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永剛和寧靜兩個人帶著小嘀嘀,沿著“y”形道路往左前方走了幾十米,看到了一個“旅遊服務點”的路牌,走下旁邊的台階,乃村山下佛塔的真麵目就出現在了眼前。
讓人無法想象的是,佛塔前麵的巨大草地,居然是在山頂上!
更讓兩人感到驚喜的是,居然看到一群身著豔麗服裝的當地婦女,正圍著圈坐在草地上的當地小孩載歌載舞。
色彩繽紛的民族服裝,在對麵白雪皚皚的雪山映襯之下,煞是好看,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眼球。
虎永剛和寧靜被這歡樂的氣氛所感染,和那些遊客們都加入了其中。
他們也有樣學樣地圍起了圈,步履笨拙地學著那些婦女的舞姿,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起舞來。
就連小嘀嘀也在一旁興奮地跑來跑去,時不時地“汪汪汪”叫幾聲,仿佛也是在歌唱,然後又加入到舞蹈隊伍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陽光灑在大地上,微風輕拂著人們的臉龐,這場突如其來的歌舞派對,讓每個人的心情都變得格外愉悅。
在歡聲笑語中,雪山草地的氛圍裏,虎永剛和寧靜度過了歡樂的半小時,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乃村,繼續踏上了他們的旅程。
(此時他們還不知道,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爾大地震中,乃村全部被毀!)
中午時分,兩人迴到了吉隆鎮上,仍然到那家尼泊爾餐廳吃了午飯,然後驅車北上。
經過棍打路段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來的時候沒有注意,道路的左側竟然就是國境線的鐵絲網,對麵尼泊爾的村莊看得一清二楚。
往前走不多遠,路邊陡峭的山壁上刻了幾個藏文大字。
虎永剛兩人都不認識,這自不必說,但他們的運氣好啊,旁邊正好有路過的日喀則電視台的記者在拍照。
他們介紹說,那幾個最大的藏文字,翻譯成中文就是右上邊的“招提壁壘”,說明這裏曾經是清軍抵禦外敵廓爾喀的古戰場,而這四個字相傳就是福康安為了紀念大獲全勝而親筆題寫的。
虎永剛兩人這才注意到,上麵還有漢字,隻是沒有像藏文那樣描紅,所以不容易被發現。
車子快到吉隆縣城——宗嘎鎮的時候,路邊出現了一個寫著“貢塘王城遺址”的路牌,人不下車,就可以從車窗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個白塔和一些殘破不堪的建築。
虎永剛正要問寧靜,想不想上去看看時,就聽她說道:“這裏不高,上去看看吧。”
兩人剛上去沒幾分鍾,剛剛路邊遇到的記者一群人,也跟了上來。
兩人相視一笑,心中暗喜:正愁沒人給解說呢。
果然,那記者一邊走一邊給他的同行者解說起來:
這貢塘王城大約是在公元11世紀前後建立的,據說它的主人是顯赫一時的吐蕃王室的後裔,和現在位於西藏西部阿裏的古格王國也有著密切的聯係。
據文獻資料記載,公元869年,吐蕃王國發生了“臣民反上”的暴動。
吐蕃王室內部,由於爭奪王位繼承權也發生了長期的戰爭,最終導致吐蕃王國走向了崩潰。
風雨飄搖之中,吐蕃末代讚普朗達瑪之子維頌的後裔“吉德尼瑪袞”不得不逃往西部的阿裏。
在藏文史書《漢藏史集》中,吉德尼瑪袞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赤紮西則巴貝。
哥哥遠逃阿裏之時,同父異母的弟弟赤紮西則巴貝也向西逃亡。
史書中記載他占據了阿裏貢塘以下的地方,也被稱為“下部阿裏”,也就是今天的吉隆一帶。
赤紮西則巴貝在此所建立了一個小個小王朝,也就是“貢塘王朝”,後來他的後輩就把王城修在了此處。
貢塘王朝傳承了32代,經曆了數百年的曆史,才慢慢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眼前的貢塘王成遺址基本倒塌,隻留下麵積稍大的4段,其它都很零散。
在它的西南,有遺留下的角樓;南麵西段,東段及角一樓,東麵遺留下來的夯土城牆,牆上當年和尼泊爾戰爭中留下的累累彈痕清晰可見;
另外,古城的四麵都築有角樓,在城的中段還遺留有碉堡的痕跡。
雖然貢塘王城的建築基本隻剩殘垣斷壁,但是在當地老百姓中,有許多有關這座古城堡的傳說:
其中有這樣一種說法:貢塘王城當年內城中的四角,分別有一座神殿,它們分別叫次巴擺浪木加擺、堅熱斯擺、甲央擺(擺:當地藏語方言中的意思為神殿)。
貢塘王的宮殿建在內城偏東之地,它是一座三層高的樓閣,與城內位於西南的曲德寺可以兩相遙望。
當曲德寺舉行宗教活動時,貢塘王和曲德寺的高僧可以在各自的殿堂之上,從東西兩麵觀看寺院的眾僧跳神。
由此可見其當年的輝煌。
而現在這座長期被冷落在曆史角落中的貢塘王城,由於這裏位置偏僻,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不過,古城雖破,在它原來的中心位置,還保留了兩座寺廟,至今依然香火旺盛。
一座叫做曲德寺,亦稱“曲丹倫布習寺”、“沃日仲覺?甘丹培覺林寺”。
據說開始時,該寺是信奉寧瑪派,在17世紀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時期改信奉格魯派。
它屬於拉薩色拉寺吉紮倉管轄,堪布每屆任期三年,由色拉寺吉紮倉委派,沿襲至1959年民主改革前。
曲德寺平麵布局呈東西向縱長方形,建築麵積1800平方米(長60米,寬30米)。由前庭、門廊、主殿、塔殿及一係列附屬建築組成。
它的前庭為露天庭壩,麵積約有200多平方米,坐西朝東;
它的門廊位於前庭西部,共有6根柱子,其中方柱4根,直徑約為40厘米;圓柱2根,直徑約為20厘米。
門廊東側為寺院大門,寬有2米多。廊內西壁繪有四大天王像,門楣上方繪有宗喀巴師徒三尊,南、北兩壁各有宗喀巴師徒三尊,南、北兩壁各繪有佛教“八珍寶”及福壽圖案等;
主殿的門朝東,平麵略呈方形,麵積很大,約有500平方米,有八棱方柱22根,進深7間麵闊7間。
內部的柱、梁及椽頭上都雕刻有如意雲頭、蓮瓣、卷草紋等裝飾圖案,在木構件上雕刻有鳥、獅、鹿等動物圖案。
殿內南壁原來有木端刻的幹佛像,西壁北端置有創寺人—拉喇嘛?強曲沃,及寺中堪布芒布?卡敦活佛的肉身(據說在清乾隆年間廓爾喀入侵攻入寺廟時遭到毀壞,
西壁南端還置有寺主的寶座及釋迦牟尼、班丹拉姆等鍍金神佛像數尊;
壁上置有木經櫥,珍藏有《甘珠爾》、《丹珠爾》各一套。
據說殿內四壁,原來都遍布壁畫,現在隻能看到一些痕跡。
其中東壁南端,左起為該寺護法神—劄西貢布,身體為黑色,麵部三隻眼,左手執旗,右手執鉤索,騎白蹄黑馬,腰掛箭袋、大刀,其下方為狗、狼等動物;
中部為三世佛像,主佛結跏趺坐於蓮台,內著僧隻支,外披黃色袈裟,其間繪有眾弟子小像,或乘羊車或頂華蓋執勝幢,姿態各異……
讓人無法想象的是,佛塔前麵的巨大草地,居然是在山頂上!
更讓兩人感到驚喜的是,居然看到一群身著豔麗服裝的當地婦女,正圍著圈坐在草地上的當地小孩載歌載舞。
色彩繽紛的民族服裝,在對麵白雪皚皚的雪山映襯之下,煞是好看,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眼球。
虎永剛和寧靜被這歡樂的氣氛所感染,和那些遊客們都加入了其中。
他們也有樣學樣地圍起了圈,步履笨拙地學著那些婦女的舞姿,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起舞來。
就連小嘀嘀也在一旁興奮地跑來跑去,時不時地“汪汪汪”叫幾聲,仿佛也是在歌唱,然後又加入到舞蹈隊伍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陽光灑在大地上,微風輕拂著人們的臉龐,這場突如其來的歌舞派對,讓每個人的心情都變得格外愉悅。
在歡聲笑語中,雪山草地的氛圍裏,虎永剛和寧靜度過了歡樂的半小時,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乃村,繼續踏上了他們的旅程。
(此時他們還不知道,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爾大地震中,乃村全部被毀!)
中午時分,兩人迴到了吉隆鎮上,仍然到那家尼泊爾餐廳吃了午飯,然後驅車北上。
經過棍打路段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來的時候沒有注意,道路的左側竟然就是國境線的鐵絲網,對麵尼泊爾的村莊看得一清二楚。
往前走不多遠,路邊陡峭的山壁上刻了幾個藏文大字。
虎永剛兩人都不認識,這自不必說,但他們的運氣好啊,旁邊正好有路過的日喀則電視台的記者在拍照。
他們介紹說,那幾個最大的藏文字,翻譯成中文就是右上邊的“招提壁壘”,說明這裏曾經是清軍抵禦外敵廓爾喀的古戰場,而這四個字相傳就是福康安為了紀念大獲全勝而親筆題寫的。
虎永剛兩人這才注意到,上麵還有漢字,隻是沒有像藏文那樣描紅,所以不容易被發現。
車子快到吉隆縣城——宗嘎鎮的時候,路邊出現了一個寫著“貢塘王城遺址”的路牌,人不下車,就可以從車窗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個白塔和一些殘破不堪的建築。
虎永剛正要問寧靜,想不想上去看看時,就聽她說道:“這裏不高,上去看看吧。”
兩人剛上去沒幾分鍾,剛剛路邊遇到的記者一群人,也跟了上來。
兩人相視一笑,心中暗喜:正愁沒人給解說呢。
果然,那記者一邊走一邊給他的同行者解說起來:
這貢塘王城大約是在公元11世紀前後建立的,據說它的主人是顯赫一時的吐蕃王室的後裔,和現在位於西藏西部阿裏的古格王國也有著密切的聯係。
據文獻資料記載,公元869年,吐蕃王國發生了“臣民反上”的暴動。
吐蕃王室內部,由於爭奪王位繼承權也發生了長期的戰爭,最終導致吐蕃王國走向了崩潰。
風雨飄搖之中,吐蕃末代讚普朗達瑪之子維頌的後裔“吉德尼瑪袞”不得不逃往西部的阿裏。
在藏文史書《漢藏史集》中,吉德尼瑪袞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赤紮西則巴貝。
哥哥遠逃阿裏之時,同父異母的弟弟赤紮西則巴貝也向西逃亡。
史書中記載他占據了阿裏貢塘以下的地方,也被稱為“下部阿裏”,也就是今天的吉隆一帶。
赤紮西則巴貝在此所建立了一個小個小王朝,也就是“貢塘王朝”,後來他的後輩就把王城修在了此處。
貢塘王朝傳承了32代,經曆了數百年的曆史,才慢慢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眼前的貢塘王成遺址基本倒塌,隻留下麵積稍大的4段,其它都很零散。
在它的西南,有遺留下的角樓;南麵西段,東段及角一樓,東麵遺留下來的夯土城牆,牆上當年和尼泊爾戰爭中留下的累累彈痕清晰可見;
另外,古城的四麵都築有角樓,在城的中段還遺留有碉堡的痕跡。
雖然貢塘王城的建築基本隻剩殘垣斷壁,但是在當地老百姓中,有許多有關這座古城堡的傳說:
其中有這樣一種說法:貢塘王城當年內城中的四角,分別有一座神殿,它們分別叫次巴擺浪木加擺、堅熱斯擺、甲央擺(擺:當地藏語方言中的意思為神殿)。
貢塘王的宮殿建在內城偏東之地,它是一座三層高的樓閣,與城內位於西南的曲德寺可以兩相遙望。
當曲德寺舉行宗教活動時,貢塘王和曲德寺的高僧可以在各自的殿堂之上,從東西兩麵觀看寺院的眾僧跳神。
由此可見其當年的輝煌。
而現在這座長期被冷落在曆史角落中的貢塘王城,由於這裏位置偏僻,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不過,古城雖破,在它原來的中心位置,還保留了兩座寺廟,至今依然香火旺盛。
一座叫做曲德寺,亦稱“曲丹倫布習寺”、“沃日仲覺?甘丹培覺林寺”。
據說開始時,該寺是信奉寧瑪派,在17世紀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時期改信奉格魯派。
它屬於拉薩色拉寺吉紮倉管轄,堪布每屆任期三年,由色拉寺吉紮倉委派,沿襲至1959年民主改革前。
曲德寺平麵布局呈東西向縱長方形,建築麵積1800平方米(長60米,寬30米)。由前庭、門廊、主殿、塔殿及一係列附屬建築組成。
它的前庭為露天庭壩,麵積約有200多平方米,坐西朝東;
它的門廊位於前庭西部,共有6根柱子,其中方柱4根,直徑約為40厘米;圓柱2根,直徑約為20厘米。
門廊東側為寺院大門,寬有2米多。廊內西壁繪有四大天王像,門楣上方繪有宗喀巴師徒三尊,南、北兩壁各有宗喀巴師徒三尊,南、北兩壁各繪有佛教“八珍寶”及福壽圖案等;
主殿的門朝東,平麵略呈方形,麵積很大,約有500平方米,有八棱方柱22根,進深7間麵闊7間。
內部的柱、梁及椽頭上都雕刻有如意雲頭、蓮瓣、卷草紋等裝飾圖案,在木構件上雕刻有鳥、獅、鹿等動物圖案。
殿內南壁原來有木端刻的幹佛像,西壁北端置有創寺人—拉喇嘛?強曲沃,及寺中堪布芒布?卡敦活佛的肉身(據說在清乾隆年間廓爾喀入侵攻入寺廟時遭到毀壞,
西壁南端還置有寺主的寶座及釋迦牟尼、班丹拉姆等鍍金神佛像數尊;
壁上置有木經櫥,珍藏有《甘珠爾》、《丹珠爾》各一套。
據說殿內四壁,原來都遍布壁畫,現在隻能看到一些痕跡。
其中東壁南端,左起為該寺護法神—劄西貢布,身體為黑色,麵部三隻眼,左手執旗,右手執鉤索,騎白蹄黑馬,腰掛箭袋、大刀,其下方為狗、狼等動物;
中部為三世佛像,主佛結跏趺坐於蓮台,內著僧隻支,外披黃色袈裟,其間繪有眾弟子小像,或乘羊車或頂華蓋執勝幢,姿態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