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何以晚年過得不怎麽樣?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以現實主義登頂詩壇,譽為\"詩聖\",同李白、白居易並稱唐朝最偉大的三大詩人。
出生於官宦之家的杜甫,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先祖是晉代名將杜預,曾祖父杜依藝任過縣令,祖父杜審言在武則天時代做過大官,父親杜閑也任過五品官職。母親崔氏亦來自清河世家大族,\"舅家多人物\",在當地都是很有名望的。可以說,出生於公元712年玄宗時代的杜甫杜子美不僅出身好,還是富家子弟。在注重\"門閥\"的唐代,杜甫的條件無疑是得天獨厚的。
兼之杜甫好學,能詩會賦。小小年紀就名聞遐邇,像崔尚、李邕這樣的前輩名流都為他點讚。
可惜的是,杜甫晚景很淒涼悲慘,主要靠友人接濟為生,59歲時(公元770年),在窮困潦倒、饑寒交迫下,窮死在去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
為什麽呢?
一、年輕時,杜甫在奮發進取的年齡,選擇了\"遊山玩水\"
杜甫因小時候家庭條件好,衣食無憂,且前景光明,哪裏會想到未來會發生變故。
那時,杜甫得到極好的藝術文化熏陶。
他看過唐宮第一舞人公孫大娘的舞劍,寫下有名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
也曾拜訪岐王李範,殿中監崔滌,聽過宮廷歌唱家李龜年的歌聲,寫下名垂後世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還曾去往洛陽欣賞吳道子的畫。
到了19歲,正是大好的年齡,條件也符合,是求取功名最佳的時候。但杜甫覺得還沒有玩夠,不想在此時參加科舉考試,於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到各地\"遊山玩水\"。
第一次仙遊了郇瑕、江南等地。
5年後,杜甫覺得這個時候可以參加考試了,便於735年迴到家鄉河南鞏縣參加了\"鄉貢\",卻在次年去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時,因準備不充分\"很意外地\"落選。
這次落第並沒讓杜甫警醒:\"沒考中就沒考中,沒關係,時間還有的是,不著急,還可以繼續玩。\"
於是杜甫有了第二次\"遊山玩水\"。
那時杜甫的父親任兗州司馬,於是,杜甫借赴袞州省親為名,仙遊齊趙大地。名篇《望嶽》就是這個時期寫的,流露出杜甫不平凡的遠大抱負: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次仙遊,又是5年時間。杜甫最黃金的十年,就這樣在\"遊山玩水\"中度過了。
杜甫迴洛陽後,已29歲。期間,他結識了司農少卿楊怡之女,二人一見鍾情,兩家也門當門對,經雙方家長同意後,不久結婚。
於是,杜甫與楊氏過了幾年恩愛有加的新婚生活。
33歲時,杜甫在洛陽與44歲的李白偶遇。那時李白已詩名遠播,隻因得罪楊貴妃和高力士,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正是失意時。
這次偶遇,杜甫與李白二人一見如故。
於是杜甫決定第三次仙遊,同李白一道外出尋仙。二人一路同行了大半年的時間,一起唿鷹捉兔,打獵喚狗,很是逍遙,共漫遊了今天河南開封、商丘一帶絕大多數地方。因杜甫臨時有事,二人分手。杜甫去往齊州,李白繼續遊俠他鄉。
誰知半年後,二人又在山東相遇,遂相約一起環遊袞州,去東蒙山尋訪道士。
就這樣,二人又白天並肩同行,晚上飲酒賦詩,探討文學和煉丹求仙,日子過得好不快活,結下了深厚友誼,史稱\"李杜之交\"。
期間,二人還寫詩互贈。最有名的是:杜甫的《贈李白》和李白迴贈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言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複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二、年過而立,杜甫迴過頭來打算求取功名時,已生不逢時,後又變故連連
杜甫三次\"遊山玩水\",玩得酣暢淋漓,可以說是盡興而歸,該看的地方看了個遍,該訪的友人也尋訪到,還與李白結交。
此時,杜甫已年過而立,便準備沉下心考試,謀取個好職位,為國為民做點實事。
於是,35歲的杜甫應詔去長安,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
也許這就是天意。
當你真正想獲取功名做點事時,偏偏陰差陽錯,上天就不這樣安排,不給你這樣的機會。
這次考試杜甫恰好遇上權相李林甫主考,他不想錄取參加考試的所有士子。就向玄宗皇帝報告:
天下已沒有人才了,所有人才都已集中在朝堂之上,皇上您已授給了他們官職。這正是皇上治理有方,大唐之福呢!
沒想到,玄宗皇帝相信了李林甫的鬼話,真的就沒錄用參加這次科考的所有士子。這就是史載極有名的\"野無遺賢\"的一次科考鬧劇。
杜甫自然在二次科考中沒有玄念的自然落選。
此後,杜甫的黴運接踵而來。他困在長安將近十年,再也沒有考中過,一直鬱鬱不得誌,另尋它徑求取功名,也沒有結果。
期間,杜甫又遭遇父親杜閑過世,家道開始中落。不得已,為了維持日計,杜甫在長安過著半幕客、半等待的貧困生活。
就在公元755年,杜甫43歲時,終於通過另尋他徑,獲得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低等職位,其實就相當於看管兵器的管理員。
沒辦法,生存要緊,杜甫隻得接受這與愛好及所學根本無關的職務。
三、不惑之年,杜甫又遭遇\"安史之亂\",後又受\"房琯事件\"影響,致仕之路低到塵埃
悲催的是,杜甫這管理員的崗位也沒有維持多久。
公元755年的十一月,因\"安史之亂\"爆發,迅速波及潼關,危及京都長安。
杜甫隻好把家遷往鄜州避難,打算隻身北上投奔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李亨。
就在北上途中,杜甫被叛軍俘虜,抓迴長安。還算不幸中的萬幸是,杜甫官小,微乎其微,沒人在意他,看管也就不那麽緊。
杜甫得以尋機逃脫。逃脫後,杜甫有感於這次戰亂被俘的經曆,寫下有名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公元757年5月,杜甫終於從長安經鳳翔來到唐肅宗身邊。
愛才的唐肅宗總算看得起投奔他的杜甫,給了杜甫\"左拾遺\"這樣一個八品小官職務,也就是\"可以給朝廷提提意見,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樣的差事。
但不久,發生了一個事。
宰相房琯受命率兵平叛,任務是收迴長安城,卻在陳濤斜之戰中兵敗,被唐肅宗問責,給予免職處理,且開始疏遠他。
杜甫認為,平叛原本是郭子儀等武將的份內事,房琯作為文官,兵敗的責任固然有,但不至於受這樣的處分。就向唐肅宗上書直諫:請求恢複房琯的職務。
杜甫營救房琯的行為觸怒了唐肅宗,\"你一個小小的八品官,竟敢越職言事?\"一紙詔書,貶杜甫到華州擔任更小的職務,負責祭祀、禮樂等無關緊要的事務。
同年9月,郭子儀收複長安,在宰相張鎬向肅宗皇帝勸說下,杜甫於11月得以迴到長安複任\"左拾遺\"。但終因\"房琯事件\"牽連,次年6月,唐肅宗不想重用杜甫了,再次把他貶到華州任小小的司功參軍。
杜甫二到華州後,決定告假去洛陽探親。在探親和返迴華州的途中,\"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讓憂國憂民的杜甫十分感慨,為此創作了一係列現實主義詩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是這個時期的名篇。
四、人過半百,隻好輾轉多地賴以生存,晚年主要靠友人接濟為生
公元759年,杜甫47歲時,辭去華州司功參軍職務。次年,在友人成都尹嚴武的幫助下,舉家輾轉來到成都。
杜甫在成都受聘為使節、工部員外郎後,在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這就是今天成都有名的\"杜甫草堂\"),過了將近六年較為安定的生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上乘詩作就是這期間杜甫寫下的。其中《蜀相》是杜甫公元761年遊曆武候祠後寫下的七言律詩代表作之一: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765年,嚴武病逝後,杜甫失去了依靠,隻好離開成都,輾轉多地艱難謀生,終於在次年抵達夔州,在友人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代管東屯公田,自己也參加勞動開墾荒地,以此維持生計。
杜甫在夔州生活近2年,生活還算平靜。期間,他創作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登高》等經典詩作,其中《登高》體現了他這個時期明了無常時事的\"澄澈\"狀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公元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便打算迴到洛陽生活。
年底泊舟嶽陽樓時,杜甫於是寫下悲涼但很有氣勢的《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次年,杜甫繼續前行,囿於生活困難,漂泊於潭州一帶達一年多時間。
公元770年,潭州發生戰亂,不得已,杜甫決定改道彬州先投靠舅舅,但行至耒陽時,又遇洪水暴漲,滯留了五天時間,水米未盡,幸得縣令送來酒肉,暫時得已解救。
年底,杜甫隻身去往嶽陽時,終因食不果腹,兼之多病纏身,很淒慘地窮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出生於官宦之家的杜甫,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先祖是晉代名將杜預,曾祖父杜依藝任過縣令,祖父杜審言在武則天時代做過大官,父親杜閑也任過五品官職。母親崔氏亦來自清河世家大族,\"舅家多人物\",在當地都是很有名望的。可以說,出生於公元712年玄宗時代的杜甫杜子美不僅出身好,還是富家子弟。在注重\"門閥\"的唐代,杜甫的條件無疑是得天獨厚的。
兼之杜甫好學,能詩會賦。小小年紀就名聞遐邇,像崔尚、李邕這樣的前輩名流都為他點讚。
可惜的是,杜甫晚景很淒涼悲慘,主要靠友人接濟為生,59歲時(公元770年),在窮困潦倒、饑寒交迫下,窮死在去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
為什麽呢?
一、年輕時,杜甫在奮發進取的年齡,選擇了\"遊山玩水\"
杜甫因小時候家庭條件好,衣食無憂,且前景光明,哪裏會想到未來會發生變故。
那時,杜甫得到極好的藝術文化熏陶。
他看過唐宮第一舞人公孫大娘的舞劍,寫下有名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
也曾拜訪岐王李範,殿中監崔滌,聽過宮廷歌唱家李龜年的歌聲,寫下名垂後世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還曾去往洛陽欣賞吳道子的畫。
到了19歲,正是大好的年齡,條件也符合,是求取功名最佳的時候。但杜甫覺得還沒有玩夠,不想在此時參加科舉考試,於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到各地\"遊山玩水\"。
第一次仙遊了郇瑕、江南等地。
5年後,杜甫覺得這個時候可以參加考試了,便於735年迴到家鄉河南鞏縣參加了\"鄉貢\",卻在次年去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時,因準備不充分\"很意外地\"落選。
這次落第並沒讓杜甫警醒:\"沒考中就沒考中,沒關係,時間還有的是,不著急,還可以繼續玩。\"
於是杜甫有了第二次\"遊山玩水\"。
那時杜甫的父親任兗州司馬,於是,杜甫借赴袞州省親為名,仙遊齊趙大地。名篇《望嶽》就是這個時期寫的,流露出杜甫不平凡的遠大抱負: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次仙遊,又是5年時間。杜甫最黃金的十年,就這樣在\"遊山玩水\"中度過了。
杜甫迴洛陽後,已29歲。期間,他結識了司農少卿楊怡之女,二人一見鍾情,兩家也門當門對,經雙方家長同意後,不久結婚。
於是,杜甫與楊氏過了幾年恩愛有加的新婚生活。
33歲時,杜甫在洛陽與44歲的李白偶遇。那時李白已詩名遠播,隻因得罪楊貴妃和高力士,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正是失意時。
這次偶遇,杜甫與李白二人一見如故。
於是杜甫決定第三次仙遊,同李白一道外出尋仙。二人一路同行了大半年的時間,一起唿鷹捉兔,打獵喚狗,很是逍遙,共漫遊了今天河南開封、商丘一帶絕大多數地方。因杜甫臨時有事,二人分手。杜甫去往齊州,李白繼續遊俠他鄉。
誰知半年後,二人又在山東相遇,遂相約一起環遊袞州,去東蒙山尋訪道士。
就這樣,二人又白天並肩同行,晚上飲酒賦詩,探討文學和煉丹求仙,日子過得好不快活,結下了深厚友誼,史稱\"李杜之交\"。
期間,二人還寫詩互贈。最有名的是:杜甫的《贈李白》和李白迴贈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言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複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二、年過而立,杜甫迴過頭來打算求取功名時,已生不逢時,後又變故連連
杜甫三次\"遊山玩水\",玩得酣暢淋漓,可以說是盡興而歸,該看的地方看了個遍,該訪的友人也尋訪到,還與李白結交。
此時,杜甫已年過而立,便準備沉下心考試,謀取個好職位,為國為民做點實事。
於是,35歲的杜甫應詔去長安,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
也許這就是天意。
當你真正想獲取功名做點事時,偏偏陰差陽錯,上天就不這樣安排,不給你這樣的機會。
這次考試杜甫恰好遇上權相李林甫主考,他不想錄取參加考試的所有士子。就向玄宗皇帝報告:
天下已沒有人才了,所有人才都已集中在朝堂之上,皇上您已授給了他們官職。這正是皇上治理有方,大唐之福呢!
沒想到,玄宗皇帝相信了李林甫的鬼話,真的就沒錄用參加這次科考的所有士子。這就是史載極有名的\"野無遺賢\"的一次科考鬧劇。
杜甫自然在二次科考中沒有玄念的自然落選。
此後,杜甫的黴運接踵而來。他困在長安將近十年,再也沒有考中過,一直鬱鬱不得誌,另尋它徑求取功名,也沒有結果。
期間,杜甫又遭遇父親杜閑過世,家道開始中落。不得已,為了維持日計,杜甫在長安過著半幕客、半等待的貧困生活。
就在公元755年,杜甫43歲時,終於通過另尋他徑,獲得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低等職位,其實就相當於看管兵器的管理員。
沒辦法,生存要緊,杜甫隻得接受這與愛好及所學根本無關的職務。
三、不惑之年,杜甫又遭遇\"安史之亂\",後又受\"房琯事件\"影響,致仕之路低到塵埃
悲催的是,杜甫這管理員的崗位也沒有維持多久。
公元755年的十一月,因\"安史之亂\"爆發,迅速波及潼關,危及京都長安。
杜甫隻好把家遷往鄜州避難,打算隻身北上投奔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李亨。
就在北上途中,杜甫被叛軍俘虜,抓迴長安。還算不幸中的萬幸是,杜甫官小,微乎其微,沒人在意他,看管也就不那麽緊。
杜甫得以尋機逃脫。逃脫後,杜甫有感於這次戰亂被俘的經曆,寫下有名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公元757年5月,杜甫終於從長安經鳳翔來到唐肅宗身邊。
愛才的唐肅宗總算看得起投奔他的杜甫,給了杜甫\"左拾遺\"這樣一個八品小官職務,也就是\"可以給朝廷提提意見,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樣的差事。
但不久,發生了一個事。
宰相房琯受命率兵平叛,任務是收迴長安城,卻在陳濤斜之戰中兵敗,被唐肅宗問責,給予免職處理,且開始疏遠他。
杜甫認為,平叛原本是郭子儀等武將的份內事,房琯作為文官,兵敗的責任固然有,但不至於受這樣的處分。就向唐肅宗上書直諫:請求恢複房琯的職務。
杜甫營救房琯的行為觸怒了唐肅宗,\"你一個小小的八品官,竟敢越職言事?\"一紙詔書,貶杜甫到華州擔任更小的職務,負責祭祀、禮樂等無關緊要的事務。
同年9月,郭子儀收複長安,在宰相張鎬向肅宗皇帝勸說下,杜甫於11月得以迴到長安複任\"左拾遺\"。但終因\"房琯事件\"牽連,次年6月,唐肅宗不想重用杜甫了,再次把他貶到華州任小小的司功參軍。
杜甫二到華州後,決定告假去洛陽探親。在探親和返迴華州的途中,\"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讓憂國憂民的杜甫十分感慨,為此創作了一係列現實主義詩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是這個時期的名篇。
四、人過半百,隻好輾轉多地賴以生存,晚年主要靠友人接濟為生
公元759年,杜甫47歲時,辭去華州司功參軍職務。次年,在友人成都尹嚴武的幫助下,舉家輾轉來到成都。
杜甫在成都受聘為使節、工部員外郎後,在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這就是今天成都有名的\"杜甫草堂\"),過了將近六年較為安定的生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上乘詩作就是這期間杜甫寫下的。其中《蜀相》是杜甫公元761年遊曆武候祠後寫下的七言律詩代表作之一: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765年,嚴武病逝後,杜甫失去了依靠,隻好離開成都,輾轉多地艱難謀生,終於在次年抵達夔州,在友人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代管東屯公田,自己也參加勞動開墾荒地,以此維持生計。
杜甫在夔州生活近2年,生活還算平靜。期間,他創作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登高》等經典詩作,其中《登高》體現了他這個時期明了無常時事的\"澄澈\"狀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公元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便打算迴到洛陽生活。
年底泊舟嶽陽樓時,杜甫於是寫下悲涼但很有氣勢的《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次年,杜甫繼續前行,囿於生活困難,漂泊於潭州一帶達一年多時間。
公元770年,潭州發生戰亂,不得已,杜甫決定改道彬州先投靠舅舅,但行至耒陽時,又遇洪水暴漲,滯留了五天時間,水米未盡,幸得縣令送來酒肉,暫時得已解救。
年底,杜甫隻身去往嶽陽時,終因食不果腹,兼之多病纏身,很淒慘地窮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