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突然參戰,使很多國家都沒想到,奧匈也沒來得及反應。
意大利參戰,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但也具有一定的邏輯。
國王是個主戰派,這就幾乎注定了意大利必定會參加一戰。
國王或許對軍隊充斥著不信任,在政治上就是個軟蛋。後來的墨索裏尼進軍羅馬,他二話不說就默許了墨索裏尼的統治。
懦弱的人都很謹慎,尤其是如今俄國崩潰,同盟國明顯占優的情況下,他不敢沒事找事,可命運卻找上了他。
因為他背叛了同盟國,德意誌皇帝威廉二世經常威脅他,並派一些地方軍隊侵犯意大利領土。
侵犯國家主權,這幾乎就是赤裸裸的宣戰,不過國王還是不敢吭聲。
先前一直主張退出同盟國的意大利總理也不敢為自己買單,無視了德國的無理進攻。
見統治階級如此無能,意大利民眾受不了了。高傲的“羅馬人”不允許他們向其他蠻族投降。
他們掀起比俄國規模還要大的遊行活動,各大文人怒斥政府的不作為,宣稱要把叛徒和日耳曼人一塊趕出去。
好在政府官員及時把國王和總理保護好,讓他們兩眼不聞窗外事,這才沒有重演薩拉熱窩的悲劇。
意大利民眾沒有得到應有的迴複,對政府深感失望,開始了大規模的打砸搶。
大量的國有企業被抵製,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公務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各級政府在一夜之間近乎癱瘓。
大半個亞平寧陷入無政府狀態,意大利在這一期間及其混亂。
各大主義趁此機會宣傳理念,席卷在意大利各個階層,把意大利攪得更亂了。
關鍵時刻,國王還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協約國身上,期望他們能夠主動伸出援手。
可英法都沉於戰爭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管一個與他們沒關係的國家呢?於是隻留意大利在風中淩亂。
國王這下認清了事實,迫於壓力他把所有鍋都甩到了總理身上,然後就廢黜了倒黴的總理。
接著,他宣布要與日耳曼侵略者作戰到底,就算最後一滴血流幹也不投降。
他命令國防部隊把這批德國人全部打出去,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意大利正規軍連民兵都打不過!
40萬人硬是沒有搞破德國的防線,最後還得是德國人樂嗬夠了,自己走的。
不過意大利官方改編成了:英勇的意大利男兒捍衛祖國,打跑了費拉不堪而又邪惡的日耳曼侵略者。
事已至此,直接的戰爭理由已經產生,接下來要從曆史淵源剖析。
意大利是由薩伏伊王朝建立的。王朝想要把奧地利勢力趕出意大利,可自己實力不濟,恰逢法國是奧地利死對頭,於是就把自己的老家薩伏伊割給法國,換取法國的幫助。
然而這一換就再也沒拿過來了,至今為止薩伏伊仍舊是法國領土,薩伏伊王朝也就成了沒有薩伏伊的薩伏伊王朝,
從這一個角度來說,法國侵占了他們薩伏伊和科西嘉,這是他們人民世世代代就生存的地方,可因為一些變故就要說法語。
再加上意大利建國都已經是19世紀的事了,當時殖民地基本都被瓜分光,僅留非洲還存有一些荒無人煙的地盤。
為了證明自己也是歐洲列強,意大利人登上了探尋非洲的道路。
然而它殖民的地盤非常小,而且全都是爛地,以及一個不好惹的所羅門王朝;相比於法國在非洲雄厚的殖民地,簡直是人比人氣死人。
意大利人自然不能忍受這樣的羞辱,所以他們之前曾是同盟國的一員。
那為何意大利中途反水?總理的選擇是一部分,但更主要的還是要迴到曆史身上。
中世紀早期,意大利就被倫巴第人統治著,那時還算是一個完整的封建國家。
但隨著查理曼的崛起,大半個西歐都被加洛林統治。查理曼死後,意大利就被一個由日耳曼人組成的羅馬帝國統治著,意大利對日耳曼的厭惡也就是從這開始的。
十五世紀末神羅內部權力分散,中央對交通不便的意大利很難起到管控,使意大利諸國逐漸從神羅的控製中分離出來。這就是的“影子王國”。
獲得獨立是個好事,然而獨立後意大利四分五裂,亞平寧各國之間彼此友好交換意見,宛如曾經東亞的軍閥局麵一般。
造成這種形勢的罪魁禍首無他,唯有無所不能卻能缺錢的上帝能幹出這種事。
特別是意大利離上帝非常近,所以隻有在三十年戰爭(宗教改革最終部分)結束之後,天主教權威大受打擊,意大利才能開始嚐試統一。
可惜在宗教戰爭之前,哈布斯堡王朝就緊緊控製住了大希臘地區(亞平寧南部,並非希臘),哈布斯堡分支奧地利也控製了意大利北麵地區。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專製主義時代來臨,各個列強都更富有進攻性。
亞平寧因靠近奧地利而首當其衝,奧地利很快就控製了大半個利益。
君主專製是殘暴的,想要維持它可不容易,必須要通過更加暴力的手段鎮壓反叛。
之後法國大革命,在拿破侖的幫助下成功讓奧地利吐出意大利。
然而很快奧地利又卷土從來,隻不過奧地利此時四麵縫敵,原先被自己統治的同胞現在變成了敵人,整個國家都忙裏忙外,所以沒心思去管意大利了。
於是一直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薩伏伊王朝才完成了統一意大利的使命,可見意大利的統一過程十分艱辛。
那為何會如此艱辛?都是奧地利人幹的好事!他們至今為止還有一部分意大利領土沒有歸還給我們!
雖然法國也不是什麽好餅,但他好歹幫助了我統一,反觀奧地利人幫了我什麽?隻是一昧地壓迫我們!這是對人類的蔑視!
我們曾經為日耳曼人浴血奮戰,可戰爭結束了我們又得到了什麽?什麽都沒有得到。
之後我們厭惡戰爭,不再想上戰場,可奧地利人卻還是強迫我們去為狗屁哈布斯堡送死!
那顯然還是法國人更好一點,隻是跟我們有些領土糾紛,這些完全可以忽略。
意大利參戰,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但也具有一定的邏輯。
國王是個主戰派,這就幾乎注定了意大利必定會參加一戰。
國王或許對軍隊充斥著不信任,在政治上就是個軟蛋。後來的墨索裏尼進軍羅馬,他二話不說就默許了墨索裏尼的統治。
懦弱的人都很謹慎,尤其是如今俄國崩潰,同盟國明顯占優的情況下,他不敢沒事找事,可命運卻找上了他。
因為他背叛了同盟國,德意誌皇帝威廉二世經常威脅他,並派一些地方軍隊侵犯意大利領土。
侵犯國家主權,這幾乎就是赤裸裸的宣戰,不過國王還是不敢吭聲。
先前一直主張退出同盟國的意大利總理也不敢為自己買單,無視了德國的無理進攻。
見統治階級如此無能,意大利民眾受不了了。高傲的“羅馬人”不允許他們向其他蠻族投降。
他們掀起比俄國規模還要大的遊行活動,各大文人怒斥政府的不作為,宣稱要把叛徒和日耳曼人一塊趕出去。
好在政府官員及時把國王和總理保護好,讓他們兩眼不聞窗外事,這才沒有重演薩拉熱窩的悲劇。
意大利民眾沒有得到應有的迴複,對政府深感失望,開始了大規模的打砸搶。
大量的國有企業被抵製,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公務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各級政府在一夜之間近乎癱瘓。
大半個亞平寧陷入無政府狀態,意大利在這一期間及其混亂。
各大主義趁此機會宣傳理念,席卷在意大利各個階層,把意大利攪得更亂了。
關鍵時刻,國王還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協約國身上,期望他們能夠主動伸出援手。
可英法都沉於戰爭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管一個與他們沒關係的國家呢?於是隻留意大利在風中淩亂。
國王這下認清了事實,迫於壓力他把所有鍋都甩到了總理身上,然後就廢黜了倒黴的總理。
接著,他宣布要與日耳曼侵略者作戰到底,就算最後一滴血流幹也不投降。
他命令國防部隊把這批德國人全部打出去,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意大利正規軍連民兵都打不過!
40萬人硬是沒有搞破德國的防線,最後還得是德國人樂嗬夠了,自己走的。
不過意大利官方改編成了:英勇的意大利男兒捍衛祖國,打跑了費拉不堪而又邪惡的日耳曼侵略者。
事已至此,直接的戰爭理由已經產生,接下來要從曆史淵源剖析。
意大利是由薩伏伊王朝建立的。王朝想要把奧地利勢力趕出意大利,可自己實力不濟,恰逢法國是奧地利死對頭,於是就把自己的老家薩伏伊割給法國,換取法國的幫助。
然而這一換就再也沒拿過來了,至今為止薩伏伊仍舊是法國領土,薩伏伊王朝也就成了沒有薩伏伊的薩伏伊王朝,
從這一個角度來說,法國侵占了他們薩伏伊和科西嘉,這是他們人民世世代代就生存的地方,可因為一些變故就要說法語。
再加上意大利建國都已經是19世紀的事了,當時殖民地基本都被瓜分光,僅留非洲還存有一些荒無人煙的地盤。
為了證明自己也是歐洲列強,意大利人登上了探尋非洲的道路。
然而它殖民的地盤非常小,而且全都是爛地,以及一個不好惹的所羅門王朝;相比於法國在非洲雄厚的殖民地,簡直是人比人氣死人。
意大利人自然不能忍受這樣的羞辱,所以他們之前曾是同盟國的一員。
那為何意大利中途反水?總理的選擇是一部分,但更主要的還是要迴到曆史身上。
中世紀早期,意大利就被倫巴第人統治著,那時還算是一個完整的封建國家。
但隨著查理曼的崛起,大半個西歐都被加洛林統治。查理曼死後,意大利就被一個由日耳曼人組成的羅馬帝國統治著,意大利對日耳曼的厭惡也就是從這開始的。
十五世紀末神羅內部權力分散,中央對交通不便的意大利很難起到管控,使意大利諸國逐漸從神羅的控製中分離出來。這就是的“影子王國”。
獲得獨立是個好事,然而獨立後意大利四分五裂,亞平寧各國之間彼此友好交換意見,宛如曾經東亞的軍閥局麵一般。
造成這種形勢的罪魁禍首無他,唯有無所不能卻能缺錢的上帝能幹出這種事。
特別是意大利離上帝非常近,所以隻有在三十年戰爭(宗教改革最終部分)結束之後,天主教權威大受打擊,意大利才能開始嚐試統一。
可惜在宗教戰爭之前,哈布斯堡王朝就緊緊控製住了大希臘地區(亞平寧南部,並非希臘),哈布斯堡分支奧地利也控製了意大利北麵地區。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專製主義時代來臨,各個列強都更富有進攻性。
亞平寧因靠近奧地利而首當其衝,奧地利很快就控製了大半個利益。
君主專製是殘暴的,想要維持它可不容易,必須要通過更加暴力的手段鎮壓反叛。
之後法國大革命,在拿破侖的幫助下成功讓奧地利吐出意大利。
然而很快奧地利又卷土從來,隻不過奧地利此時四麵縫敵,原先被自己統治的同胞現在變成了敵人,整個國家都忙裏忙外,所以沒心思去管意大利了。
於是一直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薩伏伊王朝才完成了統一意大利的使命,可見意大利的統一過程十分艱辛。
那為何會如此艱辛?都是奧地利人幹的好事!他們至今為止還有一部分意大利領土沒有歸還給我們!
雖然法國也不是什麽好餅,但他好歹幫助了我統一,反觀奧地利人幫了我什麽?隻是一昧地壓迫我們!這是對人類的蔑視!
我們曾經為日耳曼人浴血奮戰,可戰爭結束了我們又得到了什麽?什麽都沒有得到。
之後我們厭惡戰爭,不再想上戰場,可奧地利人卻還是強迫我們去為狗屁哈布斯堡送死!
那顯然還是法國人更好一點,隻是跟我們有些領土糾紛,這些完全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