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對奧匈來說不是個好月份,本來它的實力就很差勁,撐住烏克蘭戰線基本都得靠德國人打突破。
針對希臘的戰事也並不順利,即使保加利亞的實力可以碾壓希臘,但礙不住人家盟友給力,一直往巴爾幹運兵。
其內部的民族分裂也使這個年邁的帝國隨時會轟然倒塌,繼承者也會支離破碎;多元社會帶來的問題及其嚴重。
可以說奧匈一直在硬撐,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接近這個古老帝國的崩潰極限。
現在意大利參戰,給奧匈帶來更加大的壓力,更致命的是他們在那裏沒有正規軍,全是地方衛戍部隊,戰鬥力極其堪憂。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部隊的民族是統一的,且在當地土生土長,戰鬥意誌極其堅定,在某種程度上比奧匈正規軍要強很多。
但他們隻有區區幾萬人,對麵的意大利可是擁有幾十萬人啊!
那些精銳的意大利山地步兵經過長久訓練,戰鬥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何況還有法國人的幫助。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蒂羅爾人幾乎不可能阻擋這支大軍,他們能夠拖延幾小時都算他們厲害了!
如果蒂羅爾人的防禦崩潰,讓協約國打出阿爾卑斯山,幾十萬人的部隊瞬間展開,對同盟國的巴爾幹地區甚至是奧匈首都維也納都會麵臨被大規模包抄的威脅。
奧匈高層得知意大利參戰後非常驚恐,停止住一切進攻,從東線抽出30%的部隊迴防,任博羅耶維奇為指揮官。
至於高加索的遠征軍則沒有收迴,因為高層認為距離太遠了,迴來黃花菜都涼了。不過他們要求庫斯特發起進攻,減緩烏克蘭戰線的壓力。
奧匈的反應很快,5月2日中午意大利參戰,下午兩點就開始緊急部署。
但再快又能快到哪去?從烏克蘭到阿爾卑斯前線至少要有1000公裏,少說也需要四五天才能運過去。
如果蒂羅爾人能撐如此久的時間,戰後迴來一定會大加獎賞。
然而意大利不會準許,它作為最晚參戰的歐洲列強,有著極為充足的戰爭準備。步槍大炮彈藥的儲量遠多於俄國,生產自美國的武器裝備足以武裝好幾個師。
如果可以,他們完全可以用炮彈覆蓋整片天空,甚至是打穿山脈。精銳的步兵將會緊隨其後,衝上山去奪取阿爾卑斯山。
雖然隻是個臆想,但很快就會成為事實。蒂羅爾是守不住的,所有人都這麽認為。
似乎要印證人們的猜想,剛開始打得很順利,平原地區的奧匈部隊沒撐多久就撤了,很快就逼近到了伊鬆佐河戰役。
幾千門火炮齊齊作響,巨大的力量能夠使大地劇烈震動。
奧匈遺留下來的陣地滿是彈坑,血腥的霧氣殘留在上空,一切進展的都很順利。
直到交戰地區變成了山地,意大利就逐漸變得寸步難行。
阿爾卑斯地形極為複雜,重兵器在這裏幾乎不能使用,大炮必須要用繩子拖拽到山上才能起到作用。
冰冷的氣候也是對士兵的一種磨練,雪山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崩塌。
意大利士兵的訓練課程也沒有讓士兵去挨凍,相比於土生土長的蒂羅爾人還是顯得太嫩了。
不過龐大的兵力優勢完全可以掩蓋這一缺陷,士兵也極其專業,他們深知山地作戰的方法,分散襲擾敵軍。
對蒂羅爾的攻勢十分浩大,意大利的預備役也源源不斷往亞平寧趕來,隨同友軍一起加入戰役。
戰鬥持續了將近一天一夜,奧匈在山地的防禦幾乎被磨平了,山洞裏的休息處也被炸塌。
這樣糟糕的事還會繼續下去,蒂羅爾人沒有大炮去反製敵人的炮火,光是戰場上的濃煙都能淹沒他們。
隨著意大利步兵的上場,更為兇猛的進攻開始了,幾十萬人幾乎要踏平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切。
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即使意大利的進攻很兇猛,也仍舊無法突破奧匈絲毫。
這樣的焦灼一直持續到四天後,第一批援軍終於抵達,新上任的博羅耶維奇迅速重整好所有部隊投入戰鬥,成功阻擋住了進攻。
戰事進展到這樣,奧匈在阿爾卑斯的防線逐漸完善,意大利人已經不可能打得進去了,接下來隻能和西線一樣,陷入永無止境的消耗戰。
奧匈總參謀長康拉德大肆讚美了英勇善戰的衛戍部隊,為其所有人都頒發了獎章。
被挫敗的不僅是意大利士兵,以及所謂的民族精神,和他無盡的野心。
這次失敗極大的打擊了意大利政府的顏麵,社會矛盾再次激化,不過沒有之前規模大,隻是一群文人在互相撕逼。
更多的人對此漠不關心,專心幹自己的活;就像是遠在高加索的庫斯特,他正在商量怎麽應對俄國的防禦。
經過6天的準備,高加索的殘餘俄軍都已經被徹底消化掉,可以組織起新的進攻了。
俄國的兵力也已經迴援,但已是強弩之末,隻有區區不到五十萬人能夠加入戰鬥,其中隻有二十萬裝備了步槍,其餘人用的全部是冷兵器,裝備越打越少的惡性循環已經在沙俄體現出來。
反觀庫斯特的裝備越大越多,他一路收編,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五萬人,想要在平原突破輕而易舉,所以他所思考的不應該是如何取勝,而是如何利用勝利。
目前首要的應該是擴大戰線,這主要是俄國的兵力短缺,同時也能為盟友分擔壓力。
庫斯特認為應該將戰線推到亞速海北岸——伏爾加河與裏海的交界。
這無疑非常大膽,尤其是在意大利突然參戰,奧匈被遲滯住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友軍能夠接應他。
但庫斯特不在乎,他好不容易翻過高加索山,在大草原這麽好的地域不飆車簡直對不起幾月來的煞費苦心。
從高加索到亞速海北岸總共400公裏,到伏爾加河則有350公裏,這對他的軍隊來說不是什麽難事,走幾天就能完全控製下來。
他在新指揮部的地圖前不斷徘徊,手在地圖上指來指去,最終一揮手,整個東歐再次陷入戰火當中。
針對希臘的戰事也並不順利,即使保加利亞的實力可以碾壓希臘,但礙不住人家盟友給力,一直往巴爾幹運兵。
其內部的民族分裂也使這個年邁的帝國隨時會轟然倒塌,繼承者也會支離破碎;多元社會帶來的問題及其嚴重。
可以說奧匈一直在硬撐,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接近這個古老帝國的崩潰極限。
現在意大利參戰,給奧匈帶來更加大的壓力,更致命的是他們在那裏沒有正規軍,全是地方衛戍部隊,戰鬥力極其堪憂。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部隊的民族是統一的,且在當地土生土長,戰鬥意誌極其堅定,在某種程度上比奧匈正規軍要強很多。
但他們隻有區區幾萬人,對麵的意大利可是擁有幾十萬人啊!
那些精銳的意大利山地步兵經過長久訓練,戰鬥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何況還有法國人的幫助。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蒂羅爾人幾乎不可能阻擋這支大軍,他們能夠拖延幾小時都算他們厲害了!
如果蒂羅爾人的防禦崩潰,讓協約國打出阿爾卑斯山,幾十萬人的部隊瞬間展開,對同盟國的巴爾幹地區甚至是奧匈首都維也納都會麵臨被大規模包抄的威脅。
奧匈高層得知意大利參戰後非常驚恐,停止住一切進攻,從東線抽出30%的部隊迴防,任博羅耶維奇為指揮官。
至於高加索的遠征軍則沒有收迴,因為高層認為距離太遠了,迴來黃花菜都涼了。不過他們要求庫斯特發起進攻,減緩烏克蘭戰線的壓力。
奧匈的反應很快,5月2日中午意大利參戰,下午兩點就開始緊急部署。
但再快又能快到哪去?從烏克蘭到阿爾卑斯前線至少要有1000公裏,少說也需要四五天才能運過去。
如果蒂羅爾人能撐如此久的時間,戰後迴來一定會大加獎賞。
然而意大利不會準許,它作為最晚參戰的歐洲列強,有著極為充足的戰爭準備。步槍大炮彈藥的儲量遠多於俄國,生產自美國的武器裝備足以武裝好幾個師。
如果可以,他們完全可以用炮彈覆蓋整片天空,甚至是打穿山脈。精銳的步兵將會緊隨其後,衝上山去奪取阿爾卑斯山。
雖然隻是個臆想,但很快就會成為事實。蒂羅爾是守不住的,所有人都這麽認為。
似乎要印證人們的猜想,剛開始打得很順利,平原地區的奧匈部隊沒撐多久就撤了,很快就逼近到了伊鬆佐河戰役。
幾千門火炮齊齊作響,巨大的力量能夠使大地劇烈震動。
奧匈遺留下來的陣地滿是彈坑,血腥的霧氣殘留在上空,一切進展的都很順利。
直到交戰地區變成了山地,意大利就逐漸變得寸步難行。
阿爾卑斯地形極為複雜,重兵器在這裏幾乎不能使用,大炮必須要用繩子拖拽到山上才能起到作用。
冰冷的氣候也是對士兵的一種磨練,雪山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崩塌。
意大利士兵的訓練課程也沒有讓士兵去挨凍,相比於土生土長的蒂羅爾人還是顯得太嫩了。
不過龐大的兵力優勢完全可以掩蓋這一缺陷,士兵也極其專業,他們深知山地作戰的方法,分散襲擾敵軍。
對蒂羅爾的攻勢十分浩大,意大利的預備役也源源不斷往亞平寧趕來,隨同友軍一起加入戰役。
戰鬥持續了將近一天一夜,奧匈在山地的防禦幾乎被磨平了,山洞裏的休息處也被炸塌。
這樣糟糕的事還會繼續下去,蒂羅爾人沒有大炮去反製敵人的炮火,光是戰場上的濃煙都能淹沒他們。
隨著意大利步兵的上場,更為兇猛的進攻開始了,幾十萬人幾乎要踏平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切。
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即使意大利的進攻很兇猛,也仍舊無法突破奧匈絲毫。
這樣的焦灼一直持續到四天後,第一批援軍終於抵達,新上任的博羅耶維奇迅速重整好所有部隊投入戰鬥,成功阻擋住了進攻。
戰事進展到這樣,奧匈在阿爾卑斯的防線逐漸完善,意大利人已經不可能打得進去了,接下來隻能和西線一樣,陷入永無止境的消耗戰。
奧匈總參謀長康拉德大肆讚美了英勇善戰的衛戍部隊,為其所有人都頒發了獎章。
被挫敗的不僅是意大利士兵,以及所謂的民族精神,和他無盡的野心。
這次失敗極大的打擊了意大利政府的顏麵,社會矛盾再次激化,不過沒有之前規模大,隻是一群文人在互相撕逼。
更多的人對此漠不關心,專心幹自己的活;就像是遠在高加索的庫斯特,他正在商量怎麽應對俄國的防禦。
經過6天的準備,高加索的殘餘俄軍都已經被徹底消化掉,可以組織起新的進攻了。
俄國的兵力也已經迴援,但已是強弩之末,隻有區區不到五十萬人能夠加入戰鬥,其中隻有二十萬裝備了步槍,其餘人用的全部是冷兵器,裝備越打越少的惡性循環已經在沙俄體現出來。
反觀庫斯特的裝備越大越多,他一路收編,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五萬人,想要在平原突破輕而易舉,所以他所思考的不應該是如何取勝,而是如何利用勝利。
目前首要的應該是擴大戰線,這主要是俄國的兵力短缺,同時也能為盟友分擔壓力。
庫斯特認為應該將戰線推到亞速海北岸——伏爾加河與裏海的交界。
這無疑非常大膽,尤其是在意大利突然參戰,奧匈被遲滯住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友軍能夠接應他。
但庫斯特不在乎,他好不容易翻過高加索山,在大草原這麽好的地域不飆車簡直對不起幾月來的煞費苦心。
從高加索到亞速海北岸總共400公裏,到伏爾加河則有350公裏,這對他的軍隊來說不是什麽難事,走幾天就能完全控製下來。
他在新指揮部的地圖前不斷徘徊,手在地圖上指來指去,最終一揮手,整個東歐再次陷入戰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