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紫禁城禦書房裏,英宗皇帝正看著王振一黨與百官爭吵。


    爭吵的議題當然是禦駕親征。


    作為成祖朱棣的重孫子,宣宗朱瞻基的親兒子,身上自然流淌著尚武的血脈。


    他太爺爺朱棣從小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受封燕王之後更是鎮守北平,靖難時重新打了一遍天下,五次親征漠北,打的蒙古人抱頭鼠竄,赫赫武功傳遍大江南北,天下無人不服。


    他爺爺就不說了,隻當了一年的皇帝,還來不及展現什麽武功。


    不過他爹厲害啊,朱元璋帶著朱棣打天下,朱棣就帶著朱瞻基打蒙古,登基之後還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也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績。


    雖然自己也是三次北伐,但是都不是親征,更別提打的磕磕絆絆的雲南了,這些年和蒙元、和雲南土司、和福建浙江的叛匪打了不知道多少次,國庫都快打空了,更別提自己的內庫。


    要不是王振在勉力支撐,自己的內庫恐怕早就可以跑馬了。


    當然,自己親爹留下的一群文武大臣也有一些功勞。


    不過自己要想壓得住這群文武大臣,就必須在武功上有所建樹。


    此次蒙古犯邊,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英宗皇帝不禁想起早上那一幕。


    今晨,兵部收到八百裏急報,瓦剌進犯大明,也先帶著數萬人馬在大同外燒殺搶掠,連參將吳浩都戰死沙場,當真以為我堂堂大明好欺負麽?


    於是他叫來王振,和他商議親征事宜。


    禦書房內,英宗皇帝坐在軟榻上,對麵小凳上坐著王振王公公。


    英宗看了看王振,問道:“先生可知大同的事?”


    王振點點頭,答道:“迴皇上,內臣已經看過大同的折子。”


    英宗繼續問道:“先生有何看法?”


    王振略微思索了一下,答道:“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應從厚撫恤,以收軍心。”


    英宗點點頭,又接著問:“還有麽?”


    王振也是接著答道:“還要傳旨大同宣府諸鎮,嚴加守備,勿使蒙元餘孽越過邊牆。郕王爺的車隊已經開始起運糧食,大概十幾日便可運抵大同。內臣也讓兵部準備軍器,打算等郕王爺的車隊迴來,就讓他們把軍器也運過去,朝廷也可以少征發一批徭役了。”


    英宗點點頭,笑道:“我這個弟弟啊,真沒想到他搞出的買賣居然可以幫到朝廷。”


    王振聽了也是笑道:“全賴陛下英明。不過話說迴來,郕王殿下這個買賣當真不錯,朝廷少征發百姓服徭役,那百姓的生活就會輕鬆很多啊。”


    英宗笑了笑,突然問道:“此次蒙元犯邊,朕打算禦駕親征,先生你看如何?”


    王振聽了心中一驚,旋即答道:“陛下禦駕親征,軍心必然大振,韃子聞風喪膽,必然遠逃漠北。”


    “嗬嗬,先生過譽了。”英宗在軟榻上笑著說道。


    王振作為一個宦官,必然挑著皇帝喜歡的話來說。不過他畢竟也是司禮監掌印,專權八年之久,已經鍛煉出一定的大局觀,所以繼續道:“陛下此次親征,三大營是必然要帶的。”


    英宗點點頭。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是負責拱衛皇帝的軍隊,屬於大明最核心的戰營,擁有最強悍的戰鬥力,五軍營是步兵,防禦最內圈,三千營配馬,屬於騎兵,負責巡哨,神機營裝備火器,負責外圍防禦。


    皇帝每次親征,必然帶著三大營,這是慣例。


    王振繼續道:“十五萬石糧草已經開始起運,月底就會運到大同,陛下如欲親征,軍器隨軍帶過去就可以,就不必單獨起運了。隻是這軍隊,如果隻帶三大營,不足以威懾蒙元,還需抽調一批京營。”


    英宗點頭道:“大明有先生,是大明之幸啊。”


    王振連忙起身行禮:“陛下過獎了,內臣有幸伺候陛下,乃是內臣的福分,大明之幸在於陛下。沒有陛下慧眼識人,內臣怎能做得了這司禮監掌印。”


    英宗揮揮手,讓王振坐下,道:“先生請坐。此事還需先生幫忙,看看如何說服六部大臣。”


    王振坐下。


    半個時辰後,二人商議完畢,便命人招各部大臣商議親征之事。


    然後,果然不出意外,大臣們聽到皇帝要禦駕親征,堅決果斷地拒絕此事,雙方便在禦書房這裏吵了起來。


    大臣們的意見是,大同邊患乃是疥癬之癢,不足以威脅江山社稷,大明又沒有必勝的把握,皇帝沒必要親征。


    王振自然是跟皇帝一夥的,堅持要親征宣大,好好教訓蒙古那群野蠻人,最好學習成祖皇帝,把這群貨趕到漠北去,省得有事沒事就來大明打秋風。


    雙方雞同鴨講,自然談不到一塊去,事情就這樣僵持住了。


    大臣拿王振沒辦法,這貨畢竟是宮裏的,他們管不著。


    王振拿大臣也沒啥好辦法,這群貨人數太多,說不過。


    英宗皇帝聽得頭疼,讓這群人先別吵,自己再好好想想,你們先迴去幹自己的事情。


    大臣們見暫時阻止了親征這種不靠譜的事情,心裏也是滿意,於是便紛紛離開禦書房,迴自己的衙門辦公去了。


    不論哪個朝代,宮裏的事情都沒辦法保密,英宗皇帝要親征這事,就在大臣們離開不到一個時辰,各部官員便全都知道了。


    皇帝親征是大事,各部官員首先想到的就是阻止,而他們能夠阻止皇帝親征的唯一方法就是集體進諫。


    朱祁鈺當然也聽到了這個消息,他現在還是有點糾結,到底該怎麽辦?


    阻止皇帝親征?這個很難辦到。


    且不說他還想繼任當皇帝,就是他一個宗室親王的身份就沒辦法摻和此事。


    從漢朝開始,宗室親王就沒辦法參與政事,基本就是在自己的封地逍遙快活、混吃等死。


    你要是想摻和到政事裏,皇帝沒罵你,那群大臣就先跳出來參核你了。


    因此,他最多就是以弟弟的身份來勸一勸。


    不阻止皇帝親征?這個倒是簡單,不出聲就行了。


    不過說實話,這會英宗皇帝朱祁鎮對自己還是很不錯的,各方麵照顧得不說是關懷備至,最起碼也能做到不讓人說什麽。讓自己在旁邊冷眼旁觀,的確有點對不住自己的良心。


    想了半天,最終朱祁鈺還是決定,以弟弟的身份去勸一勸自己的哥哥。


    於是,一封申請覲見的折子就送進了皇宮。


    然而等了一天,宮裏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朱祁鈺想了想,便知道這是英宗皇帝猜到了自己要幹嘛,見了還麻煩,擺平那群大臣還沒有時間呢,索性就不見他了,耳根子也能清淨一會。


    好吧,不見就不見,反正自己已經盡力去做了。


    大臣們鬧得沸反盈天,自己再摻和也沒啥意義。


    之後的事情很簡單,朱祁鈺老老實實地呆在府上不出門,客也不見,連譚裕和陳韶聯覺拜訪都被拒之門外,不沾染一絲麻煩。


    次日早朝,奉天殿。


    英宗皇帝正怒氣衝衝地盯著跪了一地的大臣,為首的正是吏部尚書王直。


    果不其然,經過一天的串聯,各部大臣都已經串聯了起來,由文官之首的吏部尚書王直牽頭,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各部尚書率領下屬集體進諫,要求皇帝放棄親征的念頭。


    大臣們的理由十分充分,邊防這種事從古到今都是嚴密守城就行,大明朝在這方麵最為嚴謹,謀臣勇將隨處可見,還有太祖設計的衛所製度,蒙古人來了就會直接被打迴去,天悖理而自取敗亡。您隻要增加一點兵力,再許下重賞,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蒙古人打不下城池,再野外也搶不到什麽東西,前不得戰,退無所掠,人困馬乏,神怒眾怨,到時候將士再突擊一下,蒙古人保證立馬跑路,不必勞煩陛下您親征。


    再說這個時候草原上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時候,水源的水質還不好,人都不夠喝的。您跑到草原上打蒙古人,但是大明這麽大,朝政這麽多,四方如果有急務奏報,怎麽可能像京城這樣交通發達,能夠快速送到您手裏決斷。


    並且打仗這種事危險性極高,古代的聖人都不會輕易打仗,您身為天下至尊,還是老老實實在京城呆著,居中指揮即可。


    一番話說的是有情有理,惹得朱祁鎮一肚子火氣,卻沒辦法發泄出來。


    王振這會也是眼觀鼻鼻觀心,站在旁邊一聲不吭。


    朱祁鎮轉頭看了看王振,心說:咱們不是商量好了麽?你來想辦法讓大臣們同意我親征,怎麽這會兒就不出頭了?


    王振餘光看到皇帝盯著自己,心知不出麵不行了,於是站出來道:“陛下,內臣有話要說。”


    英宗皇帝見他出麵,臉上便露出一絲喜色,點點頭道:“講。”


    王振躬身行禮:“謝陛下。”


    然後擺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道:“陛下,王尚書所言,內臣不同意。”


    英宗皇帝立刻變成了捧哏的角色,道:“為何不同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景泰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百二十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百二十斤並收藏重生之景泰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