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高加索的戰線穩住了,但戰事並沒有因此利於同盟國。
裝備了先進武器的德奧聯軍不僅沒有成功解脫兩線作戰的窘境,反而還多出一個巴爾幹戰線,讓他們十分難受。
現在土耳其又失去了馬爾馬拉海的控製權,讓協約國有機會偷襲伊斯坦布爾,從而逼迫土耳其退出戰爭。
德國是絕對不允許的,但他也沒什麽好辦法去緩解那的壓力,因為他們目前狀況也不是很良好。
在外援無助的情況下,土耳其隻得自己單幹,可協約國在這部署的24個師可不容小覷。
好在土軍當中有一個年輕人,成功擋住了協約國的進攻。
這個人軍銜是上校,至於姓名則更讓人耳熟能詳,他叫——凱末爾。
原本在加裏波利半島橫行霸道的協約國突然遇到了阻礙,讓他們的行動愈發緩慢,以至於幾乎不能再往前推進一步了。
丘吉爾得知他的大軍被區區一個小小上校鎮住了,勃然大怒地質問前線指揮官到底是幹什麽吃的,竟然連貓貓狗狗都打不過。
可他的意誌無法控製戰況。自從與凱末爾的部隊相撞後,同盟國軍隊便強強聯手,逐漸向南推進。
不過推進速度很慢,每天隻能推200米左右。但對於沒有人數優勢的情況下還能推進,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無外乎協約國成員心懷鬼胎,戰鬥中非常分散,毫無配合可言。
雖然同盟國也是這樣,可要到了危急時刻,每個成員便都紛紛盡力。
如今的加裏波利就是同盟國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機:土耳其首都將要被占,三巨頭政府可能宣布投降。
所以他們才能夠團結一心,從配合上就能碾壓協約國。
再加上有兩個精銳德國師作為主力,英法之前也光顧著進攻了,而忘記掉了防守工事,同盟國聯軍打得就一路順風順水。
英國議會看到加裏波利出現頹勢,出於對德國人的恐懼和賣隊友的優良傳統,他們最終決定不打了,拋棄還在頑抗的澳新軍團和法軍,獨自向後撤退並在恰納卡萊修築工事,保障好馬爾馬拉海的通航。
丘吉爾也是終於做了一會人,他與議會力爭不要拋棄友軍,否則對英國絲毫不利。
議會不管他那麽多屁事,直接越過了他這個總指揮,命令加裏波利半島的英軍撤迴來,並抽走12個師迴援西歐。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法國人撤得比英國人還快,直接拋下了小亞細亞陣地,奔迴巴黎老家去。有的為了能迅速趕到港口,把所有裝備都拋下了,讓啥都沒幹的土軍撈到不少便宜。
至於是什麽鬼神能讓英法兩位歐洲老牌強國如此膽顫,答案無疑是你滴德皇——威廉二世。
雖然威二的腦子不太好使,但有時候他的腦子還是好使的。
就像這次對西歐發起的攻勢,他難得聽從將領們的意見,讓他們自己作戰,不要多管閑事。
那些將領見皇帝不幹涉,很快就展現出了驚心動魄的戰鬥力,直接推到巴黎外二十公裏處。
法國人本想安心度過戰爭,可德國先進的武器打得他們肝膽俱裂(物理上),沒抵抗多久就不行了。
可惜,原本德國能夠一口氣拿下巴黎的,但中途威二又跑出來湊熱鬧了。
對於威二來說,前線打得熱鬧給我長臉啊!所以我必須要親自出手,讓小弟們看看我的能耐。
結果法金漢得知威二要來總參謀部後,嚇得都不敢指揮了,連忙出去討好這尊佛。
如此舉動使得德軍指揮係統癱瘓,基層將領又開始各打各的了,進展逐漸變得緩慢。
諷刺的是,英法還以為德國人組織度不行了,想要反攻一波奪迴失地,但不出人意料的被擊敗了。
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後,英法也顧不上什麽臉麵了,把所有能抽迴來的部隊統統抽迴來。
他們還要求沙俄發起進攻,拖緩德國的進攻。
沙皇對英法的撤退渾然不知,反而還滿是激動,痛快地答應了。
不過俄國人也是有心眼的,他們專挑軟柿子捏,看奧匈戰鬥力不太行,便想教他做人。
布魯西洛夫想出了一個新穎的點子:既然擁有廣大的戰線,那我們何不如集中優勢的局部兵力,以形成對局部敵人碾壓般的優勢。
然而事實是,俄國的戰線太大了,想要完全集中兵力根本來不及,隻能讓靠得近的幾個部隊集中起來。
不過沒有澆滅俄國官兵的熱心,他們依舊積極準備著,隨時隨刻給以奧匈重創。
奧軍看著波蘭境內的俄軍逐漸增多,也知道他們要打自己了,開始了廣積牆高築糧模式,坐著等著被打。
隻不過他們可能沒想到,這次俄國人使用的是全新的戰術。
或許遠在小亞細亞的庫斯特也想不到,畢竟在他的印象中,這場戰役應該是在1916年發動的。
在阿拉伯半島上,英國也從這抽走了不少人,使得土耳其不再陷入下風,反而自我感覺良好,打算重奪西奈半島,甚至是奪下蘇伊士運河。
這顯然不現實,英國也給了他一記重拳,給土耳其重創,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再菜也比他強,好老老實實的防守。
但土耳其沒有因此放棄西奈半島,還變本加厲往這增兵,激怒了英國人。
英國佬們二話不說,充分做好攪屎棍的工作,往阿拉伯地區部署了不少間諜,極大程度的幹擾土耳其政府的運轉效率。
本著童叟無欺的職業精神,他們決定無論是什麽樣子的人,凡是反對奧斯曼的阿拉伯人他們都支持。
做完這些準備後,英國人覺得還不夠,恰巧一個情報部門的人自願前往阿拉伯幫助當地人獨立。英國政府覺得這人行,法國人也默認,埃及人也同意,於是受三國支持,名叫勞倫斯的英國人名正言順的前往阿拉伯做地下工作。
一個連獨立都需要別人幫助的民族似乎無藥可救,但在如今民族意識大覺醒的背景下,土耳其這樣的多民族國家必將滅亡,阿拉伯人也能借此獨立。
但事實大家都知道,阿拉伯國家雖然脫離奧斯曼的統治,可實質上還是個傀儡,隻不過主子變成了英法。不依靠大國就活不下去,這恐怕就是效果的悲哀吧。
裝備了先進武器的德奧聯軍不僅沒有成功解脫兩線作戰的窘境,反而還多出一個巴爾幹戰線,讓他們十分難受。
現在土耳其又失去了馬爾馬拉海的控製權,讓協約國有機會偷襲伊斯坦布爾,從而逼迫土耳其退出戰爭。
德國是絕對不允許的,但他也沒什麽好辦法去緩解那的壓力,因為他們目前狀況也不是很良好。
在外援無助的情況下,土耳其隻得自己單幹,可協約國在這部署的24個師可不容小覷。
好在土軍當中有一個年輕人,成功擋住了協約國的進攻。
這個人軍銜是上校,至於姓名則更讓人耳熟能詳,他叫——凱末爾。
原本在加裏波利半島橫行霸道的協約國突然遇到了阻礙,讓他們的行動愈發緩慢,以至於幾乎不能再往前推進一步了。
丘吉爾得知他的大軍被區區一個小小上校鎮住了,勃然大怒地質問前線指揮官到底是幹什麽吃的,竟然連貓貓狗狗都打不過。
可他的意誌無法控製戰況。自從與凱末爾的部隊相撞後,同盟國軍隊便強強聯手,逐漸向南推進。
不過推進速度很慢,每天隻能推200米左右。但對於沒有人數優勢的情況下還能推進,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無外乎協約國成員心懷鬼胎,戰鬥中非常分散,毫無配合可言。
雖然同盟國也是這樣,可要到了危急時刻,每個成員便都紛紛盡力。
如今的加裏波利就是同盟國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機:土耳其首都將要被占,三巨頭政府可能宣布投降。
所以他們才能夠團結一心,從配合上就能碾壓協約國。
再加上有兩個精銳德國師作為主力,英法之前也光顧著進攻了,而忘記掉了防守工事,同盟國聯軍打得就一路順風順水。
英國議會看到加裏波利出現頹勢,出於對德國人的恐懼和賣隊友的優良傳統,他們最終決定不打了,拋棄還在頑抗的澳新軍團和法軍,獨自向後撤退並在恰納卡萊修築工事,保障好馬爾馬拉海的通航。
丘吉爾也是終於做了一會人,他與議會力爭不要拋棄友軍,否則對英國絲毫不利。
議會不管他那麽多屁事,直接越過了他這個總指揮,命令加裏波利半島的英軍撤迴來,並抽走12個師迴援西歐。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法國人撤得比英國人還快,直接拋下了小亞細亞陣地,奔迴巴黎老家去。有的為了能迅速趕到港口,把所有裝備都拋下了,讓啥都沒幹的土軍撈到不少便宜。
至於是什麽鬼神能讓英法兩位歐洲老牌強國如此膽顫,答案無疑是你滴德皇——威廉二世。
雖然威二的腦子不太好使,但有時候他的腦子還是好使的。
就像這次對西歐發起的攻勢,他難得聽從將領們的意見,讓他們自己作戰,不要多管閑事。
那些將領見皇帝不幹涉,很快就展現出了驚心動魄的戰鬥力,直接推到巴黎外二十公裏處。
法國人本想安心度過戰爭,可德國先進的武器打得他們肝膽俱裂(物理上),沒抵抗多久就不行了。
可惜,原本德國能夠一口氣拿下巴黎的,但中途威二又跑出來湊熱鬧了。
對於威二來說,前線打得熱鬧給我長臉啊!所以我必須要親自出手,讓小弟們看看我的能耐。
結果法金漢得知威二要來總參謀部後,嚇得都不敢指揮了,連忙出去討好這尊佛。
如此舉動使得德軍指揮係統癱瘓,基層將領又開始各打各的了,進展逐漸變得緩慢。
諷刺的是,英法還以為德國人組織度不行了,想要反攻一波奪迴失地,但不出人意料的被擊敗了。
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後,英法也顧不上什麽臉麵了,把所有能抽迴來的部隊統統抽迴來。
他們還要求沙俄發起進攻,拖緩德國的進攻。
沙皇對英法的撤退渾然不知,反而還滿是激動,痛快地答應了。
不過俄國人也是有心眼的,他們專挑軟柿子捏,看奧匈戰鬥力不太行,便想教他做人。
布魯西洛夫想出了一個新穎的點子:既然擁有廣大的戰線,那我們何不如集中優勢的局部兵力,以形成對局部敵人碾壓般的優勢。
然而事實是,俄國的戰線太大了,想要完全集中兵力根本來不及,隻能讓靠得近的幾個部隊集中起來。
不過沒有澆滅俄國官兵的熱心,他們依舊積極準備著,隨時隨刻給以奧匈重創。
奧軍看著波蘭境內的俄軍逐漸增多,也知道他們要打自己了,開始了廣積牆高築糧模式,坐著等著被打。
隻不過他們可能沒想到,這次俄國人使用的是全新的戰術。
或許遠在小亞細亞的庫斯特也想不到,畢竟在他的印象中,這場戰役應該是在1916年發動的。
在阿拉伯半島上,英國也從這抽走了不少人,使得土耳其不再陷入下風,反而自我感覺良好,打算重奪西奈半島,甚至是奪下蘇伊士運河。
這顯然不現實,英國也給了他一記重拳,給土耳其重創,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再菜也比他強,好老老實實的防守。
但土耳其沒有因此放棄西奈半島,還變本加厲往這增兵,激怒了英國人。
英國佬們二話不說,充分做好攪屎棍的工作,往阿拉伯地區部署了不少間諜,極大程度的幹擾土耳其政府的運轉效率。
本著童叟無欺的職業精神,他們決定無論是什麽樣子的人,凡是反對奧斯曼的阿拉伯人他們都支持。
做完這些準備後,英國人覺得還不夠,恰巧一個情報部門的人自願前往阿拉伯幫助當地人獨立。英國政府覺得這人行,法國人也默認,埃及人也同意,於是受三國支持,名叫勞倫斯的英國人名正言順的前往阿拉伯做地下工作。
一個連獨立都需要別人幫助的民族似乎無藥可救,但在如今民族意識大覺醒的背景下,土耳其這樣的多民族國家必將滅亡,阿拉伯人也能借此獨立。
但事實大家都知道,阿拉伯國家雖然脫離奧斯曼的統治,可實質上還是個傀儡,隻不過主子變成了英法。不依靠大國就活不下去,這恐怕就是效果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