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虎永剛和往常一樣,六點鍾準時起床。洗漱完畢,牽上嘀嘀剛要走,寧靜也起來了,說是早上空氣清新,要一起去遛狗。
於是,兩人一狗迎著晨曦,沿著和順小河,一路往西邊走去。
昨天他們逛了古鎮的東邊一大半,今天上午再到東邊轉轉,也就差不多該離開這裏了。
沿途經過了尹家巷,看到了尹氏宗祠、賈氏宗祠和張氏宗祠,但估計是時間太早,都是關著門的,隻能看看外麵,不能進去參觀。
寧靜說:“就是開了門,我也不進去。又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網上說,位於古鎮張家坡的千手觀音古樹群頗具特色,古樹群由七棵拔地參天的百年古樟樹組成。
兩人沿著火山石板鋪就的張家坡,慢慢往上走。
走沒多遠,就看到有兩棵巨大的古樟站立兩旁,恰似觀音菩薩座下的文殊、普賢兩弟子。
走到石板路的盡頭,又看到五棵古樟呈一直線排列,近觀如綠色華蓋,擎天巨傘,遠望那數不清的樹枝如同手臂般向四周展開,真是很像傳說中的千手觀音。
這五棵古樟與遠處的魁星閣遙遙相望,故又被和順人稱之為“五子登科”。
據說古時候的和順人,遠行之前都是先到財神殿祈福,再到中天寺許願,最後來到這千手觀音古樹群下頂禮膜拜,許下美好的的願望,然懷揣著有朝一日能從村口的捷報橋上衣錦還鄉的夢想,開始了“走夷方”的征程的。
兩人從千手觀音古樹群下到另一邊,有一條曆經數百年滄桑的火山石古驛道,走到古鎮前,就是那“走夷方”成功歸來的和順人迴家的必經之路—“捷報橋”了。
慢行半個小時後,兩人來到了古鎮西南後山腳下的中天寺。
兩人來早了,還沒到開門納客的八點鍾。不過寺門大開,有早起的本地虔誠信徒進寺上香,所以掃地的僧人也沒有阻擋他們進入。
據說這中天寺,是目前和順古鎮唯一保存完好、也是最大的一座寺廟。
它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由鄉人張潮海捐資創建。最先隻蓋了前殿及大門,並捐香火田一份。後來,和順人前赴後繼地捐資擴建,才得以日漸完善。
兩人從山門進入寺院,走馬觀花地參觀了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關聖殿、三皇殿、天門、皇殿馬王殿、財神殿等。
隻覺得整座寺院的構造層層有序,布局合理,建造技藝精湛,四梁八柱的都是選用了上好木材,風格迥異。
尤其是皇殿內的八扇門屏,做工特別精細,浮雕圖案非常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走出了中天寺,寧靜說:“老公,我覺得有點餓了,先去找地方吃了早飯再逛,好不好?”
虎永剛馬上說:“好!我們現在就去!”
兩人又花了十多分鍾,走到了和順古鎮中心位置的百年老街—“菜街”。
幾百年過去,這裏依舊是和順人的購物中心,人們日常購買生活用品的地方。
此時的老街,路邊兩側擺滿了鄉民自家種的蔬菜瓜果、山上取來的野物山珍等,行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早餐鋪子、攤點也是一家挨著一家,什麽稀豆粉、餌絲、燒肉米線、各種粑粑等等,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不知何去何從。
讓虎永剛和寧靜驚奇的是,這裏的油條居然也可以烤著吃。
不過,他們早就商量好了,今天早上就是奔著“和順頭腦”而來的,對那些美食全都視而不見。
和順頭腦,別看它隻是和順地區的一種著名小吃,卻大有說法。
據說,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當時有個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根據民間流傳的配方,再融合中醫原理,親自配製了營養價值高、滋陰壯陽的藥膳食品“八珍湯”,也就是現在的“頭腦”。
以前的和順人,隻有在過年過節、喜慶日子才做這“頭腦”吃,意味著“新年吃頭腦,一年長頭腦”。
吃了它,不僅對身體有益,更寓意著新的一年有頭有腦。這雖然是從中原地區流傳過來的小吃,但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融入了和順的獨特風味,成了和順家家會做、人人愛吃的美食。
如今和順地區還有一個民間習俗,每逢農曆的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迴娘家時,丈母娘都會特別做一碗“頭腦”給女婿吃,寓意在新的一年裏,女婿有頭有腦,體體麵麵,聰明智慧,小兩口吉祥如意,日子甜蜜。
過去的和順人,在“走夷方”之前都要吃一碗“頭腦”才出發,寓意著聰明伶俐不走彎路,有頭有腦大發財。
等到這“頭腦”端上桌,虎永剛發現用曬幹的糯米糍粑片、煎好的荷包蛋和和順人自家釀製紅糖甜酒水製成,上麵加上肉絲、蛋絲、豆腐絲等配料,也不知道為何要叫“頭腦”。
不過,吃到嘴裏,倒是甜味中帶點鹹,很合兩人的胃口。
這家鋪子還有一種他們沒吃過的小吃,名叫“糊塌子”,據說這是中原地區的傳統麵食,就是把西葫蘆擦成絲,打入雞蛋和麵拌成麵糊,再加上佐料、輔菜拌勻,然後把平底鍋燒熱,淋少許油,倒入麵糊攤成圓餅,兩麵煎至焦黃,就可以了。
虎永剛買了兩個,和寧靜一人一個,吃完之後,唇齒之間還留有西葫蘆絲的清香味。
“頭腦”吃完,寧靜路過旁邊小店的時候,看人家寫著tv推薦”的牌子,又進去買了一些鬆花糕和玫瑰餅,這才心滿意足地往迴走。
原本兩人的計劃是,吃了早飯就直接迴停車處,出發往下一站走。
走到滇緬抗戰博物館的時候,不知道嘀嘀聞到了什麽味道,拖著寧靜就往裏麵走。
這個博物館就在文昌宮的旁邊,因為聽說裏麵的藏品基本上都被搬到了“滇緬抗戰紀念館”,沒有多大的參觀意義,所以昨天兩人路過的時候,也沒有進去。
此時卻被嘀嘀帶了進來。
兩人跟著它,它卻跑到那個看門大爺旁,傻呆呆地盯著人家手裏陶罐裏正在烤的糯米,口水直流。
寧靜笑道:“原來這個好吃狗,是被人家的香味勾引過來了。”
虎永剛卻對老人家的神操作產生了興趣。因為他發現,那老人把糯米烤香後,又在往陶罐裏放茶葉,不知道是在幹什麽。
看著他一臉好奇的模樣,老人笑道:“我這是在泡‘雷響茶’,想不想來一杯?”
虎永剛忙說:“好啊,好啊,我們聽都沒聽過呢,你能給說說嗎?”
那老人一邊把小陶罐不停地抖動,讓裏麵的糯米和茶葉均勻受熱,一邊娓娓道來:
“我手裏這個小土罐是騰衝特有的陶土和火山灰特質,非常耐高溫。‘雷響茶’就是把糯米和茶葉烤出香味,再倒進加水衝泡就行了。
我剛才已經把糯米烤熱了,現在加了茶葉,再烤一會兒,等茶葉醇香味出來後,把開水倒進去,就會發出‘咕隆隆’像打雷一樣的聲音,所以就叫‘雷響茶’了。”
言語之間,香味四溢。
老人拎起茶壺往陶罐裏倒開水,果然有“咕隆咕隆”如打雷般的聲音響起。
虎永剛正想問,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響聲時,小嘀嘀卻被嚇得撒腿就往裏麵躲。
兩人隻好跟它往博物館裏走,難得一見、又即將到嘴的“雷響茶”也沒喝到。
走到博物館的展廳內,果然和路人說的一樣,裏麵已經沒有多少展品,不過它的鎮館之寶還在。
那是一口青銅大鍾,名為“騰衝司城禁鍾”,因為是由明代的兵部侍郎侯斑牽頭組織鑄造,所以又被稱為“侯斑鍾”。
這口古鍾,體量高大巍峨,鑄工精良結實,用木錘敲擊,音色渾厚深沉,聲波起伏迴蕩,可傳數十裏之遙。
因此原先是懸掛在騰衝古城中心的鍾鼓樓上,作為古代報時、預警的重器。
據介紹,這口古鍾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有過一段傳奇經曆,從那彈痕累累的鍾身上就可以看出來,所言非虛!
那還是在1942年的時候,日本侵略軍攻占騰衝,城內的秀峰山高地被日軍改成陣地,山上的鍾鼓樓被炸毀,這口古鍾因為體型巨大,青銅的鍾壁又牢不可破,就被日軍直接吊走,作為碉堡使用。
日寇在鍾壁下部鑿穿一個大圓孔,作為機槍的射擊口,人就躲在大鍾裏麵往外射擊。
1944年8月,中國遠征軍反攻騰衝城。敵我雙方在城中秀峰山一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據說,因為日軍在這口古鍾做成的碉堡內,有重機槍把守,曾給我方反攻部隊造成嚴重傷亡。
後經我方炮火持續轟擊,躲在古鍾內的守敵被活活震死,古鍾也被我方奪迴。
如今在鍾身上看到的累累彈孔傷痕,就可以想見當時戰鬥的慘烈,而這口古鍾也成為了那次血戰的一個永久記憶與見證!
兩人從博物館出來,很快就迴到車上,驅車離開了和順古鎮……
於是,兩人一狗迎著晨曦,沿著和順小河,一路往西邊走去。
昨天他們逛了古鎮的東邊一大半,今天上午再到東邊轉轉,也就差不多該離開這裏了。
沿途經過了尹家巷,看到了尹氏宗祠、賈氏宗祠和張氏宗祠,但估計是時間太早,都是關著門的,隻能看看外麵,不能進去參觀。
寧靜說:“就是開了門,我也不進去。又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網上說,位於古鎮張家坡的千手觀音古樹群頗具特色,古樹群由七棵拔地參天的百年古樟樹組成。
兩人沿著火山石板鋪就的張家坡,慢慢往上走。
走沒多遠,就看到有兩棵巨大的古樟站立兩旁,恰似觀音菩薩座下的文殊、普賢兩弟子。
走到石板路的盡頭,又看到五棵古樟呈一直線排列,近觀如綠色華蓋,擎天巨傘,遠望那數不清的樹枝如同手臂般向四周展開,真是很像傳說中的千手觀音。
這五棵古樟與遠處的魁星閣遙遙相望,故又被和順人稱之為“五子登科”。
據說古時候的和順人,遠行之前都是先到財神殿祈福,再到中天寺許願,最後來到這千手觀音古樹群下頂禮膜拜,許下美好的的願望,然懷揣著有朝一日能從村口的捷報橋上衣錦還鄉的夢想,開始了“走夷方”的征程的。
兩人從千手觀音古樹群下到另一邊,有一條曆經數百年滄桑的火山石古驛道,走到古鎮前,就是那“走夷方”成功歸來的和順人迴家的必經之路—“捷報橋”了。
慢行半個小時後,兩人來到了古鎮西南後山腳下的中天寺。
兩人來早了,還沒到開門納客的八點鍾。不過寺門大開,有早起的本地虔誠信徒進寺上香,所以掃地的僧人也沒有阻擋他們進入。
據說這中天寺,是目前和順古鎮唯一保存完好、也是最大的一座寺廟。
它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由鄉人張潮海捐資創建。最先隻蓋了前殿及大門,並捐香火田一份。後來,和順人前赴後繼地捐資擴建,才得以日漸完善。
兩人從山門進入寺院,走馬觀花地參觀了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關聖殿、三皇殿、天門、皇殿馬王殿、財神殿等。
隻覺得整座寺院的構造層層有序,布局合理,建造技藝精湛,四梁八柱的都是選用了上好木材,風格迥異。
尤其是皇殿內的八扇門屏,做工特別精細,浮雕圖案非常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走出了中天寺,寧靜說:“老公,我覺得有點餓了,先去找地方吃了早飯再逛,好不好?”
虎永剛馬上說:“好!我們現在就去!”
兩人又花了十多分鍾,走到了和順古鎮中心位置的百年老街—“菜街”。
幾百年過去,這裏依舊是和順人的購物中心,人們日常購買生活用品的地方。
此時的老街,路邊兩側擺滿了鄉民自家種的蔬菜瓜果、山上取來的野物山珍等,行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早餐鋪子、攤點也是一家挨著一家,什麽稀豆粉、餌絲、燒肉米線、各種粑粑等等,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不知何去何從。
讓虎永剛和寧靜驚奇的是,這裏的油條居然也可以烤著吃。
不過,他們早就商量好了,今天早上就是奔著“和順頭腦”而來的,對那些美食全都視而不見。
和順頭腦,別看它隻是和順地區的一種著名小吃,卻大有說法。
據說,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當時有個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根據民間流傳的配方,再融合中醫原理,親自配製了營養價值高、滋陰壯陽的藥膳食品“八珍湯”,也就是現在的“頭腦”。
以前的和順人,隻有在過年過節、喜慶日子才做這“頭腦”吃,意味著“新年吃頭腦,一年長頭腦”。
吃了它,不僅對身體有益,更寓意著新的一年有頭有腦。這雖然是從中原地區流傳過來的小吃,但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融入了和順的獨特風味,成了和順家家會做、人人愛吃的美食。
如今和順地區還有一個民間習俗,每逢農曆的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迴娘家時,丈母娘都會特別做一碗“頭腦”給女婿吃,寓意在新的一年裏,女婿有頭有腦,體體麵麵,聰明智慧,小兩口吉祥如意,日子甜蜜。
過去的和順人,在“走夷方”之前都要吃一碗“頭腦”才出發,寓意著聰明伶俐不走彎路,有頭有腦大發財。
等到這“頭腦”端上桌,虎永剛發現用曬幹的糯米糍粑片、煎好的荷包蛋和和順人自家釀製紅糖甜酒水製成,上麵加上肉絲、蛋絲、豆腐絲等配料,也不知道為何要叫“頭腦”。
不過,吃到嘴裏,倒是甜味中帶點鹹,很合兩人的胃口。
這家鋪子還有一種他們沒吃過的小吃,名叫“糊塌子”,據說這是中原地區的傳統麵食,就是把西葫蘆擦成絲,打入雞蛋和麵拌成麵糊,再加上佐料、輔菜拌勻,然後把平底鍋燒熱,淋少許油,倒入麵糊攤成圓餅,兩麵煎至焦黃,就可以了。
虎永剛買了兩個,和寧靜一人一個,吃完之後,唇齒之間還留有西葫蘆絲的清香味。
“頭腦”吃完,寧靜路過旁邊小店的時候,看人家寫著tv推薦”的牌子,又進去買了一些鬆花糕和玫瑰餅,這才心滿意足地往迴走。
原本兩人的計劃是,吃了早飯就直接迴停車處,出發往下一站走。
走到滇緬抗戰博物館的時候,不知道嘀嘀聞到了什麽味道,拖著寧靜就往裏麵走。
這個博物館就在文昌宮的旁邊,因為聽說裏麵的藏品基本上都被搬到了“滇緬抗戰紀念館”,沒有多大的參觀意義,所以昨天兩人路過的時候,也沒有進去。
此時卻被嘀嘀帶了進來。
兩人跟著它,它卻跑到那個看門大爺旁,傻呆呆地盯著人家手裏陶罐裏正在烤的糯米,口水直流。
寧靜笑道:“原來這個好吃狗,是被人家的香味勾引過來了。”
虎永剛卻對老人家的神操作產生了興趣。因為他發現,那老人把糯米烤香後,又在往陶罐裏放茶葉,不知道是在幹什麽。
看著他一臉好奇的模樣,老人笑道:“我這是在泡‘雷響茶’,想不想來一杯?”
虎永剛忙說:“好啊,好啊,我們聽都沒聽過呢,你能給說說嗎?”
那老人一邊把小陶罐不停地抖動,讓裏麵的糯米和茶葉均勻受熱,一邊娓娓道來:
“我手裏這個小土罐是騰衝特有的陶土和火山灰特質,非常耐高溫。‘雷響茶’就是把糯米和茶葉烤出香味,再倒進加水衝泡就行了。
我剛才已經把糯米烤熱了,現在加了茶葉,再烤一會兒,等茶葉醇香味出來後,把開水倒進去,就會發出‘咕隆隆’像打雷一樣的聲音,所以就叫‘雷響茶’了。”
言語之間,香味四溢。
老人拎起茶壺往陶罐裏倒開水,果然有“咕隆咕隆”如打雷般的聲音響起。
虎永剛正想問,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響聲時,小嘀嘀卻被嚇得撒腿就往裏麵躲。
兩人隻好跟它往博物館裏走,難得一見、又即將到嘴的“雷響茶”也沒喝到。
走到博物館的展廳內,果然和路人說的一樣,裏麵已經沒有多少展品,不過它的鎮館之寶還在。
那是一口青銅大鍾,名為“騰衝司城禁鍾”,因為是由明代的兵部侍郎侯斑牽頭組織鑄造,所以又被稱為“侯斑鍾”。
這口古鍾,體量高大巍峨,鑄工精良結實,用木錘敲擊,音色渾厚深沉,聲波起伏迴蕩,可傳數十裏之遙。
因此原先是懸掛在騰衝古城中心的鍾鼓樓上,作為古代報時、預警的重器。
據介紹,這口古鍾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有過一段傳奇經曆,從那彈痕累累的鍾身上就可以看出來,所言非虛!
那還是在1942年的時候,日本侵略軍攻占騰衝,城內的秀峰山高地被日軍改成陣地,山上的鍾鼓樓被炸毀,這口古鍾因為體型巨大,青銅的鍾壁又牢不可破,就被日軍直接吊走,作為碉堡使用。
日寇在鍾壁下部鑿穿一個大圓孔,作為機槍的射擊口,人就躲在大鍾裏麵往外射擊。
1944年8月,中國遠征軍反攻騰衝城。敵我雙方在城中秀峰山一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據說,因為日軍在這口古鍾做成的碉堡內,有重機槍把守,曾給我方反攻部隊造成嚴重傷亡。
後經我方炮火持續轟擊,躲在古鍾內的守敵被活活震死,古鍾也被我方奪迴。
如今在鍾身上看到的累累彈孔傷痕,就可以想見當時戰鬥的慘烈,而這口古鍾也成為了那次血戰的一個永久記憶與見證!
兩人從博物館出來,很快就迴到車上,驅車離開了和順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