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栩其實也更傾向於使用明作為國號。


    一者,不論是含義也好,還是讀音也罷,明字都確實不錯。


    二者,是出於穆栩對朱元章的敬佩。在他的心裏,這個布衣天子的文治武功,可以排在曆史前三,是他學習的榜樣。


    因此,在見到大家都讚成後,他站出來力排眾議道,“既然大家都沒有異議,那就這麽定了,今後便以明為國號。”


    眼看老大做出了決斷,其餘人等自是無話可說,隻有許貫忠出班道:“王爺,可要命人準備登基事宜?”


    穆栩思量半晌,搖著頭迴絕道:“時機尚未成熟,隻改王號即可,至於登基之事,等到定鼎天下再說不遲。”


    等許貫忠躬身領命退下,穆栩正要宣布酒宴結束,卻見樂和在幾人的推搡下出列,不禁奇道:“可還有事要稟報?”


    樂和苦著臉,咬牙詢問道:“不知王爺可否示下,要立哪位夫人作為正妃?”


    此言一出,現場眾人皆是一靜,隨即就目露精光,望向上首的穆栩。


    而穆栩則好似不解其意一般,神情平靜的反問道:“王妃之位早定,又何需再言?”


    “這……”樂和麵上出現片刻遲疑,一時不知該不該繼續進言,倒是一旁的聞煥章見狀,站出來拱手道:“王爺莫非忘了唐太宗舊事乎?”


    穆栩當然清楚他們的意思,無非是以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一事,來含沙射影提醒他,不要忘記趙福金身份。


    關於這個問題,穆栩早先在娶趙福金進門時,就曾經想過,但他在深思熟慮後,卻覺得不用如此小題大做。


    先不說自己眼下還年輕,根本就不用這麽著急定下繼承人,即便退一步來說,他日後真的立了趙福金之子,難道那就不是他穆栩的兒子了嗎?


    同時他心裏也清楚,手下這班文武大臣在想什麽。


    無非還是那些老生常談,說什麽會擔心趙福金之子會複辟大宋雲雲。


    當然,這隻是冠冕堂皇的說法,是用來湖弄人的,真實原因則是,一旦穆栩立了趙福金之子為嗣,手下這些舊臣就會擔憂,此子日後偏向投降的宋臣,影響他們將來在朝中的地位。


    就拿唐太宗不立李恪為太子一事舉例,後人總是穿鑿附會,拿李恪是隋煬帝外孫的身份來做文章,可實際上隻要稍動下腦子就明白,這根本就是表麵原因。


    道理很簡單,李恪又不是傻子,為什麽要去做此等吃力不討好之事?


    皇帝是天下至尊沒錯,但那並不代表著就能為所欲為,什麽事都可一言而決。


    尤其是唐初關隴門閥勢力極盛之時,李恪別說複辟隋朝了,他但凡膽敢替楊廣翻桉,那他的皇位就坐不穩。


    所以,這個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在穆栩看來,李世民之所以不選李恪的真實原因,恐怕更多是由於李恪並非嫡子,以及受到了來自關隴貴族的壓力。


    先說李恪不是嫡子的影響,要知道李世民本人就是靠玄武門之變上的位。


    如此一來,他登基後最害怕的事莫過於,他的兒子們有樣學樣,也來個骨肉相殘。


    試問在這種前提下,還有什麽比立嫡子為儲君,更能打消別的兒子的非分之想呢?


    再說關隴貴族,但凡讀過史書的人就應該清楚,這幫人從南北朝開始延綿到唐朝中期,一直是當時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某種程度上而言,隋唐兩朝就是關隴貴族建立的,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說白了,隻是這些人推舉出來的領頭羊,隋煬帝楊廣更是因為想打壓他們,而國破身死,落下了千古罵名。


    正是出於楊廣這個前科之鑒,關隴貴族自然不想,也不願意李世民的繼承人是楊廣的外孫李恪。


    除此之外,長孫無忌在其中的作用也很關鍵。


    長孫無忌那是什麽人?那可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又是其欽點的貞觀第一功臣,更是關隴貴族的頭麵人物,以及李治的親舅舅。


    這麽多身份疊加在一起,天然就注定了長孫無忌和李恪是冤家對頭。後來的事也證明了這一點,李治才剛登基不久,長孫無忌便迫不及待的羅織罪名,借高陽公主之事將李恪給冤殺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以上這些事情,穆栩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想用唐太宗舊事來說服他改變主意,那是沒有任何可能。


    不過考慮到南征在即,更是為了防止節外生枝,穆栩隻是明確了一下趙福金的正妻身份,對立嗣一事卻隻字不提,眾臣見他這個態度,也隻能偃旗息鼓,紛紛告退而去。


    接下來一段時日,整個幽雲地界,表麵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暗地裏卻暗流湧動,大有一種風雨欲來之勢,引的各方勢力紛紛猜測,穆栩其後會有何大動作。


    終於時間來到大宋靖康二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佳節之日,趙野先是親率群臣,於燕京郊外設置壇祭祀天地,更改王號為明,接著便當眾命人宣讀了南征檄文。


    “臣穆栩敬告皇天後土,昔大唐覆滅,以至天下分崩,群雄逐鹿,板蕩百餘載,及至周世宗繼位,掃蕩不臣,華夏方得稍安。


    然世宗天不假年,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後有趙大陳橋兵變,篡奪大位。


    有宋以來,趙氏得國既不正,治國更無能,對外喪師辱國,對內殘害黎民,臣深以為恥也。


    今正值蠻夷亂我華夏,栩奉天應命,麾下文武兼備,治下百姓清明……”


    檄文一經發出,立時引的天下嘩然,大宋朝廷朝廷更是連連發出詔書,痛斥穆栩為亂臣賊子,又急調各地兵馬往開封與河北布防。


    可此時哪裏還來得及,在檄文發出的同一時間,穆栩就一聲令下,東西二路大軍分別從幽州和雲州二地,勢如破竹的直撲大宋境內。


    在如龍似虎的明軍兵鋒下,大宋地方守軍節節敗退,不過半個月功夫,便先後丟失了雁門關、瓦橋關等關隘要地,一時間河北河東的告急文書,宛如雪花一般向著開封傳去。


    麵對接連不斷的戰敗噩耗,以趙桓為首的大宋君臣頓時慌了手腳。有人提議號召天下兵馬勤王,有人建議不如割地求和。更有甚者,還有無恥之徒上書,勸趙桓向金國和西夏求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紅樓開始的名著之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終南野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終南野道並收藏從紅樓開始的名著之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