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來自節度使的致敬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宇帶著2萬4的騎馬步兵教兵,3500名延壽教騎兵,2萬駿騎軍往昭義軍的方向走。差不多5萬人,看起來場麵十分浩大。
因此昭義節度使狄鴻熙的親信直接被嚇到直接往迴跑,但延壽教的偵騎也沒有對他進行追逐,而是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
狄鴻熙吃了一驚,不知道這延壽教的來意是懷著善意還是歹意,想了想覺得既然距離不遠,還是自己親自去看一看,眼見為實。
狄鴻熙帶上人從下午開始騎馬奔馳到了傍晚,才看見了延壽教的大軍。
西落的太陽在天空中留下霞光,東邊的天空是一片逐漸變深的青色,而西邊的天空仍然在天上的雲層中映著太陽的光輝,一種可以直視的溫暖的橙色。
在這樣的景色下,狄鴻熙眼中的延壽教軍隊半邊身體在已經有些暗淡的橙色光芒中,半邊身體藏在模糊不清的影子中,向南前進。
他們數量龐大,所有人全都騎在馬上,後麵還有馬車輜重跟隨。但和胡人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驅趕牲畜同行。
大批可以移動的牲畜是胡人取之不竭的後勤來源。渴了喝馬奶牛奶羊奶,餓了看哪隻牛羊傷了蹄子或者萎靡不振會拖慢行軍速度,就把它宰了吃掉。
但這種當前曆史條件下的“優越”後勤方式,在離開草原之後就不行了。遊牧民族為了能維持這種後勤供應方式,甚至想讓南麵的田地都長滿牧草。但實際上一旦遇到大河流沒辦法過河,他們帶著的牲畜就成了累贅,反而成了拖累。
放棄它們繼續進攻,還是想盡辦法把它們帶上呢?
因此,許多遊牧民族,在進攻到中原地區的時候尚且還能稍微適應,再往南,麵對綿延的高山和到處都是的溪流、小河等等水網,他們開始變得不適應。
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催生的蚊蟲散播他們從來沒有得過的疾病,沒有免疫力的他們可能還沒倒下,他們的牲畜就死了一大片。
然後他們狼狽地在大勝之後又莫名其妙地大敗,退迴了草原。中原又被農耕民族奪了迴去,然後再一直等到下一個動亂輪迴的開啟。
許多人會以為這是原本窮困的遊牧民族在搶到了大量財富之後,失去了拚命作戰的勇氣,變得懦弱導致的。
實際上,地理環境、生態氣候所製造的無形天塹一直都存在,而且千百年如一日。
那些沒有天然地理環境保護的農耕民族,沒有“戰略縱深”的農耕民族,大多被隻會劫掠的遊牧騎兵、漁獵蠻族所征服。
這個世界的曆史上,野蠻征服文明從來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隻有這片土地上的地理環境,用不斷泛濫的河水凝結了人民共同的意誌,錘煉了他們協作抵禦災難的組織能力。最終這些不斷泛濫的河水,也幫助他們抵禦了遊牧民族千百年。
苦難、災難並非都是壞的,他們在磨煉、團結民族的功能上絲毫不弱,甚至有一種優勝劣汰的天然法則在殘酷地起著作用。
遊牧民族、漁獵蠻族過得比農耕民族更苦,那他們就更堅韌,能能打。
比起那些不用勞作,一年四季都溫暖地不用穿衣服,樹上結滿了甜甜果實,隻要摘下來就能吃飽喝足的地方來說,熱帶民族比遊牧、漁獵、農耕民族幸福得多,他們可以躺平了睡大覺。
但是,他們因為不用操心餓肚子的事情,自然就分裂成一小撮一小撮,沒有外力的威脅,沒有大政權才能治理的河,沒有大政府才能抵禦的遊牧和蠻族入侵,他們就沒有了大一統的需求。
最終會在千百年後,被更惡劣環境裏催生的更堅韌的民族所擊垮。要麽消失在曆史的漫漫長河裏,要麽成為奴隸,從領地、文化到思想上全麵地被殖民。
周宇看過曆史、讀過曆史、學過曆史,地理方麵也有涉獵,因此他深刻地明白,如果要讓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消失,那就必須讓他們依賴一個統一的大政權,無法離開它。
它必須要有比讓牧民們四處遊牧更好的生活,讓他們安定下來,過上更好的生活,才能打破不斷在遭遇災害之後,遊牧民族為了生存不得不往南進攻,用掠奪來求存,不得不開戰、入侵的千百年曆史循環。
所以周宇第一件就是要開始改變騎兵行軍的時候需要帶上牲畜一起行動的“傳統”。
如果是農耕民族的馬車,確實不堪用。但在冶煉和錘鍛技術通過周宇的幹預進步之後,現在延壽教造出來的馬車已經耐用得多,輪子也不是木製的那種壞地很快的類型。
用久了馬車仍然需要修,但是隻要動手更換零件就能立刻修好的馬車、牛車,已經和普通馬車、牛車不在一個比較等級上了。
它代表了軍隊不用為了照顧牲畜而必須找有大量水源的河流或者茂盛牧草的地區來行動,隻是這一點,就代表了整支軍隊綜合戰鬥力的提升。
而未來草原上的商業行為,也不用因為要賣一些皮和毛,就把一大群牛羊慢慢地趕到目的地去,現場把他們全賣給別人,讓他們再去宰殺、剃毛、剝皮製作了。
草原上有了足夠結實的馬車,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家裏宰殺、剃毛、剝皮、加工、存儲,甚至進行更多的精細加工,給產品增添更多的屬性,賣得更貴,利潤更高。
更大的賺頭意味著可以喂養更少的牲畜就能負擔起一家人的生活,更少的牲畜意味著定牧是可行的,牧民們不用被迫趕著畜群而追逐水草四處遊牧。
那麽,隻要定牧被執行下去,牧民們就可以打井、接水、建造房子,過上和農耕民族類似的生活。遊牧民族的傳統也會在這種環境下變成勤奮工作,獲得積蓄並且過上更好的生活。
周宇知道,隻有這樣才能徹底讓草原上的胡人和興漢人在同一個大帝國之下還能不分裂。解決千百年北麵遊牧不斷入侵,一次次打斷興漢這樣的農耕文明進程的事情。
歸根結底就是解決交通運輸的難點,打通貿易後,鼓勵草原本地依托本地自然資源來深加工產品,和興漢南北方進行貿易,各取所需。
貿易說是賺錢,其實說穿了如果大家都覺悟拉滿,所有人都無償地進行努力進行生產,然後按需分配,都能得到充足的商品,那還要錢幹嘛?
貨幣隻是一種幫助社會資源分配的手段,周宇隻要解決好草原的交通難題,在主持社會資源分配的時候做到盡量公平,而不是對某部分群體進行歧視和剝削。
而他的後代可以延續一部分“優良傳統”,那他建立的王朝,不能說不會“生病”,但至少這個王朝的壽命肯定要比曆史上其他的王朝更久遠是肯定的。
周宇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但任誰也不會願意自己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因此他在踏出每一步的時候,不能說深思熟慮處處完美,但至少都是思考過未來,把眼光看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的。
而那些征戰天下取得江山的第一代皇帝,沒有一個像周宇這樣看到過許多曆史,懂得其規律,然後從一開始就規避一些“王朝絕症”的。
就譬如此時,當周宇從無人機上發現了有人在窺探大軍,而此人就是昭義軍的節度使狄鴻熙時,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反應。
此人必須投降自己,如果他堅決不投降的話,延壽教也不能和他的軍隊起衝突。
這是昭義軍這個群體的特殊意義導致的——他們是抗擊外虜的第一線。
在所有興漢人的眼裏,他們天然就是興漢國的保護者,是自帶光環的正義群體。
這一興漢人的認知就算是周宇也不可能去扭曲去改變,它幾乎改變不了也不必改變。
可正因為他們自帶的正義性,如果周宇和他們起衝突,自然就成了反派。千百年後都仍然會有人為昭義軍在延壽教的進攻下潰不成軍、瞬間覆滅而扼腕歎息,為這一支忠義之師歎息、追魂。
就因為他們在人們眼中是正義的,所以就算你周宇打下了前所未有的疆土,是曠絕古今的帝皇,也無法抹去這個汙點。
而反過來,如果他們投降了周宇,而不是慘烈地戰敗,他們身上的正義光環就會瞬間覆滅。百年後的史書上會記錄一段他們的經曆,可是千年後,在更多的曆史填充擠壓下,他們的名字會愈發默默無聞,甚至都沒多少人清楚他們曾經艱難抵抗過北原許多年。
可是,如果不是站在曆史的角度上看,而是現在去問昭義軍的將士們,他們是願意現在就戰死,然後流芳百世,還是千百年後默默無聞地,沒有什麽人在意他們全都活了下來而且在一個大一統的和平國家中過上了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你猜他們會怎麽選?
周宇不用猜,他親自替他們做了選擇。
他做的就是騎著馬,隻帶了兩個侍衛,然後一路跑到了昭義節度使狄鴻熙的麵前,在他們好奇又警惕的視線中,笑著打了聲招唿:
“狄節度使嗎,我就是你可能剛剛聽說過名字的周宇。”
狄鴻熙原本以為這是延壽教的哪個使者。他們現在離延壽教的大軍還有頗遠,對方隻有三騎過來顯然不是過來作戰,因此他也等在了原地。
卻沒想到等到的竟然是那個已經據說已經拿下了北原首都、北原皇室和所有興漢堡壘的周宇。
狄鴻熙很想質疑,畢竟這麽一個年輕人……可是他的心在告訴他,他沒必要質疑,做下這樣一件驚天大事的人,不是年輕人難道應該是一個老頭子嗎?
別說老頭子了,哪怕是中年人也隻會瞻前顧後,根本不會把一支大軍投入到草原上,去做這種哪怕隻是聽就令人瘋狂的大事,還做成了!
就是他,肯定是了。
狄鴻熙感慨萬千地在馬上抱拳低頭道:“周將軍乃是英雄,作為興漢人,我狄某及昭義軍上下向你致以萬分敬意!”
因此昭義節度使狄鴻熙的親信直接被嚇到直接往迴跑,但延壽教的偵騎也沒有對他進行追逐,而是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
狄鴻熙吃了一驚,不知道這延壽教的來意是懷著善意還是歹意,想了想覺得既然距離不遠,還是自己親自去看一看,眼見為實。
狄鴻熙帶上人從下午開始騎馬奔馳到了傍晚,才看見了延壽教的大軍。
西落的太陽在天空中留下霞光,東邊的天空是一片逐漸變深的青色,而西邊的天空仍然在天上的雲層中映著太陽的光輝,一種可以直視的溫暖的橙色。
在這樣的景色下,狄鴻熙眼中的延壽教軍隊半邊身體在已經有些暗淡的橙色光芒中,半邊身體藏在模糊不清的影子中,向南前進。
他們數量龐大,所有人全都騎在馬上,後麵還有馬車輜重跟隨。但和胡人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驅趕牲畜同行。
大批可以移動的牲畜是胡人取之不竭的後勤來源。渴了喝馬奶牛奶羊奶,餓了看哪隻牛羊傷了蹄子或者萎靡不振會拖慢行軍速度,就把它宰了吃掉。
但這種當前曆史條件下的“優越”後勤方式,在離開草原之後就不行了。遊牧民族為了能維持這種後勤供應方式,甚至想讓南麵的田地都長滿牧草。但實際上一旦遇到大河流沒辦法過河,他們帶著的牲畜就成了累贅,反而成了拖累。
放棄它們繼續進攻,還是想盡辦法把它們帶上呢?
因此,許多遊牧民族,在進攻到中原地區的時候尚且還能稍微適應,再往南,麵對綿延的高山和到處都是的溪流、小河等等水網,他們開始變得不適應。
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催生的蚊蟲散播他們從來沒有得過的疾病,沒有免疫力的他們可能還沒倒下,他們的牲畜就死了一大片。
然後他們狼狽地在大勝之後又莫名其妙地大敗,退迴了草原。中原又被農耕民族奪了迴去,然後再一直等到下一個動亂輪迴的開啟。
許多人會以為這是原本窮困的遊牧民族在搶到了大量財富之後,失去了拚命作戰的勇氣,變得懦弱導致的。
實際上,地理環境、生態氣候所製造的無形天塹一直都存在,而且千百年如一日。
那些沒有天然地理環境保護的農耕民族,沒有“戰略縱深”的農耕民族,大多被隻會劫掠的遊牧騎兵、漁獵蠻族所征服。
這個世界的曆史上,野蠻征服文明從來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隻有這片土地上的地理環境,用不斷泛濫的河水凝結了人民共同的意誌,錘煉了他們協作抵禦災難的組織能力。最終這些不斷泛濫的河水,也幫助他們抵禦了遊牧民族千百年。
苦難、災難並非都是壞的,他們在磨煉、團結民族的功能上絲毫不弱,甚至有一種優勝劣汰的天然法則在殘酷地起著作用。
遊牧民族、漁獵蠻族過得比農耕民族更苦,那他們就更堅韌,能能打。
比起那些不用勞作,一年四季都溫暖地不用穿衣服,樹上結滿了甜甜果實,隻要摘下來就能吃飽喝足的地方來說,熱帶民族比遊牧、漁獵、農耕民族幸福得多,他們可以躺平了睡大覺。
但是,他們因為不用操心餓肚子的事情,自然就分裂成一小撮一小撮,沒有外力的威脅,沒有大政權才能治理的河,沒有大政府才能抵禦的遊牧和蠻族入侵,他們就沒有了大一統的需求。
最終會在千百年後,被更惡劣環境裏催生的更堅韌的民族所擊垮。要麽消失在曆史的漫漫長河裏,要麽成為奴隸,從領地、文化到思想上全麵地被殖民。
周宇看過曆史、讀過曆史、學過曆史,地理方麵也有涉獵,因此他深刻地明白,如果要讓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消失,那就必須讓他們依賴一個統一的大政權,無法離開它。
它必須要有比讓牧民們四處遊牧更好的生活,讓他們安定下來,過上更好的生活,才能打破不斷在遭遇災害之後,遊牧民族為了生存不得不往南進攻,用掠奪來求存,不得不開戰、入侵的千百年曆史循環。
所以周宇第一件就是要開始改變騎兵行軍的時候需要帶上牲畜一起行動的“傳統”。
如果是農耕民族的馬車,確實不堪用。但在冶煉和錘鍛技術通過周宇的幹預進步之後,現在延壽教造出來的馬車已經耐用得多,輪子也不是木製的那種壞地很快的類型。
用久了馬車仍然需要修,但是隻要動手更換零件就能立刻修好的馬車、牛車,已經和普通馬車、牛車不在一個比較等級上了。
它代表了軍隊不用為了照顧牲畜而必須找有大量水源的河流或者茂盛牧草的地區來行動,隻是這一點,就代表了整支軍隊綜合戰鬥力的提升。
而未來草原上的商業行為,也不用因為要賣一些皮和毛,就把一大群牛羊慢慢地趕到目的地去,現場把他們全賣給別人,讓他們再去宰殺、剃毛、剝皮製作了。
草原上有了足夠結實的馬車,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家裏宰殺、剃毛、剝皮、加工、存儲,甚至進行更多的精細加工,給產品增添更多的屬性,賣得更貴,利潤更高。
更大的賺頭意味著可以喂養更少的牲畜就能負擔起一家人的生活,更少的牲畜意味著定牧是可行的,牧民們不用被迫趕著畜群而追逐水草四處遊牧。
那麽,隻要定牧被執行下去,牧民們就可以打井、接水、建造房子,過上和農耕民族類似的生活。遊牧民族的傳統也會在這種環境下變成勤奮工作,獲得積蓄並且過上更好的生活。
周宇知道,隻有這樣才能徹底讓草原上的胡人和興漢人在同一個大帝國之下還能不分裂。解決千百年北麵遊牧不斷入侵,一次次打斷興漢這樣的農耕文明進程的事情。
歸根結底就是解決交通運輸的難點,打通貿易後,鼓勵草原本地依托本地自然資源來深加工產品,和興漢南北方進行貿易,各取所需。
貿易說是賺錢,其實說穿了如果大家都覺悟拉滿,所有人都無償地進行努力進行生產,然後按需分配,都能得到充足的商品,那還要錢幹嘛?
貨幣隻是一種幫助社會資源分配的手段,周宇隻要解決好草原的交通難題,在主持社會資源分配的時候做到盡量公平,而不是對某部分群體進行歧視和剝削。
而他的後代可以延續一部分“優良傳統”,那他建立的王朝,不能說不會“生病”,但至少這個王朝的壽命肯定要比曆史上其他的王朝更久遠是肯定的。
周宇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但任誰也不會願意自己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因此他在踏出每一步的時候,不能說深思熟慮處處完美,但至少都是思考過未來,把眼光看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的。
而那些征戰天下取得江山的第一代皇帝,沒有一個像周宇這樣看到過許多曆史,懂得其規律,然後從一開始就規避一些“王朝絕症”的。
就譬如此時,當周宇從無人機上發現了有人在窺探大軍,而此人就是昭義軍的節度使狄鴻熙時,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反應。
此人必須投降自己,如果他堅決不投降的話,延壽教也不能和他的軍隊起衝突。
這是昭義軍這個群體的特殊意義導致的——他們是抗擊外虜的第一線。
在所有興漢人的眼裏,他們天然就是興漢國的保護者,是自帶光環的正義群體。
這一興漢人的認知就算是周宇也不可能去扭曲去改變,它幾乎改變不了也不必改變。
可正因為他們自帶的正義性,如果周宇和他們起衝突,自然就成了反派。千百年後都仍然會有人為昭義軍在延壽教的進攻下潰不成軍、瞬間覆滅而扼腕歎息,為這一支忠義之師歎息、追魂。
就因為他們在人們眼中是正義的,所以就算你周宇打下了前所未有的疆土,是曠絕古今的帝皇,也無法抹去這個汙點。
而反過來,如果他們投降了周宇,而不是慘烈地戰敗,他們身上的正義光環就會瞬間覆滅。百年後的史書上會記錄一段他們的經曆,可是千年後,在更多的曆史填充擠壓下,他們的名字會愈發默默無聞,甚至都沒多少人清楚他們曾經艱難抵抗過北原許多年。
可是,如果不是站在曆史的角度上看,而是現在去問昭義軍的將士們,他們是願意現在就戰死,然後流芳百世,還是千百年後默默無聞地,沒有什麽人在意他們全都活了下來而且在一個大一統的和平國家中過上了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你猜他們會怎麽選?
周宇不用猜,他親自替他們做了選擇。
他做的就是騎著馬,隻帶了兩個侍衛,然後一路跑到了昭義節度使狄鴻熙的麵前,在他們好奇又警惕的視線中,笑著打了聲招唿:
“狄節度使嗎,我就是你可能剛剛聽說過名字的周宇。”
狄鴻熙原本以為這是延壽教的哪個使者。他們現在離延壽教的大軍還有頗遠,對方隻有三騎過來顯然不是過來作戰,因此他也等在了原地。
卻沒想到等到的竟然是那個已經據說已經拿下了北原首都、北原皇室和所有興漢堡壘的周宇。
狄鴻熙很想質疑,畢竟這麽一個年輕人……可是他的心在告訴他,他沒必要質疑,做下這樣一件驚天大事的人,不是年輕人難道應該是一個老頭子嗎?
別說老頭子了,哪怕是中年人也隻會瞻前顧後,根本不會把一支大軍投入到草原上,去做這種哪怕隻是聽就令人瘋狂的大事,還做成了!
就是他,肯定是了。
狄鴻熙感慨萬千地在馬上抱拳低頭道:“周將軍乃是英雄,作為興漢人,我狄某及昭義軍上下向你致以萬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