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五章 閹黨與東林
明末昏君?我乃中興之主! 作者:牛角的二師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連參加實驗的工匠們都提醒過朱由校說,不加焦炭光吹空氣,會使鐵水在爐中凝固。
隻是朱由校堅持要這樣做,工匠們也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是皇帝呢,這自然就是別人怎麽說,他們就隻能怎麽做了。
隻是出乎工匠們預料之外的是,從爐底鼓進空氣後,情況出人意料。
那就是工匠們本來以為這鐵水倒進爐子裏麵,會凝固的情況沒有出現,反倒是這爐子裏麵的鐵水,竟然慢慢的變得仿佛要沸騰了一樣。
有一些道理,朱由校是沒有辦法跟他們說的,之所以這個爐子會產生那麽神奇的影響,道理也很簡單。
首先將鐵水中的錳和矽氧化,形成褐色煙霧逸出,在這期間,鐵水中的碳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如果他們有測量溫度的溫度計的話,他們就會發現,爐溫從倒入鐵水時的135攝氏度,大約上升到1600攝氏度,反應非常劇烈,象火山爆發一樣。
整個過程約30分鍾,而且不需要任何燃料,就可以煉一爐鋼。
接著,他將煉鋼爐從固定式結構改為可向一側傾倒,以使煉好的鋼水易於倒出。
使煉鋼爐成為可轉動的爐,即轉爐。
朱由校用這樣方法生產出來的鋼材,所打造出來的火槍,直接比原來的重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再也不是原來的抬槍了,一個人也可以操作使用。
甚至他們的火炮,也可以同樣采取這樣的鋼材來打造煉造鋼材的效率,比原來幾乎上升了一半。
這樣的方法打造出來的鋼材裏麵,碳含量比普通的鋼材要低許多,這就給這種鋼材帶來了更加耐磨的效果,槍管變得更加堅固,壽命也會大大增加。
所以這種剛才打造出來的火槍配件,不需要打造像原來那麽厚,重量也比原來大為減輕。
重要的是這種火槍因為重量減輕了之後,還可以從馬上換子彈以及射擊,這簡直就是劃時代的產品。
孫元化獲得這種鋼材之後,經過他各種方法的試用之後,他也是驚呆了。
他原來的時候竟然還覺得這新鋼材的質量,能稍稍上升一點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沒想到竟然達到這種程度。
他迫不及待的用這種鋼材去鑄造新的天啟二式步槍,他把原來所使用的鋼材的厚度降低了三分之一,長度也適當的降低了一點。
至於這種步槍的結構,什麽的還是原來的結構,僅僅用了大半個月時間,他就造出了三支樣槍。
同時按照他們利用這種新的鋼材加上,朱由校給他們提供的內外自緊技術,他們也重新鑄造了一門火炮。
這種火炮的重量也降低到了隻有原來的2/3。
他迫不及待地跑進到了紫禁城之內,請求麵見諸侯下,此時的朱由校正在為皇宮裏麵練字。
他穿越過來也有兩年多了,他是一手字也倒是練的可以,有幾分像模像樣了。
雖然他比不上書法家,但是要是後世發到網絡上,那也是能唬人的。
張桐走到了宮內,對著朱由校恭敬地行禮,輕聲說道:“陛下,那工部侍郎孫元化請求覲見。”
朱由校把手上的幾個字寫完之後,輕輕的把筆放到了另外一邊。
“叫他進來吧!”
孫元化走進了乾清宮,臉上仍然是無比興奮的表情。
他來到了朱由校的麵前,給朱由校行了個大禮,但是言語之中還是忍不住自己的激動。
“陛下,有天大的好消息啊!”
“我們根據陛下年給我們的方法打造出的鋼材,鑄造出了三支步槍,還有一門火炮,他們的重量都減少了1/3以上,並且威力與還有安全性並沒有絲毫的降低。”
朱由校聽到了這個話也是頗為興奮,這代表著他真正想要打造的新式軍隊,馬上就可以成為事實了。
不過,作為一個皇帝,他終歸還是有幾份皇帝的體統,不能在下屬的麵前太過隨意露出自己的激動,否則容易被人家看見了,也顯得他這個皇帝沒有城府。
“傳令下去,讓各自軍隊的主官,還有各位大臣,都跟著一起到新豐縣去,看一看朕這種新式武器到底有多厲害。”
朱由校這個命令不但是發給閹黨大臣的,也不但是發給部隊主官的,甚至還是發給東林黨大臣和那些騎牆派的。
尤其是閹黨大臣收到了陛下這個命令之後,心裏也是猛然一跳。
陛下已經很多年沒有召喚過他們伴駕出巡了,這裏麵所透露出的深意,難免讓他們有所幻想。
自從上了一次朱由校把東林黨員坑了一次大的之後,東林黨人一直都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
閹黨在朝堂之上,基本上掌握了極大的話語權,如果朱由校不發話,那麽整個朝廷就是東林黨人作主的了。
這是一些事情之中很多閹黨的大臣都給魏忠賢請求,讓魏忠賢跟陛下說說,現在正是徹底擊潰東林黨人的時候,應該痛打落水狗,徹底解決這個東林黨。
但是魏忠賢對於這些請求,通通都是既不發表任何的意見,也就又不鼓勵,又不拒絕,最後他更是直接把自己家的大門給一關上,閉門謝客了。
有一些聰明一點的都領導大臣,已經從魏忠賢的這一些動作,慢慢體會到了一點魏忠賢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又乖乖的把自己的頭縮了迴去,退出了這樣的行動。
但是有一些腦子相對沒有那麽靈活的大臣,看到魏忠賢的這個狀態,也不知道魏忠賢是怎麽想的,隻是感覺到這魏忠賢老矣,手中的權力也基本上都讓渡到了陛下的手裏。
在他們看來,這明顯是魏忠賢對於閹黨的事情怕是不敢再幹預了,再靠他也沒有任何的作用。
既然他們原等現在已經掌握在陛下的手裏了,所以他們幹脆給陛下上書,當然上書的內容自然是不敢提出任何的黨爭。
他們隻是不停的上書彈劾了大量的東林黨,請求陛下將這些無能的東林官員清出朝廷。
結果,閹黨大臣這些奏疏上下去之後有如石沉大海,什麽迴音都沒有。
這些閹黨大臣在也忍受不住了,很快就組織了第二波上書浪潮,結果這一次的結果更是他們無法想象的。
隻是朱由校堅持要這樣做,工匠們也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是皇帝呢,這自然就是別人怎麽說,他們就隻能怎麽做了。
隻是出乎工匠們預料之外的是,從爐底鼓進空氣後,情況出人意料。
那就是工匠們本來以為這鐵水倒進爐子裏麵,會凝固的情況沒有出現,反倒是這爐子裏麵的鐵水,竟然慢慢的變得仿佛要沸騰了一樣。
有一些道理,朱由校是沒有辦法跟他們說的,之所以這個爐子會產生那麽神奇的影響,道理也很簡單。
首先將鐵水中的錳和矽氧化,形成褐色煙霧逸出,在這期間,鐵水中的碳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如果他們有測量溫度的溫度計的話,他們就會發現,爐溫從倒入鐵水時的135攝氏度,大約上升到1600攝氏度,反應非常劇烈,象火山爆發一樣。
整個過程約30分鍾,而且不需要任何燃料,就可以煉一爐鋼。
接著,他將煉鋼爐從固定式結構改為可向一側傾倒,以使煉好的鋼水易於倒出。
使煉鋼爐成為可轉動的爐,即轉爐。
朱由校用這樣方法生產出來的鋼材,所打造出來的火槍,直接比原來的重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再也不是原來的抬槍了,一個人也可以操作使用。
甚至他們的火炮,也可以同樣采取這樣的鋼材來打造煉造鋼材的效率,比原來幾乎上升了一半。
這樣的方法打造出來的鋼材裏麵,碳含量比普通的鋼材要低許多,這就給這種鋼材帶來了更加耐磨的效果,槍管變得更加堅固,壽命也會大大增加。
所以這種剛才打造出來的火槍配件,不需要打造像原來那麽厚,重量也比原來大為減輕。
重要的是這種火槍因為重量減輕了之後,還可以從馬上換子彈以及射擊,這簡直就是劃時代的產品。
孫元化獲得這種鋼材之後,經過他各種方法的試用之後,他也是驚呆了。
他原來的時候竟然還覺得這新鋼材的質量,能稍稍上升一點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沒想到竟然達到這種程度。
他迫不及待的用這種鋼材去鑄造新的天啟二式步槍,他把原來所使用的鋼材的厚度降低了三分之一,長度也適當的降低了一點。
至於這種步槍的結構,什麽的還是原來的結構,僅僅用了大半個月時間,他就造出了三支樣槍。
同時按照他們利用這種新的鋼材加上,朱由校給他們提供的內外自緊技術,他們也重新鑄造了一門火炮。
這種火炮的重量也降低到了隻有原來的2/3。
他迫不及待地跑進到了紫禁城之內,請求麵見諸侯下,此時的朱由校正在為皇宮裏麵練字。
他穿越過來也有兩年多了,他是一手字也倒是練的可以,有幾分像模像樣了。
雖然他比不上書法家,但是要是後世發到網絡上,那也是能唬人的。
張桐走到了宮內,對著朱由校恭敬地行禮,輕聲說道:“陛下,那工部侍郎孫元化請求覲見。”
朱由校把手上的幾個字寫完之後,輕輕的把筆放到了另外一邊。
“叫他進來吧!”
孫元化走進了乾清宮,臉上仍然是無比興奮的表情。
他來到了朱由校的麵前,給朱由校行了個大禮,但是言語之中還是忍不住自己的激動。
“陛下,有天大的好消息啊!”
“我們根據陛下年給我們的方法打造出的鋼材,鑄造出了三支步槍,還有一門火炮,他們的重量都減少了1/3以上,並且威力與還有安全性並沒有絲毫的降低。”
朱由校聽到了這個話也是頗為興奮,這代表著他真正想要打造的新式軍隊,馬上就可以成為事實了。
不過,作為一個皇帝,他終歸還是有幾份皇帝的體統,不能在下屬的麵前太過隨意露出自己的激動,否則容易被人家看見了,也顯得他這個皇帝沒有城府。
“傳令下去,讓各自軍隊的主官,還有各位大臣,都跟著一起到新豐縣去,看一看朕這種新式武器到底有多厲害。”
朱由校這個命令不但是發給閹黨大臣的,也不但是發給部隊主官的,甚至還是發給東林黨大臣和那些騎牆派的。
尤其是閹黨大臣收到了陛下這個命令之後,心裏也是猛然一跳。
陛下已經很多年沒有召喚過他們伴駕出巡了,這裏麵所透露出的深意,難免讓他們有所幻想。
自從上了一次朱由校把東林黨員坑了一次大的之後,東林黨人一直都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
閹黨在朝堂之上,基本上掌握了極大的話語權,如果朱由校不發話,那麽整個朝廷就是東林黨人作主的了。
這是一些事情之中很多閹黨的大臣都給魏忠賢請求,讓魏忠賢跟陛下說說,現在正是徹底擊潰東林黨人的時候,應該痛打落水狗,徹底解決這個東林黨。
但是魏忠賢對於這些請求,通通都是既不發表任何的意見,也就又不鼓勵,又不拒絕,最後他更是直接把自己家的大門給一關上,閉門謝客了。
有一些聰明一點的都領導大臣,已經從魏忠賢的這一些動作,慢慢體會到了一點魏忠賢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又乖乖的把自己的頭縮了迴去,退出了這樣的行動。
但是有一些腦子相對沒有那麽靈活的大臣,看到魏忠賢的這個狀態,也不知道魏忠賢是怎麽想的,隻是感覺到這魏忠賢老矣,手中的權力也基本上都讓渡到了陛下的手裏。
在他們看來,這明顯是魏忠賢對於閹黨的事情怕是不敢再幹預了,再靠他也沒有任何的作用。
既然他們原等現在已經掌握在陛下的手裏了,所以他們幹脆給陛下上書,當然上書的內容自然是不敢提出任何的黨爭。
他們隻是不停的上書彈劾了大量的東林黨,請求陛下將這些無能的東林官員清出朝廷。
結果,閹黨大臣這些奏疏上下去之後有如石沉大海,什麽迴音都沒有。
這些閹黨大臣在也忍受不住了,很快就組織了第二波上書浪潮,結果這一次的結果更是他們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