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帶了半輩子兵,自然知道想要整理軍心,基本上隻有兩種辦法。
要麽給好處。
要麽打勝仗。
給好處的話也先沒有選擇,不是他不想給,而是他給不起,跟隨他南下的足足有三十萬大軍,想要收買三十萬大軍,對於也先來說是絕對承受不起的,士卒要給吧,假設每人發一頭牛,那就是三十萬頭牛,一個大部落中所有的牛就全部沒了,而且一頭牛對於蒙古人來說不算什麽,誰家裏沒有個十頭八頭牛的,但是如果每個人送十頭牛,那就是三百萬頭牛,不說也先有沒有這麽多,便是瓦剌也未必有這麽多頭牛啊!
況且這還是士卒的,低級將領也得給吧,能和他們一樣嗎?各個部落的酋長呢?以他們的眼光,百八十頭牛肯定是看不上的。
也先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想要給出足夠的好處收買人心,也先至少要先準備出五百萬頭牛,這完全就是在開玩笑了,草原上也就是五六百萬頭牛而已。
所以,也先隻剩下一個選擇——打勝仗。
不僅是打勝仗,還得讓麾下的士卒們有機會親手劫掠,發泄心中的不滿。
那麽,也先可選的目標也就少上許多了。
大同城肯定符合條件,城池夠大,城內可以劫掠的好東西夠多,還有代王府那種地方,足夠三十萬人劫掠一番了。
但問題是,大同他們打不下來啊,士卒們反對的就是繼續攻打大同,也先如果選擇這個目標,麾下勇士們沒準敢直接反抗砍了他。
大同背後還有一係列城池,朔州、寧化、忻州,但是也先不敢,如果他敢南下的話,郭登分分鍾便可以斷了他的後路。
宣府?那地方和大同相比,堅固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兵力更是雄厚,還隨時可以得到大明京師的支援。
西進榆林?這個方向倒是可以,不過榆林鎮太小了,不夠三十萬大軍發泄的。
思前想後,也先終於想出了一個地方——陽高縣。
首先,陽高縣並不是什麽大城,比較好攻打。
其次,陽高縣並沒有多少兵力,防守力量薄弱。
最關鍵的是,陽高縣的防禦並不是那麽嚴謹,不然也不會發現不了伯都王的五萬大軍,讓他可以成功伏擊宣府過來的援軍。
自己自從南下大同以來,除了伏擊宣府的伯都王之外,沒有再向陽高縣派出任何一點兵力,甚至伯都王的五萬大軍都沒有攻打陽高縣的意思,隻是簡單打掃了一下戰場便撤離了,對於陽高縣可謂是秋毫無犯。
那麽,這就意味著,在陽高縣的眼裏,自己對於陽高縣這個小城的完全沒有興趣的,全部精力都被吸引在了大同城這裏,不會分兵去攻打一個小小的陽高縣。
陽高縣的守軍有了這種輕敵的想法,守備肯定高不到哪裏去,甚至自己還有機會突襲城門,直接從城門殺進去呢!
而且攻破陽高縣,一方麵可以讓大明認為自己準備轉攻宣府,那麽大明京師就有可能派出援軍,自己原本的計劃就可以繼續實施了。
另一方麵也可以麻痹大同守軍,說不定他們會放鬆警惕,露出破綻被自己抓住,然後一舉攻破大同城呢。
如果真的能攻破大同城,那自己的選擇可就真的多起來了。
於是,也先立刻發布命令,留下一支軍隊監視大同,剩下的二十多萬人浩浩蕩蕩向著陽高縣的方向開去。
果然不出也先所料,陽高縣和大同城相比,就好像是一扇放在門口的門板一樣,上麵沒有一個釘子,也先的大軍輕輕一用力,陽高縣的城防就被打破了。
憋悶了兩個月的蒙古人直直衝入了城中,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原本獨立在戰火之外的陽高縣幾乎在一夜之間便遭遇了滅頂之災。
事後統計,陽高縣百姓一萬三千餘人被殺,整座城池被焚毀,陽高縣知縣以下所有官員小吏及其家眷全部遇難,隻有三個躲在水井裏的男子有幸逃得生天。
消息傳迴京師,朱祁鈺再一次震驚了。
“你們告訴朕,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情?”
京師,奉天殿內,朱祁鈺對著下麵的一眾人大聲怒吼著:“為什麽陽高縣會被也先攻破?那可是整整一個縣城,一萬多人啊!難道陽高縣的人都是廢物嗎?”
“尤其是陽高縣知縣,明明也先的大軍就在外麵,他居然還不征召人手上城牆抵擋,也不知道堵死城門,眼睜睜地看著也先的大軍擺開陣勢攻城,最後居然還好意思高喊著為國盡忠自焚而死。”
“朕需要他一個文臣為國盡忠嗎?”
“不,朕需要他在陽高縣可以保境安民,讓百姓安居樂業,不需要他在外敵來的時候什麽都不做,然後用自己的一條命搏一個好名聲!”
“你們都說說吧,此事該如何處理?”
眾人看著朱祁鈺漲紅的臉頰,沒人敢出聲。
這麽多年了,他們見到的皇帝從來都是溫文爾雅,即便是在土木堡之變時都可以鎮定自若,哪裏看到皇帝發這麽大的脾氣。
對於這樣的事情,大家誰都沒有處理過啊!畢竟他們入仕的時候最早的都是宣德年間的事情了,那些年宣德皇帝整日裏躲在宮裏玩蛐蛐,後來病死之後就是英宗皇帝繼位,前七年全都是張太後和三楊在管事,後麵是王振把持朝政,他們這些人沒幾個能在京師為官的,直到朱祁鈺登基之後才重用了他們,他們哪見過皇帝暴怒啊!
朱祁鈺見他們沒人接話,立刻沒好氣地道:“怎麽?為什麽都不說話了?往日勸諫朕不是都口若懸河的嗎?怎麽今天一個個都變成了啞巴嗎?”
“於謙,你是政務院首理,你來說吧,此事該如何處理?”
眼下畢竟是也先南下入寇,朱祁鈺還要靠麵前這些人幫忙管理朝政,抵禦外敵,否則他肯定要下一道旨意,命這些家夥閉門思過,然後滿朝文武集體為陽高縣百姓披麻戴孝,最後發動全部力量向蒙古人報仇。
於謙倒是沒有受到朱祁鈺火氣的影響,恭敬答道:“臣以為,此事陛下不必發這麽大火。”
“自我大明建立以來,蒙古人哪次南下不是要攻打一番城池,既然攻打,那就必然有失守的時候。”
“王知縣乃是文弱書生,不通軍務,沒有下令征召兵力防守,這是他的錯,但是此番陽高縣失守,蒙古人也有責任,陛下不該將問題糾結於王知縣一人身上。”
“當下最重要的是,朝廷要盡快出兵,將也先驅逐出去,陛下就不要貪大求全,試圖全殲也先了。”
朱祁鈺頓時目瞪口呆地看過去,他沒想到於謙居然會說出如此冰冷的話,這是沒將一萬多百姓放在眼裏啊,不由得問道:“於謙,你為何會說出這種話?難道那一萬多百姓在你的心裏就如此輕飄飄的嗎?”
於謙卻是恭敬行了一禮,淡淡地道:“陛下誤會了,百姓在臣的心裏自然是有分量的,不過一縣百姓和天下萬民相比,分量還是輕了。”
“臣身為政務院首理,輔佐陛下牧民,心中懷揣的是天下萬民。若是讓也先繼續猖獗,那未來受苦的就不是一縣百姓,而是天下萬民了。”
“陛下今天發了這麽大的火,明顯已經失了心智,臣身為首理,自然要提醒陛下孰輕孰重。”
這也是他這麽多年坐在政務院首理位置上悟到的。
如果他還是奉旨巡撫河南山西的兵部右侍郎,那自然要彈劾王知縣,為這一萬多百姓發聲,但是他現在是政務院首理,就不能隻考慮那一萬多百姓,必須要考慮更多的人。
也先雖然屠了陽高縣,但是以他推測,也先下一步就會想辦法攻打宣府,或者繼續攻打大同,這兩個地方無論哪一個有失,那就不是一萬多百姓的性命被蒙古人屠戮,而有可能是上百萬人的身家性命都有危險了。
朱祁鈺沒有說話。
於謙這麽一提醒,他也清醒了過來。
後世的曆史告訴他,當國家危難之時,無不是犧牲一部分人來換取整個國家的希望。
當年被袁世凱出賣的戊戌六君子不是嗎?他們都是意氣風發的青年俊傑,許多人還通過了科舉,成為了統治階層的一員,但是他們為了華夏的強大甘願赴死,用自己的性命鼓舞了更多的人為國風險。
當年抗倭時期慷慨赴死的川軍難道不是嗎?如果他們不是,那華夏也不會有無川不成軍的俗語了。他們踩著草鞋,拿著簡陋的武器,遠赴中原去麵對強大數倍的倭寇,不也是希望能夠用自己微薄的生命為國家爭取那一絲希望嗎?
還有建國之後的戰士們,誰不知道已經打完仗了,可以安安心心在老家過日子了,但是他們不也還是穿著單薄的衣衫去高麗的冰天雪地裏麵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嗎?如果沒有他們的風險,後世的百姓怎麽可能還有在互聯網上和那些外國人互罵的機會呢?
後世華夏的強大都是一代又一代英烈們甘於風險自己的生命才爭取來的,如今的於謙便是這種想法。
不過朱祁鈺還沒來得及感動,旋即便反應過來,問道:“於首理,你的意思是,是朕的原因才讓陽高縣被也先攻破的了?”
要麽給好處。
要麽打勝仗。
給好處的話也先沒有選擇,不是他不想給,而是他給不起,跟隨他南下的足足有三十萬大軍,想要收買三十萬大軍,對於也先來說是絕對承受不起的,士卒要給吧,假設每人發一頭牛,那就是三十萬頭牛,一個大部落中所有的牛就全部沒了,而且一頭牛對於蒙古人來說不算什麽,誰家裏沒有個十頭八頭牛的,但是如果每個人送十頭牛,那就是三百萬頭牛,不說也先有沒有這麽多,便是瓦剌也未必有這麽多頭牛啊!
況且這還是士卒的,低級將領也得給吧,能和他們一樣嗎?各個部落的酋長呢?以他們的眼光,百八十頭牛肯定是看不上的。
也先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想要給出足夠的好處收買人心,也先至少要先準備出五百萬頭牛,這完全就是在開玩笑了,草原上也就是五六百萬頭牛而已。
所以,也先隻剩下一個選擇——打勝仗。
不僅是打勝仗,還得讓麾下的士卒們有機會親手劫掠,發泄心中的不滿。
那麽,也先可選的目標也就少上許多了。
大同城肯定符合條件,城池夠大,城內可以劫掠的好東西夠多,還有代王府那種地方,足夠三十萬人劫掠一番了。
但問題是,大同他們打不下來啊,士卒們反對的就是繼續攻打大同,也先如果選擇這個目標,麾下勇士們沒準敢直接反抗砍了他。
大同背後還有一係列城池,朔州、寧化、忻州,但是也先不敢,如果他敢南下的話,郭登分分鍾便可以斷了他的後路。
宣府?那地方和大同相比,堅固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兵力更是雄厚,還隨時可以得到大明京師的支援。
西進榆林?這個方向倒是可以,不過榆林鎮太小了,不夠三十萬大軍發泄的。
思前想後,也先終於想出了一個地方——陽高縣。
首先,陽高縣並不是什麽大城,比較好攻打。
其次,陽高縣並沒有多少兵力,防守力量薄弱。
最關鍵的是,陽高縣的防禦並不是那麽嚴謹,不然也不會發現不了伯都王的五萬大軍,讓他可以成功伏擊宣府過來的援軍。
自己自從南下大同以來,除了伏擊宣府的伯都王之外,沒有再向陽高縣派出任何一點兵力,甚至伯都王的五萬大軍都沒有攻打陽高縣的意思,隻是簡單打掃了一下戰場便撤離了,對於陽高縣可謂是秋毫無犯。
那麽,這就意味著,在陽高縣的眼裏,自己對於陽高縣這個小城的完全沒有興趣的,全部精力都被吸引在了大同城這裏,不會分兵去攻打一個小小的陽高縣。
陽高縣的守軍有了這種輕敵的想法,守備肯定高不到哪裏去,甚至自己還有機會突襲城門,直接從城門殺進去呢!
而且攻破陽高縣,一方麵可以讓大明認為自己準備轉攻宣府,那麽大明京師就有可能派出援軍,自己原本的計劃就可以繼續實施了。
另一方麵也可以麻痹大同守軍,說不定他們會放鬆警惕,露出破綻被自己抓住,然後一舉攻破大同城呢。
如果真的能攻破大同城,那自己的選擇可就真的多起來了。
於是,也先立刻發布命令,留下一支軍隊監視大同,剩下的二十多萬人浩浩蕩蕩向著陽高縣的方向開去。
果然不出也先所料,陽高縣和大同城相比,就好像是一扇放在門口的門板一樣,上麵沒有一個釘子,也先的大軍輕輕一用力,陽高縣的城防就被打破了。
憋悶了兩個月的蒙古人直直衝入了城中,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原本獨立在戰火之外的陽高縣幾乎在一夜之間便遭遇了滅頂之災。
事後統計,陽高縣百姓一萬三千餘人被殺,整座城池被焚毀,陽高縣知縣以下所有官員小吏及其家眷全部遇難,隻有三個躲在水井裏的男子有幸逃得生天。
消息傳迴京師,朱祁鈺再一次震驚了。
“你們告訴朕,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情?”
京師,奉天殿內,朱祁鈺對著下麵的一眾人大聲怒吼著:“為什麽陽高縣會被也先攻破?那可是整整一個縣城,一萬多人啊!難道陽高縣的人都是廢物嗎?”
“尤其是陽高縣知縣,明明也先的大軍就在外麵,他居然還不征召人手上城牆抵擋,也不知道堵死城門,眼睜睜地看著也先的大軍擺開陣勢攻城,最後居然還好意思高喊著為國盡忠自焚而死。”
“朕需要他一個文臣為國盡忠嗎?”
“不,朕需要他在陽高縣可以保境安民,讓百姓安居樂業,不需要他在外敵來的時候什麽都不做,然後用自己的一條命搏一個好名聲!”
“你們都說說吧,此事該如何處理?”
眾人看著朱祁鈺漲紅的臉頰,沒人敢出聲。
這麽多年了,他們見到的皇帝從來都是溫文爾雅,即便是在土木堡之變時都可以鎮定自若,哪裏看到皇帝發這麽大的脾氣。
對於這樣的事情,大家誰都沒有處理過啊!畢竟他們入仕的時候最早的都是宣德年間的事情了,那些年宣德皇帝整日裏躲在宮裏玩蛐蛐,後來病死之後就是英宗皇帝繼位,前七年全都是張太後和三楊在管事,後麵是王振把持朝政,他們這些人沒幾個能在京師為官的,直到朱祁鈺登基之後才重用了他們,他們哪見過皇帝暴怒啊!
朱祁鈺見他們沒人接話,立刻沒好氣地道:“怎麽?為什麽都不說話了?往日勸諫朕不是都口若懸河的嗎?怎麽今天一個個都變成了啞巴嗎?”
“於謙,你是政務院首理,你來說吧,此事該如何處理?”
眼下畢竟是也先南下入寇,朱祁鈺還要靠麵前這些人幫忙管理朝政,抵禦外敵,否則他肯定要下一道旨意,命這些家夥閉門思過,然後滿朝文武集體為陽高縣百姓披麻戴孝,最後發動全部力量向蒙古人報仇。
於謙倒是沒有受到朱祁鈺火氣的影響,恭敬答道:“臣以為,此事陛下不必發這麽大火。”
“自我大明建立以來,蒙古人哪次南下不是要攻打一番城池,既然攻打,那就必然有失守的時候。”
“王知縣乃是文弱書生,不通軍務,沒有下令征召兵力防守,這是他的錯,但是此番陽高縣失守,蒙古人也有責任,陛下不該將問題糾結於王知縣一人身上。”
“當下最重要的是,朝廷要盡快出兵,將也先驅逐出去,陛下就不要貪大求全,試圖全殲也先了。”
朱祁鈺頓時目瞪口呆地看過去,他沒想到於謙居然會說出如此冰冷的話,這是沒將一萬多百姓放在眼裏啊,不由得問道:“於謙,你為何會說出這種話?難道那一萬多百姓在你的心裏就如此輕飄飄的嗎?”
於謙卻是恭敬行了一禮,淡淡地道:“陛下誤會了,百姓在臣的心裏自然是有分量的,不過一縣百姓和天下萬民相比,分量還是輕了。”
“臣身為政務院首理,輔佐陛下牧民,心中懷揣的是天下萬民。若是讓也先繼續猖獗,那未來受苦的就不是一縣百姓,而是天下萬民了。”
“陛下今天發了這麽大的火,明顯已經失了心智,臣身為首理,自然要提醒陛下孰輕孰重。”
這也是他這麽多年坐在政務院首理位置上悟到的。
如果他還是奉旨巡撫河南山西的兵部右侍郎,那自然要彈劾王知縣,為這一萬多百姓發聲,但是他現在是政務院首理,就不能隻考慮那一萬多百姓,必須要考慮更多的人。
也先雖然屠了陽高縣,但是以他推測,也先下一步就會想辦法攻打宣府,或者繼續攻打大同,這兩個地方無論哪一個有失,那就不是一萬多百姓的性命被蒙古人屠戮,而有可能是上百萬人的身家性命都有危險了。
朱祁鈺沒有說話。
於謙這麽一提醒,他也清醒了過來。
後世的曆史告訴他,當國家危難之時,無不是犧牲一部分人來換取整個國家的希望。
當年被袁世凱出賣的戊戌六君子不是嗎?他們都是意氣風發的青年俊傑,許多人還通過了科舉,成為了統治階層的一員,但是他們為了華夏的強大甘願赴死,用自己的性命鼓舞了更多的人為國風險。
當年抗倭時期慷慨赴死的川軍難道不是嗎?如果他們不是,那華夏也不會有無川不成軍的俗語了。他們踩著草鞋,拿著簡陋的武器,遠赴中原去麵對強大數倍的倭寇,不也是希望能夠用自己微薄的生命為國家爭取那一絲希望嗎?
還有建國之後的戰士們,誰不知道已經打完仗了,可以安安心心在老家過日子了,但是他們不也還是穿著單薄的衣衫去高麗的冰天雪地裏麵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嗎?如果沒有他們的風險,後世的百姓怎麽可能還有在互聯網上和那些外國人互罵的機會呢?
後世華夏的強大都是一代又一代英烈們甘於風險自己的生命才爭取來的,如今的於謙便是這種想法。
不過朱祁鈺還沒來得及感動,旋即便反應過來,問道:“於首理,你的意思是,是朕的原因才讓陽高縣被也先攻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