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鄴城。
在審配和荀諶的支持下,袁尚終於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冀州之主的大位。
審、荀二人一個手握冀州兵權、在軍中頗具影響力:一個在群臣中威望甚高、人脈廣泛。
他們二人都是河北舉足輕重的人物,為袁尚的上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袁尚坐在那巍峨的大將軍府議政大廳的主位之上,俯視著堂下的文武百官,眼中閃爍著得意與野心的光芒。
他深知,這冀州之主的寶座,不僅代表著無上的榮耀,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與無盡的權力。
這一刻他終於體會到了父親的快樂!
而後,在袁尚的授意下,審配用鐵血手腕將一批對“廢長立幼”不滿的頑固勢力捉拿下獄。
他還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平時與袁譚關係親近的官員,毫不留情地將這些官員調離了重要部門,使其遠離權力中心。
這些官員們雖然心中不滿,但在審配那鐵血的手段麵前,也隻能敢怒而不敢言,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鄴城的大街小巷一時間布滿了審配的士兵,他們眼神冷峻,步伐整齊,猶如鋼鐵般的壁壘,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不敢有絲毫異動。
而荀諶,則發揮出了他善於交際、人脈甚廣的特長。
他遊走於冀州各大世家和中立官員之間,與那些世家大族的族長和官員們親切交談。
言辭懇切地向他們闡述袁尚的英明神武和遠大抱負,並描繪出一幅袁尚統治下的冀州繁榮昌盛的美好畫卷。
他承諾,隻要大家支持,袁尚一定會給予他們豐厚的迴報。
在荀諶的努力下,許多世家大族和中立官員紛紛表示願意支持袁尚,為袁尚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袁尚自己也沒有閑著,他特意找來了自己的二哥袁熙,與他促膝長談,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袁尚承諾:繼續由二哥袁熙繼續擔任幽州刺史,節製一州的民政和軍務。
其實,袁熙的心中早有自己的打算。當他看見那蓋有大將軍印信的“矯令”時,心中便已經做出了決定。
作為袁家的次子,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如長子袁譚,父親袁紹對他的寵愛也遠不如三弟袁尚。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與那至尊之位無緣,他也不想摻和這大位繼承之事。
所以,不管是大哥袁譚還是三弟袁尚繼位,他都不介意。
隻要能夠保證自己的權勢不受侵犯,能夠在幽州繼續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就足夠了。
聽到袁尚的承諾之後,袁熙當即表示願意支持袁尚為冀州之主。
......
鄴城以南,兩百裏外的黎陽前線袁軍大營。
當初袁紹三路大軍南下攻曹失敗後,便留下逄紀擔任監軍,負責監督三軍,抵禦黃河南岸的曹軍。
逄紀深知自己責任重大,每天都忙碌不已,他仔細檢查士兵們的訓練情況,監督糧草的供應和分配。
時刻警惕著黃河南岸曹軍的動向,絲毫不敢有半點懈怠。
這天,逄紀收到了鄴城傳來的審配親筆書信和袁尚繼位的“矯令”拓本。
當知曉袁紹病逝的消息後,逄紀隻覺得心中仿佛被重錘狠狠擊中,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盡管他對這位故主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的行為並不認可,使得內部紛爭不斷。
但袁紹對他有知遇之恩,當年正是袁紹慧眼識珠,將他從默默無聞中提拔出來,委以重任。
這份情誼,逄紀一直銘記於心,感恩之情足以讓他畢生難忘。
悲痛之餘,當他從信中得知繼承大位的是自己向來支持的袁尚時,原本沉重的心情瞬間豁然開朗,眼中閃過一絲狂喜的光芒。
原來,逄紀與袁譚向來不和,兩人在諸多事務上意見相左,常常發生激烈的爭執。
而且,他還與支持袁譚的辛評、辛毗兄弟有著很深的過節,彼此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
如今,與自己親近的袁尚繼位,逄紀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在河北袁氏集團中的輝煌前景。
然而,逄紀在欣喜之後,認真看完審配在信中交代之事,他便冷靜地思索起來。
他深知權力的更迭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很可能會導致時局的不穩定。
各方勢力為了爭奪權力,極有可能會展開激烈的爭鬥,到那時,流血犧牲在所難免。
而自己作為前線袁軍的監軍,一旦前線兵馬出現混亂,後果將不堪設想。
想到這裏,逄紀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前線的兵馬保持穩定,不能讓局勢失控。
他要實現兵權的和平過渡,將這份穩定作為自己交給新主袁尚的投名狀,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能力和對袁尚的忠誠和支持。
首先是黎陽的中軍,是前線袁軍的主力,這支兵馬眼下由韓猛將軍統領,而韓猛對逄紀這位監軍是言聽計從。
在逄紀巧舌如簧地遊說之下,韓猛毫不猶豫表示效忠袁尚,接受了新主。
而延津的西路兵馬也不在話下,之前高幹、郭圖率軍南渡作戰,遭到了曹軍的伏擊,這路從並州而來的兵馬損兵折將,僅剩千餘人。
後來,袁紹為了充實西路延津渡的防禦力量,派蔣義渠從中軍抽調一萬大軍前去支援。
盡管西路軍中當屬高幹的官職最高,但實際真正的領軍將領卻是蔣義渠,他和韓猛一樣都聽從逄紀的。
不辭辛勞的逄紀帶著袁紹讓袁尚繼位的“矯令”拓本親自前往延津,並當眾出示和宣讀命令。
高幹和蔣義渠不假思索地表態接受新主袁尚,並聽從其命令。
而支持袁譚的郭圖雖然心中存疑,並對此深感不滿,但眼見大局已定,他也沒再多言。
而最棘手的當屬駐紮在倉亭的東路袁軍,那裏都是袁譚的青州嫡係,現在又由支持袁譚的辛評和管統二人統領。
毫無疑問他們是不可能支持袁尚的,這支兵馬的存在很可能就是禍亂的源頭。
關於怎麽處置這路兵馬,讓逄紀一下子陷入了為難之中......
在審配和荀諶的支持下,袁尚終於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冀州之主的大位。
審、荀二人一個手握冀州兵權、在軍中頗具影響力:一個在群臣中威望甚高、人脈廣泛。
他們二人都是河北舉足輕重的人物,為袁尚的上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袁尚坐在那巍峨的大將軍府議政大廳的主位之上,俯視著堂下的文武百官,眼中閃爍著得意與野心的光芒。
他深知,這冀州之主的寶座,不僅代表著無上的榮耀,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與無盡的權力。
這一刻他終於體會到了父親的快樂!
而後,在袁尚的授意下,審配用鐵血手腕將一批對“廢長立幼”不滿的頑固勢力捉拿下獄。
他還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平時與袁譚關係親近的官員,毫不留情地將這些官員調離了重要部門,使其遠離權力中心。
這些官員們雖然心中不滿,但在審配那鐵血的手段麵前,也隻能敢怒而不敢言,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鄴城的大街小巷一時間布滿了審配的士兵,他們眼神冷峻,步伐整齊,猶如鋼鐵般的壁壘,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不敢有絲毫異動。
而荀諶,則發揮出了他善於交際、人脈甚廣的特長。
他遊走於冀州各大世家和中立官員之間,與那些世家大族的族長和官員們親切交談。
言辭懇切地向他們闡述袁尚的英明神武和遠大抱負,並描繪出一幅袁尚統治下的冀州繁榮昌盛的美好畫卷。
他承諾,隻要大家支持,袁尚一定會給予他們豐厚的迴報。
在荀諶的努力下,許多世家大族和中立官員紛紛表示願意支持袁尚,為袁尚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袁尚自己也沒有閑著,他特意找來了自己的二哥袁熙,與他促膝長談,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袁尚承諾:繼續由二哥袁熙繼續擔任幽州刺史,節製一州的民政和軍務。
其實,袁熙的心中早有自己的打算。當他看見那蓋有大將軍印信的“矯令”時,心中便已經做出了決定。
作為袁家的次子,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如長子袁譚,父親袁紹對他的寵愛也遠不如三弟袁尚。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與那至尊之位無緣,他也不想摻和這大位繼承之事。
所以,不管是大哥袁譚還是三弟袁尚繼位,他都不介意。
隻要能夠保證自己的權勢不受侵犯,能夠在幽州繼續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就足夠了。
聽到袁尚的承諾之後,袁熙當即表示願意支持袁尚為冀州之主。
......
鄴城以南,兩百裏外的黎陽前線袁軍大營。
當初袁紹三路大軍南下攻曹失敗後,便留下逄紀擔任監軍,負責監督三軍,抵禦黃河南岸的曹軍。
逄紀深知自己責任重大,每天都忙碌不已,他仔細檢查士兵們的訓練情況,監督糧草的供應和分配。
時刻警惕著黃河南岸曹軍的動向,絲毫不敢有半點懈怠。
這天,逄紀收到了鄴城傳來的審配親筆書信和袁尚繼位的“矯令”拓本。
當知曉袁紹病逝的消息後,逄紀隻覺得心中仿佛被重錘狠狠擊中,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盡管他對這位故主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的行為並不認可,使得內部紛爭不斷。
但袁紹對他有知遇之恩,當年正是袁紹慧眼識珠,將他從默默無聞中提拔出來,委以重任。
這份情誼,逄紀一直銘記於心,感恩之情足以讓他畢生難忘。
悲痛之餘,當他從信中得知繼承大位的是自己向來支持的袁尚時,原本沉重的心情瞬間豁然開朗,眼中閃過一絲狂喜的光芒。
原來,逄紀與袁譚向來不和,兩人在諸多事務上意見相左,常常發生激烈的爭執。
而且,他還與支持袁譚的辛評、辛毗兄弟有著很深的過節,彼此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
如今,與自己親近的袁尚繼位,逄紀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在河北袁氏集團中的輝煌前景。
然而,逄紀在欣喜之後,認真看完審配在信中交代之事,他便冷靜地思索起來。
他深知權力的更迭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很可能會導致時局的不穩定。
各方勢力為了爭奪權力,極有可能會展開激烈的爭鬥,到那時,流血犧牲在所難免。
而自己作為前線袁軍的監軍,一旦前線兵馬出現混亂,後果將不堪設想。
想到這裏,逄紀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前線的兵馬保持穩定,不能讓局勢失控。
他要實現兵權的和平過渡,將這份穩定作為自己交給新主袁尚的投名狀,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能力和對袁尚的忠誠和支持。
首先是黎陽的中軍,是前線袁軍的主力,這支兵馬眼下由韓猛將軍統領,而韓猛對逄紀這位監軍是言聽計從。
在逄紀巧舌如簧地遊說之下,韓猛毫不猶豫表示效忠袁尚,接受了新主。
而延津的西路兵馬也不在話下,之前高幹、郭圖率軍南渡作戰,遭到了曹軍的伏擊,這路從並州而來的兵馬損兵折將,僅剩千餘人。
後來,袁紹為了充實西路延津渡的防禦力量,派蔣義渠從中軍抽調一萬大軍前去支援。
盡管西路軍中當屬高幹的官職最高,但實際真正的領軍將領卻是蔣義渠,他和韓猛一樣都聽從逄紀的。
不辭辛勞的逄紀帶著袁紹讓袁尚繼位的“矯令”拓本親自前往延津,並當眾出示和宣讀命令。
高幹和蔣義渠不假思索地表態接受新主袁尚,並聽從其命令。
而支持袁譚的郭圖雖然心中存疑,並對此深感不滿,但眼見大局已定,他也沒再多言。
而最棘手的當屬駐紮在倉亭的東路袁軍,那裏都是袁譚的青州嫡係,現在又由支持袁譚的辛評和管統二人統領。
毫無疑問他們是不可能支持袁尚的,這支兵馬的存在很可能就是禍亂的源頭。
關於怎麽處置這路兵馬,讓逄紀一下子陷入了為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