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嚴紹庭自己撈的盆滿缽滿,也沒忘了張居正、胡宗憲等人,至於楊繼盛、沈煉等人,不好意思,和他們不熟,當然就是嚴紹庭敢送他們也不會收,搞得不好還會給嚴紹庭附贈彈章一份,嚴紹庭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就不自討沒趣了。
而徐階的密疏也在此時到了朱載坖的案頭,朱載坖收到密疏之後,立馬召集閣臣們商量此事,朱載坖將徐階的密疏給閣臣們傳閱,然後問道:“諸位怎麽看此事?”
這些雖然是徐階上的密疏,但是徐階也明確說了,這是他和張居正、楊繼盛商量的結果,增加蘇鬆的官員,析分蘇鬆州縣,以加強對於蘇鬆地區的控製。
對於徐階等人的建議,其實大家都是同意的,蘇鬆各縣都是事務繁雜,縣官根本無力處理這麽繁雜的縣政,增加官員、析置州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關鍵是怎麽處理此事。
有朝臣之前也提出過相似的方案,他們認為在縣級地方官中,設立專司田賦征解的佐貳官,專門負責征解賦稅。將這些基層的管糧官與與督糧道、巡撫共同構成了地方三級稅糧征解體係,但是這種添設官員們的建議在朝廷上下引起了極大的反對聲浪。
不少官員都認為:蘇鬆事雖繁,洪武、永樂間官不增設,何嚐不辦?蓋官在得人,苟不得人,反為民蠹,不可增設。
很多官員們認為設立官職就會浪費民脂民膏,況且祖宗用這些官員就能夠解決庶務,為什麽現在不行。
對於他們的這種想法,朱載坖表示,祖宗還把蒙古人趕出中原了,現在俺答不還是整天想著入寇,現在蘇鬆的人口、土地還有商貿的繁盛程度,哪裏是當年的蘇鬆能夠比的,必須要增加官員,同時析分州縣,使得朝廷能夠嚴格的控製蘇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同時朱載坖還關心到了州縣官府小吏的問題,這些小吏也是大明基層的毒瘤,如果不加以處置,他們到時候和士紳們再次勾結起來,還是會搞事情的,朱載坖要求內閣想辦法解決此事,朱載坖自己也提出一個辦法,就是考選小吏。
東南文人眾多,大量的童生、秀才不能在舉業上更進一步,不若將他們招納考選進官府中,用以替代世襲的小吏,未嚐不是一個辦法,畢竟現在朱載坖自己也在強調三途並進,即便是小吏,隻要能夠有出色的治績,一樣可以升遷,在國初之時,不少重臣都是由小吏升遷而來的。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原蘇州知府況鍾,就是以小吏出身,最後擔任蘇州知府這一要職,可見小吏之中也並非沒有有才能之士,隻是由於不能升遷,使得他們隻能醉心於搞錢,同時小吏大多世襲,更是加深了他們和地方士紳們之間的關係,要想徹底強化官府的權威,重新將大明的州縣納入朝廷的掌握之中,改革衙門小吏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朱載坖問道:“我大明多少秀才能夠考一個舉人,諸位可知道?”
雖然諸位閣臣都是從童生考中進士的,但是具體到大明全國到底有多少秀才,又到底多少秀才能夠考取一個舉人,這還真的很難說清楚,不過李春芳是當過禮部尚書的,對於這些事情還算有些了解、
李春芳說道:“陛下,嘉靖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曾經統計過大明現在有的由此人數,全國生員大致在25萬到35萬之間,現在恐怕會更多,應在四十萬上下。”
朱載坖於是問道:“那舉人呢?多少秀才能夠考一個舉人?”
這個雖然不好說,但是各省考取舉人的解額是固定的,北直隸(順天府)和南直隸(應天府)各135人,江西95人,浙江和福建各90人,湖廣和廣東各85人,河南80人,山東75人,四川70人,山西和陝西各65人,廣西55人,雲南30人。鄉試也是三年一科,大明一科就取這麽多舉人,和以十萬計的秀才們相比,這個數字無疑是極為少的。
故而民間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就是說明鄉試的難度之大。大部分的讀書人能夠獲得一個秀才功名就已經是他們人生的頂點了,還有更多的童生,就是連秀才都不曾中的讀書人,更是數量龐大。
而不能通過鄉試的秀才,能夠幹些什麽呢?要麽就是開館授徒,要麽就是為他們充當幕賓師爺等,更有潦倒落魄的,不可勝數,故而有窮秀才的說法。
這些人能夠考中秀才,還是有些本事的,州縣官府的文書抄寫是完全可以勝任的,畢竟能夠考取舉人的秀才實在是太少了,朱載坖將自己的想法給閣臣們說了。
閣臣們擔心的是這些秀才們不願擔任衙門小吏,畢竟現在小吏屬於賤役,盡管有很多權力的實惠,但是畢竟社會地位不高,他們就算是窮酸秀才,但是畢竟也是讀書人。
朱載坖表示,可以取消小吏參加科舉的限製,充任小吏並不妨礙他們繼續參加科舉,甚至還可以效仿前宋,舉行鎖廳試,而且三途並進,這些小吏也要有升遷的路徑才行。
朱載坖要求內閣和吏部、禮部商量此事,同時與張居正等人商量出一個辦法來。
至於徐階所提的增官、析縣兩個方案,朱載坖也予以照準,由張居正和內閣、吏部商量出一個方案來,報送朱載坖審閱之後再予以施行。
當然了,朱載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在析縣的時候,同時調整蘇州和鬆江兩府各自的區劃,雖然蘇州、鬆江兩府常常並稱,但是實際上兩府的體量並不相當,鬆江府現在是遠遠比不上蘇州府,鬆江府僅轄有華亭、上海、青浦三縣,而且其中的青浦縣還是嘉靖二十一年才新設立的。
朱載坖要求在這次析縣中,適當減少蘇州府的負擔,平衡蘇州、鬆江兩府的賦稅等事項。
而徐階的密疏也在此時到了朱載坖的案頭,朱載坖收到密疏之後,立馬召集閣臣們商量此事,朱載坖將徐階的密疏給閣臣們傳閱,然後問道:“諸位怎麽看此事?”
這些雖然是徐階上的密疏,但是徐階也明確說了,這是他和張居正、楊繼盛商量的結果,增加蘇鬆的官員,析分蘇鬆州縣,以加強對於蘇鬆地區的控製。
對於徐階等人的建議,其實大家都是同意的,蘇鬆各縣都是事務繁雜,縣官根本無力處理這麽繁雜的縣政,增加官員、析置州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關鍵是怎麽處理此事。
有朝臣之前也提出過相似的方案,他們認為在縣級地方官中,設立專司田賦征解的佐貳官,專門負責征解賦稅。將這些基層的管糧官與與督糧道、巡撫共同構成了地方三級稅糧征解體係,但是這種添設官員們的建議在朝廷上下引起了極大的反對聲浪。
不少官員都認為:蘇鬆事雖繁,洪武、永樂間官不增設,何嚐不辦?蓋官在得人,苟不得人,反為民蠹,不可增設。
很多官員們認為設立官職就會浪費民脂民膏,況且祖宗用這些官員就能夠解決庶務,為什麽現在不行。
對於他們的這種想法,朱載坖表示,祖宗還把蒙古人趕出中原了,現在俺答不還是整天想著入寇,現在蘇鬆的人口、土地還有商貿的繁盛程度,哪裏是當年的蘇鬆能夠比的,必須要增加官員,同時析分州縣,使得朝廷能夠嚴格的控製蘇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同時朱載坖還關心到了州縣官府小吏的問題,這些小吏也是大明基層的毒瘤,如果不加以處置,他們到時候和士紳們再次勾結起來,還是會搞事情的,朱載坖要求內閣想辦法解決此事,朱載坖自己也提出一個辦法,就是考選小吏。
東南文人眾多,大量的童生、秀才不能在舉業上更進一步,不若將他們招納考選進官府中,用以替代世襲的小吏,未嚐不是一個辦法,畢竟現在朱載坖自己也在強調三途並進,即便是小吏,隻要能夠有出色的治績,一樣可以升遷,在國初之時,不少重臣都是由小吏升遷而來的。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原蘇州知府況鍾,就是以小吏出身,最後擔任蘇州知府這一要職,可見小吏之中也並非沒有有才能之士,隻是由於不能升遷,使得他們隻能醉心於搞錢,同時小吏大多世襲,更是加深了他們和地方士紳們之間的關係,要想徹底強化官府的權威,重新將大明的州縣納入朝廷的掌握之中,改革衙門小吏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朱載坖問道:“我大明多少秀才能夠考一個舉人,諸位可知道?”
雖然諸位閣臣都是從童生考中進士的,但是具體到大明全國到底有多少秀才,又到底多少秀才能夠考取一個舉人,這還真的很難說清楚,不過李春芳是當過禮部尚書的,對於這些事情還算有些了解、
李春芳說道:“陛下,嘉靖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曾經統計過大明現在有的由此人數,全國生員大致在25萬到35萬之間,現在恐怕會更多,應在四十萬上下。”
朱載坖於是問道:“那舉人呢?多少秀才能夠考一個舉人?”
這個雖然不好說,但是各省考取舉人的解額是固定的,北直隸(順天府)和南直隸(應天府)各135人,江西95人,浙江和福建各90人,湖廣和廣東各85人,河南80人,山東75人,四川70人,山西和陝西各65人,廣西55人,雲南30人。鄉試也是三年一科,大明一科就取這麽多舉人,和以十萬計的秀才們相比,這個數字無疑是極為少的。
故而民間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就是說明鄉試的難度之大。大部分的讀書人能夠獲得一個秀才功名就已經是他們人生的頂點了,還有更多的童生,就是連秀才都不曾中的讀書人,更是數量龐大。
而不能通過鄉試的秀才,能夠幹些什麽呢?要麽就是開館授徒,要麽就是為他們充當幕賓師爺等,更有潦倒落魄的,不可勝數,故而有窮秀才的說法。
這些人能夠考中秀才,還是有些本事的,州縣官府的文書抄寫是完全可以勝任的,畢竟能夠考取舉人的秀才實在是太少了,朱載坖將自己的想法給閣臣們說了。
閣臣們擔心的是這些秀才們不願擔任衙門小吏,畢竟現在小吏屬於賤役,盡管有很多權力的實惠,但是畢竟社會地位不高,他們就算是窮酸秀才,但是畢竟也是讀書人。
朱載坖表示,可以取消小吏參加科舉的限製,充任小吏並不妨礙他們繼續參加科舉,甚至還可以效仿前宋,舉行鎖廳試,而且三途並進,這些小吏也要有升遷的路徑才行。
朱載坖要求內閣和吏部、禮部商量此事,同時與張居正等人商量出一個辦法來。
至於徐階所提的增官、析縣兩個方案,朱載坖也予以照準,由張居正和內閣、吏部商量出一個方案來,報送朱載坖審閱之後再予以施行。
當然了,朱載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在析縣的時候,同時調整蘇州和鬆江兩府各自的區劃,雖然蘇州、鬆江兩府常常並稱,但是實際上兩府的體量並不相當,鬆江府現在是遠遠比不上蘇州府,鬆江府僅轄有華亭、上海、青浦三縣,而且其中的青浦縣還是嘉靖二十一年才新設立的。
朱載坖要求在這次析縣中,適當減少蘇州府的負擔,平衡蘇州、鬆江兩府的賦稅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