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奧軍攻占加利奇,深入俄國的大門已經打開;波蘭大地上的每一聲槍響,都是在敲響為俄國送終的鍾。


    俄軍此刻也是身陷重圍,他們的支援還要等到半個月後才能到。如果德奧聯軍趁機迅速進攻,他們根本無力抵抗。


    但好歹,他們還有一些軍隊在源源不斷地給以奧軍威脅。


    就像是俄第四集團軍,他們雖被包圍,可依舊擁有進攻能力。


    但對麵的奧地利人可不會給它這樣的機會。


    奧軍迅速吃掉了與它不遠的俄第三集團軍,然後調轉矛頭,在切斷補給的同時,又不斷切割俄軍之間的聯係。


    很快,俄第四集團軍就隻剩下7萬人了,編製大受重創;而奧軍還有20多萬人,跟沒事人一樣。


    這些被包圍的俄軍基本都喪失了威脅,庫斯特也停止了對他們的圍剿,開始集中兵力準備壓倒俄國。


    1月8日,德皇威廉二世得知庫斯特大勝後,即刻要求他的大臣們準備一枚以及鐵十字勳章送給庫斯特,然後自己一個人拿著戰報,像是神經病人一樣不斷拍打桌麵大笑著。


    興登堡元帥建議他把部隊集中到東線,配合盟國一起把俄國趕出戰爭;就連德國現任總參謀長法金漢也認為進攻俄國會帶來更大的利益。


    於是德國人將部分西線兵力悄悄調往東線,準備給俄國致命一擊。


    他們原本打算部署在東普魯士一帶,好直接進攻俄國首都彼得堡。


    但在庫斯特的強烈要求下,他們最終選擇先占領波蘭地區。


    他們聯合著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俄國人趕走。


    截止到1月10日,整個波蘭都被同盟國所控製,這對協約國是極其不利的——俄國正麵臨著退出戰爭的可能。


    羅馬尼亞見到俄國被打成這樣,便偷偷摸摸的把兵力集中到烏克蘭邊上。


    意大利也開始偏向德國,希望加入同盟國以獲取更大利益。


    保加利亞更是直接對塞爾維亞宣戰,開辟了塞保戰線。


    上帝似乎眷顧著同盟國,讓他們在哪都戰無不勝。但這不是英法等國所希望看到的。


    英國開始在巴爾幹戰線上增兵,以讓塞爾維亞能夠支撐更久。


    可這也無濟於事。憑借著優勢兵力,保加利亞很快打穿了防線,並奪下了紮耶查爾和尼什兩地。


    為了減輕俄國的壓力,法軍難得地主動發起攻擊,但很快就被德國堅固的防線擊退。


    見陸地上的支援都無法有效幫助俄國,英法對戰局愈發緊張。


    這時英國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後來英國首相)提了一個建議:打通黑海的航道,好為俄國持續輸血。


    這可不是什麽容易的事,雖然同盟國牢牢控製戰爭的製海權,可要把土耳其的艦隊全部打沉,並控製住土耳其海峽,難如登天。


    但此刻陸地上都沒什麽辦法,英國高層不得不同意這大膽的計劃。


    1月11日,距庫斯特迴維也納還有3天時間,一支艦隊卻在地中海逐漸形成,上麵的船員來自四方,說著各異的語言。


    同盟國在俄國突飛猛進,很快就把戰線推移至拉脫維亞—西烏克蘭一帶。


    彼得堡近在咫尺,德國人隻需要再推進幾步就能徹底毀滅俄國的輝煌。


    可同盟國內部出現了分歧:


    德國想馬不停蹄地進攻俄國。但奧匈高層隻想控製住西烏克蘭,他們叫停了庫斯特的運動,並開始把一部分兵力移到巴爾幹戰線上。


    德皇威廉得知此事後,破口大罵,並為庫斯特這個極具能力的將領感到惋惜。


    現在庫斯特僅有40萬兵力,很難有什麽大動靜。想要進攻俄國就隻能依靠德國自己了。


    但俄國的援兵已經來了,他們大概有90萬人,再加上原來的俄軍,總共180萬人。


    而德奧聯軍加起來也不過120萬人,是不可能發起進攻的。


    德國嚐試性地占領愛沙尼亞,沒有遭到俄軍的反撲,便在那裏築造防線以抵禦進攻。


    攻守已經互換,主動權也相互交接;接下來,要看俄軍怎麽打了。


    沒有東方戰線的緊張對峙,在巴爾幹地區,同盟國打的順風順水。


    塞爾維亞遭到背後一擊,想要及時迴援,可大部分兵力都被奧匈牽製住了,根本無法動彈。


    保加利亞也趁機加快進攻速度,很快就把塞爾維亞東部地區全部占領。


    形成這樣的局麵也不怪塞爾維亞,畢竟誰想得到俄國會敗得如此慘,更不會想到保加利亞參戰會如此快。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塞軍高層命令退守貝爾格萊德,企圖做最後的抵抗。


    1月13日,庫斯特正式卸任東線作戰總指揮,但仍保留第十九軍的指揮權。


    作為補償,奧匈高層準許他進入帝國樞密院,並由皇帝親自授予其一級鐵王冠勳章。


    同時,帝國議會任命他為“帝國軍備大臣”,享有最高的軍備研發權和生產權,以及一定的後勤建議權。


    雖然得到了更大的職務與名譽,可庫斯特卻依舊悶悶不樂。他依舊注視著手裏的軍事地圖,仔細觀察著戰局。


    在東線,目前仍未大規模交火。


    一方麵德奧聯軍正在構造防線;而俄軍缺衣少食。


    另一方麵,德奧忙於恢複軍事聯盟上的斷層;俄國則急於重整部隊。


    雙方都在忙自己的事,根本沒精力發動攻勢。


    但時間拖得越久,對德奧聯軍越有利:因為他們可以挖更深的戰壕,築更多的工事。


    東線難得的安寧,可巴爾幹卻熱熱鬧鬧的。


    塞爾維亞精心打造的防線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僅僅四天就灰飛煙滅。


    更致命的是,奧匈與保加利亞在陸地上聯係起來,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被打穿了。


    更多的塞軍被分割包圍,主力損失殆盡,這場仗已經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但因為有英法的強烈反對,他們還是嚐試著進行堅守。


    塞爾維亞放棄了貝爾格萊德,企圖在南部苟延殘喘。


    可協約國的支援遲遲未到,這使得塞軍愈發絕望。


    最終,塞爾維亞成立流亡政府,逃亡國外,僅留軍隊在山區打遊擊。


    巴爾幹戰線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光。而這換來的是同盟國的無窮光耀,以及協約國的至暗時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十字烈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方雄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方雄師並收藏鐵十字烈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