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汪道昆的說法,那就算是將此事解決了。那為何尼堪外蘭還是認為王兀堂必反呢?
不光朱載坖對此有些疑惑,詢問尼堪外蘭原因,尼堪外蘭將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原本按照汪道昆當年的計劃,修築六堡之後,會在此地開市,這樣的話王兀堂部也可以從中用他們部落的土產換取他們所必須的各種物品,按理說確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麵。
但是現在顯然不是這樣,由於大明和女真關係緊張。從王杲作亂之後,大明就中斷了和建州部的各種互市,不再於建州部通貢,王杲被平定以後,大明還是繼續封鎖邊境,不運河和女真互市,這導致王兀堂部的生計極為艱難,雖然王兀堂多次向大明表達忠誠,但是大明依舊不向王兀堂開放通貢。
不僅如此,大明的遼東官員麵對王兀堂的懇求,還明確要求:令約束部落奉漢法,得貢市如初,不則當以大兵搗若巢矣。
這下使得王兀堂對於大明由恭順變為怨恨,所以尼堪外蘭認為王兀堂有可能背叛大明,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王兀堂對於大明確實有很大的不滿,和覺昌安一起反叛絕對是有可能的。
麵對尼堪外蘭的解釋,楊博等人認為,對於王兀堂還是可以懷柔的,重新在六堡通貢,拉攏王兀堂,至少使得王兀堂不直接反叛。
但是這個方案被朱載坖拒絕了,朱載坖認為王兀堂若是已經決意反叛,即便是大明現在和他通貢,恐怕也難以改變他的想法,他既然已經決定反叛,他就要做好準備麵對大明天兵。
而且現在和王兀堂通貢,還是存在資敵的可能的,若是王兀堂能夠證明自己的忠誠,朱載坖在收拾完覺昌安之後,可以對他有所補償的。
除了王兀堂之外,尼堪外蘭認為野人女真也是可能成為覺昌安的助力的,對於野人女真,朱載坖和一眾臣子都不太了解了,因為野人女真一向不怎麽和大明朝廷接觸。
尼堪外蘭為朱載坖和大明的重臣們介紹了野人女真的情況,和大明對於野人女真的了解不同,尼堪外蘭認為朝廷對於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部的劃分是不嚴格的,有的女真部落居住位置並不甚遠,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與朝廷的聯係並不密切,朝廷把他們視為野人女真。
而且自從覺昌安掌權之後,積極和野人女真建立關係,因為野人女真並沒有所謂的政權觀念,而且野人女真驍勇善戰,比之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強得多,所以覺昌安大力招攬野人女真部落,為己所用,在覺昌安的物質引誘和軍事征服下,征服了黑龍江以南的不少氏族部落,許多部落後被南遷至渾河流域,為建州女真所用。
這些野人女真部落的戰士,是覺昌安的底牌,尼堪外蘭雖然不知道覺昌安麾下到底有多少野人女真的戰士,但是肯定不下上萬之數,而且這幫野人女真,確實是悍不畏死,連海西、建州女真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朱載坖思考了一會才說道:“尼堪外蘭,以你的估計,覺昌安能夠動員多少人對抗天兵?”
尼堪外蘭說道:“陛下,小人以為覺昌安最多能夠四到五萬之眾。”
對於尼堪外蘭的說法,大明的重臣們還是有些不相信的,在他們心目中,覺昌安不過是個小部落的首領,怎麽可能有這麽多兵力,尼堪外蘭肯定是誇大的覺昌安的實力。
朱載坖召見完尼堪外蘭之後,繼續和戚繼光商量起怎麽收拾覺昌安了,為了便於戚繼光陳述自己的意見,朱載坖專門將戚繼光召到京師,令其專門向朱載坖和一眾重臣麵陳自己的方略。
戚繼光認為,朱載坖之前的調動十餘萬大軍的方案不太可行,首先就是遼東的情況無力支撐十多萬大軍連續作戰,海運僅能抵達蓋州、複州、金州等地,而且受到天氣的製約,至少要等到化凍之後才行,而經由山海關陸路轉運物資,效率實在是太低了,損耗實在是太大了。
而且戚繼光認為,大量征集諸鎮的精銳,集中起來的效果可能並不好,各鎮的戰法可能都不相同,尤其是延綏、寧夏、固原等西北邊鎮的士卒,他們本來就是習慣於在西北作戰的,遼東和西北的環境迥異,他們抵達遼東可能並不適應遼東的環境,反而不能發揮他們的戰鬥力出來。
而且戚繼光還擔心一點,從諸鎮抽調的精銳,都是各地的精銳,在他們本鎮都是橫著走的,這些人聚攏到一起,恐怕並不會服從統帥,互相之前都是矛盾重重的,還不如以薊鎮新軍為主力,抽調宣大精騎支援,方便統帥。
這樣的話,戚繼光認為就算是真如尼堪外蘭所說的覺昌安有四五萬之眾,加上打來孫也不會超過八萬人,戚繼光率領的薊鎮和宣大援兵就有八萬之眾,遼東鎮還是湊兩萬人,戚繼光認為,對付他們兩人足夠了。
而且打來孫救覺昌安不可能傾盡部落全力的,戚繼光認為就調發宣大薊鎮之兵就足矣了。
同時戚繼光也提出了要求,就是現在就將宣大精騎調來薊鎮,和薊鎮新軍合練,互相熟悉戰法,在之後的作戰中才能互相唿應。
朱載坖認為戚繼光的想法是很正確的,但是內閣和兵部不同意現在就調動宣大的兵馬,因為俺答畢竟還沒有明確的消息,若是俺答這個時候進犯,那對於大明來說就是首尾不能相顧了,所以一定要俺答那裏有準確消息之後,再調動宣大之兵。
朱載坖於是下旨詢問宣大總督曹邦輔現在和俺答的交涉進行的怎麽樣了。
現在曹邦輔已經將大明皇帝的賞賜送到了豐州板升,但是現在俺答內部還沒有就此事達成一致,蒙古人內部就此事也是議論紛紛,從俺答的本意來說,畢竟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對他的奏疏有所反應,俺答當然是希望抓住機會和大明通貢的。
不光朱載坖對此有些疑惑,詢問尼堪外蘭原因,尼堪外蘭將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原本按照汪道昆當年的計劃,修築六堡之後,會在此地開市,這樣的話王兀堂部也可以從中用他們部落的土產換取他們所必須的各種物品,按理說確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麵。
但是現在顯然不是這樣,由於大明和女真關係緊張。從王杲作亂之後,大明就中斷了和建州部的各種互市,不再於建州部通貢,王杲被平定以後,大明還是繼續封鎖邊境,不運河和女真互市,這導致王兀堂部的生計極為艱難,雖然王兀堂多次向大明表達忠誠,但是大明依舊不向王兀堂開放通貢。
不僅如此,大明的遼東官員麵對王兀堂的懇求,還明確要求:令約束部落奉漢法,得貢市如初,不則當以大兵搗若巢矣。
這下使得王兀堂對於大明由恭順變為怨恨,所以尼堪外蘭認為王兀堂有可能背叛大明,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王兀堂對於大明確實有很大的不滿,和覺昌安一起反叛絕對是有可能的。
麵對尼堪外蘭的解釋,楊博等人認為,對於王兀堂還是可以懷柔的,重新在六堡通貢,拉攏王兀堂,至少使得王兀堂不直接反叛。
但是這個方案被朱載坖拒絕了,朱載坖認為王兀堂若是已經決意反叛,即便是大明現在和他通貢,恐怕也難以改變他的想法,他既然已經決定反叛,他就要做好準備麵對大明天兵。
而且現在和王兀堂通貢,還是存在資敵的可能的,若是王兀堂能夠證明自己的忠誠,朱載坖在收拾完覺昌安之後,可以對他有所補償的。
除了王兀堂之外,尼堪外蘭認為野人女真也是可能成為覺昌安的助力的,對於野人女真,朱載坖和一眾臣子都不太了解了,因為野人女真一向不怎麽和大明朝廷接觸。
尼堪外蘭為朱載坖和大明的重臣們介紹了野人女真的情況,和大明對於野人女真的了解不同,尼堪外蘭認為朝廷對於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部的劃分是不嚴格的,有的女真部落居住位置並不甚遠,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與朝廷的聯係並不密切,朝廷把他們視為野人女真。
而且自從覺昌安掌權之後,積極和野人女真建立關係,因為野人女真並沒有所謂的政權觀念,而且野人女真驍勇善戰,比之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強得多,所以覺昌安大力招攬野人女真部落,為己所用,在覺昌安的物質引誘和軍事征服下,征服了黑龍江以南的不少氏族部落,許多部落後被南遷至渾河流域,為建州女真所用。
這些野人女真部落的戰士,是覺昌安的底牌,尼堪外蘭雖然不知道覺昌安麾下到底有多少野人女真的戰士,但是肯定不下上萬之數,而且這幫野人女真,確實是悍不畏死,連海西、建州女真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朱載坖思考了一會才說道:“尼堪外蘭,以你的估計,覺昌安能夠動員多少人對抗天兵?”
尼堪外蘭說道:“陛下,小人以為覺昌安最多能夠四到五萬之眾。”
對於尼堪外蘭的說法,大明的重臣們還是有些不相信的,在他們心目中,覺昌安不過是個小部落的首領,怎麽可能有這麽多兵力,尼堪外蘭肯定是誇大的覺昌安的實力。
朱載坖召見完尼堪外蘭之後,繼續和戚繼光商量起怎麽收拾覺昌安了,為了便於戚繼光陳述自己的意見,朱載坖專門將戚繼光召到京師,令其專門向朱載坖和一眾重臣麵陳自己的方略。
戚繼光認為,朱載坖之前的調動十餘萬大軍的方案不太可行,首先就是遼東的情況無力支撐十多萬大軍連續作戰,海運僅能抵達蓋州、複州、金州等地,而且受到天氣的製約,至少要等到化凍之後才行,而經由山海關陸路轉運物資,效率實在是太低了,損耗實在是太大了。
而且戚繼光認為,大量征集諸鎮的精銳,集中起來的效果可能並不好,各鎮的戰法可能都不相同,尤其是延綏、寧夏、固原等西北邊鎮的士卒,他們本來就是習慣於在西北作戰的,遼東和西北的環境迥異,他們抵達遼東可能並不適應遼東的環境,反而不能發揮他們的戰鬥力出來。
而且戚繼光還擔心一點,從諸鎮抽調的精銳,都是各地的精銳,在他們本鎮都是橫著走的,這些人聚攏到一起,恐怕並不會服從統帥,互相之前都是矛盾重重的,還不如以薊鎮新軍為主力,抽調宣大精騎支援,方便統帥。
這樣的話,戚繼光認為就算是真如尼堪外蘭所說的覺昌安有四五萬之眾,加上打來孫也不會超過八萬人,戚繼光率領的薊鎮和宣大援兵就有八萬之眾,遼東鎮還是湊兩萬人,戚繼光認為,對付他們兩人足夠了。
而且打來孫救覺昌安不可能傾盡部落全力的,戚繼光認為就調發宣大薊鎮之兵就足矣了。
同時戚繼光也提出了要求,就是現在就將宣大精騎調來薊鎮,和薊鎮新軍合練,互相熟悉戰法,在之後的作戰中才能互相唿應。
朱載坖認為戚繼光的想法是很正確的,但是內閣和兵部不同意現在就調動宣大的兵馬,因為俺答畢竟還沒有明確的消息,若是俺答這個時候進犯,那對於大明來說就是首尾不能相顧了,所以一定要俺答那裏有準確消息之後,再調動宣大之兵。
朱載坖於是下旨詢問宣大總督曹邦輔現在和俺答的交涉進行的怎麽樣了。
現在曹邦輔已經將大明皇帝的賞賜送到了豐州板升,但是現在俺答內部還沒有就此事達成一致,蒙古人內部就此事也是議論紛紛,從俺答的本意來說,畢竟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對他的奏疏有所反應,俺答當然是希望抓住機會和大明通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