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的糧食,由淮東沿海至山東濱州寧海鎮(黃河入海口所在地),兩千多裏的路;換裝張林的河船,溯流而至東平,又是大好幾百裏的路,全程三千裏路,無休止的出沒風波,真心的不容易。


    押糧的是王義深,不止押海路,而是一路押到東平府。


    (王義深,原陳孝忠部下,紅襖軍的老人兒,山東的土著,人地兩宜,相關詳見第五十九章《秋風起,淮東變》)


    後半段的路,單靠張氏兄弟,吳浩並不放心,尤其是,進了東平府境,並不代表就能進東平城。


    黃河在東平城西十餘裏外流過,而東平城在重圍之中,所以,還有個“最後一公裏”的問題。


    幸好,其一,圍城半年,蒙古人也熬的兩眼發黑,而東平城援軍、餉道早絕,蒙古人的心多少也懈了,所以,偵巡不如頭兩個月那般嚴密了。


    其二,木華黎“圍三闕一”,“闕”的這一麵,正正是北麵。


    木華黎從未做不計代價強攻的打算,逼反時全部後,更進一步打定了長圍的主意;不過,此時,蒙古人的戰爭資源,還遠不能同後來忽必烈圍攻襄陽時相比,對於蒙古人來說,圍上六、七個月,就算“長圍”了。


    (忽必烈可是圍了襄陽六、七年,說到底,彼時,蒙古人已經消化了大半個中國,獲得了取之不盡的戰爭資源,可以沒完沒了的同南宋耗下去;反觀南宋,此消彼長,戰爭資源愈來愈少,愈來愈力不從心。)


    “圍三闕一”,給守軍一線生機,一般來說,可以有效瓦解守軍的固守的意誌。


    問題是,“闕”哪一麵?


    首先,不能是南麵。


    這是不消說的,金廷在南麵,“闕”了南麵,守軍未必棄守,糧食和援軍先進來了。


    東平城南,就是梁山泊,地理太過複雜,如果撤圍,沒法子做到無死角的偵巡、監控。


    其次,也不能是東麵。


    東平府位處山東西端,整個山東,都算東平府的腹地,山東的地方勢力,譬如嚴實、張林,都在東平府的東麵,雖說金對山東大部已失去了控製,但又怎曉得這班地方勢力不會同山東行省勾連?畢竟,金還是他們的朝廷嘛!


    再次,也無所謂西麵。


    東平城的西麵就是黃河,天然設限,蒙古綱若棄城,往哪兒走也不會往西走——不過十餘裏路,蒙古鐵騎一個衝刺就到了,幹嘛呀?送過去好讓你們將俺們都趕下河去?


    所以,隻能“闕”北麵了。


    但很顯然,北麵對於東平守軍來說,吸引力不大,原因也簡單:若往北走,想過河南,得繞一個大圈,金軍的機動性,遠不及蒙軍,繞這個大圈子,隨時有被蒙軍截住的可能。


    這一層,蒙古人也是曉得的,因此,幾個月下來,對於北麵的偵巡,不知不覺的就鬆懈下來了。


    十數海船的糧食,在濱州寧海鎮換裝河船後,很按兵不動了些日子,確定了以上情形之後,方始啟程,溯流而上。


    在此之前,派人潛入圍城,麵見蒙古綱,確定了糧食入城的具體計劃:


    暗夜卸船,東平城不開城門,事先在北城牆根兒鑿出幾個僅容一架獨輪車通過的小洞,到時候,糧食就從這幾個小洞入城。


    獨輪車以及車夫,都出自東平城。


    就這樣,一個星月無光的夜晚,以一條廢棄的河道為掩護,數百架獨輪車,猶如一條長長的“蟻線”,將十數船糧食搬進了東平城。


    整個過程,蒙古人一無所覺。


    到了第二天早上,才發覺情形不對。


    東平城頭,歡聲雷動,守軍指著蒙古人,跳腳笑罵,將一把把的白米,望空拋灑下來。


    開始的時候,蒙古人還以為守軍不過是在浪費一點最後的存糧打心理戰,但很快就發現不對勁——


    米是新米!不是陳米!


    木華黎得報,驚怒交集,派出大批偵騎,四出探查,很快便在那條廢棄的河道邊發現了車轍和沿途灑落的白米,循跡而去,終於確定了城內的新米是打哪兒過來的了。


    對方竟自北邊兒由黃河將糧食運了過來,真正是萬萬沒想到!


    木華黎雖然驚怒交集,卻未隨便處分相關屬下,畢竟,這件事的最大的責任者,其實是自己,他很快冷靜來,仔細分析:


    雖不曉得運進東平城的糧食的具體數量,但看車轍和米跡,一定不是個小數,靠這批糧食,東平守軍再撐一兩個月,沒有任何問題。


    己方呢?餉道艱難,莫說沒法子再撐一二月,就目下,兒郎們已是疲態畢露,此時若有什麽黃陵崗一類的硬仗要打,就難有黃陵崗一役時的把握了。


    既如此,強撐下去,已沒有意義,先撤軍,容後再舉罷!


    蒙古人解圍而去,非但東平城內歡聲雷動,南京(開封)城內,也是一片歡歌笑語,慶賀“東平大捷”的表章,雪片般遞了上來。


    也有尷尬的,主要是之前蒙古綱請“移軍於河南”、參與朝議的那班大臣,不論主張棄城的還是堅守的,都尷尬——即便主張堅守的一派,也是認為“綱心已搖”,該換人“規畫軍食”。(詳見上一章)


    言猶在耳,人蒙古綱自己就把“軍食”給“規畫”出來啦。


    寧不尷尬?


    而這批“軍食”到底是怎樣“規畫”出來的,蒙古綱自然不會對他的朝廷說實話。


    之前,運糧船隊入城者,有二,一個是益都府的代表,一個是淮東的代表,代表淮東的這位,名叫蘇益,是王義深的一個親信,膽大心細,能說會道,他如是對蒙古綱說:


    俺們吳製帥,深體“唇亡齒寒”之義,曉得山東若陷於蒙古,淮東立即壓力大增,可是,這個道理,俺們朝廷裏頭,可不是人人都懂的,所以,此事若曝露了,必定有人攻訐吳製帥“資敵”,所以,此事若曝露了,吳製帥一定是不會承認的,所以,此事萬不可曝露啊!


    所以,您老就不要對您們朝廷說這個事兒了,密奏也不要,好不好呢?


    蒙古綱心說:還用說?我幹嘛要將功勞讓給敵國的大員?


    於是,一口答應:好、好、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收個皇帝做小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玉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玉獅子並收藏收個皇帝做小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