱,到現如今成了一個偏弱的中等國家。
其實也不奇怪,周公旦創造了“儒”這個群體,魯國內部當然是儒者眾多。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大批儒者變得隻會誇誇其談,實事卻是一件都幹不成。
時間來到當下,魯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都不行,能說會道的人也不將口才用在正確的地方,相反很多大嘴巴總是給魯國惹禍。
季孫行父也一名儒者,他剛才就因為大嘴巴,講了楚國集結三十萬大軍,會讓晉國衡量要不要南下。
宋國很擔心集結了大軍的楚國會不會入侵,華元聽到季孫行父說那樣的話自然會著急。
當老大期間的魯國……,或者說從周公旦開始,好多代的魯君都會針對宋國,近些年來兩國的關係才恢複正常。
季孫行父壓低聲音說道:“我隻是在猜測,宋卿何必這麽激動。”
要是兩人在殿上吵起來,晉國一方肯定需要處理,到時候詢問什麽情況,讓華元是說還是不說?
華元不是想給魯國挖坑,知道場合有些不合適,冷哼一聲不再糾纏。
當下,對魯國不爽的國家挺多。
主要是魯國總不能正視自己的衰弱,非常喜歡多管閑事。
另一個最遭人恨的地方在於,魯人通常嘴巴不把門,該說和不該說的話都能從嘴巴裏講出來。
與此同時,別看魯國把自己包裝得偉大、光明、正義,其實就屬魯國最喜歡欺負小國。
魯國比晉國、楚國、齊國、宋國、鄭國更喜歡欺負是史書有記載的事情,原因是魯國無力吞並,受害者不亡,可不就有出聲的渠道了嘛。
講事實,不是看在周公旦的麵子上,還不知道多少國家早就想狠揍魯國一頓了。
樓令忙完了手頭的工作,趁宴會還沒有開始,派人邀請高固到某處偏室。
“齊卿。”樓令見高固來了站起來,比了一個請坐的手勢。
“晉卿。”高固看到樓令盡管沒有到門口迎接,自己進門還是站起來,內心裏有生出一股榮幸感。
人到了一定的地位,願意給一些人禮遇,無疑就是天大的麵子。
樓令是晉國八卿之一,以事實而論不是權柄最大,人脈卻是晉國所有卿大夫裏麵的最廣。
當前正是齊國最害怕晉國的時候,高固比其它時候更加在意晉國卿大夫的態度。
“請齊卿過來,想來齊卿知道是什麽事情吧?”樓令問道。
高固很主動地說道:“聽成吧?完全沒有問題。晉卿有什麽要求,盡可以道來。”
樓氏負責與齊國邦交,邀請齊國今年出兵,自然是由樓令與齊國接觸。
樓令在這邊與高固談完,後麵還要派人去“臨淄”謁見齊君環再說一遍,才算是走完整個正式的流程。
代表晉國的樓令,他會要求齊國出動三個軍團(每個滿編為人),剛才高固已經代表齊國答應了下來。
沒辦法,高固不敢不答應,隻能答應了。
正事已經談完,高固見樓令沒有送客的意思,納悶還有其它什麽事情。
樓令盡管很忙,還是跟高固閑聊了一段時間,見到高固不主動提起,隻能說道:“前兩年,貴國找我提過關於萊國的事情?”
高固聽得神情一愣。
齊國一直想要吞並萊國,到現如今已經準備和謀劃了將近四十年。
前幾年的時候,齊國以為時機到了,嚐試收買晉國的卿大夫,得到攻打萊國的允許。
當時,高固和國書都對樓令進行過試探。
有膽子試探,自然是因為晉國看上去在苦撐,搞得齊國都快忍不住想直接對萊國動手了。
近兩年局勢的變化太大,晉國連續擊敗楚國,使得晉國進入如日中天的巔峰狀態。
晉國不需要拿出太多的力量去跟楚國較量,齊國自然不敢對萊國動手了。
畢竟,晉國一直在防著齊國,怎麽會允許齊國吞並萊國呢?
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齊國君臣一直在慶幸當時有忍住,沒有再試探晉國,要不然恐怕是要大禍臨頭。
“晉卿……”高固實在搞不懂樓令提這件事情是什麽意思,說道:“是有那迴事。”
樓令一本正經地問道:“萊國還在繼續襲擾你們的邊境嗎?”
霸主國過問一眾小弟麵臨的狀況本就是天經地義,隻是晉國的卿大夫過問齊國內政,一直很被齊國君臣所抗拒。
高固下意識要迴避話題,看到樓令那一臉的正經,想到了什麽吞咽一下口水,小心翼翼地說道:“仍是時不時侵擾我國邊境。”
“東夷之人,心智喪失,敢做出這樣的事情!”樓令相信高固能聽懂自己講這句話的意思。
高固當然聽懂了,隻是內心裏非常的遲疑。
“什麽意思,是在釣魚,還是動用私軍數量太大,想要從齊國謀求好處?”高固很難不這樣想,拿定的主意是絕對不上當。
再強調一次,晉國當前處在極為強盛的階段。
因為晉國過於強大,必然使得所有國家小心翼翼。
一直被晉國提防的齊國尤其要謹小慎微,要是被晉國釣魚執法,到時候哭都沒有地方哭。
高固沒有接話,再閑聊了一小會,主動告辭離開了。
“倒是挺謹慎的。”樓令隻是起身送到偏室門口,一點沒有遠送的意思。
樓令這一次是真的要放縱齊國攻打萊國,等齊國正式動手再做點文章。
屆時,樓令要看看其餘卿大夫的態度,要是其餘的卿大夫無動於衷,接下來樓令會有更多的私心;若是其餘的卿大夫反應很大,自然會讓樓令聯合所有卿大夫阻止齊國吞並萊國,再好好的敲詐齊國一頓。
“急不來……,做更多就要適得其反了。”樓令也知道齊國現在會草木皆兵,不敢輕易有什麽動作。
晉國在“新田”集結大軍,消息會傳到楚國君臣的耳朵裏麵嗎?
講實話,由於當代對情報收集不是太重視的因素,不好進行太篤定的判斷。
如果楚國君臣得知晉國已經集結大軍,他們會不會北上?關於這個,還是同樣不好進行判斷。
在之前,樓令可以奉勸不要過早集結大軍,免得驚嚇到楚國,可是並未進行勸止。
樓令真的勸導的話,很大可能性會讓郤錡聽進去。
其實就是樓令介於打不打都可以的狀態。
楚國要是頭鐵北上,說明楚國君臣已經做好了跟晉軍交戰的心理準備,那自然是兩軍展開交戰了。
換作楚國君臣心虛不敢揮軍北上?等於楚國承認不配再當晉國的對手,自此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正式落幕。
有沒有開戰,對樓令來講都沒有差別,對晉國倒是區別很大。
根據晉國各個家族的尿性,外部沒有了敵人,內部就會搞事情。
不對外進行擴張?樓令隨大流搞內部兼並便是,隻不過樓令真不想看到這一幕成真。
要是執行對外擴張的政策?樓令同樣會加入進去,並且絕對比誰都要積極
“對於當代的所有人來講,曆史已經站到了十字路口,無論接下來晉國選擇哪一條路,無疑都會影響到天下人。”樓令有這個清醒的認知。
要說對於晉國集結大軍,感到最為需要嚴正對待的還有哪一個國家,一定是鄭國無疑。
此前,鄭國君臣得知楚國在“郢”周圍集結將近三十萬大軍,聽到消息的瞬間差點就尿了。
先不管三十萬都是什麽成份,那可是三十萬的大軍!
鄭國全國才多少人?他們被晉國占去北部一片地盤之後,全國人口減少了將近八萬,之前約是有九十萬的總人口。
不管是現如今的八十萬左右人口,還是此前的九十萬人口,楚國一下子集結三十萬大軍,對鄭國君臣就是最大的驚嚇。
天下局勢到了當前的狀態,鄭國繼續在晉國和楚國之間來迴晃蕩,跟在找死差不多,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必須選一邊站穩。
楚國沒有集結出三十萬大軍的話,鄭國君臣很容易選,選占據優勢的晉國便是。
等楚國集結出三十萬大軍,鄭國君臣又要麵臨選擇,並且選了之後不好再反悔。
這一次,晉國在“新田”郊外的閱兵,沒有鄭國的代表在場。
要是有鄭國代表見證“新田”的這一次閱兵,他們會很好選,直接選擁有三萬以上披甲之士的晉國就可以了。
因為沒有鄭國的代表參與,再由於楚國集結了三十萬的大軍,接下來鄭國君臣怎麽選,完全看有沒有見證晉國閱兵的他國之人告知鄭國君臣。
將大軍集結起來的晉國君臣,進入到商討什麽時候出兵的階段。
“大軍已經集結完畢,不可能什麽都不做,盡早做決斷最好。”中行偃表達出想法。
士匄接話,說道:“既然集結大軍是為了跟楚國交戰,不如提前南下?”
隨後,兩人有那麽點一唱一和的意思,跟唱戲區別不大。
樓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反應過來,心想:“這麽看,荀氏和範氏結盟了啊。”
不是荀氏和範氏宣布結盟,他們當前可不敢做這樣的事情。
隻不過,荀氏和範氏的聯動太明顯,沒有公開結盟之後的公理論常壓著,互相之間一定是達成了戰略同盟。
有沒有正式公布結盟的區別是什麽?就是有沒有正式公開結盟,互相之間要不要承受背叛之後失去信譽的代價。
沒有宣布結盟,背叛就是坑人。
宣布正式結盟再背叛,失信於天下人,有黑曆史以後,很難再取信他人,再尋求結盟必然使得對方深思與忌憚。
“我竟然被排除在外?”樓令覺得荀氏和範氏在找死。
並非樓令被排除在外,懷恨在心才發出詛咒。
天曉得中行偃和士匄在想什麽,明明四個卿位家族正處在平和的階段,互相之間並沒有互相針對。保持這樣的局麵不好嗎?非要搞隱性的聯合,不等於逼郤氏或樓氏采取一些動作嘛。
隻是站在荀氏或範氏的立場一想,不是那麽難以理解。
郤氏本就強得過份,樓氏世子娶了郤氏宗主的閨女,雙方瞬間變得更加親密,哪可能不讓荀氏和範氏產生緊張感。
很直接的效應就是,荀氏和範氏可能在暗地裏結盟,亦或是兩個家族產生默契,互相正在迅速靠攏,尋求更大的安全感。
互換立場去進行思考,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是不是立刻就能夠找到原因了?
樓令看到郤至對自己含有深意地笑了笑,迴應了一個同樣有深意的笑容。
“下軍佐?”郤錡想知道樓令對於出兵的意見。
樓令立刻說道:“等鄭國做出選擇。”
關於對待鄭國的態度,樓令一直是堅持不變。
在剛才,中行偃和士匄的態度是盡快出兵南下。
“楚國弄出來的聲勢很浩大,我們在楚國出兵北上之前抵達鄭國,眾諸侯得知會更加尊重。如果等楚國大軍壓境,屆時鄭國投降,對我們的名聲有損。”中行偃這樣說道。
樓令很奇怪地看著中行偃,說道:“我們很需要諸侯尊重嗎?隻需要讓他們感到敬畏就可以吧。”
說得好像諸侯敢隨意忤逆晉國似得?
現階段的晉國,相反會很願意看到某諸侯腦子發昏才對。
中行偃當然知道不需要諸侯尊重,隻要他們聽話。
並且晉國完全有那個實力,強壓諸侯乖乖聽話。
樓令又說道:“鄭國一再降而複叛,不具備任何信任的必要,更沒有讓我們珍惜的價值。”
“我明確說吧?還是那個意見,必須要對鄭國進行試探。要是鄭國敢再次背叛,滅其國祚,占其土地,奪其人口,用來壯大晉國。”樓令說得很堅決。
士匄弱弱地說道:“多少還是要在乎諸侯的態度吧?”
樓令看著士匄,問道:“他們敢反抗?”
士匄“呃”的一聲,看上去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聽我的。”樓令再次展現出明顯的意圖,說道:“不用去在乎諸侯會怎麽看,有機會就吞掉鄭國。隻要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諸侯隻會忍氣吞聲,再表現出對我們的更加巴結。”
一些至理名言沒有被樓令說出來。
一個聯盟哪怕看上去再強大,實際上一方勢力就有一個想法,隨時有發生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平時也少不了被掣肘。
自己強大了,有那一份實力,其他勢力再不爽,他們害怕成為受害對象,隻能進行極盡的討好。
當然了,光行使霸道肯定不行。
隻不過,輪到行使王道的時候,起碼應該是看上去舉世無敵的階段。
等舉目望去沒有了吞並的價值,再玩“王霸道兼之”就行了。
這一套漢宣帝玩得極好,將有價值的土地皆盡占領,沒有占領價值就收為小弟,玩起了當老大的遊戲。
到了李唐時期,玩得其實就是漢宣帝的那一套主張,等沒有對手之後,再玩一玩天朝上國的遊戲。比較要命的事情是李隆基玩砸了。
樓令將霸道之術說得太血淋淋,搞得所有卿大夫聽得極為震撼。
接受那種觀念的人,臉上逐漸笑得猙獰。
聽懂了卻是無法接受的人,不免會將眉頭皺得很深。
“就按照下軍佐說得辦。”郤錡一錘定音。
那一瞬間,中行偃和士匄對了一眼,能夠看出對方的無奈。
看吧?
又是這樣!
這讓荀氏和範氏怎麽可能不會感到害怕?
要是哪一天,郤氏有意對荀氏或範氏動手,或是樓氏勸郤氏對兩個家族的其中一個或兩家一塊動手,是不是也會說幹就幹?
樓令在思考要不要私下找中行偃和士匄聊一聊。
以荀氏和範氏的實力,他們開始缺乏安全感,一些事情上麵的反應會比較過激,實在是太容易鬧出大事了。
“我要是現階段去找他們,極可能會引起反效果。隻能是他們主動找過來。”樓令心想。
在郤錡拍板之後,晉國不會提前出兵南下。
大軍集結在“新田”附近,光曬太陽不是事。
樓氏率先跟附庸家族聯動進行訓練和操演,其他卿位家族有樣學樣,都城郊外每一天都變得很熱鬧。
在那些天裏,晉君周有機會就上城牆觀看,也許每一天腦子裏蹦出一個想法?
“一眾卿大夫,他們竟然沒有提到由誰來遞補卿位,到底是什麽意思啊?”晉君周最近最為困惑的是這個。
隻不過,當前楚國隻是將大軍集結在“郢”附近,將近三十萬大軍並未向某處開拔。
“要是楚軍最終沒有北上,那可就有樂子了。”高固說道。
田湣想了想,說道:“楚國現在的情況很不妙,他們完全是被逼必須跟晉國交戰,不出兵北上的可能性極低。”
情況確實是那個樣子。
楚國先對晉國避戰,結果被晉軍殺到本土。
能夠看出一點,楚國君臣事先絕對沒有料到晉軍會入侵己方的本土,以至於後麵公子罷鬧出笑話。
由於公子罷率領的大軍不戰而潰,直接給楚國起到了雪上加霜的負麵效果,搞到天下列國認為楚國無力抗衡晉國,才有楚國重新集結大軍的動作。
如果楚國隻是報複吳國,壓根不用集結那樣的大軍,出動五萬就夠吳國受的了。
高固也知道楚軍不北上的可能性很低,心理泛酸才講那樣的話而已。
“楚國的用兵規模一直很大,逼迫晉國進行擴編。現在,楚國和晉國的用兵規模越來越大,其餘國家……,根本不可能和他們同列了。”高固說完歎息了一聲。
包括齊國在內,天下的所有國家已經跟晉國和楚國不是同一檔次,怎麽可能不會讓高固黯然傷神。
田湣不是在補刀,講出事實:“在‘新田’郊外的大軍之中,披甲之士的數量,目測超過三萬。”
三萬披甲之士?這是一支很恐怖的力量!
隻有真正曆經過冷兵器戰爭的人,才能知道披甲與不披甲的差距到底會有多大。
身上有靠譜的甲胄,心態上會更放得開,一切隻因為很難被一擊斃命。
沒有穿甲胄?與有穿甲胄的人打,首先自己心裏先犯虛,打起來要專門找到可以有效攻擊的部位,實在是過於束手束腳了。
心理狀態存在差距,別說是決生死,有打過架的人都知道沒打先犯虛會是什麽狀況。
到了軍隊的層次,超過了一定的人數規模,一方有甲,另一方白板,隻要不是著甲一方心態崩掉,沒有穿甲一方獲勝的可能性隻能說超低。
說到底,心態最為重要。
屢屢可見裝備精良的部隊也能戰敗,無非就是心態上麵出現出現了重大的問題。
“晉國如日中天,老夫委實想不出有戰敗的可能。老夫都知道,楚國君臣能不知道?老夫才懷疑楚軍不會北上。”高固現在更傾向於楚軍不要北上送人頭,利用‘方城’打防禦戰才是最佳的選擇。
問題出在高固無法左右楚國廟堂的決策,認為楚國北上送人頭會害了中原列國。
為什麽?
因為晉國一旦失去楚國這個威脅,勢必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剝削列國,尤其是變本加厲地來針對齊國。
田湣有些不敢和高固繼續聊下去了。
有些話吧,不同的人去說,影響力與下場會不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身板小就不要亂摻和什麽大事,免得出事了扛不住。
高固一個人自言自語了好久,直至閱兵結束才停止叨叨念。
一眾權貴迴城,自然是前往宮城參加宴會。
“晉國當然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魯卿不這麽認為嗎?”華元之前與季孫行父聊到一半,到宴會現場坐下繼續聊。
季孫行父趕緊四周張望一圈,發現沒有人刻意注意這邊才鬆了口氣。
哪怕是心裏厭惡晉國,以前沒有人會公開說出來,現在就更不會了。
魯國對晉國的態度比較複雜。
首先,魯國當老大的時間比齊國或晉國都要久,一度甚至可以代替周王室做天下的主。
然後,魯國挺感激晉國一直壓製齊國,免去了齊國向西擴張。
當了很久老大的魯國,天曉得他們怎麽會越來越弱,到現如今成了一個偏弱的中等國家。
其實也不奇怪,周公旦創造了“儒”這個群體,魯國內部當然是儒者眾多。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大批儒者變得隻會誇誇其談,實事卻是一件都幹不成。
時間來到當下,魯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都不行,能說會道的人也不將口才用在正確的地方,相反很多大嘴巴總是給魯國惹禍。
季孫行父也一名儒者,他剛才就因為大嘴巴,講了楚國集結三十萬大軍,會讓晉國衡量要不要南下。
宋國很擔心集結了大軍的楚國會不會入侵,華元聽到季孫行父說那樣的話自然會著急。
當老大期間的魯國……,或者說從周公旦開始,好多代的魯君都會針對宋國,近些年來兩國的關係才恢複正常。
季孫行父壓低聲音說道:“我隻是在猜測,宋卿何必這麽激動。”
要是兩人在殿上吵起來,晉國一方肯定需要處理,到時候詢問什麽情況,讓華元是說還是不說?
華元不是想給魯國挖坑,知道場合有些不合適,冷哼一聲不再糾纏。
當下,對魯國不爽的國家挺多。
主要是魯國總不能正視自己的衰弱,非常喜歡多管閑事。
另一個最遭人恨的地方在於,魯人通常嘴巴不把門,該說和不該說的話都能從嘴巴裏講出來。
與此同時,別看魯國把自己包裝得偉大、光明、正義,其實就屬魯國最喜歡欺負小國。
魯國比晉國、楚國、齊國、宋國、鄭國更喜歡欺負是史書有記載的事情,原因是魯國無力吞並,受害者不亡,可不就有出聲的渠道了嘛。
講事實,不是看在周公旦的麵子上,還不知道多少國家早就想狠揍魯國一頓了。
樓令忙完了手頭的工作,趁宴會還沒有開始,派人邀請高固到某處偏室。
“齊卿。”樓令見高固來了站起來,比了一個請坐的手勢。
“晉卿。”高固看到樓令盡管沒有到門口迎接,自己進門還是站起來,內心裏有生出一股榮幸感。
人到了一定的地位,願意給一些人禮遇,無疑就是天大的麵子。
樓令是晉國八卿之一,以事實而論不是權柄最大,人脈卻是晉國所有卿大夫裏麵的最廣。
當前正是齊國最害怕晉國的時候,高固比其它時候更加在意晉國卿大夫的態度。
“請齊卿過來,想來齊卿知道是什麽事情吧?”樓令問道。
高固很主動地說道:“聽成吧?完全沒有問題。晉卿有什麽要求,盡可以道來。”
樓氏負責與齊國邦交,邀請齊國今年出兵,自然是由樓令與齊國接觸。
樓令在這邊與高固談完,後麵還要派人去“臨淄”謁見齊君環再說一遍,才算是走完整個正式的流程。
代表晉國的樓令,他會要求齊國出動三個軍團(每個滿編為人),剛才高固已經代表齊國答應了下來。
沒辦法,高固不敢不答應,隻能答應了。
正事已經談完,高固見樓令沒有送客的意思,納悶還有其它什麽事情。
樓令盡管很忙,還是跟高固閑聊了一段時間,見到高固不主動提起,隻能說道:“前兩年,貴國找我提過關於萊國的事情?”
高固聽得神情一愣。
齊國一直想要吞並萊國,到現如今已經準備和謀劃了將近四十年。
前幾年的時候,齊國以為時機到了,嚐試收買晉國的卿大夫,得到攻打萊國的允許。
當時,高固和國書都對樓令進行過試探。
有膽子試探,自然是因為晉國看上去在苦撐,搞得齊國都快忍不住想直接對萊國動手了。
近兩年局勢的變化太大,晉國連續擊敗楚國,使得晉國進入如日中天的巔峰狀態。
晉國不需要拿出太多的力量去跟楚國較量,齊國自然不敢對萊國動手了。
畢竟,晉國一直在防著齊國,怎麽會允許齊國吞並萊國呢?
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齊國君臣一直在慶幸當時有忍住,沒有再試探晉國,要不然恐怕是要大禍臨頭。
“晉卿……”高固實在搞不懂樓令提這件事情是什麽意思,說道:“是有那迴事。”
樓令一本正經地問道:“萊國還在繼續襲擾你們的邊境嗎?”
霸主國過問一眾小弟麵臨的狀況本就是天經地義,隻是晉國的卿大夫過問齊國內政,一直很被齊國君臣所抗拒。
高固下意識要迴避話題,看到樓令那一臉的正經,想到了什麽吞咽一下口水,小心翼翼地說道:“仍是時不時侵擾我國邊境。”
“東夷之人,心智喪失,敢做出這樣的事情!”樓令相信高固能聽懂自己講這句話的意思。
高固當然聽懂了,隻是內心裏非常的遲疑。
“什麽意思,是在釣魚,還是動用私軍數量太大,想要從齊國謀求好處?”高固很難不這樣想,拿定的主意是絕對不上當。
再強調一次,晉國當前處在極為強盛的階段。
因為晉國過於強大,必然使得所有國家小心翼翼。
一直被晉國提防的齊國尤其要謹小慎微,要是被晉國釣魚執法,到時候哭都沒有地方哭。
高固沒有接話,再閑聊了一小會,主動告辭離開了。
“倒是挺謹慎的。”樓令隻是起身送到偏室門口,一點沒有遠送的意思。
樓令這一次是真的要放縱齊國攻打萊國,等齊國正式動手再做點文章。
屆時,樓令要看看其餘卿大夫的態度,要是其餘的卿大夫無動於衷,接下來樓令會有更多的私心;若是其餘的卿大夫反應很大,自然會讓樓令聯合所有卿大夫阻止齊國吞並萊國,再好好的敲詐齊國一頓。
“急不來……,做更多就要適得其反了。”樓令也知道齊國現在會草木皆兵,不敢輕易有什麽動作。
晉國在“新田”集結大軍,消息會傳到楚國君臣的耳朵裏麵嗎?
講實話,由於當代對情報收集不是太重視的因素,不好進行太篤定的判斷。
如果楚國君臣得知晉國已經集結大軍,他們會不會北上?關於這個,還是同樣不好進行判斷。
在之前,樓令可以奉勸不要過早集結大軍,免得驚嚇到楚國,可是並未進行勸止。
樓令真的勸導的話,很大可能性會讓郤錡聽進去。
其實就是樓令介於打不打都可以的狀態。
楚國要是頭鐵北上,說明楚國君臣已經做好了跟晉軍交戰的心理準備,那自然是兩軍展開交戰了。
換作楚國君臣心虛不敢揮軍北上?等於楚國承認不配再當晉國的對手,自此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正式落幕。
有沒有開戰,對樓令來講都沒有差別,對晉國倒是區別很大。
根據晉國各個家族的尿性,外部沒有了敵人,內部就會搞事情。
不對外進行擴張?樓令隨大流搞內部兼並便是,隻不過樓令真不想看到這一幕成真。
要是執行對外擴張的政策?樓令同樣會加入進去,並且絕對比誰都要積極
“對於當代的所有人來講,曆史已經站到了十字路口,無論接下來晉國選擇哪一條路,無疑都會影響到天下人。”樓令有這個清醒的認知。
要說對於晉國集結大軍,感到最為需要嚴正對待的還有哪一個國家,一定是鄭國無疑。
此前,鄭國君臣得知楚國在“郢”周圍集結將近三十萬大軍,聽到消息的瞬間差點就尿了。
先不管三十萬都是什麽成份,那可是三十萬的大軍!
鄭國全國才多少人?他們被晉國占去北部一片地盤之後,全國人口減少了將近八萬,之前約是有九十萬的總人口。
不管是現如今的八十萬左右人口,還是此前的九十萬人口,楚國一下子集結三十萬大軍,對鄭國君臣就是最大的驚嚇。
天下局勢到了當前的狀態,鄭國繼續在晉國和楚國之間來迴晃蕩,跟在找死差不多,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必須選一邊站穩。
楚國沒有集結出三十萬大軍的話,鄭國君臣很容易選,選占據優勢的晉國便是。
等楚國集結出三十萬大軍,鄭國君臣又要麵臨選擇,並且選了之後不好再反悔。
這一次,晉國在“新田”郊外的閱兵,沒有鄭國的代表在場。
要是有鄭國代表見證“新田”的這一次閱兵,他們會很好選,直接選擁有三萬以上披甲之士的晉國就可以了。
因為沒有鄭國的代表參與,再由於楚國集結了三十萬的大軍,接下來鄭國君臣怎麽選,完全看有沒有見證晉國閱兵的他國之人告知鄭國君臣。
將大軍集結起來的晉國君臣,進入到商討什麽時候出兵的階段。
“大軍已經集結完畢,不可能什麽都不做,盡早做決斷最好。”中行偃表達出想法。
士匄接話,說道:“既然集結大軍是為了跟楚國交戰,不如提前南下?”
隨後,兩人有那麽點一唱一和的意思,跟唱戲區別不大。
樓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反應過來,心想:“這麽看,荀氏和範氏結盟了啊。”
不是荀氏和範氏宣布結盟,他們當前可不敢做這樣的事情。
隻不過,荀氏和範氏的聯動太明顯,沒有公開結盟之後的公理論常壓著,互相之間一定是達成了戰略同盟。
有沒有正式公布結盟的區別是什麽?就是有沒有正式公開結盟,互相之間要不要承受背叛之後失去信譽的代價。
沒有宣布結盟,背叛就是坑人。
宣布正式結盟再背叛,失信於天下人,有黑曆史以後,很難再取信他人,再尋求結盟必然使得對方深思與忌憚。
“我竟然被排除在外?”樓令覺得荀氏和範氏在找死。
並非樓令被排除在外,懷恨在心才發出詛咒。
天曉得中行偃和士匄在想什麽,明明四個卿位家族正處在平和的階段,互相之間並沒有互相針對。保持這樣的局麵不好嗎?非要搞隱性的聯合,不等於逼郤氏或樓氏采取一些動作嘛。
隻是站在荀氏或範氏的立場一想,不是那麽難以理解。
郤氏本就強得過份,樓氏世子娶了郤氏宗主的閨女,雙方瞬間變得更加親密,哪可能不讓荀氏和範氏產生緊張感。
很直接的效應就是,荀氏和範氏可能在暗地裏結盟,亦或是兩個家族產生默契,互相正在迅速靠攏,尋求更大的安全感。
互換立場去進行思考,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是不是立刻就能夠找到原因了?
樓令看到郤至對自己含有深意地笑了笑,迴應了一個同樣有深意的笑容。
“下軍佐?”郤錡想知道樓令對於出兵的意見。
樓令立刻說道:“等鄭國做出選擇。”
關於對待鄭國的態度,樓令一直是堅持不變。
在剛才,中行偃和士匄的態度是盡快出兵南下。
“楚國弄出來的聲勢很浩大,我們在楚國出兵北上之前抵達鄭國,眾諸侯得知會更加尊重。如果等楚國大軍壓境,屆時鄭國投降,對我們的名聲有損。”中行偃這樣說道。
樓令很奇怪地看著中行偃,說道:“我們很需要諸侯尊重嗎?隻需要讓他們感到敬畏就可以吧。”
說得好像諸侯敢隨意忤逆晉國似得?
現階段的晉國,相反會很願意看到某諸侯腦子發昏才對。
中行偃當然知道不需要諸侯尊重,隻要他們聽話。
並且晉國完全有那個實力,強壓諸侯乖乖聽話。
樓令又說道:“鄭國一再降而複叛,不具備任何信任的必要,更沒有讓我們珍惜的價值。”
“我明確說吧?還是那個意見,必須要對鄭國進行試探。要是鄭國敢再次背叛,滅其國祚,占其土地,奪其人口,用來壯大晉國。”樓令說得很堅決。
士匄弱弱地說道:“多少還是要在乎諸侯的態度吧?”
樓令看著士匄,問道:“他們敢反抗?”
士匄“呃”的一聲,看上去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聽我的。”樓令再次展現出明顯的意圖,說道:“不用去在乎諸侯會怎麽看,有機會就吞掉鄭國。隻要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諸侯隻會忍氣吞聲,再表現出對我們的更加巴結。”
一些至理名言沒有被樓令說出來。
一個聯盟哪怕看上去再強大,實際上一方勢力就有一個想法,隨時有發生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平時也少不了被掣肘。
自己強大了,有那一份實力,其他勢力再不爽,他們害怕成為受害對象,隻能進行極盡的討好。
當然了,光行使霸道肯定不行。
隻不過,輪到行使王道的時候,起碼應該是看上去舉世無敵的階段。
等舉目望去沒有了吞並的價值,再玩“王霸道兼之”就行了。
這一套漢宣帝玩得極好,將有價值的土地皆盡占領,沒有占領價值就收為小弟,玩起了當老大的遊戲。
到了李唐時期,玩得其實就是漢宣帝的那一套主張,等沒有對手之後,再玩一玩天朝上國的遊戲。比較要命的事情是李隆基玩砸了。
樓令將霸道之術說得太血淋淋,搞得所有卿大夫聽得極為震撼。
接受那種觀念的人,臉上逐漸笑得猙獰。
聽懂了卻是無法接受的人,不免會將眉頭皺得很深。
“就按照下軍佐說得辦。”郤錡一錘定音。
那一瞬間,中行偃和士匄對了一眼,能夠看出對方的無奈。
看吧?
又是這樣!
這讓荀氏和範氏怎麽可能不會感到害怕?
要是哪一天,郤氏有意對荀氏或範氏動手,或是樓氏勸郤氏對兩個家族的其中一個或兩家一塊動手,是不是也會說幹就幹?
樓令在思考要不要私下找中行偃和士匄聊一聊。
以荀氏和範氏的實力,他們開始缺乏安全感,一些事情上麵的反應會比較過激,實在是太容易鬧出大事了。
“我要是現階段去找他們,極可能會引起反效果。隻能是他們主動找過來。”樓令心想。
在郤錡拍板之後,晉國不會提前出兵南下。
大軍集結在“新田”附近,光曬太陽不是事。
樓氏率先跟附庸家族聯動進行訓練和操演,其他卿位家族有樣學樣,都城郊外每一天都變得很熱鬧。
在那些天裏,晉君周有機會就上城牆觀看,也許每一天腦子裏蹦出一個想法?
“一眾卿大夫,他們竟然沒有提到由誰來遞補卿位,到底是什麽意思啊?”晉君周最近最為困惑的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