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穰穰滿家
片段人生:開局四合院 作者:湯穀楊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6章穰穰滿家
因是無事,不急著趕路。
商榷和左晉明每經一處縣、鎮或臨近官道的村莊必要下車看看。
沿途的縣、鎮、村莊今年不少地方用過土肥。
商榷一是想看看效果,二是想了解一下田地的地力,也好調整土肥的用量和用法。
在農事上,商榷向來是個謹慎的人,現代的物種不一定適合這裏的環境。
來時因要應試,商榷沒有停車細問。
而且他自家田裏的紅薯即將出土,這在此間還屬於新生作物。
若不知地力如何,冒然引入新物種,也算是一種物種的入侵。
在華國曆史上馬鈴薯、豆薯、紅薯這些農作物,自引入到可大麵積種植也是經過很長時間本土化的,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如此停停走走,二日的路程,商榷他們硬是走了足足五天。
商榷也得到了想要的資料。
今年土肥用得晚,離府城近的縣、鎮,知道的也晚,每畝的麥收隻多收了半鬥左右。
而離俞城縣近的縣、鎮每畝的麥田則多收了一鬥多。
此界一鬥為十五公斤,也就是三十斤。
量看著雖然不多,但所有田地加起來,卻也是可觀。
且農稅有定,糧稅收繳在正常年份是按常年產量收繳的,是畝交二鬥。
這多出來的就是農戶的口糧,也能賣些銀錢交納賦稅。
商榷計算了一下,施了土肥後的產量,差不多就是減少了原本空麥的產量。
想來土肥在此地還算是適用,來年可以再試試增加春肥。
……
麥收後,農人也不閑著,收了麥就複耕了田地,種了一茬菜蔬,主種蕪青和萊菔,也就是白菜和蘿卜。
這是百姓過冬的重要食物。
依契約,佃租所得的麥、麻已經入庫。
李信托付的田地一大半種得都是小麥,以麥收抵全部佃租,現在也已收齊。
薑令讓小用去府衙送信,李信至今也沒派人來收取,此時也都堆放在商榷的庫房內。
畝產高了,佃租自然也多出了一些,需要商榷添補的也就少些。
商榷迴到家中時,源溪村的冬菜已經種下,各家各戶都在忙著搓麻。
商榷家不用交稅,自然用不到搓麻,收上來的麻被薑令記量入冊後,又分給佃戶,著他們搓麻紡線。
這時的佃戶分兩種,一種是佃期短的無田的遊戶,一種是佃期長的無田農戶。
無田的遊戶一般都是給主家做莊園奴的,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習慣,往往不會在一地待很久。
一般都是秋後佃田住上一季冬菜,春季離開。
這種遊戶以奴的形式存在,是災荒年流民的主要組成。
商榷家的佃租低廉,佃戶都是無田的農戶。
這些佃戶一般是當地人,或受災被迫遷徙過來的,在府衙有備案,來曆清晰,不僅要交佃租,還需要交稅。
這個稅不是交納糧食,而是要交麻和人頭錢,這就是稅賦當中的賦。
家裏人口越多交的賦也就越多。
因為要交賦,佃戶佃田幾乎都是一半種麥用來交佃租,剩下的佃田一半用來種粟,收成的一半要用來抵人頭賦,一半佃田種麻,收成的大半要用來交麻賦。
而且麻賦上交的必須是麻線或麻布。
源溪村裏隻有兩台紡車和三台麻織機,分別在村口的商二爺家和村南邊的商四爺家裏。
商二爺家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已經出嫁,嫁得就是商四爺家裏。
二人均已出了五服,且三代內無近親婚配,所以這婚事也就沒人反對。
再說村裏隻他兩家會織麻,若是嫁到外村,定然要帶走一架織機,也是村裏的損失。
商二爺家的五個兒子,已成婚了三個,三個兒媳雖然都學會了織麻,但織機隻有一架。
每年商二爺都會多收一麻線,讓三個兒媳輪流織麻,收得麻線足夠三人織上一冬的。
商四爺家隻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還小尚未出嫁,但求娶的人家不少,有本村的,也有外村。
這兩家年年從村裏人手裏收購麻線,織出布匹抵交農稅,兒子又踏實肯幹,在村裏生活算是最好的那一波。
除了這兩家,村裏的其他人都隻能靠著一雙手來搓麻成線。
今年商榷家也收麻線,但隻收自家佃戶家的,且薑令要得也不急,佃戶們完全可在冬閑時再做,隻是先把麻領了迴去。
而且,薑令給出的工錢是每畝麻線合半鬥麥。
別小看這半鬥麥,現在一石麵粉約合一兩銀。
一兩銀計一貫錢,一貫錢就是一千錢,一鬥麵粉即是一百錢。
原始的脫粉技術,每鬥麥可能六兩半的粉。半鬥麥合約三兩三的麵粉,即三十二錢半。
而人頭賦按年齡計賦,三至十四歲的賦叫交口錢,每人每年需交二十三錢。
到了十五歲就是成人年了,你要交的叫算賦,每人每年交一算,也就是一百二十錢,這種算賦需要交到五十六歲。
若是無功名的人家養了奴婢,每個奴婢每年需要交要兩算,這筆錢是需要主人去交的。
養奴婢加倍交算賦的做法,是為了抑製豪族逾製蓄養奴婢,使農戶減少而影響稅收,同時也是為了防止豪強借機豢養勢力。
商榷家五人均是製度內,是不用交賦的。
等商榷的舉人功名下來,他就可以收奴仆百人,這個數量內也是不用交賦的。
超過這個數量就要計賦,家生子也要計算在內。
這也是為何有些富戶會限製奴仆生孩子的原因。
這些佃戶裏除了桑諾家做豆腐賺了些錢外,其他的人家交完賦之後也沒剩幾個餘錢。
薑令給的工錢不低,如今能在冬閑賺些家用,自然是心中歡喜的。
……
薑令向商榷匯報一下家裏近期的情況,也說麻的安排。
商榷聽了後沒說什麽,他知道定是家裏庫房放不下了,才會有這樣安排。
薑令遲疑了一下,又說道:“那單劃出來的十畝地種的菜,最近有些葉子開始泛黃,負責的佃戶擔心是不是受了蟲病……”
商榷知道他說的,是他預留出來的那十畝地,種的都是紅薯。
這紅薯是四月種下的,此時已是九月,正該是收獲的時候。
有些葉片泛黃也正常的。
這也是商榷未在府城逗留的原因。
商榷讓薑令先下去休息,又招來小用,讓他替他跑一趟,告訴裏正明天隅中一刻到地頭見麵。
……
休息了一夜,算是緩了緩最近的疲乏。
商榷心想等取得了舉人功名的簡冊,一定要多買人奴仆迴來幹活,不能事事都由他出麵,這太累了,這般勞累絕不是他來此界的本意。
商榷叫上左晉明和薑令一起去了劃出來的那十畝地所在的地方。
三人緩步而行,到地頭還不到隅中一刻。
但裏正已經帶著商升到了,二人正蹲在地頭,指著地裏的紅薯藤說著什麽。
商榷過去打了招唿,負責田地的幾家佃戶也湊了過來。
一個年老佃農被其他佃農向前推了推,隻好小心翼翼地開口說道:“主家,這田地大家照看得挺仔細的,不知為何最近這葉子就泛黃了,小的們實在……”
商榷抬手打斷了他的話,“無事,這是到了該收獲的時候了,源溪村周邊都是山,氣溫本就比旁的地方暖和些,這田裏的莊稼自然長的就快些,是我沒說清晰,讓你們操心了。”
裏正說道:“商生,你這種的到底是什麽啊?”
商榷答道:“是一種吃食。”
裏正看了看翠綠的葉子,“這是青菜?那這生長時間可夠長的,不劃算不劃算。”
要真是青菜,確實不劃算。
大炎國地的地理位置偏於北方,源溪村雖偏南,平均氣溫也高不到哪去。
家家戶戶都是以種麥、粟和麻為主,隻在麥收後大量種植蕪青和萊菔。
其他的菜蔬多是在田邊或另僻荒地種植,除了自家食用,也換些銅錢以備交賦稅。
商榷迴答道:“葉子也算是一種青菜,但重點在土裏。”
現在百姓種地都不分壟,種出來的莊稼也不齊整,費的種子也多。
這十畝地商榷交給左晉明安排時,提了堆壟的要求,所以看起來一趟一趟的,很是歸整。
商榷讓到場的佃農先緊著離得最近的一壟收。
佃農手中沒有的農具都是木製的,所謂的鏟也隻是一根粗點的木頭,一頭削出斜麵,一頭削成手能握住的粗細。
佃農站在壟間用手中的木鏟自側麵小心地叉入,然後再用力掘起。
好在木鏟不銳,掘出來的地瓜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害,又有泥土間隔,隻有一兩個個頭小的損了點皮。
隻這一鏟,裏正就驚叫起來,“停下,都停下。”
所有佃農被他的驚叫聲嚇了一跳,不由自主地都停了下來。
裏正一步跨到壟間,推開那名佃農,用手把那株掘了一半的紅薯慢慢地扒了出來。
商榷伸頭看了一下,這株紅薯苗下結著七入個紅薯,每個都有兩個成人拳大小。
在心裏估算了一下,這一株紅薯大約有八、九斤左右。
這一畝地大約有六千斤左右,在現代並不算是高產,隻能算是正常產量。
裏正也很快地估算出了這紅薯的畝產,他抬起頭看他商榷,“這也是簡冊裏有的?”
養豕過去有記載,可以說是先人尋得古籍來解釋。
做豆腐也可以推說是石磨的功勞,那鹵也能用石膏代替,這些都還說得過去。
可這紅薯……這可是從未有過的產量。
商榷眨眨眼,睜著眼睛說瞎話,“有啊,我家中有些殘簡,不知出處,上麵有寫到此物,此物名為紅薯,種藤也是我無意中尋得的,在暖棚裏試種過。”
裏正無言以對,知道商榷已經考慮過此事,也就不再計較,“這紅薯好吃嗎?”
商榷想了想說道:“要不先收一些大家嚐嚐。”
這時佃農們也都聚了過來,他們常年種田隻稍微一合計就知道這作物的畝產量。
一個年長的佃農更是跪在壟間,長滿溝壑的臉上流下淚水,嘴裏喊道:“這是天賜之物啊,這是天賜之物啊……”
左晉明立即上前喝聲道:“禁聲!”
薑令的臉色也嚴肅了起來,目光掃視所有佃農,“此事不可對外宣揚……”
商榷卻打斷了薑令的話,“沒事,這紅薯我本來打算用來喂豬的。”
“喂豬!!!”
裏正從地壟間跨了出來,商升忙在一旁扶著他,防止他因為太激動而摔倒。
裏正用手點著商榷,後來發現自己的手抖得太厲害,隻好放下,“這豬能吃,人也能吃,當年農神就是見野豕食麥而知這麥可食的,你,你……”
商榷向後退了一步,小聲辯解道:“這東西大家都沒見過,我說能吃,大家也得信啊。”
裏正深吸了一口,對著左晉明說道:“左管事,麻請你去趟縣城請縣令老爺來一趟,這事他必須在場。”
又轉頭對商升說道:“大郎你去請族老,再把各家當家人都叫過來。”
裏正看了看商榷,“商生啊,這麽大的事,你怎麽不提前說一聲啊,這麽重要的作物如何能交能佃農看管。”
那年長的佃農立即說道:“我們佃農怎麽了,我們可都是無田農戶,家世清白,有根有源的。”
一旁的其他佃農也露出不憤的神色。
裏正卻問道:“若這紅薯有問題,爾等可願與商生同罪?”
那年長的佃農立即消了聲音,不再反駁。
佃農也都後退了幾分,明白裏正也是為了他們好。
商榷伸手拉了拉裏正的袖子,“我在暖棚裏試過,無毒。”
裏正生氣地一哼,“你忘了那馮家兩口的事了?”
商榷有心反駁,卻又不敢反駁。
外人皆知薑、馮二人偷食魔鬼果中毒身亡,而那魔鬼果也確實是鳥獸皆可食之。
商榷小聲地道:“這紅薯我吃過,真沒毒。”
裏正聽說他吃過了,心中驚駭,“商生啊,你怎能這麽大膽,你家這枝可就剩你一根獨苗了,你怎麽能……”
商榷心說,這枝的獨苗早斷了,但嘴上卻說道:“我找動物試過,也喂食雞,見根葉都無毒,才煮來吃的。”
裏正見他一個勁的解釋,心中的氣也消了幾分,“好吃嗎?”
商榷聞言一愣,立即笑著迴答:“好吃,可甜了。”
(本章完)
因是無事,不急著趕路。
商榷和左晉明每經一處縣、鎮或臨近官道的村莊必要下車看看。
沿途的縣、鎮、村莊今年不少地方用過土肥。
商榷一是想看看效果,二是想了解一下田地的地力,也好調整土肥的用量和用法。
在農事上,商榷向來是個謹慎的人,現代的物種不一定適合這裏的環境。
來時因要應試,商榷沒有停車細問。
而且他自家田裏的紅薯即將出土,這在此間還屬於新生作物。
若不知地力如何,冒然引入新物種,也算是一種物種的入侵。
在華國曆史上馬鈴薯、豆薯、紅薯這些農作物,自引入到可大麵積種植也是經過很長時間本土化的,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如此停停走走,二日的路程,商榷他們硬是走了足足五天。
商榷也得到了想要的資料。
今年土肥用得晚,離府城近的縣、鎮,知道的也晚,每畝的麥收隻多收了半鬥左右。
而離俞城縣近的縣、鎮每畝的麥田則多收了一鬥多。
此界一鬥為十五公斤,也就是三十斤。
量看著雖然不多,但所有田地加起來,卻也是可觀。
且農稅有定,糧稅收繳在正常年份是按常年產量收繳的,是畝交二鬥。
這多出來的就是農戶的口糧,也能賣些銀錢交納賦稅。
商榷計算了一下,施了土肥後的產量,差不多就是減少了原本空麥的產量。
想來土肥在此地還算是適用,來年可以再試試增加春肥。
……
麥收後,農人也不閑著,收了麥就複耕了田地,種了一茬菜蔬,主種蕪青和萊菔,也就是白菜和蘿卜。
這是百姓過冬的重要食物。
依契約,佃租所得的麥、麻已經入庫。
李信托付的田地一大半種得都是小麥,以麥收抵全部佃租,現在也已收齊。
薑令讓小用去府衙送信,李信至今也沒派人來收取,此時也都堆放在商榷的庫房內。
畝產高了,佃租自然也多出了一些,需要商榷添補的也就少些。
商榷迴到家中時,源溪村的冬菜已經種下,各家各戶都在忙著搓麻。
商榷家不用交稅,自然用不到搓麻,收上來的麻被薑令記量入冊後,又分給佃戶,著他們搓麻紡線。
這時的佃戶分兩種,一種是佃期短的無田的遊戶,一種是佃期長的無田農戶。
無田的遊戶一般都是給主家做莊園奴的,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習慣,往往不會在一地待很久。
一般都是秋後佃田住上一季冬菜,春季離開。
這種遊戶以奴的形式存在,是災荒年流民的主要組成。
商榷家的佃租低廉,佃戶都是無田的農戶。
這些佃戶一般是當地人,或受災被迫遷徙過來的,在府衙有備案,來曆清晰,不僅要交佃租,還需要交稅。
這個稅不是交納糧食,而是要交麻和人頭錢,這就是稅賦當中的賦。
家裏人口越多交的賦也就越多。
因為要交賦,佃戶佃田幾乎都是一半種麥用來交佃租,剩下的佃田一半用來種粟,收成的一半要用來抵人頭賦,一半佃田種麻,收成的大半要用來交麻賦。
而且麻賦上交的必須是麻線或麻布。
源溪村裏隻有兩台紡車和三台麻織機,分別在村口的商二爺家和村南邊的商四爺家裏。
商二爺家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已經出嫁,嫁得就是商四爺家裏。
二人均已出了五服,且三代內無近親婚配,所以這婚事也就沒人反對。
再說村裏隻他兩家會織麻,若是嫁到外村,定然要帶走一架織機,也是村裏的損失。
商二爺家的五個兒子,已成婚了三個,三個兒媳雖然都學會了織麻,但織機隻有一架。
每年商二爺都會多收一麻線,讓三個兒媳輪流織麻,收得麻線足夠三人織上一冬的。
商四爺家隻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還小尚未出嫁,但求娶的人家不少,有本村的,也有外村。
這兩家年年從村裏人手裏收購麻線,織出布匹抵交農稅,兒子又踏實肯幹,在村裏生活算是最好的那一波。
除了這兩家,村裏的其他人都隻能靠著一雙手來搓麻成線。
今年商榷家也收麻線,但隻收自家佃戶家的,且薑令要得也不急,佃戶們完全可在冬閑時再做,隻是先把麻領了迴去。
而且,薑令給出的工錢是每畝麻線合半鬥麥。
別小看這半鬥麥,現在一石麵粉約合一兩銀。
一兩銀計一貫錢,一貫錢就是一千錢,一鬥麵粉即是一百錢。
原始的脫粉技術,每鬥麥可能六兩半的粉。半鬥麥合約三兩三的麵粉,即三十二錢半。
而人頭賦按年齡計賦,三至十四歲的賦叫交口錢,每人每年需交二十三錢。
到了十五歲就是成人年了,你要交的叫算賦,每人每年交一算,也就是一百二十錢,這種算賦需要交到五十六歲。
若是無功名的人家養了奴婢,每個奴婢每年需要交要兩算,這筆錢是需要主人去交的。
養奴婢加倍交算賦的做法,是為了抑製豪族逾製蓄養奴婢,使農戶減少而影響稅收,同時也是為了防止豪強借機豢養勢力。
商榷家五人均是製度內,是不用交賦的。
等商榷的舉人功名下來,他就可以收奴仆百人,這個數量內也是不用交賦的。
超過這個數量就要計賦,家生子也要計算在內。
這也是為何有些富戶會限製奴仆生孩子的原因。
這些佃戶裏除了桑諾家做豆腐賺了些錢外,其他的人家交完賦之後也沒剩幾個餘錢。
薑令給的工錢不低,如今能在冬閑賺些家用,自然是心中歡喜的。
……
薑令向商榷匯報一下家裏近期的情況,也說麻的安排。
商榷聽了後沒說什麽,他知道定是家裏庫房放不下了,才會有這樣安排。
薑令遲疑了一下,又說道:“那單劃出來的十畝地種的菜,最近有些葉子開始泛黃,負責的佃戶擔心是不是受了蟲病……”
商榷知道他說的,是他預留出來的那十畝地,種的都是紅薯。
這紅薯是四月種下的,此時已是九月,正該是收獲的時候。
有些葉片泛黃也正常的。
這也是商榷未在府城逗留的原因。
商榷讓薑令先下去休息,又招來小用,讓他替他跑一趟,告訴裏正明天隅中一刻到地頭見麵。
……
休息了一夜,算是緩了緩最近的疲乏。
商榷心想等取得了舉人功名的簡冊,一定要多買人奴仆迴來幹活,不能事事都由他出麵,這太累了,這般勞累絕不是他來此界的本意。
商榷叫上左晉明和薑令一起去了劃出來的那十畝地所在的地方。
三人緩步而行,到地頭還不到隅中一刻。
但裏正已經帶著商升到了,二人正蹲在地頭,指著地裏的紅薯藤說著什麽。
商榷過去打了招唿,負責田地的幾家佃戶也湊了過來。
一個年老佃農被其他佃農向前推了推,隻好小心翼翼地開口說道:“主家,這田地大家照看得挺仔細的,不知為何最近這葉子就泛黃了,小的們實在……”
商榷抬手打斷了他的話,“無事,這是到了該收獲的時候了,源溪村周邊都是山,氣溫本就比旁的地方暖和些,這田裏的莊稼自然長的就快些,是我沒說清晰,讓你們操心了。”
裏正說道:“商生,你這種的到底是什麽啊?”
商榷答道:“是一種吃食。”
裏正看了看翠綠的葉子,“這是青菜?那這生長時間可夠長的,不劃算不劃算。”
要真是青菜,確實不劃算。
大炎國地的地理位置偏於北方,源溪村雖偏南,平均氣溫也高不到哪去。
家家戶戶都是以種麥、粟和麻為主,隻在麥收後大量種植蕪青和萊菔。
其他的菜蔬多是在田邊或另僻荒地種植,除了自家食用,也換些銅錢以備交賦稅。
商榷迴答道:“葉子也算是一種青菜,但重點在土裏。”
現在百姓種地都不分壟,種出來的莊稼也不齊整,費的種子也多。
這十畝地商榷交給左晉明安排時,提了堆壟的要求,所以看起來一趟一趟的,很是歸整。
商榷讓到場的佃農先緊著離得最近的一壟收。
佃農手中沒有的農具都是木製的,所謂的鏟也隻是一根粗點的木頭,一頭削出斜麵,一頭削成手能握住的粗細。
佃農站在壟間用手中的木鏟自側麵小心地叉入,然後再用力掘起。
好在木鏟不銳,掘出來的地瓜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害,又有泥土間隔,隻有一兩個個頭小的損了點皮。
隻這一鏟,裏正就驚叫起來,“停下,都停下。”
所有佃農被他的驚叫聲嚇了一跳,不由自主地都停了下來。
裏正一步跨到壟間,推開那名佃農,用手把那株掘了一半的紅薯慢慢地扒了出來。
商榷伸頭看了一下,這株紅薯苗下結著七入個紅薯,每個都有兩個成人拳大小。
在心裏估算了一下,這一株紅薯大約有八、九斤左右。
這一畝地大約有六千斤左右,在現代並不算是高產,隻能算是正常產量。
裏正也很快地估算出了這紅薯的畝產,他抬起頭看他商榷,“這也是簡冊裏有的?”
養豕過去有記載,可以說是先人尋得古籍來解釋。
做豆腐也可以推說是石磨的功勞,那鹵也能用石膏代替,這些都還說得過去。
可這紅薯……這可是從未有過的產量。
商榷眨眨眼,睜著眼睛說瞎話,“有啊,我家中有些殘簡,不知出處,上麵有寫到此物,此物名為紅薯,種藤也是我無意中尋得的,在暖棚裏試種過。”
裏正無言以對,知道商榷已經考慮過此事,也就不再計較,“這紅薯好吃嗎?”
商榷想了想說道:“要不先收一些大家嚐嚐。”
這時佃農們也都聚了過來,他們常年種田隻稍微一合計就知道這作物的畝產量。
一個年長的佃農更是跪在壟間,長滿溝壑的臉上流下淚水,嘴裏喊道:“這是天賜之物啊,這是天賜之物啊……”
左晉明立即上前喝聲道:“禁聲!”
薑令的臉色也嚴肅了起來,目光掃視所有佃農,“此事不可對外宣揚……”
商榷卻打斷了薑令的話,“沒事,這紅薯我本來打算用來喂豬的。”
“喂豬!!!”
裏正從地壟間跨了出來,商升忙在一旁扶著他,防止他因為太激動而摔倒。
裏正用手點著商榷,後來發現自己的手抖得太厲害,隻好放下,“這豬能吃,人也能吃,當年農神就是見野豕食麥而知這麥可食的,你,你……”
商榷向後退了一步,小聲辯解道:“這東西大家都沒見過,我說能吃,大家也得信啊。”
裏正深吸了一口,對著左晉明說道:“左管事,麻請你去趟縣城請縣令老爺來一趟,這事他必須在場。”
又轉頭對商升說道:“大郎你去請族老,再把各家當家人都叫過來。”
裏正看了看商榷,“商生啊,這麽大的事,你怎麽不提前說一聲啊,這麽重要的作物如何能交能佃農看管。”
那年長的佃農立即說道:“我們佃農怎麽了,我們可都是無田農戶,家世清白,有根有源的。”
一旁的其他佃農也露出不憤的神色。
裏正卻問道:“若這紅薯有問題,爾等可願與商生同罪?”
那年長的佃農立即消了聲音,不再反駁。
佃農也都後退了幾分,明白裏正也是為了他們好。
商榷伸手拉了拉裏正的袖子,“我在暖棚裏試過,無毒。”
裏正生氣地一哼,“你忘了那馮家兩口的事了?”
商榷有心反駁,卻又不敢反駁。
外人皆知薑、馮二人偷食魔鬼果中毒身亡,而那魔鬼果也確實是鳥獸皆可食之。
商榷小聲地道:“這紅薯我吃過,真沒毒。”
裏正聽說他吃過了,心中驚駭,“商生啊,你怎能這麽大膽,你家這枝可就剩你一根獨苗了,你怎麽能……”
商榷心說,這枝的獨苗早斷了,但嘴上卻說道:“我找動物試過,也喂食雞,見根葉都無毒,才煮來吃的。”
裏正見他一個勁的解釋,心中的氣也消了幾分,“好吃嗎?”
商榷聞言一愣,立即笑著迴答:“好吃,可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