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兵臨吳縣和魏延的擔憂
江東吳郡,彌漫著一片緊張的氛圍。
魏延的征南軍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即將直逼吳縣城下,其聲勢浩大,令人膽寒。
然而,麵對如此強敵,孫權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下達了死守吳縣的命令。
吳郡周邊的江東將士在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
丹陽太守孫翊親自率領本部兵馬,風馳電掣般地趕迴吳縣。
與此同時,鎮壓山越的宛陵長黃蓋、西安長潘璋等將領也率軍奔赴吳縣,他們的到來為孫權增添了一份底氣。
不僅如此,朱治和孫靜還從吳郡各大世家的私兵中募集了大量的人馬。
這些私兵雖然並非正規軍,但他們同樣訓練有素,裝備精良。
經過一番整編,集結在吳縣的各路兵馬加上私兵數量居然達到了兩萬之眾!
為了確保吳縣的防禦能夠持久,張昭和諸葛瑾等人也積極行動起來。
他們從吳郡和丹陽兩郡轉運了大量的物資和兵器裝備至吳縣,使得吳縣的後勤供應得到了有力保障。
有了充足的物資和精良的裝備,孫權心中的信心愈發堅定。
孫權深知,隻要能夠挺過這個冬季,局勢就有可能發生逆轉。
曹軍在南陽和淮南一線必然會對魏延軍施加巨大的壓力,而那時,江東軍便可趁機發動反擊,一舉扭轉戰局。
想到這裏,孫權的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他決心死守吳縣,絕不輕言放棄。
......
率先抵達吳縣城外的是徐庶、寇封、士壹率領的安南軍一部。
他們這路兵馬一路風塵仆仆,從交州北上,穿越南嶺,然後攻克了會稽郡治山陰城。
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山陰外,抵達吳縣城下的安南軍還有整整一萬之眾。
徐庶站在城外的一處高地,遠遠望去,隻見吳縣城門緊閉,城牆上戒備森嚴,顯然敵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守城準備。
麵對如此堅固的防線,徐庶並沒有貿然進攻。
他深知攻城戰的艱難和危險,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慘重的傷亡。
於是,徐庶決定先觀察一下形勢,他親自帶領一隊士兵,在城外四處尋找合適的地形。
經過一番搜索,他們終於找到了一片地勢較高、視野開闊的地方。
這裏不僅可以俯瞰整個吳縣城,還能有效地防止敵軍的突襲,徐庶立刻下令在此安營紮寨。
士兵們迅速行動起來,搭建營帳、挖掘壕溝、設置防禦工事。
沒過多久,一座堅固的營寨便矗立在了吳縣城外。
徐庶站在營寨前,凝視著吳縣城,心中默默盤算著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他知道,僅憑這一萬安南軍想要攻破吳縣城並非易事,還需要等待援軍的到來,才能形成足夠的兵力優勢。
於是,徐庶決定按兵不動,靜靜地等待主公率領的主力的抵達。
在這段時間裏,他一方麵加強營寨的防禦,另一方麵派出探子密切監視吳縣城內的敵軍動向,以便隨時調整作戰策略。
在吳縣城樓上巡守的黃蓋見敵軍紮營便向守城主將朱治和孫靜二人請戰。
老將黃蓋以為,城外的敵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若是自己能率領一支兵馬能夠出城擊之,必能殺他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然而,孫靜卻對黃蓋的提議表示反對。
他認為江東軍隻用依托城池據守便可,完全不用出城冒險,況且無法確定附近是否有敵軍的伏兵。
孫靜的顧慮並非沒有道理,他向來以謹慎著稱,不輕易冒險。
朱治也不認同出城交戰,因為城內的守軍雖多,但其中超過半數都是世家私兵。
這些私兵雖接受過係統訓練,但是缺乏實戰經驗,還是守城比較穩妥。
麵對孫靜和朱治的反對,黃蓋心中有些無奈。
他知道自己的提議確實存在一定風險,但他也堅信隻要戰術運用得當,就能夠戰勝敵軍。
然而,最終他還是尊重了兩位主將的意見,放棄了出城擊敵的想法。
就這樣,黃蓋的請戰要求被駁迴,雙方隻能遠遠地對峙起來,誰也不敢輕易發動攻擊。
......
半月後,魏延率領著親衛營和文聘、馮習率領的另一部安南軍也抵達了吳縣城下。
由於孫家在此經營多年,吳縣的城池規模龐大,城牆高聳堅固,僅憑親衛營和安南軍根本無法形成合圍。
在徐庶的建議下,文聘和馮習率領一部兵馬在吳縣西門外紮營,與之前就已經抵達並在南門外紮營的兵馬形成犄角之勢。
南門外的征南軍大營中軍大帳裏。
魏延和徐庶正悠然地喝著荊茶,一邊品味著茶香,一邊談論著當前的局勢。
魏延輕輕抿了一口茶盅,眉頭卻緊緊皺起,憂慮地說道:
“元直啊,袁紹一死,河北恐怕會陷入一場激烈的奪嫡之爭,局勢恐怕會變得非常混亂。
而曹操必定會抓住這個時機,南下對我軍施加壓力,這形勢實在是讓人擔憂啊!”
盡管關於冀州之主究竟花落誰家的具體情報尚未傳來,但憑借著對曆史的了解。
魏延深知無論是袁譚還是袁尚最終繼承袁紹的位置,另一派都絕對不會坐視不管、毫無作為。
徐庶稍微思索了一下,然後不緊不慢地迴答道:
“主公,南陽有漢升率領的虎賁軍鎮守,而合肥和廬江之地,主公也做了妥善的安排。
所以,即便曹軍南下,主公也完全不必為此擔憂。”
徐庶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征南軍戰鬥力的高度自信。
一旁的魏延聽完後,微微頷首,表示認同徐庶的觀點。
但還是略有不安地說道:
“我們要盡快結束江東之戰,如此一來,當有意外情況發生時,才能迅速抽調兵馬北上馳援。”
魏延深知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若真舉兵南下南陽,黃忠恐怕難以與之抗衡。
而如今,江東戰場卻如同一座泥潭,將自己的眾多將領、謀士和大量兵馬都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就在此刻,趙凡的第三營在廬江抵禦南下的曹軍;
張合、龐統率領先登營在海昏包圍著江東軍殘部;
甘寧的錦帆軍則在濡須口和秣陵一線與江東水師餘部對峙著......
盡管魏延的大軍已經兵臨吳縣城下,可吳縣又豈是易攻之城。
一想到這些,他的心頭就不禁湧起一陣煩躁。
江東吳郡,彌漫著一片緊張的氛圍。
魏延的征南軍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即將直逼吳縣城下,其聲勢浩大,令人膽寒。
然而,麵對如此強敵,孫權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下達了死守吳縣的命令。
吳郡周邊的江東將士在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
丹陽太守孫翊親自率領本部兵馬,風馳電掣般地趕迴吳縣。
與此同時,鎮壓山越的宛陵長黃蓋、西安長潘璋等將領也率軍奔赴吳縣,他們的到來為孫權增添了一份底氣。
不僅如此,朱治和孫靜還從吳郡各大世家的私兵中募集了大量的人馬。
這些私兵雖然並非正規軍,但他們同樣訓練有素,裝備精良。
經過一番整編,集結在吳縣的各路兵馬加上私兵數量居然達到了兩萬之眾!
為了確保吳縣的防禦能夠持久,張昭和諸葛瑾等人也積極行動起來。
他們從吳郡和丹陽兩郡轉運了大量的物資和兵器裝備至吳縣,使得吳縣的後勤供應得到了有力保障。
有了充足的物資和精良的裝備,孫權心中的信心愈發堅定。
孫權深知,隻要能夠挺過這個冬季,局勢就有可能發生逆轉。
曹軍在南陽和淮南一線必然會對魏延軍施加巨大的壓力,而那時,江東軍便可趁機發動反擊,一舉扭轉戰局。
想到這裏,孫權的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他決心死守吳縣,絕不輕言放棄。
......
率先抵達吳縣城外的是徐庶、寇封、士壹率領的安南軍一部。
他們這路兵馬一路風塵仆仆,從交州北上,穿越南嶺,然後攻克了會稽郡治山陰城。
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山陰外,抵達吳縣城下的安南軍還有整整一萬之眾。
徐庶站在城外的一處高地,遠遠望去,隻見吳縣城門緊閉,城牆上戒備森嚴,顯然敵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守城準備。
麵對如此堅固的防線,徐庶並沒有貿然進攻。
他深知攻城戰的艱難和危險,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慘重的傷亡。
於是,徐庶決定先觀察一下形勢,他親自帶領一隊士兵,在城外四處尋找合適的地形。
經過一番搜索,他們終於找到了一片地勢較高、視野開闊的地方。
這裏不僅可以俯瞰整個吳縣城,還能有效地防止敵軍的突襲,徐庶立刻下令在此安營紮寨。
士兵們迅速行動起來,搭建營帳、挖掘壕溝、設置防禦工事。
沒過多久,一座堅固的營寨便矗立在了吳縣城外。
徐庶站在營寨前,凝視著吳縣城,心中默默盤算著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他知道,僅憑這一萬安南軍想要攻破吳縣城並非易事,還需要等待援軍的到來,才能形成足夠的兵力優勢。
於是,徐庶決定按兵不動,靜靜地等待主公率領的主力的抵達。
在這段時間裏,他一方麵加強營寨的防禦,另一方麵派出探子密切監視吳縣城內的敵軍動向,以便隨時調整作戰策略。
在吳縣城樓上巡守的黃蓋見敵軍紮營便向守城主將朱治和孫靜二人請戰。
老將黃蓋以為,城外的敵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若是自己能率領一支兵馬能夠出城擊之,必能殺他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然而,孫靜卻對黃蓋的提議表示反對。
他認為江東軍隻用依托城池據守便可,完全不用出城冒險,況且無法確定附近是否有敵軍的伏兵。
孫靜的顧慮並非沒有道理,他向來以謹慎著稱,不輕易冒險。
朱治也不認同出城交戰,因為城內的守軍雖多,但其中超過半數都是世家私兵。
這些私兵雖接受過係統訓練,但是缺乏實戰經驗,還是守城比較穩妥。
麵對孫靜和朱治的反對,黃蓋心中有些無奈。
他知道自己的提議確實存在一定風險,但他也堅信隻要戰術運用得當,就能夠戰勝敵軍。
然而,最終他還是尊重了兩位主將的意見,放棄了出城擊敵的想法。
就這樣,黃蓋的請戰要求被駁迴,雙方隻能遠遠地對峙起來,誰也不敢輕易發動攻擊。
......
半月後,魏延率領著親衛營和文聘、馮習率領的另一部安南軍也抵達了吳縣城下。
由於孫家在此經營多年,吳縣的城池規模龐大,城牆高聳堅固,僅憑親衛營和安南軍根本無法形成合圍。
在徐庶的建議下,文聘和馮習率領一部兵馬在吳縣西門外紮營,與之前就已經抵達並在南門外紮營的兵馬形成犄角之勢。
南門外的征南軍大營中軍大帳裏。
魏延和徐庶正悠然地喝著荊茶,一邊品味著茶香,一邊談論著當前的局勢。
魏延輕輕抿了一口茶盅,眉頭卻緊緊皺起,憂慮地說道:
“元直啊,袁紹一死,河北恐怕會陷入一場激烈的奪嫡之爭,局勢恐怕會變得非常混亂。
而曹操必定會抓住這個時機,南下對我軍施加壓力,這形勢實在是讓人擔憂啊!”
盡管關於冀州之主究竟花落誰家的具體情報尚未傳來,但憑借著對曆史的了解。
魏延深知無論是袁譚還是袁尚最終繼承袁紹的位置,另一派都絕對不會坐視不管、毫無作為。
徐庶稍微思索了一下,然後不緊不慢地迴答道:
“主公,南陽有漢升率領的虎賁軍鎮守,而合肥和廬江之地,主公也做了妥善的安排。
所以,即便曹軍南下,主公也完全不必為此擔憂。”
徐庶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征南軍戰鬥力的高度自信。
一旁的魏延聽完後,微微頷首,表示認同徐庶的觀點。
但還是略有不安地說道:
“我們要盡快結束江東之戰,如此一來,當有意外情況發生時,才能迅速抽調兵馬北上馳援。”
魏延深知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若真舉兵南下南陽,黃忠恐怕難以與之抗衡。
而如今,江東戰場卻如同一座泥潭,將自己的眾多將領、謀士和大量兵馬都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就在此刻,趙凡的第三營在廬江抵禦南下的曹軍;
張合、龐統率領先登營在海昏包圍著江東軍殘部;
甘寧的錦帆軍則在濡須口和秣陵一線與江東水師餘部對峙著......
盡管魏延的大軍已經兵臨吳縣城下,可吳縣又豈是易攻之城。
一想到這些,他的心頭就不禁湧起一陣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