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國號之爭
從紅樓開始的名著之旅 作者:終南野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處理完探子之事,擺在穆栩麵前的還有一樁難題,那就是國號問題。
原本按照穆栩最初的設想,他是打算徹底統一天下後,再正式建國稱製的,可聞煥章卻上書表達了不同意見。
他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已然時機成熟,莫如在大軍南下之前,正式定下國號。
如此一來,不止能鼓舞麾下將士軍民效死之心,還可借此打擊大宋君臣士氣。
穆栩思慮再三後,決定采納這個建議。
於是,趁著新年設宴款待群臣之時,他當場提出了此事,並就國號問題征詢眾人意見。
事實正如聞煥章所言,穆栩麾下眾臣,除去個別還心念故國之輩,其餘人等一聽此事,頓時喜笑顏開。
想想也能理解,畢竟在眼下這個年代,心懷民族大義之人隻占少數,多數人還是更在乎自家切身利益。
說句不好聽的,人家跟著你穆栩拋頭顱灑熱血,為的不就是有天能位列開國功臣,給祖孫留下幾世富貴嗎?
總不能幹著殺頭的買賣,卻別無所求吧!
穆栩正是想通了這點,明白不能光想著讓馬兒跑,卻不給馬兒草,這才臨時改變了計劃。
隻不過他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不該將這事拿到大庭廣眾之下來討論,倒不是見不得人,實在是他麾下以大老粗居多,僅有的一些文臣,也非是正統出身。
於是乎,麵對這個議題說什麽的都有,名號起的五花八門不說,還個個都自我感覺良好,誰也不肯服誰,不多時就將宴會大廳弄得雞分狗跳,好似菜市場一般。
穆栩被吵得頭大,不得已隻能出言嗬斥,總算是讓現場恢複安靜。
接下來,他也懶得再去博采眾長,幹脆點專人詢問。
當先被點到的許貫忠就道:“王爺起於山東,不如就以魯為國號,如此也可顯示王爺不忘初心。”
許貫忠這個提議,可以說頗有取巧之嫌,自是得不到多少支持,像是阮小七就道:“照軍師這麽說,那還不如梁呢!”
此言一出,登時博得昔日梁山好漢的滿堂喝彩,許貫忠不得不耐著性子解釋,梁山隻是個小山頭,並不能代表梁地,眼下天下公認的梁地,一般指的是汝州一帶。
許貫忠也是昏了頭,忘了跟阮小七這等渾人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他口水都快說幹了,都不見得到迴應,反而是人群中的蕭幹突然冷不丁道:
“若以地界為號,燕怎麽也比魯強吧?再者,燕為戰國七雄,魯卻是春秋小邦,豈有取小舍大之理?”
論耍嘴皮子,許貫忠可就不怕了,聞言立即反駁道:“燕是七雄不假,可卻以國小力微著稱,而魯則不然,乃堂堂禮儀之邦,更是孔聖人家鄉,若取魯為號,還可收取天下文人之心,表達我王重視文教之誌。”
別看蕭幹是出身奚族,可也是熟讀經史之輩,馬上便抓住了許貫忠話裏的漏洞。
“據我所知,孔聖人祖上乃是宋國栗邑人,孔姓更是傳自商湯,照先生這般以籍貫論,豈不是該立宋或商為國號?”
“此言大謬!豈不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孔氏先輩居於宋時不過微末小吏,定於魯後方出了孔聖人,此乃天下公論。”
“恕某家不敢苟同……”
眼見兩個人爭著爭著,話題就從國號之爭演變成了孔子祖籍之爭,這讓在場之人無不愕然。
此中情況下,便有人湊到聞煥章、樂和等穆栩心腹身邊,請他們出來勸架,但幾人皆是笑而不語。
與此同時,還有人偷偷去觀察穆栩反應。哪知這一看才發現,穆栩也對眼前之事視而不見,竟饒有興致的眯著眼睛,斜靠於椅子上哼著小曲。
這些人當然不明白,不管是聞煥章幾人的冷眼旁觀,還是穆栩的漠不關心,實際上都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從表麵上看,許貫忠和蕭幹是在爭論國號,但若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發現,這二人不過是各自派係推出來的領頭人。
前者代表了梁山舊人,後者代表著遼國降臣,而這兩派也正是穆栩麾下最大的勢力。
穆栩本人對此自是心知肚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兩派的激烈鬥爭,就是出自他刻意放縱的結果。
穆栩難道不清楚黨爭的壞處嗎?
很顯然不是,可他卻必須如此,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牢牢把控著一切權利。反之,要是手下全都一條心,那他就要睡不著覺了。
其實縱觀古今中外,上位者莫不如是。
區別在於,優秀的上位者,總是善於審時度勢,能牢牢把握黨爭的度,好確保自己能夠居中調和,立於不敗之地。
平庸的上位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往往隻是出於個人喜好,就過於偏袒一方,如此導致的後果,輕則大權旁落,重則國破家亡。
穆栩當然不會犯這麽低級的錯誤,等許貫忠和蕭幹吵得差不多後,他便適時輕咳一聲,二人立即戛然而止,擺出一派靜候吩咐的模樣。
看到這一幕,穆栩哪還不知這兩人方才做戲成分居多,不禁暗罵一聲滑頭,然後笑著開口道:“魯和燕各有優劣,本王委實難以取舍,不如大家再議議吧!”
在場之人沒有一個傻子,一聽這話便都明白,穆栩這是不太滿意,所以才說要再議。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隨著穆栩這一表態,馬上就有人跳出來,提議用漢字作為國號。
然而穆栩卻依舊搖頭道:“眼下正值胡漢相爭之時,用漢為號確實最為合適。可惜自兩漢以來,此號以被用盡,我不取也。”
說到這裏,他索性拋出了自己的想法,“諸位以為乾、明二字如何?
樂和第一個表示了讚同:“乾者,大也,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臣以為以乾為國號,甚妙!”
眼看被樂和搶了先手,王寅馬上跟進道:“臣以為明字更為妥當,正所謂照臨四方日明,大放光芒也謂明,取此字可昭示天下,王爺的江山得之光明正大,不似那趙家欺負孤兒寡母。”
這話別人聽了倒還罷了,柴進卻必須出言附議,誰讓他就是王寅話裏那孤兒寡母的後人呢?
而這正是王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柴進交友廣闊,有其帶頭必然能一唿百應。
事實也確如王寅所料,果然柴進話音剛落,林衝、武鬆、花榮三人就緊隨其後,接連表達了讚同之意。
有了他們這些實力派開口,別人就算覺得不妥,也不好再提出異議,隻能隨波逐流的出班附和。
(本章完)
原本按照穆栩最初的設想,他是打算徹底統一天下後,再正式建國稱製的,可聞煥章卻上書表達了不同意見。
他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已然時機成熟,莫如在大軍南下之前,正式定下國號。
如此一來,不止能鼓舞麾下將士軍民效死之心,還可借此打擊大宋君臣士氣。
穆栩思慮再三後,決定采納這個建議。
於是,趁著新年設宴款待群臣之時,他當場提出了此事,並就國號問題征詢眾人意見。
事實正如聞煥章所言,穆栩麾下眾臣,除去個別還心念故國之輩,其餘人等一聽此事,頓時喜笑顏開。
想想也能理解,畢竟在眼下這個年代,心懷民族大義之人隻占少數,多數人還是更在乎自家切身利益。
說句不好聽的,人家跟著你穆栩拋頭顱灑熱血,為的不就是有天能位列開國功臣,給祖孫留下幾世富貴嗎?
總不能幹著殺頭的買賣,卻別無所求吧!
穆栩正是想通了這點,明白不能光想著讓馬兒跑,卻不給馬兒草,這才臨時改變了計劃。
隻不過他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不該將這事拿到大庭廣眾之下來討論,倒不是見不得人,實在是他麾下以大老粗居多,僅有的一些文臣,也非是正統出身。
於是乎,麵對這個議題說什麽的都有,名號起的五花八門不說,還個個都自我感覺良好,誰也不肯服誰,不多時就將宴會大廳弄得雞分狗跳,好似菜市場一般。
穆栩被吵得頭大,不得已隻能出言嗬斥,總算是讓現場恢複安靜。
接下來,他也懶得再去博采眾長,幹脆點專人詢問。
當先被點到的許貫忠就道:“王爺起於山東,不如就以魯為國號,如此也可顯示王爺不忘初心。”
許貫忠這個提議,可以說頗有取巧之嫌,自是得不到多少支持,像是阮小七就道:“照軍師這麽說,那還不如梁呢!”
此言一出,登時博得昔日梁山好漢的滿堂喝彩,許貫忠不得不耐著性子解釋,梁山隻是個小山頭,並不能代表梁地,眼下天下公認的梁地,一般指的是汝州一帶。
許貫忠也是昏了頭,忘了跟阮小七這等渾人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他口水都快說幹了,都不見得到迴應,反而是人群中的蕭幹突然冷不丁道:
“若以地界為號,燕怎麽也比魯強吧?再者,燕為戰國七雄,魯卻是春秋小邦,豈有取小舍大之理?”
論耍嘴皮子,許貫忠可就不怕了,聞言立即反駁道:“燕是七雄不假,可卻以國小力微著稱,而魯則不然,乃堂堂禮儀之邦,更是孔聖人家鄉,若取魯為號,還可收取天下文人之心,表達我王重視文教之誌。”
別看蕭幹是出身奚族,可也是熟讀經史之輩,馬上便抓住了許貫忠話裏的漏洞。
“據我所知,孔聖人祖上乃是宋國栗邑人,孔姓更是傳自商湯,照先生這般以籍貫論,豈不是該立宋或商為國號?”
“此言大謬!豈不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孔氏先輩居於宋時不過微末小吏,定於魯後方出了孔聖人,此乃天下公論。”
“恕某家不敢苟同……”
眼見兩個人爭著爭著,話題就從國號之爭演變成了孔子祖籍之爭,這讓在場之人無不愕然。
此中情況下,便有人湊到聞煥章、樂和等穆栩心腹身邊,請他們出來勸架,但幾人皆是笑而不語。
與此同時,還有人偷偷去觀察穆栩反應。哪知這一看才發現,穆栩也對眼前之事視而不見,竟饒有興致的眯著眼睛,斜靠於椅子上哼著小曲。
這些人當然不明白,不管是聞煥章幾人的冷眼旁觀,還是穆栩的漠不關心,實際上都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從表麵上看,許貫忠和蕭幹是在爭論國號,但若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發現,這二人不過是各自派係推出來的領頭人。
前者代表了梁山舊人,後者代表著遼國降臣,而這兩派也正是穆栩麾下最大的勢力。
穆栩本人對此自是心知肚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兩派的激烈鬥爭,就是出自他刻意放縱的結果。
穆栩難道不清楚黨爭的壞處嗎?
很顯然不是,可他卻必須如此,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牢牢把控著一切權利。反之,要是手下全都一條心,那他就要睡不著覺了。
其實縱觀古今中外,上位者莫不如是。
區別在於,優秀的上位者,總是善於審時度勢,能牢牢把握黨爭的度,好確保自己能夠居中調和,立於不敗之地。
平庸的上位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往往隻是出於個人喜好,就過於偏袒一方,如此導致的後果,輕則大權旁落,重則國破家亡。
穆栩當然不會犯這麽低級的錯誤,等許貫忠和蕭幹吵得差不多後,他便適時輕咳一聲,二人立即戛然而止,擺出一派靜候吩咐的模樣。
看到這一幕,穆栩哪還不知這兩人方才做戲成分居多,不禁暗罵一聲滑頭,然後笑著開口道:“魯和燕各有優劣,本王委實難以取舍,不如大家再議議吧!”
在場之人沒有一個傻子,一聽這話便都明白,穆栩這是不太滿意,所以才說要再議。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隨著穆栩這一表態,馬上就有人跳出來,提議用漢字作為國號。
然而穆栩卻依舊搖頭道:“眼下正值胡漢相爭之時,用漢為號確實最為合適。可惜自兩漢以來,此號以被用盡,我不取也。”
說到這裏,他索性拋出了自己的想法,“諸位以為乾、明二字如何?
樂和第一個表示了讚同:“乾者,大也,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臣以為以乾為國號,甚妙!”
眼看被樂和搶了先手,王寅馬上跟進道:“臣以為明字更為妥當,正所謂照臨四方日明,大放光芒也謂明,取此字可昭示天下,王爺的江山得之光明正大,不似那趙家欺負孤兒寡母。”
這話別人聽了倒還罷了,柴進卻必須出言附議,誰讓他就是王寅話裏那孤兒寡母的後人呢?
而這正是王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柴進交友廣闊,有其帶頭必然能一唿百應。
事實也確如王寅所料,果然柴進話音剛落,林衝、武鬆、花榮三人就緊隨其後,接連表達了讚同之意。
有了他們這些實力派開口,別人就算覺得不妥,也不好再提出異議,隻能隨波逐流的出班附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