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戚繼光的奏疏中,詳細解釋了為什麽要組建車騎步營,兵法有言:因形戰守,就是要根據地形來決斷。而薊鎮就是明顯的地形複雜,邊關腹地以南是平原地形,近邊內地是半險半易的地形,邊外迤北是狹隘的山穀森林地形。
如果北虜侵入到了平原地帶,最好是采用車兵來應對; 如果是在近邊地區,最好采用騎兵來應對;如果是在邊外,最好采用步兵來應對。三個兵種根據實際的戰場狀況合理的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
而且戚繼光也提出了具體的野戰時機,就是未定和不意兩個時機,所謂未定,就是北虜剛到邊地因山 穀崎嶇而騎不成列,首尾不顧的時候,所謂不意,就是北虜撤離內地滿載而歸的時候,戚繼光認為,官軍要抓住這兩個時機,果斷出擊,沉重打擊北虜。
而具體到車、步、騎三個兵種的使用上,戚繼光認為,用車營來抵禦虜騎的突衝之勢,用步兵來護衛車兵,同時步兵借助車兵的優勢加強自身的戰鬥力,騎兵發揮奇兵的出其不意的作戰效能,隨時聽從上級指派。這樣的話,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官軍的優勢。
戚繼光的設想頗為宏大,戚繼光認為,要在薊鎮編練車步騎營五到十萬,用以與北虜野戰,具體到薊鎮各路,戚繼光建議,在薊鎮的東中西三路共設置車營七個:以東路副總兵統領一營,合巡撫標下一營,駐紮在建昌、遵化;以西路副總兵統領一營,合總督標下一營,駐紮在石匣、密雲;薊鎮總兵統領二營,駐紮在三屯營;昌平總兵統領一營,駐紮在昌平。
對於每個車營的裝備配置,戚繼光主張每個車營配備重車一百二十八輛,輕車二百一十六輛,步兵四千,騎兵三 千,駕輕車馬二百一十六匹。還要配置大量的火銃、噴筒、火炮、佛郎機、火箭等兵器。
戚繼光向朱載坖上疏的原因不僅僅是陳述自己的方略,而是要爭取朱載坖的資金支持,朱載坖很清楚,無論是戚繼光有修建的空心敵台,還是編練車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銀子是萬萬不行的,而且是大量的銀子,朱載坖當然知道戚繼光的這個辦法好,但是戚繼光的辦法費銀子啊。
朱載坖將戚繼光的奏疏下部議,無論是江東還是馬森、楊博都不支持戚繼光這麽大搞,原因很簡單,朝廷現在的財政還不寬裕,一下子拿出這麽大一筆銀子,實在是很困難的,還有就是戰馬也不足啊,按照戚繼光的計劃,編練七個車營,駕車的馬匹還好說,一個車營要配置三千騎,七個車營就是兩萬一千騎兵,最少就是兩萬多匹戰馬,這可不是個小數字啊。
還有就是修築空心敵台,薊鎮邊牆近兩千裏,按照戚繼光的規劃,要修築數以百計的空心敵台,所耗費的錢糧可不是小數字,還有武裝這些兵馬的武器裝備,軍餉糧秣,這些都是一大筆開支,朝廷現在不可能傾盡全力支持戚繼光練兵的。
但是朱載坖還是認為要支持戚繼光練兵,他從內心就相信戚繼光能夠成功,在朱載坖和內閣、戶部、兵部多次商議,討價還價之後,朱載坖要求批準戚繼光的奏疏,加戚繼光練兵總理大臣,總管練兵之事。
但是鑒於朝廷現在是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按照戚繼光的奏疏實行,朱載坖下令,戚繼光在薊鎮查看形勢,先揀選要緊之處,修築空心敵台二十座,以觀成效。
至於戚繼光要求的車步騎營,也從七個減少到三個,薊鎮東中西三協各一個,作為薊鎮機兵使用,同時兵部還要求戚繼光,嚴守邊牆,相機進剿,不得使虜破口也。
兵部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既然給了你真金白銀,要是俺答再從薊鎮破口的話,那你戚繼光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即便是這樣,太仆寺也明確表示無法籌措這麽多的馬匹給薊鎮,朱載坖隻得撥出內帑,一麵令寧安公主駙馬李和為欽差,前往遼東采辦戰馬,一麵要求加緊在西北恢複茶馬互市,從西北采購戰馬。
現在朱載坖知道銀子的重要的,自己想辦的事情太多,但是銀子卻不夠,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朱載坖於是下令給在東南的張居正和胡宗憲,要求今年的賦稅一定要按時征解,不得延遲,同時詢問海關的進項,要求海關稅銀達十萬兩就連同賬目解運太倉,以供朝廷開支。
當然,現在朱載坖的最大的進項就是王直的,隻有王直每年從倭國帶來的白銀和銅料,才是朱載坖內承運庫的主要來源,至於金花銀,還沒入庫就已經被花的七七八八了,更不要說金花銀幾年拖欠,朱載坖都已經很無奈了。
所以這次朱載坖密令李芳,在王直今年來時,要他想方設法擴展在倭國的貿易規模,增加對大明的白銀和銅料輸入,戚繼光要編練新軍,朱載坖也要重建親軍諸衛和京營,都需要大量的銀子和銅料。
遵化鐵廠和天津的一係列工場也是朱載坖關心的事情,要提高官軍的戰鬥力,精良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之前定型生產了滅虜銃,但是實際上仍然是火繩槍罷了,火繩槍的使用受天氣的影響極大,並不適合大規模裝備,大明的地形複雜,氣候多變,而且北虜往往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入寇,這種天氣對於火繩槍的使用來說是極為不便的。
改良各種軍器,以提升官軍的戰鬥力勢在必行,但是指望誰來改良這些軍器呢?靠這些讀四書五經的進士們嗎?還是這些苦哈哈的工匠們,雖然朱載坖一直要求提高工匠待遇,但是在大明,工匠的地位確實不高,要想刺激工匠和民間改進各種軍器,就得拿出吸引他們的東西來。
最吸引中國人的是什麽?當然是官職了,朱載坖於是準備就從此處著手。
如果北虜侵入到了平原地帶,最好是采用車兵來應對; 如果是在近邊地區,最好采用騎兵來應對;如果是在邊外,最好采用步兵來應對。三個兵種根據實際的戰場狀況合理的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
而且戚繼光也提出了具體的野戰時機,就是未定和不意兩個時機,所謂未定,就是北虜剛到邊地因山 穀崎嶇而騎不成列,首尾不顧的時候,所謂不意,就是北虜撤離內地滿載而歸的時候,戚繼光認為,官軍要抓住這兩個時機,果斷出擊,沉重打擊北虜。
而具體到車、步、騎三個兵種的使用上,戚繼光認為,用車營來抵禦虜騎的突衝之勢,用步兵來護衛車兵,同時步兵借助車兵的優勢加強自身的戰鬥力,騎兵發揮奇兵的出其不意的作戰效能,隨時聽從上級指派。這樣的話,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官軍的優勢。
戚繼光的設想頗為宏大,戚繼光認為,要在薊鎮編練車步騎營五到十萬,用以與北虜野戰,具體到薊鎮各路,戚繼光建議,在薊鎮的東中西三路共設置車營七個:以東路副總兵統領一營,合巡撫標下一營,駐紮在建昌、遵化;以西路副總兵統領一營,合總督標下一營,駐紮在石匣、密雲;薊鎮總兵統領二營,駐紮在三屯營;昌平總兵統領一營,駐紮在昌平。
對於每個車營的裝備配置,戚繼光主張每個車營配備重車一百二十八輛,輕車二百一十六輛,步兵四千,騎兵三 千,駕輕車馬二百一十六匹。還要配置大量的火銃、噴筒、火炮、佛郎機、火箭等兵器。
戚繼光向朱載坖上疏的原因不僅僅是陳述自己的方略,而是要爭取朱載坖的資金支持,朱載坖很清楚,無論是戚繼光有修建的空心敵台,還是編練車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銀子是萬萬不行的,而且是大量的銀子,朱載坖當然知道戚繼光的這個辦法好,但是戚繼光的辦法費銀子啊。
朱載坖將戚繼光的奏疏下部議,無論是江東還是馬森、楊博都不支持戚繼光這麽大搞,原因很簡單,朝廷現在的財政還不寬裕,一下子拿出這麽大一筆銀子,實在是很困難的,還有就是戰馬也不足啊,按照戚繼光的計劃,編練七個車營,駕車的馬匹還好說,一個車營要配置三千騎,七個車營就是兩萬一千騎兵,最少就是兩萬多匹戰馬,這可不是個小數字啊。
還有就是修築空心敵台,薊鎮邊牆近兩千裏,按照戚繼光的規劃,要修築數以百計的空心敵台,所耗費的錢糧可不是小數字,還有武裝這些兵馬的武器裝備,軍餉糧秣,這些都是一大筆開支,朝廷現在不可能傾盡全力支持戚繼光練兵的。
但是朱載坖還是認為要支持戚繼光練兵,他從內心就相信戚繼光能夠成功,在朱載坖和內閣、戶部、兵部多次商議,討價還價之後,朱載坖要求批準戚繼光的奏疏,加戚繼光練兵總理大臣,總管練兵之事。
但是鑒於朝廷現在是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按照戚繼光的奏疏實行,朱載坖下令,戚繼光在薊鎮查看形勢,先揀選要緊之處,修築空心敵台二十座,以觀成效。
至於戚繼光要求的車步騎營,也從七個減少到三個,薊鎮東中西三協各一個,作為薊鎮機兵使用,同時兵部還要求戚繼光,嚴守邊牆,相機進剿,不得使虜破口也。
兵部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既然給了你真金白銀,要是俺答再從薊鎮破口的話,那你戚繼光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即便是這樣,太仆寺也明確表示無法籌措這麽多的馬匹給薊鎮,朱載坖隻得撥出內帑,一麵令寧安公主駙馬李和為欽差,前往遼東采辦戰馬,一麵要求加緊在西北恢複茶馬互市,從西北采購戰馬。
現在朱載坖知道銀子的重要的,自己想辦的事情太多,但是銀子卻不夠,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朱載坖於是下令給在東南的張居正和胡宗憲,要求今年的賦稅一定要按時征解,不得延遲,同時詢問海關的進項,要求海關稅銀達十萬兩就連同賬目解運太倉,以供朝廷開支。
當然,現在朱載坖的最大的進項就是王直的,隻有王直每年從倭國帶來的白銀和銅料,才是朱載坖內承運庫的主要來源,至於金花銀,還沒入庫就已經被花的七七八八了,更不要說金花銀幾年拖欠,朱載坖都已經很無奈了。
所以這次朱載坖密令李芳,在王直今年來時,要他想方設法擴展在倭國的貿易規模,增加對大明的白銀和銅料輸入,戚繼光要編練新軍,朱載坖也要重建親軍諸衛和京營,都需要大量的銀子和銅料。
遵化鐵廠和天津的一係列工場也是朱載坖關心的事情,要提高官軍的戰鬥力,精良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之前定型生產了滅虜銃,但是實際上仍然是火繩槍罷了,火繩槍的使用受天氣的影響極大,並不適合大規模裝備,大明的地形複雜,氣候多變,而且北虜往往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入寇,這種天氣對於火繩槍的使用來說是極為不便的。
改良各種軍器,以提升官軍的戰鬥力勢在必行,但是指望誰來改良這些軍器呢?靠這些讀四書五經的進士們嗎?還是這些苦哈哈的工匠們,雖然朱載坖一直要求提高工匠待遇,但是在大明,工匠的地位確實不高,要想刺激工匠和民間改進各種軍器,就得拿出吸引他們的東西來。
最吸引中國人的是什麽?當然是官職了,朱載坖於是準備就從此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