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朱祁鈺正式下旨,改內閣為政務院,王直為第一任首理,胡濙高穀等人為副理,文臣們一片歡騰。
天下政務終於再次迴到了文臣的手中,他們又可以完成自己治國天下平的夢想了。
當然,美中不足的也有,三法司這次就不在政務院的管轄範圍之內,而是由皇帝親自管轄,這就意味著自己做起事來還不能像趙宋那樣方便,畢竟趙宋帝王是有史以來最為仁慈的,刑不上大夫嘛。
不過也還好,三法司畢竟也都是文官,同年同鄉一大堆人,怎麽都能拉上點關係關照關照。
王直挺直腰板,站在文官首位,先是參拜朱祁鈺,恭敬接旨,隨即發布了他上任政務院首理的第一道政令——開征商稅。
這也是內閣這段時間和戶部協力商量出來的,按照宋元的稅率標準,結合大明太祖朱元璋製定的稅法,再加上朱祁鈺從旁提供思路,最終製定了一份詳細的稅率表。
在這份稅率表中,基礎稅率仍舊為三十稅一,這是所有貨物都要收取的。
另外,對於大明其他的稅種,王直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將現存的所有稅種合並,形成了三大稅。
其中,塌房稅和門攤稅合二為一,統稱為門攤稅,稅率二十稅一;牙稅、契稅、典鋪酌分統稱為契稅,稅率十稅一;剩下的鈔關稅、門稅、過壩稅、船稅和竹木抽分合並為過稅,稅率為二十稅一。
另外,對於與百姓日常生計不大的金銀器、名貴瓷器、高檔絲綢等奢侈品加征廉政銀子,用來補貼朝廷官員的俸祿和其他開支,而對於直接關係到百姓生計的糧食、麻布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則不再收取其他稅,甚至距離過遠的話,還可以免征過稅,甚至如果有人從江南運送糧食去西北缺糧的地方,戶部還要拿出一部分銀子補貼給商賈,以獎勵他們能夠協助朝廷穩定地方和補充軍糧。
這麽設計,也和朝廷目前現行的戶籍製度有關。
大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將大明百姓分為了民戶、匠戶、軍戶等等。
洪武三年,太常寺少卿陳昧上書朱元璋,請求統計大明百姓的數量,以作祭天之用,恰巧這時大明開國功臣、寧國知府陳灌也是在寧國府做了統計清算,將寧國府境內每一家的人口,房屋,土地,甚至是耕牛的數量一五一十的統計出來,統計完成後經過官府和百姓的確認,頒發文書,一式兩份,官府和百姓各一份,俗稱戶帖。
大明百姓若是想出戶帖所在地,必須要去官府申請,開具文書,謂之路引。
這年頭商賈基本上都是民戶,想要在兩地之間倒賣貨物,就要拿到路引,上麵明確記錄了商賈要去的地方和出行時間,所以,地方上的衙門隻需要在商賈開具路引的時候直接針對性收稅便可。
如此一來,各地商賈若是想販運貨物去其他地方,首先就要去地方上向當地官府報備自己運輸的貨物都有什麽,數量是多少,當地官府依據商賈販運的貨物計算稅金,等商賈繳納之後開具路引,然後經過各地鈔關的時候再由守關的官差清點貨物,計算稅金後進行繳稅,直到貨物販運到目的地位置。
這樣做,一來是可以有效控製商賈的販運貨物和數量,盡快完成稅金的繳納,另一方麵則是可以根據各地匯總上來的繳稅清單進行核對,確保地方上沒有玩忽職守,商賈沒有偷稅漏稅。
當然,這種辦法並不能完全阻止偷稅漏稅的行為,但是至少可以將大明的商稅收上來。
按照金濂和陳循的估計,景泰三年在商稅上,朝廷應該就可以多收入近千萬兩。
有了這筆錢,大明的國庫肯定會寬裕許多,很多迫切需要做但是之前卻因為沒錢而沒有做的事情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朝廷百官雖然對王直征收商稅的政令頗有微詞,但是也還能接受,一是征收商稅並沒有觸及到他們的根本,二是皇帝提前透過風,聰明人早已把手裏的生意全都轉出去了,至少從表麵上來看,這些生意都和他們沒有一文錢關係,大不了今後交一點商稅也就是了,否則為了一點銀子,平白惹怒了皇帝和政務院,那自己的身家都有可能賠進去。
皇帝有時候拿他們沒辦法,王直可不是,他也是文官出身,之前還手握吏部,對於文官玩的那一套可是再熟悉不過了,想要瞞過他的眼睛,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兒。
政務院推行的第二個政令則是,凡年過七十的老臣,都要強製致仕,告老還鄉。
當然,政務院不會說得這麽直接,而是以皇帝仁德,不忍看到老臣再繼續為國操勞,故特旨命老臣們退休,讓他們可以榮歸故裏,頤養天年,享受兒孫滿堂的快樂。
對於這一條政令,絕大多數官員也都是堅決擁護的,畢竟有些老家夥仗著資曆老,占住位置就不挪地方,直接封死了下麵人的晉升空間,官員們早就希望他們能早點滾蛋了,讓出位置來,讓自己也能有為國效力的機會,大家都是文人,誰不想輔佐帝王,打造盛世,名留青史啊,尤其如今的皇帝還是人人傳頌的聖天子,這樣的機會十分難得,誰都不想放過。
現在好了,政務院的這道政令一下,那些年過七十的老臣就不得不離開了,雖然大家心裏都樂開了花,但是仍舊是平靜中略帶傷感地向著某些老臣拱手慶祝,說著來日再會、保重身體之類的廢話。
當然,其中某個胡姓老臣收到的祝福最多。
好在皇帝又補充了一條,凡是致仕還鄉的老臣,看到朝廷施政的謬誤之處,都可以上書朝廷,交由翰林院整理後呈遞給自己,作為監督政務院施政之用。
這一點略微緩和了一下老臣們心中的悲傷。
當然,某個胡姓老臣卻是不以為然。
對於這些政令,朱祁鈺和王直並沒有給其他人諫言的機會,反正絕大多數時候早朝都是走形式而已,等政令宣布完畢,朱祁鈺就直接宣布散朝,然後躲迴了宮中,安靜地等著過年。
景泰二年的最後幾天就這樣平靜地過去了。
時間很快來到大年三十。
因為過年的緣故,興安和王成正在指揮著小宦官們在整個皇宮張燈結彩,到處掛上各式各樣的彩燈,二人也都是換了一身大紅色的常服,整個人看起來都是喜氣洋洋的。
朱祁鈺坐在奉天殿,正在接見錦衣衛指揮使盧忠。
“盧忠,說吧,大過年的你入宮求見,是有何事要說啊?”朱祁鈺笑嗬嗬地問道。
盧忠恭敬道:“陛下,臣收到消息,幾日之前,胡濙胡大人去了高穀高大人的府上,二人對酌了整整兩個時辰。”
朱祁鈺點了點頭,道:“此事朕已經知道了。”
盧忠有些驚疑,但旋即便明白過來,這是東廠的探子打探到的,如今負責東廠的太監舒良是宦官,比自己更方便進宮,估計就是他向皇帝稟告了此事。
不過還有一件事,舒良的東廠肯定打探不到。
盧忠繼續道:“另外,胡府的管家在同一日去了會昌伯府,會昌伯長子孫繼宗接待了他,二人也是談了一個多時辰,然後原本愁眉苦臉的孫繼宗孫大人便親自出麵,笑著將胡府管家送出了府門。”
朱祁鈺立刻就來了興趣。
這事兒奇怪了哈!
胡府管家往大了說是胡濙府上除了胡家人之外最大的,但不管怎麽說,都還是胡府裏的一個仆役,從身份地位上來說和孫繼宗相差甚遠,即便孫繼宗如今在會昌伯府上戴罪反省,但他還是孫太後的親哥哥,太子的親舅爺,這樣一個平日裏還有些傲氣的人,怎麽會突然送胡府管家這樣一個小人物出門呢?
除非,胡府管家不是以他個人身份去的,而是代表著某個大人物,例如胡濙。
朱祁鈺無奈地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這個胡濙也真是的,都馬上要告老還鄉了,還在給自己找麻煩,自己要不要將準備給他的榮銜削減一二呢?
想想還是算了,反正他都要滾蛋了,自己又抓不住他的什麽把柄,沒必要再惹出什麽事情來。
朱祁鈺問道:“那他們都說了什麽,錦衣衛打探到了嗎?”
盧忠迴答道:“高府那麵因為沒有重點監視,所以人手並不是很足,探子被打發去做其他事情了,就沒有打探到胡大人和高大人說了什麽。”
“但是會昌伯府上的探子卻是探聽到了隻言片語,雖然不全,但是依據他們說的事情,應該是與太子之位有關。”
太子之位?
朱祁鈺想了想,笑道:“估計這個胡濙是在想辦法保住太子的位置吧。”
盧忠點頭答道:“臣也是這麽猜測的。”
“這個胡濙啊,為什麽他就會堅定地認為,朕打算要換太子呢?”朱祁鈺笑著道。
“陛下,您為何不換太子?”盧忠一愣,不由自主地問了出來。
朱祁鈺對於盧忠的這個問題也是有些意外,旋即便明白過來,笑著道:“盧忠啊,你說朕為何要換太子啊?朕有什麽理由要換掉太子呢?”
盧忠連忙下跪,連連磕頭道:“臣冒昧揣度聖意,冒犯了陛下,請陛下恕罪。”
朱祁鈺擺擺手讓他起來,笑著問道:“無妨,你也是群臣中的一員,可以和朕說說,也讓朕知道知道,你們這些文武官員沒事都是怎麽揣度朕的意思的。”
“臣以為陛下乃是堯舜再世,聖天子降臨,所思所想皆為天意......”盧忠立刻就是一通馬屁亂拍。
朱祁鈺連忙製止他道:“好了,好了,你就不要恭維朕的,就說說,為什麽你們這些文武官員,都認為朕要換太子呢?”
盧忠想了想,放低聲音,小心翼翼地迴答道:“臣以為,自古以來,有資格繼承大位的,必是皇帝的親子,除非某一脈絕嗣,才會考慮其他親近血脈。”
“陛下雖無嫡子,卻是有長子的,如今太子畢竟是您的侄兒,並非您的兒子,所以......”
盧忠的話雖然沒有說完,朱祁鈺卻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文武百官看來,朱見深隻不過是自己的侄子,即便他是英宗皇帝的兒子,到如今也沒有資格繼承自己的皇位,因為曆朝曆代,皇位繼承上執行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有嫡子則嫡子繼位,無嫡子則皇長子繼位,實在沒有了才會輪到朱見深這樣的侄子。
朱祁鈺有兒子,所以這個皇位合該朱祁鈺的皇長子朱見濟來繼承。
根據這個邏輯,文武百官肯定會猜測自己一直有換太子的打算,隻不過之前是因為朝政繁忙或者皇位不穩才沒有去做此事。
不過文武百官哪裏知道,朱祁鈺對於皇位的繼承完全不是他們那種想法,他對於下一任皇帝有自己的計劃,並不一定非要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執行,隻不過這個計劃因為朱見深和朱見濟年齡太小,還沒有開始執行,想要執行的話,至少也得等到這兩個小娃娃成年了再說。
於是朱祁鈺笑著反問道:“盧忠啊,你們怎麽就這麽堅定的認為,朕會換掉見深侄兒這個太子呢?我乃是大明天子,承擔的是江山社稷,太子和皇長子如今還都小,看不出來什麽,以後大了說不準是什麽人呢,要是太子仁德寬厚,處理政務井井有條,皇長子卻是頑劣不堪,肆意妄為,朕為何還要讓皇長子去繼承朕的皇位?難道朕就不怕大明再來一次土木堡之敗嗎?”
“陛下仁德無雙,臣萬分佩服。”盧忠繼續拍馬屁。
這個話題他也是不好迴答,隻好用馬屁來應付了。
反正他就是皇帝的耳目,不需要給皇帝提出什麽建議,那是政務院首理王直他們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朱祁鈺又是笑道:“怎麽?不理解?”
盧忠先是搖搖頭,緊接著又點點頭,老老實實答道:“迴陛下的話,其實臣理解您的意思,但是總感覺......感覺......”
“感覺很怪是不是?”朱祁鈺笑著提醒道。
盧忠立刻點頭答道:“對,就是感覺很奇怪,滿天下的人,不論是達官顯貴,亦或是平民百姓,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家業,但是您居然和臣說不一定會換太子,所以臣一時之間有些不太適應,現在說出來,感覺就好多了。”
朱祁鈺笑道:“這就對了。”
“其實這件事情沒什麽不好理解的。”
“遠的不說,就說我大明吧。”
“當年太祖命曾祖父朱允炆繼承他的皇位,但是曾祖父卻輕信了齊泰、黃子澄這兩個腐儒,差點毀了太祖安定天下的布置,這才有了太宗繼承太祖意誌,起兵靖難之事,若是太祖知道自己薨逝之後,曾祖父會這麽幹,想必他一定會直接讓太宗繼位的,之後也就沒有什麽靖難之事了。”
盧忠馬上點頭。
這個沒啥好說的,即便以他這個武勳來看,建文帝當年的所作所為也是太過莽撞了,哪有剛一上台就對自己的親叔叔出手的,而且這還是太祖朱元璋的布置,難道他以為,齊泰黃子澄這樣的腐儒比太祖還厲害了?
朱祁鈺繼續道:“還有就是朕的皇兄,英宗皇帝,在位之時重用宦官,任由王振亂政,後來又搞了個土木堡之敗,三大營全軍覆沒,數萬將士殞命沙場,文武百官戰隕五十二位,就連當時最後一位定國名將英國公張輔都戰死了,皇兄自己還以天子之尊被蒙古人擄走,朕的父皇要是知道大明在皇兄的統治下發生這種事情,那估計朕就可以直接繼承大位了。”
盧忠再次點頭。
麵前的這個皇帝的確比英宗皇帝強多了,別的不說,單就是武功這一塊,就遠比英宗皇帝強得多。
英宗那會兒玩了次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慘敗,下場慘得要命,不僅丟了皇帝,還在草原上吃了一年土,好不容易迴來享了一年的福,結果還是被人溺死在恭桶裏。
再看當今天子朱祁鈺,真正做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隻是在朝中定下計劃,指點石亨去大同埋伏賽罕王,結果取得了大勝,賽罕王五萬大軍全軍覆沒,間接逼退了正在圍攻宣府的也先,負責指揮的石亨也升爵為武清侯,就連協助出兵的郭登都混了個定襄伯的爵位。
這樣的差距,但凡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朱祁鈺要比他那位同父異母的皇兄強得多。
而且不止是武功,文治方麵也是手段了得,雖然現在皇帝成立了政務院,將朝廷政務全都托付給政務院的文官們來處理,但是盧忠可是很清楚的感覺到,大明朝政的大方向仍舊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隻是執行方麵由文官掌握,身為一個臣子的他,也是很喜歡這樣的帝王,手段了得,敢於放權,作為臣子,執行的時候也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朝中文武百官的平衡也是做得極好,重建大都督府,徹底切割文武之間的勾心鬥角,成立政務院,卻將都察院這樣的監察機構獨立出來,並沒有讓政務院的文官們督管,這樣做也解決了文官中腐敗和心懷不軌的問題。
就連他們廠衛這種朝廷耳目,皇帝都有極為優秀的想法,盧忠知道,雖然現在錦衣衛在名義上仍舊要接受東廠的管轄,但是實際上,東廠的舒良早就管不了自己了,自己實際上都是在直接向皇帝匯報,盧忠相信,在未來幾年裏,錦衣衛早晚能夠從東廠獨立出來,成為和東廠平級的諜報機構,而且分工方麵他都有所猜測,錦衣衛重點負責大明境外,東廠重點負責大明境內,雙方的職責既有重點,又有重複,競爭中帶著合作,這種手段盧忠是聽都沒有聽過的。
不過不管盧忠怎麽想,他身為臣子,皇帝說話,他總是要附和幾句的。
盧忠笑著道:“陛下,臣說句冒犯先帝的話,當初宣宗皇帝能選您繼承大位就好了,大明也就不會有土木之敗,您到今天也可以輕鬆許多了。”
朱祁鈺看著一臉真誠的盧忠,搖頭道:“也不見得,朕要是幼年繼位,說不準也和皇兄一樣,任由宦官掌政,反正王成和王振都是姓王的嘛!”
盧忠知道朱祁鈺在說笑,不過這個話題他還是不好迴答,於是轉移話題問道:“陛下,那胡大人那裏,要不要臣繼續監視著?”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繼續吧,等過完年他告老還鄉了,再把人撤迴來便是。”
盧忠點點頭,然後問道:“那太子之位的事情?”
“太子之位怎麽了?”朱祁鈺不明白他的意思,出聲問道。
盧忠試探著迴答道:“臣是想說,陛下是否要做些什麽,讓天下人知道您暫時還沒有換太子的想法,免得朝廷內鬥,耽誤了政事。”
“嗯,你這個建議倒是不錯。”朱祁鈺點頭道。
他還真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太子之位關乎社稷,朝堂上的這群大臣肯定會有投機之輩因為這件事兒折騰,到時候無端浪費了精力不說,還有可能引起什麽更大的問題,的確是要先說明一下。
想了一會兒,朱祁鈺問道:“對於此事,你有什麽建議嗎?”
盧忠笑道:“臣以為,此事隻要由臣放出風聲去,說陛下因為太子和皇長子年幼,暫時還沒有考慮太子繼位的事情就行。”
他們錦衣衛打探消息一流,放出點風聲更是不在話下。
朱祁鈺點了點頭,道:“也行,那就這樣吧,迴去你就放出風聲去,朕在宮中也會做一些事情,配合著你的說法,盡早將這件事壓下來。”
盧忠的臉上立刻笑開了花,當今天子就這點最好,安排你做什麽事情的時候,總會盡力給出支持,讓事情辦得更加順利一些。
“臣遵旨。”盧忠恭敬道。
天下政務終於再次迴到了文臣的手中,他們又可以完成自己治國天下平的夢想了。
當然,美中不足的也有,三法司這次就不在政務院的管轄範圍之內,而是由皇帝親自管轄,這就意味著自己做起事來還不能像趙宋那樣方便,畢竟趙宋帝王是有史以來最為仁慈的,刑不上大夫嘛。
不過也還好,三法司畢竟也都是文官,同年同鄉一大堆人,怎麽都能拉上點關係關照關照。
王直挺直腰板,站在文官首位,先是參拜朱祁鈺,恭敬接旨,隨即發布了他上任政務院首理的第一道政令——開征商稅。
這也是內閣這段時間和戶部協力商量出來的,按照宋元的稅率標準,結合大明太祖朱元璋製定的稅法,再加上朱祁鈺從旁提供思路,最終製定了一份詳細的稅率表。
在這份稅率表中,基礎稅率仍舊為三十稅一,這是所有貨物都要收取的。
另外,對於大明其他的稅種,王直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將現存的所有稅種合並,形成了三大稅。
其中,塌房稅和門攤稅合二為一,統稱為門攤稅,稅率二十稅一;牙稅、契稅、典鋪酌分統稱為契稅,稅率十稅一;剩下的鈔關稅、門稅、過壩稅、船稅和竹木抽分合並為過稅,稅率為二十稅一。
另外,對於與百姓日常生計不大的金銀器、名貴瓷器、高檔絲綢等奢侈品加征廉政銀子,用來補貼朝廷官員的俸祿和其他開支,而對於直接關係到百姓生計的糧食、麻布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則不再收取其他稅,甚至距離過遠的話,還可以免征過稅,甚至如果有人從江南運送糧食去西北缺糧的地方,戶部還要拿出一部分銀子補貼給商賈,以獎勵他們能夠協助朝廷穩定地方和補充軍糧。
這麽設計,也和朝廷目前現行的戶籍製度有關。
大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將大明百姓分為了民戶、匠戶、軍戶等等。
洪武三年,太常寺少卿陳昧上書朱元璋,請求統計大明百姓的數量,以作祭天之用,恰巧這時大明開國功臣、寧國知府陳灌也是在寧國府做了統計清算,將寧國府境內每一家的人口,房屋,土地,甚至是耕牛的數量一五一十的統計出來,統計完成後經過官府和百姓的確認,頒發文書,一式兩份,官府和百姓各一份,俗稱戶帖。
大明百姓若是想出戶帖所在地,必須要去官府申請,開具文書,謂之路引。
這年頭商賈基本上都是民戶,想要在兩地之間倒賣貨物,就要拿到路引,上麵明確記錄了商賈要去的地方和出行時間,所以,地方上的衙門隻需要在商賈開具路引的時候直接針對性收稅便可。
如此一來,各地商賈若是想販運貨物去其他地方,首先就要去地方上向當地官府報備自己運輸的貨物都有什麽,數量是多少,當地官府依據商賈販運的貨物計算稅金,等商賈繳納之後開具路引,然後經過各地鈔關的時候再由守關的官差清點貨物,計算稅金後進行繳稅,直到貨物販運到目的地位置。
這樣做,一來是可以有效控製商賈的販運貨物和數量,盡快完成稅金的繳納,另一方麵則是可以根據各地匯總上來的繳稅清單進行核對,確保地方上沒有玩忽職守,商賈沒有偷稅漏稅。
當然,這種辦法並不能完全阻止偷稅漏稅的行為,但是至少可以將大明的商稅收上來。
按照金濂和陳循的估計,景泰三年在商稅上,朝廷應該就可以多收入近千萬兩。
有了這筆錢,大明的國庫肯定會寬裕許多,很多迫切需要做但是之前卻因為沒錢而沒有做的事情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朝廷百官雖然對王直征收商稅的政令頗有微詞,但是也還能接受,一是征收商稅並沒有觸及到他們的根本,二是皇帝提前透過風,聰明人早已把手裏的生意全都轉出去了,至少從表麵上來看,這些生意都和他們沒有一文錢關係,大不了今後交一點商稅也就是了,否則為了一點銀子,平白惹怒了皇帝和政務院,那自己的身家都有可能賠進去。
皇帝有時候拿他們沒辦法,王直可不是,他也是文官出身,之前還手握吏部,對於文官玩的那一套可是再熟悉不過了,想要瞞過他的眼睛,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兒。
政務院推行的第二個政令則是,凡年過七十的老臣,都要強製致仕,告老還鄉。
當然,政務院不會說得這麽直接,而是以皇帝仁德,不忍看到老臣再繼續為國操勞,故特旨命老臣們退休,讓他們可以榮歸故裏,頤養天年,享受兒孫滿堂的快樂。
對於這一條政令,絕大多數官員也都是堅決擁護的,畢竟有些老家夥仗著資曆老,占住位置就不挪地方,直接封死了下麵人的晉升空間,官員們早就希望他們能早點滾蛋了,讓出位置來,讓自己也能有為國效力的機會,大家都是文人,誰不想輔佐帝王,打造盛世,名留青史啊,尤其如今的皇帝還是人人傳頌的聖天子,這樣的機會十分難得,誰都不想放過。
現在好了,政務院的這道政令一下,那些年過七十的老臣就不得不離開了,雖然大家心裏都樂開了花,但是仍舊是平靜中略帶傷感地向著某些老臣拱手慶祝,說著來日再會、保重身體之類的廢話。
當然,其中某個胡姓老臣收到的祝福最多。
好在皇帝又補充了一條,凡是致仕還鄉的老臣,看到朝廷施政的謬誤之處,都可以上書朝廷,交由翰林院整理後呈遞給自己,作為監督政務院施政之用。
這一點略微緩和了一下老臣們心中的悲傷。
當然,某個胡姓老臣卻是不以為然。
對於這些政令,朱祁鈺和王直並沒有給其他人諫言的機會,反正絕大多數時候早朝都是走形式而已,等政令宣布完畢,朱祁鈺就直接宣布散朝,然後躲迴了宮中,安靜地等著過年。
景泰二年的最後幾天就這樣平靜地過去了。
時間很快來到大年三十。
因為過年的緣故,興安和王成正在指揮著小宦官們在整個皇宮張燈結彩,到處掛上各式各樣的彩燈,二人也都是換了一身大紅色的常服,整個人看起來都是喜氣洋洋的。
朱祁鈺坐在奉天殿,正在接見錦衣衛指揮使盧忠。
“盧忠,說吧,大過年的你入宮求見,是有何事要說啊?”朱祁鈺笑嗬嗬地問道。
盧忠恭敬道:“陛下,臣收到消息,幾日之前,胡濙胡大人去了高穀高大人的府上,二人對酌了整整兩個時辰。”
朱祁鈺點了點頭,道:“此事朕已經知道了。”
盧忠有些驚疑,但旋即便明白過來,這是東廠的探子打探到的,如今負責東廠的太監舒良是宦官,比自己更方便進宮,估計就是他向皇帝稟告了此事。
不過還有一件事,舒良的東廠肯定打探不到。
盧忠繼續道:“另外,胡府的管家在同一日去了會昌伯府,會昌伯長子孫繼宗接待了他,二人也是談了一個多時辰,然後原本愁眉苦臉的孫繼宗孫大人便親自出麵,笑著將胡府管家送出了府門。”
朱祁鈺立刻就來了興趣。
這事兒奇怪了哈!
胡府管家往大了說是胡濙府上除了胡家人之外最大的,但不管怎麽說,都還是胡府裏的一個仆役,從身份地位上來說和孫繼宗相差甚遠,即便孫繼宗如今在會昌伯府上戴罪反省,但他還是孫太後的親哥哥,太子的親舅爺,這樣一個平日裏還有些傲氣的人,怎麽會突然送胡府管家這樣一個小人物出門呢?
除非,胡府管家不是以他個人身份去的,而是代表著某個大人物,例如胡濙。
朱祁鈺無奈地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這個胡濙也真是的,都馬上要告老還鄉了,還在給自己找麻煩,自己要不要將準備給他的榮銜削減一二呢?
想想還是算了,反正他都要滾蛋了,自己又抓不住他的什麽把柄,沒必要再惹出什麽事情來。
朱祁鈺問道:“那他們都說了什麽,錦衣衛打探到了嗎?”
盧忠迴答道:“高府那麵因為沒有重點監視,所以人手並不是很足,探子被打發去做其他事情了,就沒有打探到胡大人和高大人說了什麽。”
“但是會昌伯府上的探子卻是探聽到了隻言片語,雖然不全,但是依據他們說的事情,應該是與太子之位有關。”
太子之位?
朱祁鈺想了想,笑道:“估計這個胡濙是在想辦法保住太子的位置吧。”
盧忠點頭答道:“臣也是這麽猜測的。”
“這個胡濙啊,為什麽他就會堅定地認為,朕打算要換太子呢?”朱祁鈺笑著道。
“陛下,您為何不換太子?”盧忠一愣,不由自主地問了出來。
朱祁鈺對於盧忠的這個問題也是有些意外,旋即便明白過來,笑著道:“盧忠啊,你說朕為何要換太子啊?朕有什麽理由要換掉太子呢?”
盧忠連忙下跪,連連磕頭道:“臣冒昧揣度聖意,冒犯了陛下,請陛下恕罪。”
朱祁鈺擺擺手讓他起來,笑著問道:“無妨,你也是群臣中的一員,可以和朕說說,也讓朕知道知道,你們這些文武官員沒事都是怎麽揣度朕的意思的。”
“臣以為陛下乃是堯舜再世,聖天子降臨,所思所想皆為天意......”盧忠立刻就是一通馬屁亂拍。
朱祁鈺連忙製止他道:“好了,好了,你就不要恭維朕的,就說說,為什麽你們這些文武官員,都認為朕要換太子呢?”
盧忠想了想,放低聲音,小心翼翼地迴答道:“臣以為,自古以來,有資格繼承大位的,必是皇帝的親子,除非某一脈絕嗣,才會考慮其他親近血脈。”
“陛下雖無嫡子,卻是有長子的,如今太子畢竟是您的侄兒,並非您的兒子,所以......”
盧忠的話雖然沒有說完,朱祁鈺卻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文武百官看來,朱見深隻不過是自己的侄子,即便他是英宗皇帝的兒子,到如今也沒有資格繼承自己的皇位,因為曆朝曆代,皇位繼承上執行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有嫡子則嫡子繼位,無嫡子則皇長子繼位,實在沒有了才會輪到朱見深這樣的侄子。
朱祁鈺有兒子,所以這個皇位合該朱祁鈺的皇長子朱見濟來繼承。
根據這個邏輯,文武百官肯定會猜測自己一直有換太子的打算,隻不過之前是因為朝政繁忙或者皇位不穩才沒有去做此事。
不過文武百官哪裏知道,朱祁鈺對於皇位的繼承完全不是他們那種想法,他對於下一任皇帝有自己的計劃,並不一定非要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執行,隻不過這個計劃因為朱見深和朱見濟年齡太小,還沒有開始執行,想要執行的話,至少也得等到這兩個小娃娃成年了再說。
於是朱祁鈺笑著反問道:“盧忠啊,你們怎麽就這麽堅定的認為,朕會換掉見深侄兒這個太子呢?我乃是大明天子,承擔的是江山社稷,太子和皇長子如今還都小,看不出來什麽,以後大了說不準是什麽人呢,要是太子仁德寬厚,處理政務井井有條,皇長子卻是頑劣不堪,肆意妄為,朕為何還要讓皇長子去繼承朕的皇位?難道朕就不怕大明再來一次土木堡之敗嗎?”
“陛下仁德無雙,臣萬分佩服。”盧忠繼續拍馬屁。
這個話題他也是不好迴答,隻好用馬屁來應付了。
反正他就是皇帝的耳目,不需要給皇帝提出什麽建議,那是政務院首理王直他們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朱祁鈺又是笑道:“怎麽?不理解?”
盧忠先是搖搖頭,緊接著又點點頭,老老實實答道:“迴陛下的話,其實臣理解您的意思,但是總感覺......感覺......”
“感覺很怪是不是?”朱祁鈺笑著提醒道。
盧忠立刻點頭答道:“對,就是感覺很奇怪,滿天下的人,不論是達官顯貴,亦或是平民百姓,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家業,但是您居然和臣說不一定會換太子,所以臣一時之間有些不太適應,現在說出來,感覺就好多了。”
朱祁鈺笑道:“這就對了。”
“其實這件事情沒什麽不好理解的。”
“遠的不說,就說我大明吧。”
“當年太祖命曾祖父朱允炆繼承他的皇位,但是曾祖父卻輕信了齊泰、黃子澄這兩個腐儒,差點毀了太祖安定天下的布置,這才有了太宗繼承太祖意誌,起兵靖難之事,若是太祖知道自己薨逝之後,曾祖父會這麽幹,想必他一定會直接讓太宗繼位的,之後也就沒有什麽靖難之事了。”
盧忠馬上點頭。
這個沒啥好說的,即便以他這個武勳來看,建文帝當年的所作所為也是太過莽撞了,哪有剛一上台就對自己的親叔叔出手的,而且這還是太祖朱元璋的布置,難道他以為,齊泰黃子澄這樣的腐儒比太祖還厲害了?
朱祁鈺繼續道:“還有就是朕的皇兄,英宗皇帝,在位之時重用宦官,任由王振亂政,後來又搞了個土木堡之敗,三大營全軍覆沒,數萬將士殞命沙場,文武百官戰隕五十二位,就連當時最後一位定國名將英國公張輔都戰死了,皇兄自己還以天子之尊被蒙古人擄走,朕的父皇要是知道大明在皇兄的統治下發生這種事情,那估計朕就可以直接繼承大位了。”
盧忠再次點頭。
麵前的這個皇帝的確比英宗皇帝強多了,別的不說,單就是武功這一塊,就遠比英宗皇帝強得多。
英宗那會兒玩了次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慘敗,下場慘得要命,不僅丟了皇帝,還在草原上吃了一年土,好不容易迴來享了一年的福,結果還是被人溺死在恭桶裏。
再看當今天子朱祁鈺,真正做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隻是在朝中定下計劃,指點石亨去大同埋伏賽罕王,結果取得了大勝,賽罕王五萬大軍全軍覆沒,間接逼退了正在圍攻宣府的也先,負責指揮的石亨也升爵為武清侯,就連協助出兵的郭登都混了個定襄伯的爵位。
這樣的差距,但凡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朱祁鈺要比他那位同父異母的皇兄強得多。
而且不止是武功,文治方麵也是手段了得,雖然現在皇帝成立了政務院,將朝廷政務全都托付給政務院的文官們來處理,但是盧忠可是很清楚的感覺到,大明朝政的大方向仍舊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隻是執行方麵由文官掌握,身為一個臣子的他,也是很喜歡這樣的帝王,手段了得,敢於放權,作為臣子,執行的時候也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朝中文武百官的平衡也是做得極好,重建大都督府,徹底切割文武之間的勾心鬥角,成立政務院,卻將都察院這樣的監察機構獨立出來,並沒有讓政務院的文官們督管,這樣做也解決了文官中腐敗和心懷不軌的問題。
就連他們廠衛這種朝廷耳目,皇帝都有極為優秀的想法,盧忠知道,雖然現在錦衣衛在名義上仍舊要接受東廠的管轄,但是實際上,東廠的舒良早就管不了自己了,自己實際上都是在直接向皇帝匯報,盧忠相信,在未來幾年裏,錦衣衛早晚能夠從東廠獨立出來,成為和東廠平級的諜報機構,而且分工方麵他都有所猜測,錦衣衛重點負責大明境外,東廠重點負責大明境內,雙方的職責既有重點,又有重複,競爭中帶著合作,這種手段盧忠是聽都沒有聽過的。
不過不管盧忠怎麽想,他身為臣子,皇帝說話,他總是要附和幾句的。
盧忠笑著道:“陛下,臣說句冒犯先帝的話,當初宣宗皇帝能選您繼承大位就好了,大明也就不會有土木之敗,您到今天也可以輕鬆許多了。”
朱祁鈺看著一臉真誠的盧忠,搖頭道:“也不見得,朕要是幼年繼位,說不準也和皇兄一樣,任由宦官掌政,反正王成和王振都是姓王的嘛!”
盧忠知道朱祁鈺在說笑,不過這個話題他還是不好迴答,於是轉移話題問道:“陛下,那胡大人那裏,要不要臣繼續監視著?”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繼續吧,等過完年他告老還鄉了,再把人撤迴來便是。”
盧忠點點頭,然後問道:“那太子之位的事情?”
“太子之位怎麽了?”朱祁鈺不明白他的意思,出聲問道。
盧忠試探著迴答道:“臣是想說,陛下是否要做些什麽,讓天下人知道您暫時還沒有換太子的想法,免得朝廷內鬥,耽誤了政事。”
“嗯,你這個建議倒是不錯。”朱祁鈺點頭道。
他還真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太子之位關乎社稷,朝堂上的這群大臣肯定會有投機之輩因為這件事兒折騰,到時候無端浪費了精力不說,還有可能引起什麽更大的問題,的確是要先說明一下。
想了一會兒,朱祁鈺問道:“對於此事,你有什麽建議嗎?”
盧忠笑道:“臣以為,此事隻要由臣放出風聲去,說陛下因為太子和皇長子年幼,暫時還沒有考慮太子繼位的事情就行。”
他們錦衣衛打探消息一流,放出點風聲更是不在話下。
朱祁鈺點了點頭,道:“也行,那就這樣吧,迴去你就放出風聲去,朕在宮中也會做一些事情,配合著你的說法,盡早將這件事壓下來。”
盧忠的臉上立刻笑開了花,當今天子就這點最好,安排你做什麽事情的時候,總會盡力給出支持,讓事情辦得更加順利一些。
“臣遵旨。”盧忠恭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