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載坖的這個設想,大臣們都大為震驚,他們本以為朱載坖就是搞幾個傳奉官呢,沒想到朱載坖準備玩的這麽大,他們覺得還不如搞幾個傳奉官。
朱載坖這是準備玩大的啊,麵對朱載坖的要求,楊博覺得,自己還不如答應朱載坖安排幾個傳奉官罷了,葛守禮等人也是深感後悔,現在朱載坖有理有據的提出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臣子們有些無奈。
從楊博、葛守禮等人的本意來說,他們不認為朱載坖現在這些措施能夠平穩的推進下去,畢竟朱載坖現在想要推動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臣子們一致認為貪多嚼不爛,眼下朝廷還是要以安定為主。
但是朱載坖現在要推動的改革實在是在多了,朝廷很難立刻適應這樣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閣臣們也都力勸朱載坖要謹慎從事,朱載坖當然知道現在自己做這些事情還是太早了,但是並不妨礙朱載坖將自己的想法先說出來,其次就是朱載坖現在也掌握了和朝臣們討價還價的辦法,就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嘛。
反正就是動動嘴的事情,朱載坖肯定是能說多大說多大了,等著臣子們接盤再說了。
群臣們肯定是苦勸朱載坖現在不能衝動,現在新政剛剛鋪開,凡事要以穩妥為先,穩步推進就行了。李春芳等一眾閣臣更是力勸朱載坖將現在的重心放到東南上來,隻有東南安穩了,朝廷才能徹底安穩下來,到時候朱載坖才能夠大展拳腳。
朱載坖何嚐不知道現在整個朝廷關注的都是東南啊,今年是朝廷新政之後第一次在蘇鬆征繳賦稅,今年的賦稅征繳情況,可以視為朝廷新政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現在內閣和六部都密切注意著東南,生怕這個時候出什麽幺蛾子。
朱載坖當然也就借坡下驢,提出其他的事情可以不忙,但是現在有兩件急事要處理,第一就是國子監的算學要趕緊成立起來,培養專門的算學人才,用以幫助朝廷理清賬目,擺脫小吏對政務的操弄。
朱載坖還認為下一步要擴大都察院和六科的權力,將十三道禦史和戶部、刑部十三司對應,對各布政使司和衙門的經費收支進行審計,發現有不合規矩的,就要予以彈劾,而不是向之前一樣,風聞言事,朱載坖會賦予禦史言官以偵查權,但是也要要求他們的彈劾必須言之有物。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太醫院的擴大,朱載坖對於這些世襲的太醫實在是有些不放心,要求各地舉薦良醫和醫學生,有太醫院使徐偉,太醫院正李時珍等人考選,充任太醫,一些有天賦的醫學生也要留在太醫院加以培訓。
這兩件事情,相對不是什麽大事,即便國子監開了算學,左右不過是一個吏員出身,衝擊不了朝廷的大政和科舉出身官員的仕途,太醫院更是主意為皇室服務的,朱載坖可以一言而決,不過是下道詔書的事情。
臣子們也都答應下來了,朱載坖之所以急於要解決太醫院的事情,是因為李時珍多次向朱載坖請辭,李時珍認為現在太醫院有徐偉、萬密齋等一眾醫術高明的太醫,自己再留在太醫院沒什麽意思,他的理想是去著書立作,朱載坖當然不願意李時珍走了,畢竟有他在還是多一分保障嘛。
朱載坖為了使李時珍留下來,答應會幫助他修書,同時還要幫他尋找有資質的學生,所以這次朱載坖下詔令天下舉薦良醫,同時各地舉薦上來的良醫還要攜帶當地的特色藥物上貢,這樣的話,李時珍不出京師就可以了解到全國各地的藥物種類和藥性了。
朱載坖有意把太醫院變成大明的醫學最高學府,不僅是為皇室服務,還要為百姓、官軍服務,盡可能的惠及天下。
至於在國子監開設算學的事情,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的阻力,畢竟聖人也說君子六藝嘛,而且算學出身也僅僅是在朝廷各部充當小吏,並沒有太大的出路,不影響科舉,所以並沒有那麽大的反響,而且現在找算學的教授和學生還不容易,朝廷也隻得下詔令各地舉薦。
現在整個朝廷關注的重心也都在東南的賦稅上,朱載坖和朝廷的新政是否成功,就看今年的賦稅征收了,畢竟朝廷為了支持張居正在東南的一係列措施,朱載坖和內閣是排除萬難,對張居正鼎力支持的。
現在就看東南這些賦稅的征收情況了,首先就是征繳的賦稅肯定是要比之以往多得多的,還有就是要維持東南的安定,若是因為征繳賦稅,搞得東南騷然,那朱載坖的所謂新政也會破產的。
所以朱載坖在和閣臣們商量之後,決定預先有所準備,朱載坖召內官少監陳矩,命他攜帶內帑二十萬兩南下蘇鬆,一旦商人們和士紳聯手打壓糧價,陳矩就要動用內帑,以三錢銀一石的價格從百姓手中收購糧食,防止士紳借此機會盤剝百姓,甚至煽動民變。
同時朱載坖還和張居正、胡宗憲、楊繼盛、盧鏜、劉顯等一眾一眾東南文武重臣們密疏商議,一旦東南出現動亂的苗頭,必須采取斷然措施,穩定局勢,盧鏜和劉顯所部必須時刻做好準備,同時朱載坖還公開諭令南京守備恭順侯吳繼爵,命他整頓南京京營,以備不測,操江水師也要加強戒備,嚴防動亂。
朝廷的東南文武現在都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朱載坖和內閣閣臣們都很清楚,士紳們決不甘心就此罷休,不光如此,朱載坖還派遣官員,慰問致仕的蘇鬆元老重臣,如原內閣首輔徐階、建極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嚴訥,希望他們心向朝廷,他們雖然已經致仕,但是在當地現在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
尤其是徐階,畢竟是鬆江豪門,徐階在當地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嚴訥在蘇州也有相當的影響力。
朱載坖這是準備玩大的啊,麵對朱載坖的要求,楊博覺得,自己還不如答應朱載坖安排幾個傳奉官罷了,葛守禮等人也是深感後悔,現在朱載坖有理有據的提出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臣子們有些無奈。
從楊博、葛守禮等人的本意來說,他們不認為朱載坖現在這些措施能夠平穩的推進下去,畢竟朱載坖現在想要推動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臣子們一致認為貪多嚼不爛,眼下朝廷還是要以安定為主。
但是朱載坖現在要推動的改革實在是在多了,朝廷很難立刻適應這樣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閣臣們也都力勸朱載坖要謹慎從事,朱載坖當然知道現在自己做這些事情還是太早了,但是並不妨礙朱載坖將自己的想法先說出來,其次就是朱載坖現在也掌握了和朝臣們討價還價的辦法,就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嘛。
反正就是動動嘴的事情,朱載坖肯定是能說多大說多大了,等著臣子們接盤再說了。
群臣們肯定是苦勸朱載坖現在不能衝動,現在新政剛剛鋪開,凡事要以穩妥為先,穩步推進就行了。李春芳等一眾閣臣更是力勸朱載坖將現在的重心放到東南上來,隻有東南安穩了,朝廷才能徹底安穩下來,到時候朱載坖才能夠大展拳腳。
朱載坖何嚐不知道現在整個朝廷關注的都是東南啊,今年是朝廷新政之後第一次在蘇鬆征繳賦稅,今年的賦稅征繳情況,可以視為朝廷新政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現在內閣和六部都密切注意著東南,生怕這個時候出什麽幺蛾子。
朱載坖當然也就借坡下驢,提出其他的事情可以不忙,但是現在有兩件急事要處理,第一就是國子監的算學要趕緊成立起來,培養專門的算學人才,用以幫助朝廷理清賬目,擺脫小吏對政務的操弄。
朱載坖還認為下一步要擴大都察院和六科的權力,將十三道禦史和戶部、刑部十三司對應,對各布政使司和衙門的經費收支進行審計,發現有不合規矩的,就要予以彈劾,而不是向之前一樣,風聞言事,朱載坖會賦予禦史言官以偵查權,但是也要要求他們的彈劾必須言之有物。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太醫院的擴大,朱載坖對於這些世襲的太醫實在是有些不放心,要求各地舉薦良醫和醫學生,有太醫院使徐偉,太醫院正李時珍等人考選,充任太醫,一些有天賦的醫學生也要留在太醫院加以培訓。
這兩件事情,相對不是什麽大事,即便國子監開了算學,左右不過是一個吏員出身,衝擊不了朝廷的大政和科舉出身官員的仕途,太醫院更是主意為皇室服務的,朱載坖可以一言而決,不過是下道詔書的事情。
臣子們也都答應下來了,朱載坖之所以急於要解決太醫院的事情,是因為李時珍多次向朱載坖請辭,李時珍認為現在太醫院有徐偉、萬密齋等一眾醫術高明的太醫,自己再留在太醫院沒什麽意思,他的理想是去著書立作,朱載坖當然不願意李時珍走了,畢竟有他在還是多一分保障嘛。
朱載坖為了使李時珍留下來,答應會幫助他修書,同時還要幫他尋找有資質的學生,所以這次朱載坖下詔令天下舉薦良醫,同時各地舉薦上來的良醫還要攜帶當地的特色藥物上貢,這樣的話,李時珍不出京師就可以了解到全國各地的藥物種類和藥性了。
朱載坖有意把太醫院變成大明的醫學最高學府,不僅是為皇室服務,還要為百姓、官軍服務,盡可能的惠及天下。
至於在國子監開設算學的事情,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的阻力,畢竟聖人也說君子六藝嘛,而且算學出身也僅僅是在朝廷各部充當小吏,並沒有太大的出路,不影響科舉,所以並沒有那麽大的反響,而且現在找算學的教授和學生還不容易,朝廷也隻得下詔令各地舉薦。
現在整個朝廷關注的重心也都在東南的賦稅上,朱載坖和朝廷的新政是否成功,就看今年的賦稅征收了,畢竟朝廷為了支持張居正在東南的一係列措施,朱載坖和內閣是排除萬難,對張居正鼎力支持的。
現在就看東南這些賦稅的征收情況了,首先就是征繳的賦稅肯定是要比之以往多得多的,還有就是要維持東南的安定,若是因為征繳賦稅,搞得東南騷然,那朱載坖的所謂新政也會破產的。
所以朱載坖在和閣臣們商量之後,決定預先有所準備,朱載坖召內官少監陳矩,命他攜帶內帑二十萬兩南下蘇鬆,一旦商人們和士紳聯手打壓糧價,陳矩就要動用內帑,以三錢銀一石的價格從百姓手中收購糧食,防止士紳借此機會盤剝百姓,甚至煽動民變。
同時朱載坖還和張居正、胡宗憲、楊繼盛、盧鏜、劉顯等一眾一眾東南文武重臣們密疏商議,一旦東南出現動亂的苗頭,必須采取斷然措施,穩定局勢,盧鏜和劉顯所部必須時刻做好準備,同時朱載坖還公開諭令南京守備恭順侯吳繼爵,命他整頓南京京營,以備不測,操江水師也要加強戒備,嚴防動亂。
朝廷的東南文武現在都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朱載坖和內閣閣臣們都很清楚,士紳們決不甘心就此罷休,不光如此,朱載坖還派遣官員,慰問致仕的蘇鬆元老重臣,如原內閣首輔徐階、建極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嚴訥,希望他們心向朝廷,他們雖然已經致仕,但是在當地現在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
尤其是徐階,畢竟是鬆江豪門,徐階在當地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嚴訥在蘇州也有相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