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府學的事,吳潛考慮後,還是決定支持趙孟啟的想法。
這大的方向是定下來了,還需要對具體章程進行探討和研究,真要落實還得過上好些日子。
原本趙孟啟是打算繼續甩手,跑迴吳江,可自從府學出來後,吳潛就對他越發上心,強行要他參與政事處理。
其實也不是真的要他做什麽,就是讓他跟在一旁,學習觀察如何理政處事而已。
趙孟啟沒法子,誰讓他自己貧嘴,說自己是學童呢。
權力是美妙的,然而政事往往卻是繁瑣枯燥的。
公事房中,吳潛批閱著公文,處理好後就遞給一旁桌案的趙孟啟。
「殿下,小到一縣一衙,大到朝堂中樞,無論臨民治事還是署理國政,皆都倚賴於各種文卷,作為執政者,不僅僅要看懂公文,更要看透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蛛絲馬跡,洞察分析出事實真相,從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趙孟啟展開文卷,上麵一些值得注意的字句,已經被圈勾起來,一旁還用蠅頭小字作出分析,而最後的批示決議旁邊,也簡明扼要地說明如此處理的原由。
吳潛為了教導趙孟啟,也是煞費苦心了。
原本有些無聊不耐的趙孟啟,不得不靜下心來,仔細研讀,以免辜負了老頭的心意。
數千年文明延續,公文發展到此時已經非常成熟完備,而宋人崇尚極簡美,早就掃蕩了浮華靡麗的駢文,公文講究樸實、長於說理、重實輕虛,同時也沒有舍棄文學性和藝術性,因此趙孟啟閱讀起來也不是很難受。
一老一少,通過一份份公文,就這麽一教一學,除了偶爾的請教聲和書吏送取文卷外,公事房大多時候都是保持著安靜,這就是絕大多數官員的日常。
吳潛可是宰相級人物,基本上一眼就能看透公文中的虛實,並極快地做出相應決策,即便為了教導趙孟啟多了不少工作,也依然高效的處理完上百份文卷,趙孟啟卻還隻看完一小半。
吳潛放下筆,轉頭見趙孟啟態度很是認真,心中更是欣慰。
自古以來,聰慧機智的帝王從不少見,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能坐上龍椅之人,其實都有著超出常人的智力,難得的是勤勉耐心和認真負責,並持之以恆。
「殿下,且歇歇,莫壞了眼睛,起來走走,勞逸結合,動靜相宜方為久長之道。」
趙孟啟聞言,放下文卷伸了伸懶腰,笑著說,「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吳公見事洞悉分明,處置精準老到,孟啟受益良多啊。」
「殿下謬讚了……」
吳潛站起身,想要到外麵庭院中活動一下手腳,這時一名書吏高聲喊著「大捷」跑了進來。
「殿下,吳公,淮東傳來捷報,賈相進攻舊海州,擊敗益都行省李璮,俘虜敵方元帥宋贄!」
自端平元年起,宋蒙開戰二十一年來,一直便戰事不斷,倒是近一兩年稍微消停了一些。
並不是蒙古人變得善良,想要和平了,而是如今的蒙古大汗改變了戰略。
蒙哥是蒙古的第四任大汗,他老爹就是郭靖的托雷安達,後世普遍認為他是繼成吉思汗之後最傑出的蒙古大汗。
他即位後剛把位置坐穩,就決定對宋朝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攻勢,試圖一舉滅亡大宋。
可是宋朝與金國抗衡百多年,已經在江淮地區建立了堅固的防禦體係,而一代名將孟珙針對蒙古的侵略,也在長江中上遊設置了三層藩籬防禦體係。
近二十年的征伐,已經證明這兩個防禦體係牢不可破,於是經過總結後,蒙哥決定將早有傳聞的「斡腹」計劃,正式付諸實施。
這個計劃就是通過大迂迴遠征大理
,然後從西南方進攻宋朝腹地,配合北方戰場,以夾攻之勢,徹底粉碎宋朝的抵抗。
前後耗費了三年時間,今年年初才徹底將大理平定,因此其他方向就顯得比較安靜一些。
此時冷不丁冒出個大捷,而且還是江淮方向,這讓趙孟啟和吳潛都感覺有些驚訝,急忙接過戰報細看了起來。
海州,也就是後世的連雲港,但此時地理與後世有著很大的區別。
大致上後世的江蘇沿海岸線往西七八十裏的區域,此時都還不是陸地,而後世的連雲港市區,現在與大陸相隔還是一座大島。
也主要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宋利用水師的優勢,占據著這個島嶼,並把海州城搬遷於此,成為大宋此時最北邊的領土。
其實這個島是個「飛地」,對岸屬於蒙古世侯李璮的勢力範圍,往南一百裏後才是宋朝控製的漣水城。
年初的時候,李璮可能對海州島有想法,於是便在海州舊址上築城。
可兩淮置製大使賈似道看穿了他的想法,並不打算慣著他,於是在六月的時候,水陸兩線同時出兵,攻打還沒完全修好的新城,取得了大勝,穩住了海州島的局勢。
至於俘虜的那個宋贄,雖說確實是蒙古正經的元帥,其實並不值錢。
此時的蒙古人,喜好征伐,占領下來的土地卻並不怎麽用心經營。
滅亡金國後,許多以漢人武裝為主的地方勢力投靠了蒙古,蒙古人便允許他們保留半獨立的地位,將各方勢力封為世候,仍然掌握著原有的軍隊。
這種世侯軍隊的最高將領,就被蒙古方麵授予了相當於萬戶軍職的「都元帥」或者「總帥」,他們手下就擁有若幹個元帥,大致上每個元帥領兵幾千的樣子。
趙孟啟看著地圖上的海州島,陷入了沉思。
從大宋的形勢來看,如果隻是防禦的話,海州這麽一個孤島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可若是要北伐的話,這無疑是個比較優良的前進基地,可以將整個山東半島納入攻擊範圍。
而事實上,宋朝確實曾經有好幾次從海州島出擊,進攻過密州膠州淄州等地,不過卻都隻是戰術行動,沒多大意義。
此時趙孟啟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蒙古人憑借著騎兵優勢,總是喜歡玩大迂迴的戰略戰術,那大宋有著水軍優勢,自然也能從海上玩玩大迂迴,說不定關鍵時刻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憑著眼下宋軍的實力還是力有不逮,除非能做到一次性運送五萬兵力以上,並保證後勤,才能真正起到戰略效果。
趙孟啟記得,這個李璮可不老實,天生反骨,好像在忽必烈和阿裏不哥內鬥時,發生了反叛,雖然後來被忽必烈鎮壓了,但也是一次值得利用的好機會。
那這個海州就很關鍵了,必須好好經營,在那裏積蓄足夠的力量,以免因為準備不足錯失良機。
對,趁現在還有時間,用心把海州打造成真正的前進基地。
趙孟啟越想越興奮,不由將手指點在海州的位置上,並且丈量著海州到益都,海州到中都的距離。
這時代的地圖,還比較抽象,遠沒有後世那麽精確,不過加上趙孟啟腦海中的印象,還是能夠估計個八九不離十。
吳潛看著趙孟啟雙眼放光,不由心中緊張起來,「殿下,君子不立危牆,海州孤懸敵境,您可千萬不能去!」
趙孟啟的大膽,他已經見過不是一次兩次了,若是其他皇子貴胄大概率是會離危險越遠越好,但燕王就說不定了,他是真有可能冒冒失失就跑到前線去。
「呃……我沒打算去海州啊,最起碼現在不會去。」趙孟啟撓撓頭。
吳潛卻依然嚴肅,認真盯著趙孟啟
,沉聲道,「殿下,你不止現在不能去,以後也不許去,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趙孟啟撇著嘴,「海州是大宋的吧?那為什麽我不能去?不止去海州,就連益都、中都、太原、遼東、北海、西域,這,這,還有這,這些漢唐故地,我遲早都要去一遍,若是有人攔著,我便帶兵打過去!」
他在地圖上不斷用力點著,甚至圖上沒有的地方,也被他戳到。
「殿下想收複祖宗故地,有雄心壯誌是好事,但您別忘了,您是儲君,是國本,維係著社稷江山,萬一有個閃失,那便是天崩地裂,難道您要置天下萬民於不顧麽!?征戰之事,自有臣子將士代勞,何須君上赤膊上陣!?您要做的,是總攬朝綱,選賢與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
吳潛苦苦相勸,語氣愈來愈嚴厲,似乎準備找根繩子把趙孟啟拴起來,讓他哪裏都去不了。
「吳公你說的是守成之君,咱大宋可不是靠守成就能撐得下去的。」趙孟啟一臉不服氣,決意捍衛自己上戰場的權力,「史上親身上陣的帝王也不少啊,遠的不說,那蒙古人的大汗哪一個不是親臨戰場的,咱大宋憑什麽要被他們比下去?再說了,前些日子在吳江我不也是臨陣殺敵了麽?」
「這能一樣麽!?」吳潛一臉氣急,花白的胡子眉毛亂顫,「那狗屁蒙古大汗不過是蠻夷賊酋,我泱泱華夏之君,怎可習用他們的陋規,那吳江一戰也是非常之時,讓殿下臨陣那是萬不得已!如今皇家就殿下一根獨苗,萬一有失,江山無主頃刻便會崩塌……」
「哈,這點吳公你可說錯了,宮裏的閻妃身懷六甲,再有幾個月說不定就生下個皇子,這樣即便我出事,大宋江山照樣也有繼承人,不用太過擔心的。」
趙孟啟本是隨意找個借口,隻是說著說著,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想要不被束縛在皇宮中,還真的必須有個備胎,看來得祈禱這閻妃爭氣點,真的給老趙生個兒子。
可是這個混賬借口,讓吳潛更是生氣,胸口堵得慌,「殿下,老臣不是這個意思!」
「那您老是幾個意思?讓我自己生個兒子先?」趙孟啟攤著手。
吳潛氣咻咻的,「老臣的意思,就是大宋的儲君,未來的皇帝,必須是殿下您!其他任何人都擔不起這個重任!您若是執意不聽老臣勸諫,那老臣現在就撞死在殿下麵前!」
要是以前,吳潛是絕對不希望由趙孟啟繼承大宋江山的,若是老趙要立趙孟啟為太子,說不得他還得大鬧一番,可相處了幾月,他越發認為趙孟啟才是大宋真正的希望。
他已經是趙孟啟最鐵杆的支持者,就算趙孟啟自己不想當皇帝,他吳潛也一定會用盡一切辦法讓他當。
看著吳潛擼起袖子,一副隨時要往桌角撞去的樣子,趙孟啟麻瓜了,趕緊上前拉扯住,「別別別,吳公您可別亂來,咱們從長計議,從長計議。」
「沒有什麽好計議的,殿下您就說答應不答應吧?」吳潛沒那麽好糊弄。
「好好好,我答應還不成。」趙孟啟無奈。
先穩住再說,反正以後他又不能真的把自己栓在褲腰帶上。
這大的方向是定下來了,還需要對具體章程進行探討和研究,真要落實還得過上好些日子。
原本趙孟啟是打算繼續甩手,跑迴吳江,可自從府學出來後,吳潛就對他越發上心,強行要他參與政事處理。
其實也不是真的要他做什麽,就是讓他跟在一旁,學習觀察如何理政處事而已。
趙孟啟沒法子,誰讓他自己貧嘴,說自己是學童呢。
權力是美妙的,然而政事往往卻是繁瑣枯燥的。
公事房中,吳潛批閱著公文,處理好後就遞給一旁桌案的趙孟啟。
「殿下,小到一縣一衙,大到朝堂中樞,無論臨民治事還是署理國政,皆都倚賴於各種文卷,作為執政者,不僅僅要看懂公文,更要看透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蛛絲馬跡,洞察分析出事實真相,從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趙孟啟展開文卷,上麵一些值得注意的字句,已經被圈勾起來,一旁還用蠅頭小字作出分析,而最後的批示決議旁邊,也簡明扼要地說明如此處理的原由。
吳潛為了教導趙孟啟,也是煞費苦心了。
原本有些無聊不耐的趙孟啟,不得不靜下心來,仔細研讀,以免辜負了老頭的心意。
數千年文明延續,公文發展到此時已經非常成熟完備,而宋人崇尚極簡美,早就掃蕩了浮華靡麗的駢文,公文講究樸實、長於說理、重實輕虛,同時也沒有舍棄文學性和藝術性,因此趙孟啟閱讀起來也不是很難受。
一老一少,通過一份份公文,就這麽一教一學,除了偶爾的請教聲和書吏送取文卷外,公事房大多時候都是保持著安靜,這就是絕大多數官員的日常。
吳潛可是宰相級人物,基本上一眼就能看透公文中的虛實,並極快地做出相應決策,即便為了教導趙孟啟多了不少工作,也依然高效的處理完上百份文卷,趙孟啟卻還隻看完一小半。
吳潛放下筆,轉頭見趙孟啟態度很是認真,心中更是欣慰。
自古以來,聰慧機智的帝王從不少見,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能坐上龍椅之人,其實都有著超出常人的智力,難得的是勤勉耐心和認真負責,並持之以恆。
「殿下,且歇歇,莫壞了眼睛,起來走走,勞逸結合,動靜相宜方為久長之道。」
趙孟啟聞言,放下文卷伸了伸懶腰,笑著說,「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吳公見事洞悉分明,處置精準老到,孟啟受益良多啊。」
「殿下謬讚了……」
吳潛站起身,想要到外麵庭院中活動一下手腳,這時一名書吏高聲喊著「大捷」跑了進來。
「殿下,吳公,淮東傳來捷報,賈相進攻舊海州,擊敗益都行省李璮,俘虜敵方元帥宋贄!」
自端平元年起,宋蒙開戰二十一年來,一直便戰事不斷,倒是近一兩年稍微消停了一些。
並不是蒙古人變得善良,想要和平了,而是如今的蒙古大汗改變了戰略。
蒙哥是蒙古的第四任大汗,他老爹就是郭靖的托雷安達,後世普遍認為他是繼成吉思汗之後最傑出的蒙古大汗。
他即位後剛把位置坐穩,就決定對宋朝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攻勢,試圖一舉滅亡大宋。
可是宋朝與金國抗衡百多年,已經在江淮地區建立了堅固的防禦體係,而一代名將孟珙針對蒙古的侵略,也在長江中上遊設置了三層藩籬防禦體係。
近二十年的征伐,已經證明這兩個防禦體係牢不可破,於是經過總結後,蒙哥決定將早有傳聞的「斡腹」計劃,正式付諸實施。
這個計劃就是通過大迂迴遠征大理
,然後從西南方進攻宋朝腹地,配合北方戰場,以夾攻之勢,徹底粉碎宋朝的抵抗。
前後耗費了三年時間,今年年初才徹底將大理平定,因此其他方向就顯得比較安靜一些。
此時冷不丁冒出個大捷,而且還是江淮方向,這讓趙孟啟和吳潛都感覺有些驚訝,急忙接過戰報細看了起來。
海州,也就是後世的連雲港,但此時地理與後世有著很大的區別。
大致上後世的江蘇沿海岸線往西七八十裏的區域,此時都還不是陸地,而後世的連雲港市區,現在與大陸相隔還是一座大島。
也主要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宋利用水師的優勢,占據著這個島嶼,並把海州城搬遷於此,成為大宋此時最北邊的領土。
其實這個島是個「飛地」,對岸屬於蒙古世侯李璮的勢力範圍,往南一百裏後才是宋朝控製的漣水城。
年初的時候,李璮可能對海州島有想法,於是便在海州舊址上築城。
可兩淮置製大使賈似道看穿了他的想法,並不打算慣著他,於是在六月的時候,水陸兩線同時出兵,攻打還沒完全修好的新城,取得了大勝,穩住了海州島的局勢。
至於俘虜的那個宋贄,雖說確實是蒙古正經的元帥,其實並不值錢。
此時的蒙古人,喜好征伐,占領下來的土地卻並不怎麽用心經營。
滅亡金國後,許多以漢人武裝為主的地方勢力投靠了蒙古,蒙古人便允許他們保留半獨立的地位,將各方勢力封為世候,仍然掌握著原有的軍隊。
這種世侯軍隊的最高將領,就被蒙古方麵授予了相當於萬戶軍職的「都元帥」或者「總帥」,他們手下就擁有若幹個元帥,大致上每個元帥領兵幾千的樣子。
趙孟啟看著地圖上的海州島,陷入了沉思。
從大宋的形勢來看,如果隻是防禦的話,海州這麽一個孤島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可若是要北伐的話,這無疑是個比較優良的前進基地,可以將整個山東半島納入攻擊範圍。
而事實上,宋朝確實曾經有好幾次從海州島出擊,進攻過密州膠州淄州等地,不過卻都隻是戰術行動,沒多大意義。
此時趙孟啟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蒙古人憑借著騎兵優勢,總是喜歡玩大迂迴的戰略戰術,那大宋有著水軍優勢,自然也能從海上玩玩大迂迴,說不定關鍵時刻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憑著眼下宋軍的實力還是力有不逮,除非能做到一次性運送五萬兵力以上,並保證後勤,才能真正起到戰略效果。
趙孟啟記得,這個李璮可不老實,天生反骨,好像在忽必烈和阿裏不哥內鬥時,發生了反叛,雖然後來被忽必烈鎮壓了,但也是一次值得利用的好機會。
那這個海州就很關鍵了,必須好好經營,在那裏積蓄足夠的力量,以免因為準備不足錯失良機。
對,趁現在還有時間,用心把海州打造成真正的前進基地。
趙孟啟越想越興奮,不由將手指點在海州的位置上,並且丈量著海州到益都,海州到中都的距離。
這時代的地圖,還比較抽象,遠沒有後世那麽精確,不過加上趙孟啟腦海中的印象,還是能夠估計個八九不離十。
吳潛看著趙孟啟雙眼放光,不由心中緊張起來,「殿下,君子不立危牆,海州孤懸敵境,您可千萬不能去!」
趙孟啟的大膽,他已經見過不是一次兩次了,若是其他皇子貴胄大概率是會離危險越遠越好,但燕王就說不定了,他是真有可能冒冒失失就跑到前線去。
「呃……我沒打算去海州啊,最起碼現在不會去。」趙孟啟撓撓頭。
吳潛卻依然嚴肅,認真盯著趙孟啟
,沉聲道,「殿下,你不止現在不能去,以後也不許去,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趙孟啟撇著嘴,「海州是大宋的吧?那為什麽我不能去?不止去海州,就連益都、中都、太原、遼東、北海、西域,這,這,還有這,這些漢唐故地,我遲早都要去一遍,若是有人攔著,我便帶兵打過去!」
他在地圖上不斷用力點著,甚至圖上沒有的地方,也被他戳到。
「殿下想收複祖宗故地,有雄心壯誌是好事,但您別忘了,您是儲君,是國本,維係著社稷江山,萬一有個閃失,那便是天崩地裂,難道您要置天下萬民於不顧麽!?征戰之事,自有臣子將士代勞,何須君上赤膊上陣!?您要做的,是總攬朝綱,選賢與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
吳潛苦苦相勸,語氣愈來愈嚴厲,似乎準備找根繩子把趙孟啟拴起來,讓他哪裏都去不了。
「吳公你說的是守成之君,咱大宋可不是靠守成就能撐得下去的。」趙孟啟一臉不服氣,決意捍衛自己上戰場的權力,「史上親身上陣的帝王也不少啊,遠的不說,那蒙古人的大汗哪一個不是親臨戰場的,咱大宋憑什麽要被他們比下去?再說了,前些日子在吳江我不也是臨陣殺敵了麽?」
「這能一樣麽!?」吳潛一臉氣急,花白的胡子眉毛亂顫,「那狗屁蒙古大汗不過是蠻夷賊酋,我泱泱華夏之君,怎可習用他們的陋規,那吳江一戰也是非常之時,讓殿下臨陣那是萬不得已!如今皇家就殿下一根獨苗,萬一有失,江山無主頃刻便會崩塌……」
「哈,這點吳公你可說錯了,宮裏的閻妃身懷六甲,再有幾個月說不定就生下個皇子,這樣即便我出事,大宋江山照樣也有繼承人,不用太過擔心的。」
趙孟啟本是隨意找個借口,隻是說著說著,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想要不被束縛在皇宮中,還真的必須有個備胎,看來得祈禱這閻妃爭氣點,真的給老趙生個兒子。
可是這個混賬借口,讓吳潛更是生氣,胸口堵得慌,「殿下,老臣不是這個意思!」
「那您老是幾個意思?讓我自己生個兒子先?」趙孟啟攤著手。
吳潛氣咻咻的,「老臣的意思,就是大宋的儲君,未來的皇帝,必須是殿下您!其他任何人都擔不起這個重任!您若是執意不聽老臣勸諫,那老臣現在就撞死在殿下麵前!」
要是以前,吳潛是絕對不希望由趙孟啟繼承大宋江山的,若是老趙要立趙孟啟為太子,說不得他還得大鬧一番,可相處了幾月,他越發認為趙孟啟才是大宋真正的希望。
他已經是趙孟啟最鐵杆的支持者,就算趙孟啟自己不想當皇帝,他吳潛也一定會用盡一切辦法讓他當。
看著吳潛擼起袖子,一副隨時要往桌角撞去的樣子,趙孟啟麻瓜了,趕緊上前拉扯住,「別別別,吳公您可別亂來,咱們從長計議,從長計議。」
「沒有什麽好計議的,殿下您就說答應不答應吧?」吳潛沒那麽好糊弄。
「好好好,我答應還不成。」趙孟啟無奈。
先穩住再說,反正以後他又不能真的把自己栓在褲腰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