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過一點,虎永剛一行到達了察布查爾縣城。
既然這是個錫伯族的自治縣,那第一站就去錫伯民俗風情園吧。
錫伯民俗風情園,位於察布查爾縣城西部5公裏的孫紮齊牛錄鄉,313省道旁邊,為遊客可以呈現的是“世界惟一,惟我獨有”的錫伯民俗風格的獨特魅力。
錫伯民俗風情園的大門和圍牆是仿古城牆建造的,上麵有錫伯族獵手射箭和錫伯族人跳舞的浮雕圖案。
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錫伯族人崇敬的英雄——圖伯特的全身雕像。
大門兩側是西遷介紹圖。和開挖察布查爾大渠的浮雕。
【圖伯特(1755年-1823年),乳名圖克善(錫伯語,“牛犢”的意思),盛京(現在的沈陽市)北郊達子營人。
圖伯特早年隨父輩西遷伊犁戍邊,18歲應試披甲,後升遷為錫伯營總管。
為解決糧食的緊缺問題,圖伯特率400名兵丁與閑散,於1802年10月,開始劈山鑿渠,引伊犁河水灌溉,開荒造田。
曆7年苦戰,至1808年,終於挖出了伊犁地區曆史上第一條人工大渠,當時稱“錫伯渠”,後名為“察布查爾大渠”。】
圖伯特雕像的一側是造型突出的錫伯族風格建築,宏偉壯觀,氣勢震撼人心。
這些傳統的土木結構房屋,有高大厚重的圍牆,圍牆有烽火台的垛口。
垛口插著八旗,分別為:正白、正黃、正蘭、正紅、鑲白、鑲黃、鑲藍、鑲紅,旗子在風中飄舞,唿唿有生氣。
雕塑的另一側,是錫伯文化博物館,將錫伯族西遷史、屯墾戍邊史和民族史三史合一,以錫伯族西遷屯墾戍邊和民族生存發展為主要內容,收集了大量錫伯族人自西遷伊犁以來的傳統用具、書籍和曆史文獻等。
館內陳列著,錫伯族的發源地——嘎仙洞模擬實物、西遷路線圖、卡倫圖以及錫伯族和漢文化融合的淵源、錫伯族民居、婚俗。
錫伯族在其240多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完整的語言和文字(在老家東北已失傳),並且將錫伯族民間傳統音樂、舞蹈、戲曲、樂器、服裝服飾、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延續傳承。
虎永剛對各個少數民族的婚俗都很感興趣,所以特別關注了一下錫伯族的婚俗。
錫伯族的婚姻是采取一夫一妻製,但隻限於同族內通婚,而且本姓禁止通婚。
古時候,錫伯族的聯姻方式有:小時候指腹為婚,到了成婚年齡才予以成婚的,叫“蛋婚”;
聯婚後,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後成婚,叫“小姐婚”;
沒有子嗣,招養老女婿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其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稱之為“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
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準備。結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丈母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禮物(平時不登門,女子必須迴避,女方家收禮後送給女婿一雙布鞋或其他物品)。
錫伯族婚姻一般分4個階段完成,即說親、定親、認親、迎親。
錫伯族的婚禮儀式繁瑣,一般在秋後舉行,因為錫伯族有句俗話說:“春天的清風和煦,秋末的婚禮熱鬧。”
錫伯族的婚禮十分隆重,以熱鬧著稱,一般親戚朋友和街坊近鄰都要盡力相助。
婚禮進行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之一是聘請“奧得爾阿姆”(簡稱奧父)和奧得爾額妮(奧母)。
【“奧父”、“奧母”,意思是迎親老人】
男方要在新郎的長輩中,選擇與女方父母相同、年齡差不多(講究的還要屬相相同)、有一定聲望、善於辭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為娶親隊伍的全權代表,協調解決迎親過程中的各項事宜。
此外還要挑選6名“打丁巴”的小夥子和幾名年輕姑娘,組成迎親隊伍。
錫伯族的婚禮前後要進行幾天,主要是女家舉行出嫁儀式,男家舉行成婚大典。
出嫁儀式,是在女家舉辦的以宴客為主的禮儀活動,稱作“阿吉協仁”(小宴日)。
通常在“阿吉協仁”的前一天上午,男家就要把婚禮所需的肉、米、菜、煙、酒等一應禮送到女家。
第二天,女家大宴,四方賓客前來慶賀出嫁之喜,新郎在嶽父的指引下,給長輩、親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
晚上,舉行“打丁巴”活動,這是出嫁儀式的高潮。
第三天,男家舉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協仁”。
為保證大婚進行,娶親的隊伍,要看路途遠近,或清晨或提前出發。
錫伯族也有要彩禮的習俗,新娘的嫁妝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親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過兩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後要坐首席,即表示開宴)。
新娘出門前,要開啟箱籠,向賓客可展示嫁妝。
迎親的隊伍臨行前,嶽父還要將兩個裝滿五穀種子的瓶子送給新郎,以祝將來五穀豐盛,糧食滿倉。
新娘到男方後,先舉行拜天地的儀式,然後進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為其梳頭。
【錫伯族的女子在做姑娘時,隻梳一根辮子,正背中間垂下。做新娘後要將一條辮子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
晚間鬧新房時,鄰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並拿出一根羊骨頭讓新郎新娘去搶。
鬧洞房要到深夜才結束。
離去之前,青年們要將新婚夫婦衣服的扣子解開。
如果新郎新娘害羞,不讓解衣扣,大家便會大聲喊:“這是老人們的囑托!”
鬧洞房者將兩人外衣的扣子都解開後,然後才會離去。
幾人從博物館出來,繼續往前走,就是廟會一條街,這裏出售錫伯族的手工藝品、特色小吃等等。
茶樓,則是這條街上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古色古香的內廳設計頗有新意,集品茶、休閑娛樂、觀景為一體。
在這茶樓裏,虎永剛幾人稍事歇息,來一壺奶茶、嚐一嚐錫伯大餅,再品一品他們的自製酸奶和杏子醬,舒坦至極!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還可以免費欣賞錫伯族風格的歌舞表演。
這茶樓裏的錫伯民間歌舞隊,是由六、七個農村婦女自發組成,不為賺錢,隻為了繼承和發揚錫伯民間歌舞。
沒有表演經驗,她們從察布查爾縣城文工團請來了退休的老演員為她們指導;沒有服裝和資金,也是她們自己想辦法克服。
現在,每當遊人進入茶樓,她們都會熱情地表演具有錫伯族風格的歌舞。
據介紹,當年錫伯族人以騎射著名,是滿清八旗中最為勇猛彪悍的一旗,所以察布查爾縣有“箭鄉”之稱,民俗風情園裏自然少不了射箭內容。
在風情園的民俗娛樂區,有民族運動場地,這裏設有一個射箭廳,既可作為遊客參與射箭表演的場所,也可做為查庫爾、摔跤等比賽及訓練場地。
虎永剛與劉偉民都興致勃勃,上去拉弓搭箭,一試身手。
風情院內最大的建築群為靖遠寺,該寺建於1893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廟中較有影響寺院之一。
靖遠寺規模宏偉壯觀,四周築有高大圍牆,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漢兩種文字的“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
整個寺院對稱成比例布局,殿閣、樓台錯落有致,古樸自然、各盡其妙,組成了一組雄偉壯觀、和諧統一的古建築群。
它是一座中原文化融合於祖國西北邊疆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人民的建築藝術,而且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
既然這是個錫伯族的自治縣,那第一站就去錫伯民俗風情園吧。
錫伯民俗風情園,位於察布查爾縣城西部5公裏的孫紮齊牛錄鄉,313省道旁邊,為遊客可以呈現的是“世界惟一,惟我獨有”的錫伯民俗風格的獨特魅力。
錫伯民俗風情園的大門和圍牆是仿古城牆建造的,上麵有錫伯族獵手射箭和錫伯族人跳舞的浮雕圖案。
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錫伯族人崇敬的英雄——圖伯特的全身雕像。
大門兩側是西遷介紹圖。和開挖察布查爾大渠的浮雕。
【圖伯特(1755年-1823年),乳名圖克善(錫伯語,“牛犢”的意思),盛京(現在的沈陽市)北郊達子營人。
圖伯特早年隨父輩西遷伊犁戍邊,18歲應試披甲,後升遷為錫伯營總管。
為解決糧食的緊缺問題,圖伯特率400名兵丁與閑散,於1802年10月,開始劈山鑿渠,引伊犁河水灌溉,開荒造田。
曆7年苦戰,至1808年,終於挖出了伊犁地區曆史上第一條人工大渠,當時稱“錫伯渠”,後名為“察布查爾大渠”。】
圖伯特雕像的一側是造型突出的錫伯族風格建築,宏偉壯觀,氣勢震撼人心。
這些傳統的土木結構房屋,有高大厚重的圍牆,圍牆有烽火台的垛口。
垛口插著八旗,分別為:正白、正黃、正蘭、正紅、鑲白、鑲黃、鑲藍、鑲紅,旗子在風中飄舞,唿唿有生氣。
雕塑的另一側,是錫伯文化博物館,將錫伯族西遷史、屯墾戍邊史和民族史三史合一,以錫伯族西遷屯墾戍邊和民族生存發展為主要內容,收集了大量錫伯族人自西遷伊犁以來的傳統用具、書籍和曆史文獻等。
館內陳列著,錫伯族的發源地——嘎仙洞模擬實物、西遷路線圖、卡倫圖以及錫伯族和漢文化融合的淵源、錫伯族民居、婚俗。
錫伯族在其240多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完整的語言和文字(在老家東北已失傳),並且將錫伯族民間傳統音樂、舞蹈、戲曲、樂器、服裝服飾、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延續傳承。
虎永剛對各個少數民族的婚俗都很感興趣,所以特別關注了一下錫伯族的婚俗。
錫伯族的婚姻是采取一夫一妻製,但隻限於同族內通婚,而且本姓禁止通婚。
古時候,錫伯族的聯姻方式有:小時候指腹為婚,到了成婚年齡才予以成婚的,叫“蛋婚”;
聯婚後,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後成婚,叫“小姐婚”;
沒有子嗣,招養老女婿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其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稱之為“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
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準備。結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丈母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禮物(平時不登門,女子必須迴避,女方家收禮後送給女婿一雙布鞋或其他物品)。
錫伯族婚姻一般分4個階段完成,即說親、定親、認親、迎親。
錫伯族的婚禮儀式繁瑣,一般在秋後舉行,因為錫伯族有句俗話說:“春天的清風和煦,秋末的婚禮熱鬧。”
錫伯族的婚禮十分隆重,以熱鬧著稱,一般親戚朋友和街坊近鄰都要盡力相助。
婚禮進行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之一是聘請“奧得爾阿姆”(簡稱奧父)和奧得爾額妮(奧母)。
【“奧父”、“奧母”,意思是迎親老人】
男方要在新郎的長輩中,選擇與女方父母相同、年齡差不多(講究的還要屬相相同)、有一定聲望、善於辭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為娶親隊伍的全權代表,協調解決迎親過程中的各項事宜。
此外還要挑選6名“打丁巴”的小夥子和幾名年輕姑娘,組成迎親隊伍。
錫伯族的婚禮前後要進行幾天,主要是女家舉行出嫁儀式,男家舉行成婚大典。
出嫁儀式,是在女家舉辦的以宴客為主的禮儀活動,稱作“阿吉協仁”(小宴日)。
通常在“阿吉協仁”的前一天上午,男家就要把婚禮所需的肉、米、菜、煙、酒等一應禮送到女家。
第二天,女家大宴,四方賓客前來慶賀出嫁之喜,新郎在嶽父的指引下,給長輩、親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
晚上,舉行“打丁巴”活動,這是出嫁儀式的高潮。
第三天,男家舉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協仁”。
為保證大婚進行,娶親的隊伍,要看路途遠近,或清晨或提前出發。
錫伯族也有要彩禮的習俗,新娘的嫁妝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親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過兩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後要坐首席,即表示開宴)。
新娘出門前,要開啟箱籠,向賓客可展示嫁妝。
迎親的隊伍臨行前,嶽父還要將兩個裝滿五穀種子的瓶子送給新郎,以祝將來五穀豐盛,糧食滿倉。
新娘到男方後,先舉行拜天地的儀式,然後進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為其梳頭。
【錫伯族的女子在做姑娘時,隻梳一根辮子,正背中間垂下。做新娘後要將一條辮子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
晚間鬧新房時,鄰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並拿出一根羊骨頭讓新郎新娘去搶。
鬧洞房要到深夜才結束。
離去之前,青年們要將新婚夫婦衣服的扣子解開。
如果新郎新娘害羞,不讓解衣扣,大家便會大聲喊:“這是老人們的囑托!”
鬧洞房者將兩人外衣的扣子都解開後,然後才會離去。
幾人從博物館出來,繼續往前走,就是廟會一條街,這裏出售錫伯族的手工藝品、特色小吃等等。
茶樓,則是這條街上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古色古香的內廳設計頗有新意,集品茶、休閑娛樂、觀景為一體。
在這茶樓裏,虎永剛幾人稍事歇息,來一壺奶茶、嚐一嚐錫伯大餅,再品一品他們的自製酸奶和杏子醬,舒坦至極!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還可以免費欣賞錫伯族風格的歌舞表演。
這茶樓裏的錫伯民間歌舞隊,是由六、七個農村婦女自發組成,不為賺錢,隻為了繼承和發揚錫伯民間歌舞。
沒有表演經驗,她們從察布查爾縣城文工團請來了退休的老演員為她們指導;沒有服裝和資金,也是她們自己想辦法克服。
現在,每當遊人進入茶樓,她們都會熱情地表演具有錫伯族風格的歌舞。
據介紹,當年錫伯族人以騎射著名,是滿清八旗中最為勇猛彪悍的一旗,所以察布查爾縣有“箭鄉”之稱,民俗風情園裏自然少不了射箭內容。
在風情園的民俗娛樂區,有民族運動場地,這裏設有一個射箭廳,既可作為遊客參與射箭表演的場所,也可做為查庫爾、摔跤等比賽及訓練場地。
虎永剛與劉偉民都興致勃勃,上去拉弓搭箭,一試身手。
風情院內最大的建築群為靖遠寺,該寺建於1893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廟中較有影響寺院之一。
靖遠寺規模宏偉壯觀,四周築有高大圍牆,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漢兩種文字的“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
整個寺院對稱成比例布局,殿閣、樓台錯落有致,古樸自然、各盡其妙,組成了一組雄偉壯觀、和諧統一的古建築群。
它是一座中原文化融合於祖國西北邊疆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人民的建築藝術,而且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