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載坖和重臣們商量有關文思院的事情時,東南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隨著水稻成熟,一年一度的征繳稅糧的工作即將在東南展開,對於即將到來的賦稅征收,無論是坐鎮南京的督師大學士張居正還是總督浙直胡宗憲、南直隸巡撫楊繼盛,甚至於蘇州知府蔡國熙,都是極為重視的,生怕出什麽亂子。
張居正為此事多次和胡宗憲、楊繼盛、蔡國熙乃至於盧鏜、劉顯溝通此事,首先就是賦稅的征收,若全征本色,朝廷並沒有得到好處,若征折色銀,百姓就會麵對士紳和商賈的雙重逼迫,這必然會激起民變。
這個賦稅,到底應該怎麽征收,張居正和東南的各級官員們最近一直在商議這事,之前的蘇鬆官司風波,最終以朝廷出台政策給強力打壓了,朝廷的法度當然是盡量保障百姓的權利不受損害,而地主在這些官司中或多或少的都損失了利益。
當然楊繼盛和胡宗憲也抓捕甚至正法了一批以訴訟為業的刁民,采取強力手段將蘇鬆的風波鎮壓下去了,但是士紳們當然不可能就此罷休。
據蘇州知府蔡國熙匯報,今年蘇州的地主們紛紛要求佃戶向他們繳納銀兩而非實物,而地主們的理由是朝廷要求繳納折色,所以他們也要收折色租子,用來交給朝廷,實際上就是把鍋推給朝廷,使得百姓怨恨朝廷,朝廷根本沒有明確說隻準繳納折色銀,這些士紳們是拿朝廷當擋箭牌用呢。
張居正在和胡宗憲等人商量這個折色的征收方式,徭役折色肯定是要征銀的,但是田賦是否要折色,張居正和楊繼盛、蔡國熙還是有很大的分歧的,對於張居正來說,他作為內閣輔臣,更多的是要考慮朝廷的用度問題,大量征收本色,運輸不便,在運輸過程中還極易損耗,朝廷也不便支用。
所以張居正的意思是盡量少征本色,多征折色,而且折色以銀為主,便於朝廷使用。
而楊繼盛和蔡國熙作為地方主官,當然首先擔心的是地方的安定,他們認為征收折色過多,會導致蘇鬆等處百姓怨恨朝廷,所以應當盡量少征折色,多征本色,而且也不應當僅僅折銀,也可以折絹帛或者布匹這樣百姓產出之物,盡可能的減少百姓的負擔。
張居正認為本色征三分即可,七分折色,而蔡國熙等人認為,最好是本色折色五五開,為此事張居正和楊繼盛、蔡國熙互不相讓,甚至把官司打到了朱載坖的案頭。
張居正、蔡國熙、楊繼盛、胡宗憲等都各自上疏,要求朱載坖來決斷本色折色征納的比例問題。
朱載坖收到他們的奏疏之後,召集內閣輔臣和戶部尚書馬森,朱載坖問道:“諸位以為,東南的本折之爭,應該怎麽辦啊?”
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折色顯然是更加有利的,畢竟就算是運輸一百萬兩銀子,也不是什麽難事,而且不會在運輸途中有什麽損耗,而要是運輸一百萬石的糧米,那可就要費老大的勁了,而且路上的損耗也是顯而易見的,朝廷為此投入的成本肯定是遠遠大於折色的。
而且本色解運來之後,還有保管、儲存等一係列問題,糧食儲存總是要有一個期限的,陳糧不可食用,而且大量的本色米調撥也不方便,遠遠不如折色來的方便,所以朝廷重臣都支持張居正的主張,要多征折色以解決現在的朝廷財政問題。
但是朱載坖和高拱有不同的想法,高拱傾向於支持蔡國熙,原因很簡單,大量征收折色對於百姓的負擔太重,百姓手中並沒有太多的現銀,勢必會損傷百姓的利益,而且朝廷也需要有一定量的儲積來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情況。
現在京通倉的存糧是遠遠不足的,這些多征收的本色應當發運到通州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對於高拱的看法,朱載坖予以了支持,而且他已經派遣陳矩南下蘇州,就是準備用內帑穩定蘇州的糧價,以應對商賈和士紳們可能壓迫百姓的舉動。而且為了推廣大明製錢,這次陳矩帶著南下的銀錢中,一半是銀子,一半是銅錢,還是嘉靖年間用倭銅鑄造的嘉靖通寶。
朱載坖在聽取了諸位臣子們建議之後,親自拍板,本色折色五五開,同時折色不限於白銀,絹一匹準糧一石二鬥,綿布一匹準一石,銀三錢折糧一石,蘇鬆地區出產的布匹絲綢都可以作為折色繳納,盡可能的減少百姓的負擔,同時朱載坖還和戶部尚書馬森商量好了,折色的布匹絲綢,朱載坖到時候用內承運庫的銀錢與太倉等價交換。
這樣的話,太倉中仍然隻儲存白銀和製錢,方便朝廷支用。
而布匹等物對於朱載坖來說是很實用的,因為朱載坖賞賜官員士卒,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布匹絲綢,而且剩餘的絲綢布匹還可以高價給王直販運到倭國去,現在王直基本上已經壟斷了大明和倭國的貿易,畢竟他背後站著的可是朱載坖。一些小的走私團夥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要麽被吞並要麽就被消滅。
得知大明終於開始開放海禁,王直當然是極為高興的,主動向朱載坖獻上白銀十萬兩,黃金一萬兩,還有各種新式西洋軍器和一艘西洋船隻,朱載坖當然也是投桃報李,給王直的兒子錦衣千戶的職務,這對於王直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的事情。相當於朱載坖終於承認了王直的身份,他以後就不再是走私商人了,而是正經的皇商了。
所以當朱載坖要求王直擴大對倭國的貿易,獲取銅料以供應大明,同時向王直的船隊中派遣錦衣校尉,負責偵察倭國的詳細情況時,王直滿口答應下來,保證明年會帶來更多的白銀和銅料,還有朱載坖要求的各種西洋軍器、工匠。
看著王直從倭國運來的大量白銀解送內承運庫,朱載坖當然是十分開心的,還有大量的銅料,不僅可以鑄錢,還有就是鑄造火炮以供官軍使用。
張居正為此事多次和胡宗憲、楊繼盛、蔡國熙乃至於盧鏜、劉顯溝通此事,首先就是賦稅的征收,若全征本色,朝廷並沒有得到好處,若征折色銀,百姓就會麵對士紳和商賈的雙重逼迫,這必然會激起民變。
這個賦稅,到底應該怎麽征收,張居正和東南的各級官員們最近一直在商議這事,之前的蘇鬆官司風波,最終以朝廷出台政策給強力打壓了,朝廷的法度當然是盡量保障百姓的權利不受損害,而地主在這些官司中或多或少的都損失了利益。
當然楊繼盛和胡宗憲也抓捕甚至正法了一批以訴訟為業的刁民,采取強力手段將蘇鬆的風波鎮壓下去了,但是士紳們當然不可能就此罷休。
據蘇州知府蔡國熙匯報,今年蘇州的地主們紛紛要求佃戶向他們繳納銀兩而非實物,而地主們的理由是朝廷要求繳納折色,所以他們也要收折色租子,用來交給朝廷,實際上就是把鍋推給朝廷,使得百姓怨恨朝廷,朝廷根本沒有明確說隻準繳納折色銀,這些士紳們是拿朝廷當擋箭牌用呢。
張居正在和胡宗憲等人商量這個折色的征收方式,徭役折色肯定是要征銀的,但是田賦是否要折色,張居正和楊繼盛、蔡國熙還是有很大的分歧的,對於張居正來說,他作為內閣輔臣,更多的是要考慮朝廷的用度問題,大量征收本色,運輸不便,在運輸過程中還極易損耗,朝廷也不便支用。
所以張居正的意思是盡量少征本色,多征折色,而且折色以銀為主,便於朝廷使用。
而楊繼盛和蔡國熙作為地方主官,當然首先擔心的是地方的安定,他們認為征收折色過多,會導致蘇鬆等處百姓怨恨朝廷,所以應當盡量少征折色,多征本色,而且也不應當僅僅折銀,也可以折絹帛或者布匹這樣百姓產出之物,盡可能的減少百姓的負擔。
張居正認為本色征三分即可,七分折色,而蔡國熙等人認為,最好是本色折色五五開,為此事張居正和楊繼盛、蔡國熙互不相讓,甚至把官司打到了朱載坖的案頭。
張居正、蔡國熙、楊繼盛、胡宗憲等都各自上疏,要求朱載坖來決斷本色折色征納的比例問題。
朱載坖收到他們的奏疏之後,召集內閣輔臣和戶部尚書馬森,朱載坖問道:“諸位以為,東南的本折之爭,應該怎麽辦啊?”
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折色顯然是更加有利的,畢竟就算是運輸一百萬兩銀子,也不是什麽難事,而且不會在運輸途中有什麽損耗,而要是運輸一百萬石的糧米,那可就要費老大的勁了,而且路上的損耗也是顯而易見的,朝廷為此投入的成本肯定是遠遠大於折色的。
而且本色解運來之後,還有保管、儲存等一係列問題,糧食儲存總是要有一個期限的,陳糧不可食用,而且大量的本色米調撥也不方便,遠遠不如折色來的方便,所以朝廷重臣都支持張居正的主張,要多征折色以解決現在的朝廷財政問題。
但是朱載坖和高拱有不同的想法,高拱傾向於支持蔡國熙,原因很簡單,大量征收折色對於百姓的負擔太重,百姓手中並沒有太多的現銀,勢必會損傷百姓的利益,而且朝廷也需要有一定量的儲積來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情況。
現在京通倉的存糧是遠遠不足的,這些多征收的本色應當發運到通州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對於高拱的看法,朱載坖予以了支持,而且他已經派遣陳矩南下蘇州,就是準備用內帑穩定蘇州的糧價,以應對商賈和士紳們可能壓迫百姓的舉動。而且為了推廣大明製錢,這次陳矩帶著南下的銀錢中,一半是銀子,一半是銅錢,還是嘉靖年間用倭銅鑄造的嘉靖通寶。
朱載坖在聽取了諸位臣子們建議之後,親自拍板,本色折色五五開,同時折色不限於白銀,絹一匹準糧一石二鬥,綿布一匹準一石,銀三錢折糧一石,蘇鬆地區出產的布匹絲綢都可以作為折色繳納,盡可能的減少百姓的負擔,同時朱載坖還和戶部尚書馬森商量好了,折色的布匹絲綢,朱載坖到時候用內承運庫的銀錢與太倉等價交換。
這樣的話,太倉中仍然隻儲存白銀和製錢,方便朝廷支用。
而布匹等物對於朱載坖來說是很實用的,因為朱載坖賞賜官員士卒,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布匹絲綢,而且剩餘的絲綢布匹還可以高價給王直販運到倭國去,現在王直基本上已經壟斷了大明和倭國的貿易,畢竟他背後站著的可是朱載坖。一些小的走私團夥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要麽被吞並要麽就被消滅。
得知大明終於開始開放海禁,王直當然是極為高興的,主動向朱載坖獻上白銀十萬兩,黃金一萬兩,還有各種新式西洋軍器和一艘西洋船隻,朱載坖當然也是投桃報李,給王直的兒子錦衣千戶的職務,這對於王直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的事情。相當於朱載坖終於承認了王直的身份,他以後就不再是走私商人了,而是正經的皇商了。
所以當朱載坖要求王直擴大對倭國的貿易,獲取銅料以供應大明,同時向王直的船隊中派遣錦衣校尉,負責偵察倭國的詳細情況時,王直滿口答應下來,保證明年會帶來更多的白銀和銅料,還有朱載坖要求的各種西洋軍器、工匠。
看著王直從倭國運來的大量白銀解送內承運庫,朱載坖當然是十分開心的,還有大量的銅料,不僅可以鑄錢,還有就是鑄造火炮以供官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