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第三章 幹擾反幹擾過程
一名軍旗手的傳奇人生 作者:華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首先用一簡單表達式說明全過程: 正常操作打下一架u-2---失利多次---總結改變戰術又擊落一架u-2---又失敗---再總結增加電子對抗再擊落一架u-2----又連續失敗, 幾乎到無計可施的地步----意外得到敵一台幹擾機, 研究出反幹擾措施, 又擊落一架u-2。 下麵再詳細介紹整個電子對抗過程; 在第一次擊落敵b-57的基礎上, 開始全線機動伏擊, 二營在福建機動設伏, u-2從台灣經福建入內地機會較多, 此刻敵可能尚不知我己轉入機動設伏, 大搖大擺的直接闖入, 正中我二營的伏擊地, 我二營仍按正常操作, 敵也無異常行動, 可能他們此時也還沒有任何防範措施, 因而被我擊落, 以後二營又迂幾次機會, 但一開機u-2則改變航線, 脫離了地空導彈的射擊區, 於是靜下來分析, 估計u-2飛機上已安裝了對我地空導彈雷達的識別係統[從以後擊落的u-2飛機中, 證實確有此係統, 敵稱之為11係統], 在我製導站雷達開機時, 該係統即可識別, 給飛行員發出警鈴及紅色警示燈, 因此飛行員可在我發射導彈前, 早早的脫離原航線, [,因敵知薩姆及紅旗射程有限] 我導彈部隊則無法射擊。
靜下來仔細分析, 這就是蘇聯操典的缺陷, 過早開機, 暴露了自己, 若是晚開機不是可避免過早暴露, 但晚開機又如何能保證捕捉到目標, 並跟蹤準確無誤, 於是集思廣義, 采用鬆-九炮瞄雷達跟蹤u-2, 而我國內陸各種雷達太多太多, 若都避讓則無法在大陸內飛行, 且敵知這些雷達對他均無威脅, 因此他不於理會, 我們就利用他這種心理, 用炮瞄雷達跟蹤, 由炮瞄雷達操縱手報告敵u-2的距離。高度。方位數據, 而地空導彈製導站的操縱手, 根據此報告的數據將製導站雷達用手控操縱到此距離。高度。方位上, 這就要苦練本領, 待製導站雷達一開機, 就能對準目標不差分厘, 而立刻可轉自動跟蹤。 就是利用這一方法, 我們的指揮員在離目標42公裏時開機即轉入自動跟蹤, 於40公裏時即行發射, 待敵u-2飛行員發現警報剛想逃離, 但已逃脫不了導彈的追擊, 因為從發射到擊落, 也就4-50秒鍾時間, 就這樣我們又擊落一架u-2。
這就是我們改變蘇聯的戰法, 運用靈活的戰術, 即所謂地空導彈的近快戰法。 但近快戰法也有其缺陷, 。以後在同樣的情況下, 卻產生了一次失利。。 這失利損失可不小。。 因為按照蘇聯操典上說, 發射一枚導彈其命中慨率在百分之八十, 發射二枚其命中概率在百分之九十,連發三枚, 則其命中概率在百分之九十八[當然這是在無任何外介幹擾的情況下], 所以我們每次都是三枚連發。 到63年我們己經使用的是國產紅-1導彈, 每枚的出廠價是八十萬, 三枚就是二百四十萬。 在60年代初, 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數目。
於是我們再仔細研究分析, 找出失利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由炮瞄雷達操縱手報數據讓製導站操縱手控製製導站雷達靜默去對準目標, 此間必然有一時間。滯後, 也必然引來附加誤差; 因此也增大了後段自動跟蹤自動調節的起始誤差, 相對又增加了自動調節時間。 其三, u-2飛機上還裝有地空導彈製導站識別係統, 在地空導彈射擊的40秒鍾時間內, 它可迅速轉彎撤離近千米, 也增加了導彈的射擊誤差。 我們對地空導彈製導站雷達動了大的"手術",將原發射。接收扇形掃描獲取高度。方位信息, 改為隻是接收信號采用扇形掃描獲取高度,方位信息, 而發射雷達探測信號, 則改用一園形鍋狀天線直射進行, 這樣就改變了地空導彈製導站的參數, 使敵11係統識別不了。 從而使我們地空導彈部隊二營再一次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 但在以後的兩次戰鬥中, 明明跟蹤信號很準, 卻放了空炮, 敵機照飛不誤, 好似如入無人之境, 經曆了一兩次教訓, 我們分析敵機已由單純被動式逃脫, 改成了主動式幹擾, 但究競是什麽樣的主動式幹擾, 我們則無法得知, 更想不出對策, 正在束手無策之時, 福建前線飛行部隊擊落一架p-2v低空偵察機, 繳獲了一台摔破了的所謂迴答式幹擾機, [敵稱之為12係統], 我們將其要來並邀請原七機部兩名技術人員參加, 與我們的技術人員組成一研究小組, 經三個月的日夜努力, 將其修複, 並找出其弱點, 製定出反幹擾措施。 該幹擾機的工作原理, 是接收外來雷達波後, 進行一次處理, 再行放大後, 又將其返迴發往地麵雷達, 而這發射的信號強度, 比從其機體反射的雷達信號強度要大得多, 因此地麵雷達就會去跟蹤此強信號, 其實這強信號是假目標, 你跟蹤它射擊, 就產生了很大誤差, 因而打不著真正的目標, 因此造成戰鬥失利。 正因為它是將接收的信號, 經處理後再返迴給你, 所以叫迴答式又稱應答式幹擾機, 是幹擾機中實效比較高的一種。 它的特點是:對10厘米波段的雷達都進行幹擾, 它的幹擾機始終是開著的, 隻要有雷達波進來, 它就進行幹擾。 不管你是炮瞄雷達, 還是製導站雷達, 後經我們技術人員反複研究分析, 找出其弱點。 因為雷達脈衝的放大, 不是用一簡單放大器將其放大, 而是將此接收的微弱脈衝去觸發一脈衝信號發生器,[多為間歇振蕩器, 它在產生一強脈衝後, 會反方向產生一負值長尾, 這就是它的死角。 於是我們將鬆-九炮瞄雷達與製導雷達聯動, 用同一串觸發脈先觸發炮瞄雷達, 再將此觸發脈衝延時10微秒左右, 再去觸發製導雷達, 當敵迴答式幹擾機, 接收到炮瞄雷達的脈衝波後, 即對炮瞄雷達進行幹擾, 而製導雷達的脈衝, 正在幹擾機的死角, 幹擾機無法對製導雷達實施應答幹擾, 因此製導雷達瞄準的是自己真正的反射波。 幹擾機修複並製定了反幹擾措施後, 我們又進行了近兩個月的飛行試驗及訓練。 空軍派了一架運輸機作為我們的試驗專機。 將那台修複的幹擾機裝於後機艙內。 機艙外安一新的支架, 固定幹擾機的筒狀天線, 由本人擔任空中試驗員, 先到地空導彈營基地進行實際試驗, 先比較不開機幹擾時雷達迴波情況, 與開機施放迴答式幹擾時幹擾波形的情況一進行比較, 很難鑒別, 隻是信號略強, 要仔細觀察才能察覺, 但轉自動跟蹤時, 則是跟蹤此略強之信號, 說明製導雷達是處在受幹擾的狀態, 而在地麵製導雷達執行了我們製定的反幹擾措施後, 不施放幹擾與施放幹擾迴波沒有任何區別, 這證明製導雷達未受到幹擾, 經多次試驗證實, 我們的反幹擾措施是正確的, 於是在所有的導彈營包括新組建的營全都采用了這一反幹擾措施。 正因為有這一反幹擾措施, 使我們的導彈一營, 在包頭地區一舉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 從我們繳獲的敵13係統就是迴答式幹擾機。 這就是我們在機動的遊擊戰中。 與敵進行的電子對抗及幹擾抗幹擾的全過程。
靜下來仔細分析, 這就是蘇聯操典的缺陷, 過早開機, 暴露了自己, 若是晚開機不是可避免過早暴露, 但晚開機又如何能保證捕捉到目標, 並跟蹤準確無誤, 於是集思廣義, 采用鬆-九炮瞄雷達跟蹤u-2, 而我國內陸各種雷達太多太多, 若都避讓則無法在大陸內飛行, 且敵知這些雷達對他均無威脅, 因此他不於理會, 我們就利用他這種心理, 用炮瞄雷達跟蹤, 由炮瞄雷達操縱手報告敵u-2的距離。高度。方位數據, 而地空導彈製導站的操縱手, 根據此報告的數據將製導站雷達用手控操縱到此距離。高度。方位上, 這就要苦練本領, 待製導站雷達一開機, 就能對準目標不差分厘, 而立刻可轉自動跟蹤。 就是利用這一方法, 我們的指揮員在離目標42公裏時開機即轉入自動跟蹤, 於40公裏時即行發射, 待敵u-2飛行員發現警報剛想逃離, 但已逃脫不了導彈的追擊, 因為從發射到擊落, 也就4-50秒鍾時間, 就這樣我們又擊落一架u-2。
這就是我們改變蘇聯的戰法, 運用靈活的戰術, 即所謂地空導彈的近快戰法。 但近快戰法也有其缺陷, 。以後在同樣的情況下, 卻產生了一次失利。。 這失利損失可不小。。 因為按照蘇聯操典上說, 發射一枚導彈其命中慨率在百分之八十, 發射二枚其命中概率在百分之九十,連發三枚, 則其命中概率在百分之九十八[當然這是在無任何外介幹擾的情況下], 所以我們每次都是三枚連發。 到63年我們己經使用的是國產紅-1導彈, 每枚的出廠價是八十萬, 三枚就是二百四十萬。 在60年代初, 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數目。
於是我們再仔細研究分析, 找出失利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由炮瞄雷達操縱手報數據讓製導站操縱手控製製導站雷達靜默去對準目標, 此間必然有一時間。滯後, 也必然引來附加誤差; 因此也增大了後段自動跟蹤自動調節的起始誤差, 相對又增加了自動調節時間。 其三, u-2飛機上還裝有地空導彈製導站識別係統, 在地空導彈射擊的40秒鍾時間內, 它可迅速轉彎撤離近千米, 也增加了導彈的射擊誤差。 我們對地空導彈製導站雷達動了大的"手術",將原發射。接收扇形掃描獲取高度。方位信息, 改為隻是接收信號采用扇形掃描獲取高度,方位信息, 而發射雷達探測信號, 則改用一園形鍋狀天線直射進行, 這樣就改變了地空導彈製導站的參數, 使敵11係統識別不了。 從而使我們地空導彈部隊二營再一次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 但在以後的兩次戰鬥中, 明明跟蹤信號很準, 卻放了空炮, 敵機照飛不誤, 好似如入無人之境, 經曆了一兩次教訓, 我們分析敵機已由單純被動式逃脫, 改成了主動式幹擾, 但究競是什麽樣的主動式幹擾, 我們則無法得知, 更想不出對策, 正在束手無策之時, 福建前線飛行部隊擊落一架p-2v低空偵察機, 繳獲了一台摔破了的所謂迴答式幹擾機, [敵稱之為12係統], 我們將其要來並邀請原七機部兩名技術人員參加, 與我們的技術人員組成一研究小組, 經三個月的日夜努力, 將其修複, 並找出其弱點, 製定出反幹擾措施。 該幹擾機的工作原理, 是接收外來雷達波後, 進行一次處理, 再行放大後, 又將其返迴發往地麵雷達, 而這發射的信號強度, 比從其機體反射的雷達信號強度要大得多, 因此地麵雷達就會去跟蹤此強信號, 其實這強信號是假目標, 你跟蹤它射擊, 就產生了很大誤差, 因而打不著真正的目標, 因此造成戰鬥失利。 正因為它是將接收的信號, 經處理後再返迴給你, 所以叫迴答式又稱應答式幹擾機, 是幹擾機中實效比較高的一種。 它的特點是:對10厘米波段的雷達都進行幹擾, 它的幹擾機始終是開著的, 隻要有雷達波進來, 它就進行幹擾。 不管你是炮瞄雷達, 還是製導站雷達, 後經我們技術人員反複研究分析, 找出其弱點。 因為雷達脈衝的放大, 不是用一簡單放大器將其放大, 而是將此接收的微弱脈衝去觸發一脈衝信號發生器,[多為間歇振蕩器, 它在產生一強脈衝後, 會反方向產生一負值長尾, 這就是它的死角。 於是我們將鬆-九炮瞄雷達與製導雷達聯動, 用同一串觸發脈先觸發炮瞄雷達, 再將此觸發脈衝延時10微秒左右, 再去觸發製導雷達, 當敵迴答式幹擾機, 接收到炮瞄雷達的脈衝波後, 即對炮瞄雷達進行幹擾, 而製導雷達的脈衝, 正在幹擾機的死角, 幹擾機無法對製導雷達實施應答幹擾, 因此製導雷達瞄準的是自己真正的反射波。 幹擾機修複並製定了反幹擾措施後, 我們又進行了近兩個月的飛行試驗及訓練。 空軍派了一架運輸機作為我們的試驗專機。 將那台修複的幹擾機裝於後機艙內。 機艙外安一新的支架, 固定幹擾機的筒狀天線, 由本人擔任空中試驗員, 先到地空導彈營基地進行實際試驗, 先比較不開機幹擾時雷達迴波情況, 與開機施放迴答式幹擾時幹擾波形的情況一進行比較, 很難鑒別, 隻是信號略強, 要仔細觀察才能察覺, 但轉自動跟蹤時, 則是跟蹤此略強之信號, 說明製導雷達是處在受幹擾的狀態, 而在地麵製導雷達執行了我們製定的反幹擾措施後, 不施放幹擾與施放幹擾迴波沒有任何區別, 這證明製導雷達未受到幹擾, 經多次試驗證實, 我們的反幹擾措施是正確的, 於是在所有的導彈營包括新組建的營全都采用了這一反幹擾措施。 正因為有這一反幹擾措施, 使我們的導彈一營, 在包頭地區一舉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 從我們繳獲的敵13係統就是迴答式幹擾機。 這就是我們在機動的遊擊戰中。 與敵進行的電子對抗及幹擾抗幹擾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