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手下士兵宛如潮水一般衝向俄軍陣地,庫斯特滿懷期待。
這是他最精銳的部隊,跟著庫斯特碾過一個又一個俄軍的屍骸,早已變成經驗豐富的老兵。
為了掩護步兵,他還把庫存僅剩的900枚火箭彈全部砸到俄軍陣地去。
再加上城內守軍會隨時衝出來助他一力,這場仗沒有理由打不贏。
可是,不好的信息傳來了。
俄國人在遲緩了一天後,終於意識到了自己被前後夾擊;於是迅速調整作戰計劃,他們的進攻也開始了。
有大概5萬俄軍從雅羅斯瓦夫(桑河西岸、普熱梅希爾以北25公裏)向著要塞進軍,企圖挽救被包圍的俄第集團軍。
這是一個極具威脅的進攻,如果他們成功了,那麽就會聯合起來一起突破防線,進而危害到解圍要塞的行動。
好在,包圍圈外的奧軍有27萬人,足夠應付俄軍的進攻。
迴到指揮部的庫斯特立馬要求他們抽出2萬人,再配上自己的4萬預備隊,打算徹底殲滅這股俄軍,並攻占雅羅斯瓦夫,以更好的穩定戰局。
俄國人就像一群螻蟻一樣,弱小又煩人,可它一旦聚集起來卻讓人懼怕。
他們不知道從哪裏抽出來14萬人,而且正向中部奧軍衝去。
情報上說這些俄軍連農夫兵都不如,他們沒有幾杆槍,手裏隻是拿著長戟。這樣的部隊就是來送死的。
可他們依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們可以撿死去友軍的槍,武裝自己後繼續作戰。
換句話說,他們就是來充當人力補充的;但此刻庫斯特的進攻實在是太猛了,俄國人不得不把這些手無寸鐵的部隊派到前線去。
根據德國人提供的情報,庫斯特心中很快就有了主意。
他命令2個預備師不攜帶任何重武器,快速前去攔截俄國的步伐,阻止他們與友軍會合。
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如果讓那群俄軍與友軍會合,就會導致他們戰鬥力大大加強,能夠拖延更多的時間。
但是他們單獨作戰的戰鬥力就很差,那群補充兵幾乎沒什麽戰鬥意誌,隻需要打死幾個人他們便會兵敗山倒。
在將部隊派出後,庫斯特時不時緊盯地圖,又時不時抬頭看著要塞;握著筆的手也有些顫抖,真不知道他在害怕什麽。
1月3日,連續進攻一天的奧軍仍未打出一條連通要塞的道路。
僅僅是往前推進了1公裏,他們就蒙受5000人的傷亡,這讓庫斯特愈發緊張。
在北線的作戰也不是很順利,畢竟6萬人比起5萬人沒有太多的人數優勢,何況那還是敵軍的精銳,以至於到了戰役結束他們還沒打出勝負。
而在南線,奧軍2個師成功製止了那14萬俄軍的行動,同時奧第三集團軍也趕了過來,包圍住了這批俄軍。
僅過4個小時,俄軍就被打得崩潰,奧軍也趁勢隔斷他們之間的聯係。
目前為止,俄國兩個方向的反攻都被庫斯特成功鎮住。
他們雖沒能給奧軍致命一擊,可還是遲滯住了奧軍的進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是完成了俄國高層的期望。
但致命的是,因為俄軍把預備隊都投入到了對奧軍的進攻中,導致此刻他們根本無力抵抗德軍。
馬肯森的集團軍勢如破竹,向要塞猛推4公裏。
現在,兩個盟國的士兵可以彼此看到對方。
隻需要加一把火,踏平剩餘俄軍的阻礙,他們就能勝利會師了。
1月4日,經過一夜的激戰,德奧聯軍成功把俄軍趕出普熱梅希爾區域。
守軍司令滿臉微笑地出來接待德奧的兩位最高指揮官,可庫斯特卻有些不屑。
要塞的奧軍大多滿身傷痕,甚至殘廢;唯獨他一塵不染,這根本不是軍人的樣子。
不過他也沒心情去關注,簡單的噓寒問暖幾句後,就重返指揮部內。
由於成功解圍普熱梅希爾,庫斯特的聲望進一步上升,此刻在群眾的心中,地位僅次於皇帝。
按理說,這樣的反應必須要鎮壓。
可高層沒有這麽作,不隻是因為庫斯特擁護者的阻撓,這次戰役帶給他們的積極作用也非常巨大。
奧匈人民得知戰役的勝利後,原本的陰霾一掃而空,轉而是無窮的熱忱。
他們主動參加勞動或是軍隊,這給腐朽至極的帝國帶來些許光明。
可暗地裏的人對此非常不滿,原因無他,他們作為奧匈的分裂主義分子,比俄國人都希望帝國覆滅。
因此,後方呈現出一個奇異的景象:
一群人積極參軍,另一幫人積極打砸搶。
若不是憲兵及時控製住局麵,可能明天報紙就會批判他們了。
這也影響到了遠處的庫斯特,帝國要求他在十天之內班師迴朝,接受新的任命。
雖然這場戰役最關鍵的部分已經結束,可十天能幹的事實在是太少了,不免讓他有些心急。
但他也知道,自己絕對不能大意,否則這幾個月的努力都將化成泡沫。
此刻,戰線變化十分混亂,甚至都來不及繪製新的地圖供指揮官參考。
如果不是知道過程的人恐怕都會感到驚訝:十幾天前的奧軍呈現出一股頹廢,可怎麽現在奧軍卻突飛猛進;反倒俄國人士氣低迷,不斷地往後撤退。
現實不會給人思考的時間。現在奧軍的攻勢變得更為兇猛,不斷地奪迴失地。
1月5日,奧軍重奪戈羅多克陣地,俄軍的防守基本崩潰,他們不得不從其他戰線上抽調援兵。
遠東地區的俄軍全部被抽調迴來,高加索地區也有一部分迴援西線。
可這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因為沒有了俄國的製約,日本對東亞的侵略更加肆無忌憚。
而高加索山區裏,奧斯曼也注意到了俄軍數量的減少,再配上庫斯特在普熱梅希爾一係列獲勝,很容易就聯想到了俄國人正在撤兵,於是大膽的反攻,成功奪取一部分失地。
但無論是誰,他們的成果都沒有庫斯特大。
1月6日,奧軍收複了倫貝格,正式光複了他們在加利西亞戰役中所丟掉的波蘭領土。
而俄國人的情況就及其糟糕,他們四處碰壁;不同戰線上的軍隊因指揮的失誤來迴抽調,每個士兵都惶惶恐恐,根本沒有能力阻礙同盟國的聯合進攻。
俄國的生死存亡,現在幾乎取決於庫斯特身上,如果他聯合德國發起進攻,俄國就隻能成為第一個退出戰爭的國家了。
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凡是通曉些政治的人物都不禁在為庫斯特感到震撼。
“俄國是死是活?”每個人都這樣期待著。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庫斯特自己也深陷政治影響中。
這是他最精銳的部隊,跟著庫斯特碾過一個又一個俄軍的屍骸,早已變成經驗豐富的老兵。
為了掩護步兵,他還把庫存僅剩的900枚火箭彈全部砸到俄軍陣地去。
再加上城內守軍會隨時衝出來助他一力,這場仗沒有理由打不贏。
可是,不好的信息傳來了。
俄國人在遲緩了一天後,終於意識到了自己被前後夾擊;於是迅速調整作戰計劃,他們的進攻也開始了。
有大概5萬俄軍從雅羅斯瓦夫(桑河西岸、普熱梅希爾以北25公裏)向著要塞進軍,企圖挽救被包圍的俄第集團軍。
這是一個極具威脅的進攻,如果他們成功了,那麽就會聯合起來一起突破防線,進而危害到解圍要塞的行動。
好在,包圍圈外的奧軍有27萬人,足夠應付俄軍的進攻。
迴到指揮部的庫斯特立馬要求他們抽出2萬人,再配上自己的4萬預備隊,打算徹底殲滅這股俄軍,並攻占雅羅斯瓦夫,以更好的穩定戰局。
俄國人就像一群螻蟻一樣,弱小又煩人,可它一旦聚集起來卻讓人懼怕。
他們不知道從哪裏抽出來14萬人,而且正向中部奧軍衝去。
情報上說這些俄軍連農夫兵都不如,他們沒有幾杆槍,手裏隻是拿著長戟。這樣的部隊就是來送死的。
可他們依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們可以撿死去友軍的槍,武裝自己後繼續作戰。
換句話說,他們就是來充當人力補充的;但此刻庫斯特的進攻實在是太猛了,俄國人不得不把這些手無寸鐵的部隊派到前線去。
根據德國人提供的情報,庫斯特心中很快就有了主意。
他命令2個預備師不攜帶任何重武器,快速前去攔截俄國的步伐,阻止他們與友軍會合。
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如果讓那群俄軍與友軍會合,就會導致他們戰鬥力大大加強,能夠拖延更多的時間。
但是他們單獨作戰的戰鬥力就很差,那群補充兵幾乎沒什麽戰鬥意誌,隻需要打死幾個人他們便會兵敗山倒。
在將部隊派出後,庫斯特時不時緊盯地圖,又時不時抬頭看著要塞;握著筆的手也有些顫抖,真不知道他在害怕什麽。
1月3日,連續進攻一天的奧軍仍未打出一條連通要塞的道路。
僅僅是往前推進了1公裏,他們就蒙受5000人的傷亡,這讓庫斯特愈發緊張。
在北線的作戰也不是很順利,畢竟6萬人比起5萬人沒有太多的人數優勢,何況那還是敵軍的精銳,以至於到了戰役結束他們還沒打出勝負。
而在南線,奧軍2個師成功製止了那14萬俄軍的行動,同時奧第三集團軍也趕了過來,包圍住了這批俄軍。
僅過4個小時,俄軍就被打得崩潰,奧軍也趁勢隔斷他們之間的聯係。
目前為止,俄國兩個方向的反攻都被庫斯特成功鎮住。
他們雖沒能給奧軍致命一擊,可還是遲滯住了奧軍的進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是完成了俄國高層的期望。
但致命的是,因為俄軍把預備隊都投入到了對奧軍的進攻中,導致此刻他們根本無力抵抗德軍。
馬肯森的集團軍勢如破竹,向要塞猛推4公裏。
現在,兩個盟國的士兵可以彼此看到對方。
隻需要加一把火,踏平剩餘俄軍的阻礙,他們就能勝利會師了。
1月4日,經過一夜的激戰,德奧聯軍成功把俄軍趕出普熱梅希爾區域。
守軍司令滿臉微笑地出來接待德奧的兩位最高指揮官,可庫斯特卻有些不屑。
要塞的奧軍大多滿身傷痕,甚至殘廢;唯獨他一塵不染,這根本不是軍人的樣子。
不過他也沒心情去關注,簡單的噓寒問暖幾句後,就重返指揮部內。
由於成功解圍普熱梅希爾,庫斯特的聲望進一步上升,此刻在群眾的心中,地位僅次於皇帝。
按理說,這樣的反應必須要鎮壓。
可高層沒有這麽作,不隻是因為庫斯特擁護者的阻撓,這次戰役帶給他們的積極作用也非常巨大。
奧匈人民得知戰役的勝利後,原本的陰霾一掃而空,轉而是無窮的熱忱。
他們主動參加勞動或是軍隊,這給腐朽至極的帝國帶來些許光明。
可暗地裏的人對此非常不滿,原因無他,他們作為奧匈的分裂主義分子,比俄國人都希望帝國覆滅。
因此,後方呈現出一個奇異的景象:
一群人積極參軍,另一幫人積極打砸搶。
若不是憲兵及時控製住局麵,可能明天報紙就會批判他們了。
這也影響到了遠處的庫斯特,帝國要求他在十天之內班師迴朝,接受新的任命。
雖然這場戰役最關鍵的部分已經結束,可十天能幹的事實在是太少了,不免讓他有些心急。
但他也知道,自己絕對不能大意,否則這幾個月的努力都將化成泡沫。
此刻,戰線變化十分混亂,甚至都來不及繪製新的地圖供指揮官參考。
如果不是知道過程的人恐怕都會感到驚訝:十幾天前的奧軍呈現出一股頹廢,可怎麽現在奧軍卻突飛猛進;反倒俄國人士氣低迷,不斷地往後撤退。
現實不會給人思考的時間。現在奧軍的攻勢變得更為兇猛,不斷地奪迴失地。
1月5日,奧軍重奪戈羅多克陣地,俄軍的防守基本崩潰,他們不得不從其他戰線上抽調援兵。
遠東地區的俄軍全部被抽調迴來,高加索地區也有一部分迴援西線。
可這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因為沒有了俄國的製約,日本對東亞的侵略更加肆無忌憚。
而高加索山區裏,奧斯曼也注意到了俄軍數量的減少,再配上庫斯特在普熱梅希爾一係列獲勝,很容易就聯想到了俄國人正在撤兵,於是大膽的反攻,成功奪取一部分失地。
但無論是誰,他們的成果都沒有庫斯特大。
1月6日,奧軍收複了倫貝格,正式光複了他們在加利西亞戰役中所丟掉的波蘭領土。
而俄國人的情況就及其糟糕,他們四處碰壁;不同戰線上的軍隊因指揮的失誤來迴抽調,每個士兵都惶惶恐恐,根本沒有能力阻礙同盟國的聯合進攻。
俄國的生死存亡,現在幾乎取決於庫斯特身上,如果他聯合德國發起進攻,俄國就隻能成為第一個退出戰爭的國家了。
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凡是通曉些政治的人物都不禁在為庫斯特感到震撼。
“俄國是死是活?”每個人都這樣期待著。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庫斯特自己也深陷政治影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