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晉國與吳國的正式建交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伯國樓氏的厲害,我們實在是領教到了。”吳君壽夢看上去沒有因為己方三百人被全殲而惱怒,人看著一副樂嗬嗬的模樣。
隻不過,吳君壽夢講的話多少有些夾槍帶棒。
正常情況下,競技模式的較量分出勝負就該停下,實在是不應該斬盡殺絕,晉軍卻是殺光了上場的吳軍。
“猊下,情況是這樣子的……”申公巫臣主動進行解釋。
這個“猊下”的稱唿很正式,本就是稱唿一國之君,後來變成稱唿高僧,相關的解讀意思也出現變動。
好多國家在戰前都有自己的祭祀相關行為,不獨獨晉軍會在戰前進行祈禱,隻是晉軍戰前祈禱的參與人數非常多,會顯得比較聲勢浩大。
多數國家戰前祭祀和祈禱,一般是由少數幾個高層進行,根本不願意讓下麵的人參與進來。
所以,晉軍那麽能打,多少在精神層麵可以得到一些解釋了。
在這個能夠祭祀就是人上人的時代,作為士兵可以成為進行祭祀的一份子,不是榮幸又是什麽?也能夠視為是一種激勵。
當前的宗教氛圍是沒有殷商時期那麽濃烈,隻是祈禱行為被打斷,是個人就會感到惱怒。
包括楚軍在內的很多國家,他們理解晉軍的行為,吃過相關的苦頭,不會打斷晉軍的戰前祈禱,偏偏吳軍那麽幹了。
曾經打斷晉軍進行戰前祈禱的人,他們已經被埋進土裏,墳墓之上不是長滿了各種植物,便是底層變動讓屍骨裸露出來搞得不知道哪裏去。
吳國一眾君臣聽了申公巫臣的解釋,哪怕心裏想法不一致,得了台階就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季劄說道:“如此說來,屬於情有可原。”
祈禱也是祭祀的一部分。
不說當前的列國,便是在久遠的以後,涉及到祭祀的層次,有哪個國家不重視呢?
“家主,弓前來複命。”樓弓是一名甲士級別的戰士,看上去二十來歲的一個小夥,身上不止有血跡,還有斷指、碎肉等東西。
樓令轉頭看過去。
“此次交戰,我部盡殲敵軍。己方傷十七人,並無陣亡。”樓弓刻意使用雅言,講出交戰的結果。
在場的晉人看著麵色如常。
吳人則是什麽臉色都有,大體上就是覺得難堪。
可不止有晉人和吳人在,還有來自列國的其餘人。
“倒是不出寡人的意料。”齊君環說道。
晏嬰露出無奈的表情。
沒有看到喜歡瞎嗶嗶的魯人都閉上嘴巴嗎?
覺得非常難堪的吳人,他們現在是有氣沒有地方發。
吳人跟晉人的較量是約架,打輸了就要認。
有旁人摻和進去,吳人不好敵視晉人,還不能轉移憤怒啊?
“那個家夥是齊君吧?”諸樊其實很確認,隻是用言語發泄怒意。
夷昧接話,說道:“記住他們的嘴臉,以後找機會算賬!”
“對,這個仇一定要報!”餘祭進行附和。
四位兄弟隻有季劄皺眉沒說話,他的三名兄長則是分別放狠話。
吳人……或者說吳國君主這一脈,他們的心眼不大,非常講究君子報仇不怕晚。別說是十年,百年前的仇都能一直被銘記,找到機會就動手。
齊君環聽不到吳人在說什麽,能夠從吳人看自己的表情猜出一些結果,心裏一點都不在意。
晉國距離吳國很遠。
齊國一樣跟吳國相隔數千裏,兩國不進行合作,想找對方的麻煩並不容易。
或者說,齊國有條件給吳國製造麻煩,吳國卻是沒有那種條件。
當然,吳國沒有條件指的是當下,日後就不好說了。
曆史上,吳國參與會盟遭受了齊人的難堪,他們將仇恨記住。那次會盟的二十多年之後,吳國專門跟齊國過不去,爆發除了晉國和楚國之外,參與的吳軍和齊軍在規模上都超過十萬大軍,合起來一共有二十多萬大軍拚殺的血腥交戰。史稱“吳齊.艾陵之戰”。
簡單來說就是,齊國和吳國在晉國和楚國之後,第三和第四個在用兵規模上突破十萬的成就。
到了那個時候,吳國找齊國麻煩有仇恨的因素,其它原因更多。
一場競技打完,樓氏的人前往收拾戰場,事後會將吳軍的戰死者遺體交還。
一眾列國君臣則是前往晉軍的營地參加宴會。
“贏了,贏得漂亮嗎?”晉君周沒有親自到場觀戰。
樓令笑著說道:“稟君上,吳人一定會深刻認知到與我們的差距。”
晉君周歡喜地說道:“下軍佐又立下一功啊!”
樓令稱謝,沒有其它言語。
到了卿大夫的地位,功勞會顯得很有用。
哪怕沒有實際的獎賞,可以轉化為多一道保護層。
並非晉君周不能前去觀戰,他不去是想給吳國留下足夠的顏麵,再來就是留下更多的餘地。
如果吳人因為輸了,講了一些不該說的話,晉國之君不在現場,起碼作為一國之君可以出麵轉圜,不至於搞得一點餘地都沒有。
那是成熟政治家會考量的事情,很不像是年輕的晉君周會想到的層麵,偏偏晉君周是真的考慮到了。
“我在想,限製兵力的話,我(溫氏)能不能打得過樓氏。”郤至又喝多了。
郤錡立刻將目光移到樓令身上,等著樓令會怎麽迴應。
“即便下軍將真的來打,我一定會退避三舍。”樓令很認真地說道。
關於“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已經被創造出來,主人翁便是晉文公與和楚成王。
晉文公在逃難期間去了楚國,受到了楚成王極好的款待。
楚成王問晉文公,日後楚國與晉國爆發衝突,會讓晉文公做出什麽樣的選擇。
晉文公在落魄的時候在楚國受到禮遇,當時的迴答就是: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所以了,樓令的迴答真的很正式,並且充滿了誠意。
受人恩惠,銘記於心,交戰不可避免,退兵再好言相勸,實在要打隻能被動反擊。
這樣說,遠比說什麽不可能爆發衝突之類,要實際得太多了。
“我就是隨便說說,你怎麽還當真了呢。”郤至被酒精麻痹了神經,見樓令那麽認真迴答,反倒是起到了醒酒的效果,立刻進行補救。
郤錡非常不悅地說道:“喝喝喝,遲早喝死你。”
因為樓令的迴應很實在,其實是在郤錡這裏得分了。
他們是晉人,還是卿大夫的身份,哪可能不知道沒有永遠的友好。
多少家族一代人內好得如膠似漆,兩三代人之後卻是變成生死仇敵?
當代人所能管到的也就是兩代人之內,人死後就什麽都管不到了。
那個時候,中行偃很有默契地跟士匄對視了一眼。
該說不說,荀氏和範氏確實盼著樓氏能夠跟郤氏分道揚鑣,要不然樓氏總是和郤氏綁在一起,真的讓荀氏或範氏沒有施展手段的空間。
他們不能對郤氏和樓氏動手腳,要是郤氏和樓氏自己鬧掰,荀氏和範氏就要樂死了。
宴會自然是在樓氏這邊舉辦。
“家主,一應已經準備就緒,是否請客人入場?”林姒過來詢問。
樓令簡單點頭迴應。
身為女子的林姒怎麽過來了?
事實是,當前並不限製女子隨軍,乃至於會很歡迎。
更大的事實是什麽?是隨軍的女子不一定是做後勤工作,稱之為“健婦”的女子也可以上陣搏殺。
以為諸夏文明隻有春秋會讓女子上陣搏殺嗎?並不是的,非常多的文明沒有“戰爭讓女人走開”的觀念。
從遠古時代,一直到西漢時期,諸夏文明並不限製女子踏上戰場搏殺,到東漢則是進行了限製,隨後的隋唐又放開限製,真正限製女子這不能幹那不能做最嚴格的朝代是有明一朝,滿清繼承明朝的觀念。
講實話,要說對女性寬容的話,雖說有很不好的時候,更多時候諸夏文明絕對能夠排名前列。
諸夏也就明清對女性限製多。
其它文明從遠古到現代:有些文明的女人在嫁人之後連姓氏都無法保留,例如所謂的西方發達國家,女人嫁人了就必須是隨夫姓;女人不能拋頭露臉的文明也存在,敢暴露肌膚就直接石頭砸死;有些地方的女人,幹脆就是牲口一般的貨物;至於可以一夫多妻的文明,現代一點都不少,還用法律明文規定;黑大陸那邊的文明,女性成年之後甚至有割禮。
林姒當然不是負責廝殺的那一部分,她隨軍繼續擔任總管的職責,不光照顧樓令的個人生活,包括總理出征軍隊的後勤。
攜帶女子出征的家族很多,起碼身份足夠要有侍女伺候,舉辦宴會確實也是離不開女仆。
當然,要說伺候人,男女都有從事相同職業的人,壓根就跟性別無關。
參與宴會的人非常多,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去到同一頂帳篷之內,隻能是一國之君或代表一國之君前來的大臣,其餘身份更低的人隻去其它的帳篷。
這一點沒人有意見。
在極其講究尊卑的時代,身份不夠卻湊一塊,沒有人會覺得是一種幸運。
惹不起非要湊一塊?再怎麽巴結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好處,一不小心惹到了可要麵臨滅頂之災,何苦又是何必呢。
作為舉辦宴會的東道主,樓令在主場說完祝詞,現場就交給了晉君周去搞氣氛。
隨後,樓令領著樓小白去各個場合走一圈,讓大家知道東道主長成什麽樣貌,也是盡東道主該有的熱情和尊重。
很多時候看似繁瑣,事情卻是不能不做,尤其是在春秋時代。
樓令尊重每一名客人,並不一定是想獲得什麽,起碼不會被某些來賓記恨。
有些人,他們可不會覺得自己是小人物,由於得不到尊重會記仇,哪天崛起就該算賬。自己無法崛起,告訴子孫記住,哪天誰不尊重自己,有機會一定要報仇。他們甚至會當場暴起,乃至於宴會結束施展匹夫一怒。
覺得搞笑?類似的事情在春秋時代一再上演,可不是在搞笑啊!
“你不用再跟著我,去君上那邊服侍著。”樓令對樓小白說道。
樓小白行禮,轉身離開。
達官貴人舉行宴會。
樓氏的其餘人在當晚也會得到來自主家在夥食上的額外安排。這個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作為一家之主的樓令深知一點,收買人心絕不是短時間內一兩件刻意的表演能夠完成。發生了什麽值得慶賀的事情,力所能及之下眾樂樂,不止可以收買一時的人心,對於建立歸屬感的效果也會極為有效。
肯定不能是一再無緣無故施恩,要不然會被視作理所當然,乃至於某天不施恩了,反而被埋怨或出現眾怒。
目前的樓氏在很多事項上領先當代,處理食材和進行烹飪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了,越是正式的場合,不要輕易搞什麽標新立異。按照該有的禮儀準備食物才是正道。
什麽身份用什麽餐具,吃的是什麽食物,目下講究到了苛刻的程度。
同樣的一道菜,樓氏確實是能夠做得更好吃,隻要在這一項事情上麵出彩,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宴會進行期間,沒有人找不自在,最後當然是賓主盡歡而散。
隔天,申公巫臣開始行動起來,對著吳國君臣一頓輸出。
挨一頓揍之後,認知到互相之間差距的吳人,他們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沒人再反對當晉國的小弟,轉而謀求獲得來自晉國更多更全麵的援助。
“可以的話,讓伯國來一支軍隊,全麵教導我們在軍事上的東西。”吳君壽夢早就有明確的目標,可算是能夠講出來。
吳君壽夢想了想,補充道:“最好是郤氏和樓氏參與。”
樓氏的強大已經展現過,輸得極慘的吳人願意承認。
他們近期獲知郤氏才是晉國最強大的家族,本著見識一番的想法,多少進行爭取總是沒有錯。
“我會向郤氏之主和樓氏之主轉達,想來會答應下來。”申公巫臣真想不出郤氏和樓氏有拒絕的理由。
去吳國的軍隊數量再多,怎麽也不會超過一萬吧?
數十人或數百人的規模,無論郤氏或樓氏都不缺那些部隊,壓根不會影響到平時的納賦。
相反,全麵教導吳軍,可以直接從思想層麵施加影響,也能夠在吳國采購裝備上麵獲利。
不是說非要賣吳國多麽精良的武器裝備,拿尋常的武器進行貿易即可。
郤氏和樓氏不會缺青銅武器,其中的樓氏在換裝後更是囤積很多,完全可以拿來賣給吳國。
“我們與中原失聯很久,極度缺乏相關的書籍,請伯國幫忙進行收集。”吳君壽夢提出第二個請求。
在這一點上,恰是申公巫臣最想做的事情。
晉國當然不會拿出獨門秘笈級別的書籍,頂多就是抄寫一些爛大街的書籍給吳國。
最重要的是教導過程中的話語權,很有希望將吳國改造成晉國想要的模樣。
“可以支援匠人嗎?”諸樊提出訴求。
申公巫臣直接搖頭,說道:“晉國戰事頻發,每一個家族都是處在緊張備戰的階段,無法派遣匠人南下。”
可以幫忙訓練軍隊。
也能夠進行文化傳播。
涉及到匠人?別以為春秋時代的貴族不知道意味著什麽。
應該說,智商正常的統治者,他們對外進行輸出,涉及到工藝就會無比敏感。
呃……,除了李二鳳,他是獨一對外援助中奉送工匠以及相關書籍的皇帝。
遠在西漢時期,哪怕西漢帝國麵對匈奴再怎麽弱勢,謹守不予一名匠人北上的格律,和親或做生意就是以絲綢、珠寶等奢侈品為主。
到了倭列島朝貢東漢帝國,當時的光武帝送給前來朝拜的倭人一麵銅鏡、一塊玉佩、一柄銅劍和一塊“漢倭奴國王”的印綬。彼時的東漢帝國已經步入鐵器時代。
隨後的隋朝在西漢帝國的策略基礎上進行改良,除了送各種奢侈品之外,使用外交直接將突厥給拆散了。
輪到李二鳳真是超級大方,他可謂是憑借一己之力,直接拉平異族與華夏科技差距的存在,其中吐蕃直接從原始時代步入鐵器時代。
吐蕃對中原的威脅從隋朝便存在,李二鳳在位期間也遭受侵略,委實令人想不明白二鳳為什麽會幹出那種事情。
而吐蕃壯大之後,唐朝遭受了何等的摧殘,想來是不用過多長篇累牘了。
申公巫臣雖然做了很多荒唐事,但他是一名傳統貴族。
一個家族的匠人,或多或少會接觸到一些工藝上的機密,一旦匠人被其他家族得去,基本機密也就不再是秘密。
春秋沒有“專利”的說法,隻是有守護專利的做法。
貴族守護自家的“專利”沒有別的,事情並不複雜,大概就是:好啊!你用了我家的獨門秘笈,一定窺探了很長時間且得手。這是要滅亡我家啊!沒得多說,幹就一個字!
一般的情況下,再強大的家族都不敢明晃晃窺探其他家族的“專利”,隻有多個家族合起來對某個家族實施消滅,事後才會明晃晃使用搶來的技術。
那是有多個家族幹了,有過錯一塊承擔,有眾怒也一起承受,不像單獨一個家族幹了會犯眾怒。
申公巫臣深知吳國君臣是什麽德性,晉國真的派匠人支援吳國,屆時一定會被掏得底朝天,一係列的技術要在吳國成為爛大街。
而申公巫臣負責與吳國接觸,泄了密的晉國家族很難找吳國算賬,找申氏算賬卻很容易。
所以了,即便是晉國之君與卿大夫願意派匠人支援吳國的建設,申公巫臣也不敢承擔這樣的因果關係。
後麵,吳君壽夢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有的被申公巫臣當場答應下來,有的申公巫臣表示需要請示,不少則是直接拒絕。
至於說吳國能夠付出什麽?吳君壽夢一個字都沒有提到。
晉國當然不會白白幫助吳國。
並且,晉國想要獲得的收益絕不是隻有讓吳國牽製楚國。
以晉國保護中原列國好收取每年上貢的做法,擺明就不是一個行“王道”的國家。
日後晉國能夠從吳國獲得其它什麽收益,申公巫臣已經有做過匯報,還需要在未來進行更深的觀察。
因為吳國君臣突然間的到來,包括晉國在內的列國君臣才在“新鄭”多做停留,要不然早該各迴各家了。
這一個插曲多耽擱了列國君臣十二天的時間,倒是讓鄭國多破費了一些。
到晉國君臣與吳國君臣達成初步意向之後,雙方會在日後繼續交涉,到第十三天就各自離去。
晉軍拔營離開,一支駐軍都沒有留在大河南岸,很直接全軍經由周王室地盤返迴國內解散。
參加會盟的諸侯,他們在獲得可以離開的允準下,很直接就在“新鄭”四散了。
樓令迴到國內並沒有選擇前往“新田”居住,選擇迴到“太原”,想要好好休息一段時間。
樓氏的世子樓小白倒是去了“新田”要常住。
“能消停幾年了吧?”阿嬌跟樓令辦完事一陣溫存,提出這個問題。
樓令剝開阿嬌弄得自己脖子很癢的長發,懶洋洋地說道:“誰都想要消停,看看楚國樂不樂意了。”
“明年小白就到了加冠的年紀,之後便可以舉行婚禮了。”阿嬌說道。
這一刻,樓令突然意識到阿嬌去年又給自己添了一兒子,今年自己的長子竟然要成年,很快也會娶妻成家。
長子已經要成年,幼子卻還在繈褓,是個人就會心態變得很複雜。
“你這是什麽表情?”阿嬌看著四十多歲卻有著三十來歲樣貌的丈夫。
歲月確實是沒有在樓令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心態方麵則是取決於他什麽心境。
“我隻是太忙,被你一提醒才晃過神來。這樣子的話,我倒是不好在封地長待,得去都城與中軍將商議小白婚禮的事情。”樓令說道。
阿嬌說道:“是要好好商議,怎麽都要辦得極為隆重。”
換句話來說就是,阿嬌讓樓令多向郤錡討要嫁妝,千萬別便宜了郤氏。
按照習俗的話,當代沒有彩禮一說,確實是嫁女要添嫁妝,嫁妝越多就顯得更有麵子,搞得不富裕的貴族都不敢嫁女兒。
類似的事情同樣發生在兩宋,以至於兩宋的女嬰有著很誇張的夭折率。
由於關乎到嫡長子的加冠與婚禮,樓令隻是在“太原”待了半個月,不得不重新啟程往“新田”趕……
隻不過,吳君壽夢講的話多少有些夾槍帶棒。
正常情況下,競技模式的較量分出勝負就該停下,實在是不應該斬盡殺絕,晉軍卻是殺光了上場的吳軍。
“猊下,情況是這樣子的……”申公巫臣主動進行解釋。
這個“猊下”的稱唿很正式,本就是稱唿一國之君,後來變成稱唿高僧,相關的解讀意思也出現變動。
好多國家在戰前都有自己的祭祀相關行為,不獨獨晉軍會在戰前進行祈禱,隻是晉軍戰前祈禱的參與人數非常多,會顯得比較聲勢浩大。
多數國家戰前祭祀和祈禱,一般是由少數幾個高層進行,根本不願意讓下麵的人參與進來。
所以,晉軍那麽能打,多少在精神層麵可以得到一些解釋了。
在這個能夠祭祀就是人上人的時代,作為士兵可以成為進行祭祀的一份子,不是榮幸又是什麽?也能夠視為是一種激勵。
當前的宗教氛圍是沒有殷商時期那麽濃烈,隻是祈禱行為被打斷,是個人就會感到惱怒。
包括楚軍在內的很多國家,他們理解晉軍的行為,吃過相關的苦頭,不會打斷晉軍的戰前祈禱,偏偏吳軍那麽幹了。
曾經打斷晉軍進行戰前祈禱的人,他們已經被埋進土裏,墳墓之上不是長滿了各種植物,便是底層變動讓屍骨裸露出來搞得不知道哪裏去。
吳國一眾君臣聽了申公巫臣的解釋,哪怕心裏想法不一致,得了台階就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季劄說道:“如此說來,屬於情有可原。”
祈禱也是祭祀的一部分。
不說當前的列國,便是在久遠的以後,涉及到祭祀的層次,有哪個國家不重視呢?
“家主,弓前來複命。”樓弓是一名甲士級別的戰士,看上去二十來歲的一個小夥,身上不止有血跡,還有斷指、碎肉等東西。
樓令轉頭看過去。
“此次交戰,我部盡殲敵軍。己方傷十七人,並無陣亡。”樓弓刻意使用雅言,講出交戰的結果。
在場的晉人看著麵色如常。
吳人則是什麽臉色都有,大體上就是覺得難堪。
可不止有晉人和吳人在,還有來自列國的其餘人。
“倒是不出寡人的意料。”齊君環說道。
晏嬰露出無奈的表情。
沒有看到喜歡瞎嗶嗶的魯人都閉上嘴巴嗎?
覺得非常難堪的吳人,他們現在是有氣沒有地方發。
吳人跟晉人的較量是約架,打輸了就要認。
有旁人摻和進去,吳人不好敵視晉人,還不能轉移憤怒啊?
“那個家夥是齊君吧?”諸樊其實很確認,隻是用言語發泄怒意。
夷昧接話,說道:“記住他們的嘴臉,以後找機會算賬!”
“對,這個仇一定要報!”餘祭進行附和。
四位兄弟隻有季劄皺眉沒說話,他的三名兄長則是分別放狠話。
吳人……或者說吳國君主這一脈,他們的心眼不大,非常講究君子報仇不怕晚。別說是十年,百年前的仇都能一直被銘記,找到機會就動手。
齊君環聽不到吳人在說什麽,能夠從吳人看自己的表情猜出一些結果,心裏一點都不在意。
晉國距離吳國很遠。
齊國一樣跟吳國相隔數千裏,兩國不進行合作,想找對方的麻煩並不容易。
或者說,齊國有條件給吳國製造麻煩,吳國卻是沒有那種條件。
當然,吳國沒有條件指的是當下,日後就不好說了。
曆史上,吳國參與會盟遭受了齊人的難堪,他們將仇恨記住。那次會盟的二十多年之後,吳國專門跟齊國過不去,爆發除了晉國和楚國之外,參與的吳軍和齊軍在規模上都超過十萬大軍,合起來一共有二十多萬大軍拚殺的血腥交戰。史稱“吳齊.艾陵之戰”。
簡單來說就是,齊國和吳國在晉國和楚國之後,第三和第四個在用兵規模上突破十萬的成就。
到了那個時候,吳國找齊國麻煩有仇恨的因素,其它原因更多。
一場競技打完,樓氏的人前往收拾戰場,事後會將吳軍的戰死者遺體交還。
一眾列國君臣則是前往晉軍的營地參加宴會。
“贏了,贏得漂亮嗎?”晉君周沒有親自到場觀戰。
樓令笑著說道:“稟君上,吳人一定會深刻認知到與我們的差距。”
晉君周歡喜地說道:“下軍佐又立下一功啊!”
樓令稱謝,沒有其它言語。
到了卿大夫的地位,功勞會顯得很有用。
哪怕沒有實際的獎賞,可以轉化為多一道保護層。
並非晉君周不能前去觀戰,他不去是想給吳國留下足夠的顏麵,再來就是留下更多的餘地。
如果吳人因為輸了,講了一些不該說的話,晉國之君不在現場,起碼作為一國之君可以出麵轉圜,不至於搞得一點餘地都沒有。
那是成熟政治家會考量的事情,很不像是年輕的晉君周會想到的層麵,偏偏晉君周是真的考慮到了。
“我在想,限製兵力的話,我(溫氏)能不能打得過樓氏。”郤至又喝多了。
郤錡立刻將目光移到樓令身上,等著樓令會怎麽迴應。
“即便下軍將真的來打,我一定會退避三舍。”樓令很認真地說道。
關於“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已經被創造出來,主人翁便是晉文公與和楚成王。
晉文公在逃難期間去了楚國,受到了楚成王極好的款待。
楚成王問晉文公,日後楚國與晉國爆發衝突,會讓晉文公做出什麽樣的選擇。
晉文公在落魄的時候在楚國受到禮遇,當時的迴答就是: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所以了,樓令的迴答真的很正式,並且充滿了誠意。
受人恩惠,銘記於心,交戰不可避免,退兵再好言相勸,實在要打隻能被動反擊。
這樣說,遠比說什麽不可能爆發衝突之類,要實際得太多了。
“我就是隨便說說,你怎麽還當真了呢。”郤至被酒精麻痹了神經,見樓令那麽認真迴答,反倒是起到了醒酒的效果,立刻進行補救。
郤錡非常不悅地說道:“喝喝喝,遲早喝死你。”
因為樓令的迴應很實在,其實是在郤錡這裏得分了。
他們是晉人,還是卿大夫的身份,哪可能不知道沒有永遠的友好。
多少家族一代人內好得如膠似漆,兩三代人之後卻是變成生死仇敵?
當代人所能管到的也就是兩代人之內,人死後就什麽都管不到了。
那個時候,中行偃很有默契地跟士匄對視了一眼。
該說不說,荀氏和範氏確實盼著樓氏能夠跟郤氏分道揚鑣,要不然樓氏總是和郤氏綁在一起,真的讓荀氏或範氏沒有施展手段的空間。
他們不能對郤氏和樓氏動手腳,要是郤氏和樓氏自己鬧掰,荀氏和範氏就要樂死了。
宴會自然是在樓氏這邊舉辦。
“家主,一應已經準備就緒,是否請客人入場?”林姒過來詢問。
樓令簡單點頭迴應。
身為女子的林姒怎麽過來了?
事實是,當前並不限製女子隨軍,乃至於會很歡迎。
更大的事實是什麽?是隨軍的女子不一定是做後勤工作,稱之為“健婦”的女子也可以上陣搏殺。
以為諸夏文明隻有春秋會讓女子上陣搏殺嗎?並不是的,非常多的文明沒有“戰爭讓女人走開”的觀念。
從遠古時代,一直到西漢時期,諸夏文明並不限製女子踏上戰場搏殺,到東漢則是進行了限製,隨後的隋唐又放開限製,真正限製女子這不能幹那不能做最嚴格的朝代是有明一朝,滿清繼承明朝的觀念。
講實話,要說對女性寬容的話,雖說有很不好的時候,更多時候諸夏文明絕對能夠排名前列。
諸夏也就明清對女性限製多。
其它文明從遠古到現代:有些文明的女人在嫁人之後連姓氏都無法保留,例如所謂的西方發達國家,女人嫁人了就必須是隨夫姓;女人不能拋頭露臉的文明也存在,敢暴露肌膚就直接石頭砸死;有些地方的女人,幹脆就是牲口一般的貨物;至於可以一夫多妻的文明,現代一點都不少,還用法律明文規定;黑大陸那邊的文明,女性成年之後甚至有割禮。
林姒當然不是負責廝殺的那一部分,她隨軍繼續擔任總管的職責,不光照顧樓令的個人生活,包括總理出征軍隊的後勤。
攜帶女子出征的家族很多,起碼身份足夠要有侍女伺候,舉辦宴會確實也是離不開女仆。
當然,要說伺候人,男女都有從事相同職業的人,壓根就跟性別無關。
參與宴會的人非常多,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去到同一頂帳篷之內,隻能是一國之君或代表一國之君前來的大臣,其餘身份更低的人隻去其它的帳篷。
這一點沒人有意見。
在極其講究尊卑的時代,身份不夠卻湊一塊,沒有人會覺得是一種幸運。
惹不起非要湊一塊?再怎麽巴結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好處,一不小心惹到了可要麵臨滅頂之災,何苦又是何必呢。
作為舉辦宴會的東道主,樓令在主場說完祝詞,現場就交給了晉君周去搞氣氛。
隨後,樓令領著樓小白去各個場合走一圈,讓大家知道東道主長成什麽樣貌,也是盡東道主該有的熱情和尊重。
很多時候看似繁瑣,事情卻是不能不做,尤其是在春秋時代。
樓令尊重每一名客人,並不一定是想獲得什麽,起碼不會被某些來賓記恨。
有些人,他們可不會覺得自己是小人物,由於得不到尊重會記仇,哪天崛起就該算賬。自己無法崛起,告訴子孫記住,哪天誰不尊重自己,有機會一定要報仇。他們甚至會當場暴起,乃至於宴會結束施展匹夫一怒。
覺得搞笑?類似的事情在春秋時代一再上演,可不是在搞笑啊!
“你不用再跟著我,去君上那邊服侍著。”樓令對樓小白說道。
樓小白行禮,轉身離開。
達官貴人舉行宴會。
樓氏的其餘人在當晚也會得到來自主家在夥食上的額外安排。這個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作為一家之主的樓令深知一點,收買人心絕不是短時間內一兩件刻意的表演能夠完成。發生了什麽值得慶賀的事情,力所能及之下眾樂樂,不止可以收買一時的人心,對於建立歸屬感的效果也會極為有效。
肯定不能是一再無緣無故施恩,要不然會被視作理所當然,乃至於某天不施恩了,反而被埋怨或出現眾怒。
目前的樓氏在很多事項上領先當代,處理食材和進行烹飪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了,越是正式的場合,不要輕易搞什麽標新立異。按照該有的禮儀準備食物才是正道。
什麽身份用什麽餐具,吃的是什麽食物,目下講究到了苛刻的程度。
同樣的一道菜,樓氏確實是能夠做得更好吃,隻要在這一項事情上麵出彩,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宴會進行期間,沒有人找不自在,最後當然是賓主盡歡而散。
隔天,申公巫臣開始行動起來,對著吳國君臣一頓輸出。
挨一頓揍之後,認知到互相之間差距的吳人,他們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沒人再反對當晉國的小弟,轉而謀求獲得來自晉國更多更全麵的援助。
“可以的話,讓伯國來一支軍隊,全麵教導我們在軍事上的東西。”吳君壽夢早就有明確的目標,可算是能夠講出來。
吳君壽夢想了想,補充道:“最好是郤氏和樓氏參與。”
樓氏的強大已經展現過,輸得極慘的吳人願意承認。
他們近期獲知郤氏才是晉國最強大的家族,本著見識一番的想法,多少進行爭取總是沒有錯。
“我會向郤氏之主和樓氏之主轉達,想來會答應下來。”申公巫臣真想不出郤氏和樓氏有拒絕的理由。
去吳國的軍隊數量再多,怎麽也不會超過一萬吧?
數十人或數百人的規模,無論郤氏或樓氏都不缺那些部隊,壓根不會影響到平時的納賦。
相反,全麵教導吳軍,可以直接從思想層麵施加影響,也能夠在吳國采購裝備上麵獲利。
不是說非要賣吳國多麽精良的武器裝備,拿尋常的武器進行貿易即可。
郤氏和樓氏不會缺青銅武器,其中的樓氏在換裝後更是囤積很多,完全可以拿來賣給吳國。
“我們與中原失聯很久,極度缺乏相關的書籍,請伯國幫忙進行收集。”吳君壽夢提出第二個請求。
在這一點上,恰是申公巫臣最想做的事情。
晉國當然不會拿出獨門秘笈級別的書籍,頂多就是抄寫一些爛大街的書籍給吳國。
最重要的是教導過程中的話語權,很有希望將吳國改造成晉國想要的模樣。
“可以支援匠人嗎?”諸樊提出訴求。
申公巫臣直接搖頭,說道:“晉國戰事頻發,每一個家族都是處在緊張備戰的階段,無法派遣匠人南下。”
可以幫忙訓練軍隊。
也能夠進行文化傳播。
涉及到匠人?別以為春秋時代的貴族不知道意味著什麽。
應該說,智商正常的統治者,他們對外進行輸出,涉及到工藝就會無比敏感。
呃……,除了李二鳳,他是獨一對外援助中奉送工匠以及相關書籍的皇帝。
遠在西漢時期,哪怕西漢帝國麵對匈奴再怎麽弱勢,謹守不予一名匠人北上的格律,和親或做生意就是以絲綢、珠寶等奢侈品為主。
到了倭列島朝貢東漢帝國,當時的光武帝送給前來朝拜的倭人一麵銅鏡、一塊玉佩、一柄銅劍和一塊“漢倭奴國王”的印綬。彼時的東漢帝國已經步入鐵器時代。
隨後的隋朝在西漢帝國的策略基礎上進行改良,除了送各種奢侈品之外,使用外交直接將突厥給拆散了。
輪到李二鳳真是超級大方,他可謂是憑借一己之力,直接拉平異族與華夏科技差距的存在,其中吐蕃直接從原始時代步入鐵器時代。
吐蕃對中原的威脅從隋朝便存在,李二鳳在位期間也遭受侵略,委實令人想不明白二鳳為什麽會幹出那種事情。
而吐蕃壯大之後,唐朝遭受了何等的摧殘,想來是不用過多長篇累牘了。
申公巫臣雖然做了很多荒唐事,但他是一名傳統貴族。
一個家族的匠人,或多或少會接觸到一些工藝上的機密,一旦匠人被其他家族得去,基本機密也就不再是秘密。
春秋沒有“專利”的說法,隻是有守護專利的做法。
貴族守護自家的“專利”沒有別的,事情並不複雜,大概就是:好啊!你用了我家的獨門秘笈,一定窺探了很長時間且得手。這是要滅亡我家啊!沒得多說,幹就一個字!
一般的情況下,再強大的家族都不敢明晃晃窺探其他家族的“專利”,隻有多個家族合起來對某個家族實施消滅,事後才會明晃晃使用搶來的技術。
那是有多個家族幹了,有過錯一塊承擔,有眾怒也一起承受,不像單獨一個家族幹了會犯眾怒。
申公巫臣深知吳國君臣是什麽德性,晉國真的派匠人支援吳國,屆時一定會被掏得底朝天,一係列的技術要在吳國成為爛大街。
而申公巫臣負責與吳國接觸,泄了密的晉國家族很難找吳國算賬,找申氏算賬卻很容易。
所以了,即便是晉國之君與卿大夫願意派匠人支援吳國的建設,申公巫臣也不敢承擔這樣的因果關係。
後麵,吳君壽夢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有的被申公巫臣當場答應下來,有的申公巫臣表示需要請示,不少則是直接拒絕。
至於說吳國能夠付出什麽?吳君壽夢一個字都沒有提到。
晉國當然不會白白幫助吳國。
並且,晉國想要獲得的收益絕不是隻有讓吳國牽製楚國。
以晉國保護中原列國好收取每年上貢的做法,擺明就不是一個行“王道”的國家。
日後晉國能夠從吳國獲得其它什麽收益,申公巫臣已經有做過匯報,還需要在未來進行更深的觀察。
因為吳國君臣突然間的到來,包括晉國在內的列國君臣才在“新鄭”多做停留,要不然早該各迴各家了。
這一個插曲多耽擱了列國君臣十二天的時間,倒是讓鄭國多破費了一些。
到晉國君臣與吳國君臣達成初步意向之後,雙方會在日後繼續交涉,到第十三天就各自離去。
晉軍拔營離開,一支駐軍都沒有留在大河南岸,很直接全軍經由周王室地盤返迴國內解散。
參加會盟的諸侯,他們在獲得可以離開的允準下,很直接就在“新鄭”四散了。
樓令迴到國內並沒有選擇前往“新田”居住,選擇迴到“太原”,想要好好休息一段時間。
樓氏的世子樓小白倒是去了“新田”要常住。
“能消停幾年了吧?”阿嬌跟樓令辦完事一陣溫存,提出這個問題。
樓令剝開阿嬌弄得自己脖子很癢的長發,懶洋洋地說道:“誰都想要消停,看看楚國樂不樂意了。”
“明年小白就到了加冠的年紀,之後便可以舉行婚禮了。”阿嬌說道。
這一刻,樓令突然意識到阿嬌去年又給自己添了一兒子,今年自己的長子竟然要成年,很快也會娶妻成家。
長子已經要成年,幼子卻還在繈褓,是個人就會心態變得很複雜。
“你這是什麽表情?”阿嬌看著四十多歲卻有著三十來歲樣貌的丈夫。
歲月確實是沒有在樓令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心態方麵則是取決於他什麽心境。
“我隻是太忙,被你一提醒才晃過神來。這樣子的話,我倒是不好在封地長待,得去都城與中軍將商議小白婚禮的事情。”樓令說道。
阿嬌說道:“是要好好商議,怎麽都要辦得極為隆重。”
換句話來說就是,阿嬌讓樓令多向郤錡討要嫁妝,千萬別便宜了郤氏。
按照習俗的話,當代沒有彩禮一說,確實是嫁女要添嫁妝,嫁妝越多就顯得更有麵子,搞得不富裕的貴族都不敢嫁女兒。
類似的事情同樣發生在兩宋,以至於兩宋的女嬰有著很誇張的夭折率。
由於關乎到嫡長子的加冠與婚禮,樓令隻是在“太原”待了半個月,不得不重新啟程往“新田”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