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沒多久,虎永剛和寧靜就來到了“片馬抗英紀念館”。
據館內的文獻資料介紹:1911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軍,強占我國固有領土片馬鎮後,當地民眾不願意臣服,紛紛揭竿而起!
為了保家衛國,片馬管事勒墨奪扒和帶兵長官褚來四,率領附近的傈僳族、景頗族、彝族、獨龍族、怒族、漢族、白族等各族人民,會同瀘水地區各個土司武裝,與英軍進行多次英勇搏鬥,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
(本文第190章中,所提到的“班洪事件”,和此處的“片馬事件”是同一個年代的事情,都是反映了雲南邊境各族人民,同仇敵愾、不屈不撓地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英勇頑強戰鬥精神!忘了的讀者可以倒迴去再看看。:))
為了紀念片馬人民抗英鬥爭精神,怒江州政府決定修建“片馬抗英紀念館”。
紀念館於1986年動工,曆時三年,1989年正式對外開門納客。
作為雲南省邊境一線,唯一一座抗英勝利紀念館,“片馬抗英紀念館”具有很高的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它不僅是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片馬鎮進行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
紀念館的大院內,有一座身著民族服飾、手持弓箭、腰挎寶刀、眼神堅定地注視前方的人物雕像,這就是當年的片馬管事、被稱為“傈僳族人民英雄”的勒墨多扒。
雕塑的底座上刻有他的生平簡介:
勒墨多扒,生於1889年,卒於1954。年輕的時候,居住在高黎貢山東部的大峽穀裏。
24歲時,他“率領妻妾、兒女和家奴”,遷徙至高黎貢山西側。
經過一番努力,5年之後成為了當地首富,並被登埂土司任命為片馬總管事。
勒墨多扒的英勇事跡,要從1900年開始說起。
那時候的他,還是一個懵懂少年,因為痛恨英國人的入侵,就帶領一幫年輕人,組織了“弓弩隊”與英軍周旋。
他們采用斷水、放毒、火攻、夜襲等戰術,打得英國侵略者魂飛膽喪。
後來,英國政府被迫在1911年4月,照會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古浪、崗房是中國領土。
為此,當時的清政府,授予勒墨多扒五品功牌,並賜朝服和頂戴花翎。
在和“片馬抗英紀念館”相距不遠的一座小山頭上,矗立著高大雄偉的“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的造型很別致,整體為銀白色,看起來就像是弩箭。
箭羽拔地而起,箭頭朝上,直指藍天,就像一支張弓待發的弩箭,象征著團結的怒江各族人民,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紀念碑的頂端,嵌掛三塊盾牌,象征著當年三支抗英的隊伍;
底座的正中,立了一塊漢白玉石碑,石碑的正、反兩麵,分別用漢文和傈僳文篆刻有碑文。
紀念碑的後麵,有《求是》雜誌原主編王天璽所作的一首七律古韻詩:
“神州自古多衛士,
燦若今夜滿天星。
戰鼓擂響風雲會,
長刀揮動鬼神追。
英名融進怒江水,
忠魂永伴貢山月。
高碑雄踞雲天外,
盡教英虜常淚吟。”
離開之前,虎永剛和寧靜兩人,恭恭敬敬地對著紀念碑鞠了三個躬,以表達對先烈們的崇敬之情!
寧靜覺得,這幾個地方轉下來,也差不多了,片馬鎮也沒有其他什麽地方好玩的了。
虎永剛認為還有個地方值得去看一看,那就是“片馬領土迴歸交接儀式遺址碑”,去感受一下這156平方公裏國土收迴的不易。
說起來,那就是一段血淚史。
新中國是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但片馬地區卻是在1961年6月4號才正式迴歸祖國!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帝國主義就覬覦中國滇西豐富的礦產資源,不斷地派兵騷擾、侵占中國領土。
1910年底,英國侵略者派出一支2000人的部隊進攻片馬。
1911年1月4日,英軍占領了我國領土“片馬三寨”,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片馬事件”。
但是我國邊境人民並未就此屈服,勒墨奪扒等人奮起反抗。
英國政府於1926年,被迫承認片馬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但英軍拒不撤兵,仍然強占片馬。
此後,英國還在片馬設立官吏,進行實際管理,但中國政府一直未予承認。
1941年,英國政府趁人之危,在中國對日抗戰陷入困難時期,以關閉滇緬公路為威脅,與中國政府簽訂了邊界換文,將對片馬的占領合法化,但當時具體界限並未勘定。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隊入侵英國的殖民地緬甸,接著又侵占了中國片馬及附近大片地區。
1944年春季,駐怒江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第一縱隊謝晉生部,奉命配合中國遠征軍和滇西駐軍反攻緬甸、騰衝、龍陵之敵。
中國軍隊收複片馬地區後,國民政府在片馬設立“茶裏邊區軍政特派員公署”,對片馬實施管理。
1946年,日本投降後,迴歸緬甸政府的英國軍隊,趁片馬地區的中國守軍立足未穩,武裝偷襲了謝晉生部的“軍政特派員公署”及“片馬區公所”。
第一營營長兼片馬區長吳若龍等軍政官員被殺害,謝部被迫撤出片馬,英軍重新強占片馬。
1948年,緬甸宣布獨立,片馬地區被緬甸實際控製。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北京,與周恩來總理就邊界問題交換了意見。
經過多次談判,雙方達成共識,1960年10月1日,中緬雙方簽訂的緬甸聯邦邊界條約。
1961年6月4日,中緬雙方在片馬舉行了領土交接儀式,交接儀式就在下片馬村舉行。
至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共計計156平方公裏土地,被中國政府收迴,直屬麗江專區管轄,當地原有居民3000多人,全部迴歸祖國,加入中國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
現如今,片馬地區的中緬邊境線上,兩國的村民最近隻隔著一條界河,語言、風俗習慣等別無二致。
因此,兩邊居民會常來常往,不但相互通商,還相互通婚,當地約有五分之一的家庭是跨國婚姻。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國人民經過了幾十年的艱苦抗爭才換來的!
下片馬村,就是虎永剛想到片馬口岸,被傻瓜導航說是到了的地方,所以他輕車熟路,很快就到了那裏。
走進這個被稱為怒江邊境“國門第一村”的下片馬村,虎永剛發現,村子裏的居民全部都是景頗族人。
一棟棟錯落有致、依山而建小洋樓,典雅別致,色彩搭配具有濃烈的景頗族建築特色,房前屋後花開別樣,寬敞的水泥路四通八達,讓人有一種來了就不想走的感覺。
虎永剛把車在村委會前的停車場停好,按照村幹部的指引,兩人一狗,閑庭信步地往那“片馬迴歸交接儀式遺址碑”走去……
據館內的文獻資料介紹:1911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軍,強占我國固有領土片馬鎮後,當地民眾不願意臣服,紛紛揭竿而起!
為了保家衛國,片馬管事勒墨奪扒和帶兵長官褚來四,率領附近的傈僳族、景頗族、彝族、獨龍族、怒族、漢族、白族等各族人民,會同瀘水地區各個土司武裝,與英軍進行多次英勇搏鬥,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
(本文第190章中,所提到的“班洪事件”,和此處的“片馬事件”是同一個年代的事情,都是反映了雲南邊境各族人民,同仇敵愾、不屈不撓地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英勇頑強戰鬥精神!忘了的讀者可以倒迴去再看看。:))
為了紀念片馬人民抗英鬥爭精神,怒江州政府決定修建“片馬抗英紀念館”。
紀念館於1986年動工,曆時三年,1989年正式對外開門納客。
作為雲南省邊境一線,唯一一座抗英勝利紀念館,“片馬抗英紀念館”具有很高的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它不僅是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片馬鎮進行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
紀念館的大院內,有一座身著民族服飾、手持弓箭、腰挎寶刀、眼神堅定地注視前方的人物雕像,這就是當年的片馬管事、被稱為“傈僳族人民英雄”的勒墨多扒。
雕塑的底座上刻有他的生平簡介:
勒墨多扒,生於1889年,卒於1954。年輕的時候,居住在高黎貢山東部的大峽穀裏。
24歲時,他“率領妻妾、兒女和家奴”,遷徙至高黎貢山西側。
經過一番努力,5年之後成為了當地首富,並被登埂土司任命為片馬總管事。
勒墨多扒的英勇事跡,要從1900年開始說起。
那時候的他,還是一個懵懂少年,因為痛恨英國人的入侵,就帶領一幫年輕人,組織了“弓弩隊”與英軍周旋。
他們采用斷水、放毒、火攻、夜襲等戰術,打得英國侵略者魂飛膽喪。
後來,英國政府被迫在1911年4月,照會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古浪、崗房是中國領土。
為此,當時的清政府,授予勒墨多扒五品功牌,並賜朝服和頂戴花翎。
在和“片馬抗英紀念館”相距不遠的一座小山頭上,矗立著高大雄偉的“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的造型很別致,整體為銀白色,看起來就像是弩箭。
箭羽拔地而起,箭頭朝上,直指藍天,就像一支張弓待發的弩箭,象征著團結的怒江各族人民,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紀念碑的頂端,嵌掛三塊盾牌,象征著當年三支抗英的隊伍;
底座的正中,立了一塊漢白玉石碑,石碑的正、反兩麵,分別用漢文和傈僳文篆刻有碑文。
紀念碑的後麵,有《求是》雜誌原主編王天璽所作的一首七律古韻詩:
“神州自古多衛士,
燦若今夜滿天星。
戰鼓擂響風雲會,
長刀揮動鬼神追。
英名融進怒江水,
忠魂永伴貢山月。
高碑雄踞雲天外,
盡教英虜常淚吟。”
離開之前,虎永剛和寧靜兩人,恭恭敬敬地對著紀念碑鞠了三個躬,以表達對先烈們的崇敬之情!
寧靜覺得,這幾個地方轉下來,也差不多了,片馬鎮也沒有其他什麽地方好玩的了。
虎永剛認為還有個地方值得去看一看,那就是“片馬領土迴歸交接儀式遺址碑”,去感受一下這156平方公裏國土收迴的不易。
說起來,那就是一段血淚史。
新中國是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但片馬地區卻是在1961年6月4號才正式迴歸祖國!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帝國主義就覬覦中國滇西豐富的礦產資源,不斷地派兵騷擾、侵占中國領土。
1910年底,英國侵略者派出一支2000人的部隊進攻片馬。
1911年1月4日,英軍占領了我國領土“片馬三寨”,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片馬事件”。
但是我國邊境人民並未就此屈服,勒墨奪扒等人奮起反抗。
英國政府於1926年,被迫承認片馬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但英軍拒不撤兵,仍然強占片馬。
此後,英國還在片馬設立官吏,進行實際管理,但中國政府一直未予承認。
1941年,英國政府趁人之危,在中國對日抗戰陷入困難時期,以關閉滇緬公路為威脅,與中國政府簽訂了邊界換文,將對片馬的占領合法化,但當時具體界限並未勘定。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隊入侵英國的殖民地緬甸,接著又侵占了中國片馬及附近大片地區。
1944年春季,駐怒江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第一縱隊謝晉生部,奉命配合中國遠征軍和滇西駐軍反攻緬甸、騰衝、龍陵之敵。
中國軍隊收複片馬地區後,國民政府在片馬設立“茶裏邊區軍政特派員公署”,對片馬實施管理。
1946年,日本投降後,迴歸緬甸政府的英國軍隊,趁片馬地區的中國守軍立足未穩,武裝偷襲了謝晉生部的“軍政特派員公署”及“片馬區公所”。
第一營營長兼片馬區長吳若龍等軍政官員被殺害,謝部被迫撤出片馬,英軍重新強占片馬。
1948年,緬甸宣布獨立,片馬地區被緬甸實際控製。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北京,與周恩來總理就邊界問題交換了意見。
經過多次談判,雙方達成共識,1960年10月1日,中緬雙方簽訂的緬甸聯邦邊界條約。
1961年6月4日,中緬雙方在片馬舉行了領土交接儀式,交接儀式就在下片馬村舉行。
至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共計計156平方公裏土地,被中國政府收迴,直屬麗江專區管轄,當地原有居民3000多人,全部迴歸祖國,加入中國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
現如今,片馬地區的中緬邊境線上,兩國的村民最近隻隔著一條界河,語言、風俗習慣等別無二致。
因此,兩邊居民會常來常往,不但相互通商,還相互通婚,當地約有五分之一的家庭是跨國婚姻。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國人民經過了幾十年的艱苦抗爭才換來的!
下片馬村,就是虎永剛想到片馬口岸,被傻瓜導航說是到了的地方,所以他輕車熟路,很快就到了那裏。
走進這個被稱為怒江邊境“國門第一村”的下片馬村,虎永剛發現,村子裏的居民全部都是景頗族人。
一棟棟錯落有致、依山而建小洋樓,典雅別致,色彩搭配具有濃烈的景頗族建築特色,房前屋後花開別樣,寬敞的水泥路四通八達,讓人有一種來了就不想走的感覺。
虎永剛把車在村委會前的停車場停好,按照村幹部的指引,兩人一狗,閑庭信步地往那“片馬迴歸交接儀式遺址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