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請教,不知足下是……?”孫策打量了其人一番,悠悠問道。
“不才姚景,現為縣中文吏(一般科員)。”三角眼文士,頗有些得意的道。
“此人亦是姚氏子弟,乃姚發之侄。”臨近孫策而坐的張業連忙小聲的提點道。
“原來是姚文吏。”孫策輕輕頷首後又道:“汝所言不錯,本官才疏學淺,又初仕於柴桑長,確實實難服眾。”
“不過請諸位放心,孫策所欲者無非是得報父仇,我之仇敵僅黃祖與劉表二賊矣,當與諸位秋毫無犯,柴桑一應政事一如從前,孫策絕不擅自插手。”了解了以姚氏為首的柴桑土族們的擔憂後,孫策立即表麵了態度,表示絕不指手畫腳以安其心。
當然,孫策也僅僅是說說而已,絕當不得真。
“縣長大人孝心可嘉,然據我所知,當日乃令先考率先攻伐荊州,劉表不得已而自保,這才命黃祖相抗。不知大人口口聲聲討逆伐罪,劉使君與黃太守又有何罪之有?”
“倒是個牙尖嘴利之輩。”孫策心中冷哼一聲,不過比起逞口舌之力,你卻是找錯了對象。
“姚文吏之言,恕蔣幹不敢苟同。”孫策隻是看了一眼蔣幹,無需多做示意,後者便立即起身拱手而言。
“嘶……!蔣幹?閣下可是人稱江淮第一辨士的蔣幹蔣子翼乎?”看著恬逸飄然的蔣幹,姚景眼角一跳,心中暗道一聲不好:“此人不是隱居在壽春麽?為何會與孫策同往?”
“不才正是在下。不過姚兄所言皆為陳年舊事,江湖中人抬舉而贈之些許薄名。現如今我已為柴桑長門下之臣,就切莫再提了”蔣幹先是謙遜一禮,接著便馬上火力全開道。
“昔日,天子蒙難與雒都,其身為漢室宗親,更兼得封一州之大吏,據有荊州之眾,卻不思救援天子,妄為劉氏同宗,此大不孝也。”
“關東忠臣義士皆痛恨董卓擅權辱國,於是便盡其大軍相討,其人不奉聯軍盟主之詔,獨獨聽於董卓之命,如此是非不分,善惡不明,乃為大不忠也!”
“隻不過如今奸賊勢大,世人礙於其聲威敢怒不敢言罷了,待其百年之後必遺臭萬年,此等不忠不孝之徒又談何無辜?”
此言一如,堂中眾人無不眼前一亮,對蔣幹心生佩服。
雖然歸屬於姚發陣營之人礙於身份不能向孫策等人一般連身喝彩,但是在心中卻無不對蔣幹之辯才稱讚不已。
“校尉大人口口聲聲為了報仇成孝,可姚某卻聞,令先考昔日不惜立下毒誓也要據有的傳國玉璽,被縣長大人輕易贈予袁公之手,已沾染了先考之血的玉璽來換取功名利祿,又談何孝心可言呢?”姚景則是滿頭大汗,一言不成又出一言。
“非也非也!此言差矣!”蔣幹搖搖頭似乎是為其的愚蠢感到惋惜。
“玉璽雖然尊貴唯一,但於我主所觀之,比起殺父毀家之不共戴天之仇而言,與路邊頑石無異,怎可重一石,而淡血仇爾?蔣某本以為這點淺顯的道理姚兄必然是知曉的,但是如今看來,汝卻一無所知。唉!可惜、可笑、可歎!”
蔣幹一番話,將姚景駁斥的無話可說,其人羞愧難耐之下便要退下,不過待他看到姚發那滿含鼓勵的眼神後,姚景又仿佛感到一股源源不斷的動力,忽然三角眼一轉,心中又生一計,既然辯才不如你蔣幹,我便用事實說話,事實勝於雄辯,看爾再如何巧言令色。
“論口才,在下實非蔣主記對手,然,不管閣下如何口生蓮花,聽聞汝軍中兵卒不過四百,治不過柴桑一縣,莫說與作用一州帶甲數十萬的劉表為敵,即使是一江之隔的江夏太守黃祖也萬萬難以相抗。閣下如此行事就不怕陷柴桑數萬百姓於危難否?”
“劉表暗弱,黃祖無能,其雖擁是數十萬之眾,以策看來皆土雞瓦犬爾,又何懼之有?”蔣幹捋須一笑,正欲開口繼續還擊,不料卻被孫策所擋住,語氣淡淡而道。
“好一個土雞瓦狗,既然縣長大人如此大言不慚,想來也無需用到姚發之處,既如此,諸君在此安飲,姚某不勝酒力便恕不奉陪了。”感到顏麵盡失的姚發終於忍耐不住,拂袖而走。
但是在他走到孫策麵前之時,卻以隻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語帶得意的說道:“早聞柴桑長勇武過人,但是在這柴桑地界,太過勇武可不是什麽好事,剛過易折的道理前任柴桑長就不太了解,個中道理下官鬥膽還請柴桑長細細品味。”
姚發話語中的濃烈威脅之意,不禁讓孫策雙眼微眯起來,心中一直被壓抑著的疑惑終於有了一些明悟——看來前任柴桑長之死脫離不了眼前這個桀驁張狂的柴桑都尉之幹係!
其餘人不知兩人的貓膩,還想再勸。
“今後我等同縣行政,姚縣尉又何須如此置氣?”老好人縣丞馮芳還欲相勸,但是正在氣頭上的姚發怎能聽得進去。
“汝這牆頭草,休要恬噪,滾去一邊。”姚發大袖一揮便將馮芳推搡到一旁而。
“你、你、你……唉。”縣丞不由也大怒,但是卻敢怒不敢言,隻能憋屈的重新坐下。
看著這一幕的孫策,也終於對柴桑的局勢有了初步的看法和猜測。
姚發借口離去。一時間,害怕得罪於其人,席間眾人也紛紛告罪而退,僅縣典張業一人,喜不自勝的堅定留在席間陪仕。
此次代表地方實權派的縣尉姚發和外來者孫策之間的初次交鋒,看似姚發失了顏麵,敗興而退,可是在明眼人的眼中,姚發可謂大獲全勝。幾乎全麵壓製了孫策。
不出意外,將來柴桑之地,又是一派主弱枝強之景了。
而孫策卻攔下了怒氣衝衝義憤填膺想要上前理論的孫河等人,語氣淡淡:“區區跳梁小醜,且先容他再蹦躂些時日。”
說完孫策有些享受的又飲了一杯盞中濁酒,頗有些驚喜道:“隻是可惜了他府上的如此美酒……!”
“不才姚景,現為縣中文吏(一般科員)。”三角眼文士,頗有些得意的道。
“此人亦是姚氏子弟,乃姚發之侄。”臨近孫策而坐的張業連忙小聲的提點道。
“原來是姚文吏。”孫策輕輕頷首後又道:“汝所言不錯,本官才疏學淺,又初仕於柴桑長,確實實難服眾。”
“不過請諸位放心,孫策所欲者無非是得報父仇,我之仇敵僅黃祖與劉表二賊矣,當與諸位秋毫無犯,柴桑一應政事一如從前,孫策絕不擅自插手。”了解了以姚氏為首的柴桑土族們的擔憂後,孫策立即表麵了態度,表示絕不指手畫腳以安其心。
當然,孫策也僅僅是說說而已,絕當不得真。
“縣長大人孝心可嘉,然據我所知,當日乃令先考率先攻伐荊州,劉表不得已而自保,這才命黃祖相抗。不知大人口口聲聲討逆伐罪,劉使君與黃太守又有何罪之有?”
“倒是個牙尖嘴利之輩。”孫策心中冷哼一聲,不過比起逞口舌之力,你卻是找錯了對象。
“姚文吏之言,恕蔣幹不敢苟同。”孫策隻是看了一眼蔣幹,無需多做示意,後者便立即起身拱手而言。
“嘶……!蔣幹?閣下可是人稱江淮第一辨士的蔣幹蔣子翼乎?”看著恬逸飄然的蔣幹,姚景眼角一跳,心中暗道一聲不好:“此人不是隱居在壽春麽?為何會與孫策同往?”
“不才正是在下。不過姚兄所言皆為陳年舊事,江湖中人抬舉而贈之些許薄名。現如今我已為柴桑長門下之臣,就切莫再提了”蔣幹先是謙遜一禮,接著便馬上火力全開道。
“昔日,天子蒙難與雒都,其身為漢室宗親,更兼得封一州之大吏,據有荊州之眾,卻不思救援天子,妄為劉氏同宗,此大不孝也。”
“關東忠臣義士皆痛恨董卓擅權辱國,於是便盡其大軍相討,其人不奉聯軍盟主之詔,獨獨聽於董卓之命,如此是非不分,善惡不明,乃為大不忠也!”
“隻不過如今奸賊勢大,世人礙於其聲威敢怒不敢言罷了,待其百年之後必遺臭萬年,此等不忠不孝之徒又談何無辜?”
此言一如,堂中眾人無不眼前一亮,對蔣幹心生佩服。
雖然歸屬於姚發陣營之人礙於身份不能向孫策等人一般連身喝彩,但是在心中卻無不對蔣幹之辯才稱讚不已。
“校尉大人口口聲聲為了報仇成孝,可姚某卻聞,令先考昔日不惜立下毒誓也要據有的傳國玉璽,被縣長大人輕易贈予袁公之手,已沾染了先考之血的玉璽來換取功名利祿,又談何孝心可言呢?”姚景則是滿頭大汗,一言不成又出一言。
“非也非也!此言差矣!”蔣幹搖搖頭似乎是為其的愚蠢感到惋惜。
“玉璽雖然尊貴唯一,但於我主所觀之,比起殺父毀家之不共戴天之仇而言,與路邊頑石無異,怎可重一石,而淡血仇爾?蔣某本以為這點淺顯的道理姚兄必然是知曉的,但是如今看來,汝卻一無所知。唉!可惜、可笑、可歎!”
蔣幹一番話,將姚景駁斥的無話可說,其人羞愧難耐之下便要退下,不過待他看到姚發那滿含鼓勵的眼神後,姚景又仿佛感到一股源源不斷的動力,忽然三角眼一轉,心中又生一計,既然辯才不如你蔣幹,我便用事實說話,事實勝於雄辯,看爾再如何巧言令色。
“論口才,在下實非蔣主記對手,然,不管閣下如何口生蓮花,聽聞汝軍中兵卒不過四百,治不過柴桑一縣,莫說與作用一州帶甲數十萬的劉表為敵,即使是一江之隔的江夏太守黃祖也萬萬難以相抗。閣下如此行事就不怕陷柴桑數萬百姓於危難否?”
“劉表暗弱,黃祖無能,其雖擁是數十萬之眾,以策看來皆土雞瓦犬爾,又何懼之有?”蔣幹捋須一笑,正欲開口繼續還擊,不料卻被孫策所擋住,語氣淡淡而道。
“好一個土雞瓦狗,既然縣長大人如此大言不慚,想來也無需用到姚發之處,既如此,諸君在此安飲,姚某不勝酒力便恕不奉陪了。”感到顏麵盡失的姚發終於忍耐不住,拂袖而走。
但是在他走到孫策麵前之時,卻以隻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語帶得意的說道:“早聞柴桑長勇武過人,但是在這柴桑地界,太過勇武可不是什麽好事,剛過易折的道理前任柴桑長就不太了解,個中道理下官鬥膽還請柴桑長細細品味。”
姚發話語中的濃烈威脅之意,不禁讓孫策雙眼微眯起來,心中一直被壓抑著的疑惑終於有了一些明悟——看來前任柴桑長之死脫離不了眼前這個桀驁張狂的柴桑都尉之幹係!
其餘人不知兩人的貓膩,還想再勸。
“今後我等同縣行政,姚縣尉又何須如此置氣?”老好人縣丞馮芳還欲相勸,但是正在氣頭上的姚發怎能聽得進去。
“汝這牆頭草,休要恬噪,滾去一邊。”姚發大袖一揮便將馮芳推搡到一旁而。
“你、你、你……唉。”縣丞不由也大怒,但是卻敢怒不敢言,隻能憋屈的重新坐下。
看著這一幕的孫策,也終於對柴桑的局勢有了初步的看法和猜測。
姚發借口離去。一時間,害怕得罪於其人,席間眾人也紛紛告罪而退,僅縣典張業一人,喜不自勝的堅定留在席間陪仕。
此次代表地方實權派的縣尉姚發和外來者孫策之間的初次交鋒,看似姚發失了顏麵,敗興而退,可是在明眼人的眼中,姚發可謂大獲全勝。幾乎全麵壓製了孫策。
不出意外,將來柴桑之地,又是一派主弱枝強之景了。
而孫策卻攔下了怒氣衝衝義憤填膺想要上前理論的孫河等人,語氣淡淡:“區區跳梁小醜,且先容他再蹦躂些時日。”
說完孫策有些享受的又飲了一杯盞中濁酒,頗有些驚喜道:“隻是可惜了他府上的如此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