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何以說詩豪劉禹錫是打不死的小強?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詩歌最為盛行的唐代,有這樣一個詩人,考中進士走向仕途後,積極參加\"永貞革新\",盼望革除陳規陋習,讓國家得以更好發展,重新煥發新的活力;就在改革曇花一現後,他毅然把失敗拋之腦後,在無情的宦海沉浮中依舊浩氣長存,在一貶再貶的路上越挫越勇,成就了自己可歌可泣的一生,可謂\"打不死的小強。\"
他,就是唐朝有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有\"詩豪\"之稱的劉夢得劉禹錫。
一、積極參加\"永貞革新\"
公元805年,唐順宗李誦登基,改元永貞,啟用政治家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尚書省戶部侍郎,主導政事。
在王叔文大刀闊斧牽頭理政下,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這些措施主要有:
一是削藩,收迴兵權,強化中央集權;
二是廢除宮市,罷黜五坊小兒(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的宦官);
三是肅貪,整治貪官汙吏;
四是整頓稅收,廢除地方額外進奉。
那年,公元772年出生於洛陽的劉禹錫33歲,受唐順宗器重,遷任屯田員外郎,對中唐時期體製積習下的各種詬病也深感痛心,意欲去除,遂與時任監察禦史的柳宗元等好友積極參加王叔文、王伾牽頭的\"永貞革新\"。
為此,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改革派又稱王叔文集團。
一時,順應曆史發展的\"永貞革新\"啟動後,有力打擊了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對革除政治積弊取得一定成效。
但\"永貞革新\"終因勢單力薄,隻推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就遭到宦官、大官僚和外藩的聯合反撲,在他們強力施壓下,唐順宗抵擋不住,被迫下台,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稱唐憲宗。
唐憲宗繼位後,馬上廢除\"永貞革新\",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重要成員隨之先後被貶。
王叔文為渝州司戶,王伾為開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郎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淩準為連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韋執誼為崖州司馬。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時年52歲的王叔文貶任渝州後,次年即被賜死。王伾貶任開州後,次年病死。
柳宗元最先貶任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還沒到任,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捕蛇者說》就是柳宗元在永州任上寫下的名篇。
十年後,柳宗元與劉禹錫一道迴京。柳宗元因宰相武元衡反對啟用,貶任柳州刺史,他在柳州任上隻工作了4年,因病去世,時年47歲。
唯有\"詩豪\"劉禹錫是最頑強、最堅韌的。
他與柳宗元等一道被貶時,時年33歲,先貶任連州刺史,不到兩月,改任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十年後,他與柳宗元一道迴京,沒幾天就因寫\"盡是劉郎去後栽\"(後麵詳述)被貶後,一貶再貶。
劉禹錫在被貶的路上,最看得開,他始終堅守著不屈的鬥誌和達觀的心態,每到一地,都不卑不亢地立足於天地間,豪爽地認真工作,勇敢地開心生活,在仕途及詩歌愛好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且比柳宗元幸運的是,他得以高壽,七十一歲時因病過逝。
二、盡是劉郎去後栽
劉禹錫在郎州工作了十年,與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的時間一樣。在郎州期間,劉禹錫創作了大量詩歌、辭賦,還寫下與柳宗元的《天說》相唿應的《天論》等哲學論文。
有名的《秋詞》就是這一時期寫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劉禹錫的這首秋詞,氣勢上超過的白居易的\"秋雨梧桐葉落時\"和杜甫的\"萬裏悲秋常作客\",一掃悲秋之感,用秋天的\"晴空萬裏\"去除\"秋風簫瑟\",表達了積極的價值觀:
要以樂觀的心態麵對無常的人生,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抵達排雲直上的\"晴空\",才能擁抱豪情萬丈的人生。
這就是劉禹錫,不愧是著名的\"詩豪\",從不氣餒,心態好,一生豪氣!
十年後,在宰相裴度的推薦下,唐憲宗李純下召,令43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一道迴京。
劉禹錫迴京後,沒幾天,在京城長安玄都觀賞花時,因看不慣朝廷新貴中的那些靠阿諛奉承、投機取巧而上位的趨炎附勢之徒,遂揮筆寫下有名的《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迴。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可以想象,劉禹錫的這首諷刺詩帶來的後果,很嚴重。
新貴們知道後,極不高興,馬上向憲宗皇帝報告:
剛迴京的劉禹錫這個\"老家夥\"對朝廷很不滿,正喋喋不休罵您呢。
憲宗皇帝大怒,一紙詔書馬上下達。
迴京沒幾天的劉禹錫,就這樣,又被貶任播州刺史,後改任連州刺史。5年後,一貶再貶,先貶到夔州,後又到和州。
前前後後仕途又是13年。
千古名篇《陋室銘》就是劉禹錫在和州任一揮而就的。
那時,劉禹錫貶任和州刺史,報到時,勢利的和州縣令見劉禹錫沒考慮給他的禮物,便來了個下馬威,安排他遠離縣城,到城南郊外住。
本來按有關規定,刺史是可以入住縣衙的,標配是三間居室。
劉禹錫沒計較,郊外就郊外吧。他到郊外住處看了看,自嘲道:這裏好,還有三間房,且麵朝大江,可觀白帆,不錯嘛。於是在房門貼上一聯:
麵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縣令一聽,認為這個剛來的刺史劉禹錫在挑戰他的權威,霸權一展,馬上把劉禹錫住的這個地方改在城北河邊,房間壓縮一半。
劉禹錫於是住到城北,看到河邊的柳色青青,又興奮地寫下一聯: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曆陽心在京。
縣令見劉禹錫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認為是嘲笑他,更不滿。就再次把他的住處安排到城中,看不到河,隻有一間鬥室。
從容淡定的劉禹錫對此不置可否,一揮而就寫下千古名篇《陋室銘》,諷刺氣量狹隘的和州縣令,表達了自己麵對刁難時無畏的人生態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三、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在長達23年的貶謫生活裏,麵對世事的變遷,宦海的浮沉,並沒有陷於\"憤世嫉俗\"中消沉自扼,而是依舊直麵人生,保持豁達的胸懷,充滿豪氣地立業立身。
他在應召返京的路上,遇上好友白居易。兩人推杯把盞互道衷腸後,一生傲骨的劉禹錫即興寫下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首詩後來千古傳誦,成為名詩,尤其是第三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讓人銘記,人們深深感慨劉禹錫不服輸的奮鬥精神:
一葉沉舟可以直麵蓄勢的千艘帆船,一棵病樹並不懼怕前麵的萬木爭春。我劉禹錫即使被一貶再貶,也不會被擊垮,照樣等著你們這些權貴的折騰。
劉禹錫第二次迴京後,已是公元827年,56歲,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
次年3月,劉禹錫再次遊曆京城玄都觀,迴想起第一次來此地看桃花後被貶的經曆,熱血沸騰,再次以錚錚風骨挑戰權貴。於是又揮筆寫下《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還在詩前旁白了一段序言:
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誌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複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複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短短一篇小序,劉禹錫把自己兩次被貶一共外放23年的經曆表達得清清楚楚,沒有屈服,也沒有獻媚,依舊以大無畏的精神酣暢淋漓地\"戰鬥著\"。
四、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虛聲
這次,劉禹錫的《再遊玄都觀》沒起波瀾。
也許時任皇帝唐文宗李昂能理解已近花甲的劉禹錫23年所受的憋屈,兼之武元衡等新貴早已作古,耳邊不再有聒噪之音:就讓這個年近60歲的老頭發發牢騷吧。
於是,劉禹錫這迴不再被貶,被委任為東都尚書,得以在京城穩定生活。
因劉禹錫詩名遠播,且德高望重,得到愛才的文宗皇帝的認可,後又曆任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要職,閑暇之餘,得與白居易等詩人吟詩唱和,有《劉白唱和集》等詩集傳世。
後來劉禹錫還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等閑職,在洛陽過著悠適的晚年生活。
期間,劉禹錫曾再次逡遊玄都觀。那時,已是冬天,白雪漫天飛揚,玄都觀再也沒有桃花,盛開的景象也一去不複返了。
也許,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吧,滄海桑田,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流逝。任誰,也不過是天地間的一粒塵埃,有什麽可以耿耿於懷,放不下呢。
劉禹錫有感之下,在玄都觀寫下最後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火藥味淡了許多:
好雪動高情,心期在玉京。
人披鶴氅出,馬踏象筵行。
照耀樓台變,淋漓鬆桂清。
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虛聲。
他,就是唐朝有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有\"詩豪\"之稱的劉夢得劉禹錫。
一、積極參加\"永貞革新\"
公元805年,唐順宗李誦登基,改元永貞,啟用政治家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尚書省戶部侍郎,主導政事。
在王叔文大刀闊斧牽頭理政下,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這些措施主要有:
一是削藩,收迴兵權,強化中央集權;
二是廢除宮市,罷黜五坊小兒(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的宦官);
三是肅貪,整治貪官汙吏;
四是整頓稅收,廢除地方額外進奉。
那年,公元772年出生於洛陽的劉禹錫33歲,受唐順宗器重,遷任屯田員外郎,對中唐時期體製積習下的各種詬病也深感痛心,意欲去除,遂與時任監察禦史的柳宗元等好友積極參加王叔文、王伾牽頭的\"永貞革新\"。
為此,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改革派又稱王叔文集團。
一時,順應曆史發展的\"永貞革新\"啟動後,有力打擊了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對革除政治積弊取得一定成效。
但\"永貞革新\"終因勢單力薄,隻推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就遭到宦官、大官僚和外藩的聯合反撲,在他們強力施壓下,唐順宗抵擋不住,被迫下台,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稱唐憲宗。
唐憲宗繼位後,馬上廢除\"永貞革新\",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重要成員隨之先後被貶。
王叔文為渝州司戶,王伾為開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郎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淩準為連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韋執誼為崖州司馬。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時年52歲的王叔文貶任渝州後,次年即被賜死。王伾貶任開州後,次年病死。
柳宗元最先貶任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還沒到任,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捕蛇者說》就是柳宗元在永州任上寫下的名篇。
十年後,柳宗元與劉禹錫一道迴京。柳宗元因宰相武元衡反對啟用,貶任柳州刺史,他在柳州任上隻工作了4年,因病去世,時年47歲。
唯有\"詩豪\"劉禹錫是最頑強、最堅韌的。
他與柳宗元等一道被貶時,時年33歲,先貶任連州刺史,不到兩月,改任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十年後,他與柳宗元一道迴京,沒幾天就因寫\"盡是劉郎去後栽\"(後麵詳述)被貶後,一貶再貶。
劉禹錫在被貶的路上,最看得開,他始終堅守著不屈的鬥誌和達觀的心態,每到一地,都不卑不亢地立足於天地間,豪爽地認真工作,勇敢地開心生活,在仕途及詩歌愛好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且比柳宗元幸運的是,他得以高壽,七十一歲時因病過逝。
二、盡是劉郎去後栽
劉禹錫在郎州工作了十年,與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的時間一樣。在郎州期間,劉禹錫創作了大量詩歌、辭賦,還寫下與柳宗元的《天說》相唿應的《天論》等哲學論文。
有名的《秋詞》就是這一時期寫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劉禹錫的這首秋詞,氣勢上超過的白居易的\"秋雨梧桐葉落時\"和杜甫的\"萬裏悲秋常作客\",一掃悲秋之感,用秋天的\"晴空萬裏\"去除\"秋風簫瑟\",表達了積極的價值觀:
要以樂觀的心態麵對無常的人生,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抵達排雲直上的\"晴空\",才能擁抱豪情萬丈的人生。
這就是劉禹錫,不愧是著名的\"詩豪\",從不氣餒,心態好,一生豪氣!
十年後,在宰相裴度的推薦下,唐憲宗李純下召,令43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一道迴京。
劉禹錫迴京後,沒幾天,在京城長安玄都觀賞花時,因看不慣朝廷新貴中的那些靠阿諛奉承、投機取巧而上位的趨炎附勢之徒,遂揮筆寫下有名的《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迴。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可以想象,劉禹錫的這首諷刺詩帶來的後果,很嚴重。
新貴們知道後,極不高興,馬上向憲宗皇帝報告:
剛迴京的劉禹錫這個\"老家夥\"對朝廷很不滿,正喋喋不休罵您呢。
憲宗皇帝大怒,一紙詔書馬上下達。
迴京沒幾天的劉禹錫,就這樣,又被貶任播州刺史,後改任連州刺史。5年後,一貶再貶,先貶到夔州,後又到和州。
前前後後仕途又是13年。
千古名篇《陋室銘》就是劉禹錫在和州任一揮而就的。
那時,劉禹錫貶任和州刺史,報到時,勢利的和州縣令見劉禹錫沒考慮給他的禮物,便來了個下馬威,安排他遠離縣城,到城南郊外住。
本來按有關規定,刺史是可以入住縣衙的,標配是三間居室。
劉禹錫沒計較,郊外就郊外吧。他到郊外住處看了看,自嘲道:這裏好,還有三間房,且麵朝大江,可觀白帆,不錯嘛。於是在房門貼上一聯:
麵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縣令一聽,認為這個剛來的刺史劉禹錫在挑戰他的權威,霸權一展,馬上把劉禹錫住的這個地方改在城北河邊,房間壓縮一半。
劉禹錫於是住到城北,看到河邊的柳色青青,又興奮地寫下一聯: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曆陽心在京。
縣令見劉禹錫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認為是嘲笑他,更不滿。就再次把他的住處安排到城中,看不到河,隻有一間鬥室。
從容淡定的劉禹錫對此不置可否,一揮而就寫下千古名篇《陋室銘》,諷刺氣量狹隘的和州縣令,表達了自己麵對刁難時無畏的人生態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三、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在長達23年的貶謫生活裏,麵對世事的變遷,宦海的浮沉,並沒有陷於\"憤世嫉俗\"中消沉自扼,而是依舊直麵人生,保持豁達的胸懷,充滿豪氣地立業立身。
他在應召返京的路上,遇上好友白居易。兩人推杯把盞互道衷腸後,一生傲骨的劉禹錫即興寫下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首詩後來千古傳誦,成為名詩,尤其是第三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讓人銘記,人們深深感慨劉禹錫不服輸的奮鬥精神:
一葉沉舟可以直麵蓄勢的千艘帆船,一棵病樹並不懼怕前麵的萬木爭春。我劉禹錫即使被一貶再貶,也不會被擊垮,照樣等著你們這些權貴的折騰。
劉禹錫第二次迴京後,已是公元827年,56歲,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
次年3月,劉禹錫再次遊曆京城玄都觀,迴想起第一次來此地看桃花後被貶的經曆,熱血沸騰,再次以錚錚風骨挑戰權貴。於是又揮筆寫下《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還在詩前旁白了一段序言:
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誌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複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複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短短一篇小序,劉禹錫把自己兩次被貶一共外放23年的經曆表達得清清楚楚,沒有屈服,也沒有獻媚,依舊以大無畏的精神酣暢淋漓地\"戰鬥著\"。
四、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虛聲
這次,劉禹錫的《再遊玄都觀》沒起波瀾。
也許時任皇帝唐文宗李昂能理解已近花甲的劉禹錫23年所受的憋屈,兼之武元衡等新貴早已作古,耳邊不再有聒噪之音:就讓這個年近60歲的老頭發發牢騷吧。
於是,劉禹錫這迴不再被貶,被委任為東都尚書,得以在京城穩定生活。
因劉禹錫詩名遠播,且德高望重,得到愛才的文宗皇帝的認可,後又曆任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要職,閑暇之餘,得與白居易等詩人吟詩唱和,有《劉白唱和集》等詩集傳世。
後來劉禹錫還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等閑職,在洛陽過著悠適的晚年生活。
期間,劉禹錫曾再次逡遊玄都觀。那時,已是冬天,白雪漫天飛揚,玄都觀再也沒有桃花,盛開的景象也一去不複返了。
也許,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吧,滄海桑田,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流逝。任誰,也不過是天地間的一粒塵埃,有什麽可以耿耿於懷,放不下呢。
劉禹錫有感之下,在玄都觀寫下最後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火藥味淡了許多:
好雪動高情,心期在玉京。
人披鶴氅出,馬踏象筵行。
照耀樓台變,淋漓鬆桂清。
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