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殷商文明
隨著青銅鼎被發掘出來的還有部分碎片、殘甲等,從側麵證明或許這片穀地是欽達烈先祖的祭祀之地。
赫離、錫達不是粗魯無知的草原莽漢,對於草原文化、知識的傳承是十分看重,否則柔黎興起的雛鷹帳、訓練大營和教導營中的識字指標根本無法貫徹落實下去。
赫離、錫達兩人都有些激動,下令挖掘人員繼續挖掘,爭取把塌陷之地全部翻一遍,看看能否找出其他有價值的物品。
一個個火把燃了起來,一頂頂氈帳豎立起來,赫離一行人是打算今晚就在這裏過一夜,以便第一時間看到明天的收獲如何。
突然,半吊子曆史探究者赫離覺得自己有什麽地方遺漏了,仿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大部分注意力被青銅大鼎吸引,顧不得什麽。
“赫離,你看看,這個圖案像不像是一頭雄鹿?”錫達大叔指著一處紋路道。
“真是挺像的!”鼎身動物圖案多為鳥獸,粗條簡筆,並不是特別容易分辨,不過錫達所指的動物圖案似有兩角,說是雄鹿也無妨。
何況,鼎身有雄鹿圖案,出現在七色雄鹿後代的領地上,別有意義!
發掘和清理工作一起進行,發掘人員由柔黎漢子來擔任,至於清理青銅鼎的人員則是由赫離、錫達親自操作。
清理過程中,赫離無意間踩到一塊碎片,嘎裂的聲響十分清脆,卻是讓赫離心跳加快,想到什麽要事,急急迴頭喊叫發掘人員停工。
可惜,遲了一步,兀格千騎長手中拿著幾片碎塊走近赫離、錫達身旁,在火光的照射下,不難判斷出幾片碎塊原本是一整塊的。
半吊子曆史探究者赫離激動之下,根本沒有考慮到遺跡發掘造成的二次損毀,以及連野路班子都算不上的部落發掘隊有沒有這個技術保護發掘出來的物品。
赫離是欽達烈可汗不假,有好奇心不假,可是沒有膨脹到因為可汗的好奇心,就不顧破壞程度,粗魯挖掘。
這是一處先民曆史的遺跡,也極有可能是唯一一處實地遺跡。
“可汗、斷事官大人,你們看!”兀格千騎長將幾片碎塊遞過去。
赫離忍著心痛,把摸兀格遞過來的碎片,剛一上手,臉色微變,或許是碎都碎了,對這塊物品的文物保護意識一點都不強,用力擦了擦。
“玉飾!”赫離嘀咕一句,然後推過去和錫達手中的幾塊合並,應該是一塊巴掌大的玉飾,至於是用來幹什麽的,就不清楚了。
“兀格,傳令下去,所有人行走時,腳步輕一點,不要踩壞碎片、龜甲、陶罐,連大塊泥土都給我小心的。”赫離吩咐道。
夜色漸深,赫離、錫達清理一下青銅鼎便返迴氈帳睡覺休息。
第二天天亮,有了可汗昨天的交代,再加上穀卑希侍衛長、兀格千騎長親自監督搬運,把找到非泥土物件全部擺到青銅鼎前邊,讓可汗、斷事官過目。
青銅條具、陶片、竹片、龜甲片、玉飾......爛蝕的銅劍、長矛、盾牌。
再加上一頂龐大的青銅鼎,這就是發掘中找到的全部東西,當然,最顯眼的自然是青銅鼎,不知埋藏多少年,在清晨陽光下,依舊那麽炫麗奪目。
赫離彎下身子,撿起兩片較為完整的竹片、龜甲,反複翻看,最終隻能遺憾搖搖頭。
泥土的千百年侵蝕,早把竹片摧殘得不成樣子,上麵即使有文字,也是模糊不清。刻在龜甲上的,也是去頭掉尾的,何況,就算完整,赫離也不一定恰好認識,畢竟他不是專業考古人員。
不過,青銅條具的紋路倒是挺清晰的,依稀分辨出來鳥獸圖案,也有怪異誇張的形狀。
難道,真的是他們?赫離再次把目光投到青銅器上,把親自見過的點點線索串在一起,在腦海中對比印證。
“這些文字,我很多年前曾經在老祭司帳篷裏的羊皮紙上看過,好像是古老的兀錫文。這個字,我記得是宰殺的“宰”......”錫達大叔迴憶道。
赫離似是迴應地點點頭,從北邙山遺址、巨副壁畫,到兀錫文、龜甲、陶器罐圖、玉飾,再到科爾塞糜祭祀之地、三足兩耳銅鼎、竹片,甚至鍛造帳大匠沙遜偶然找到的弩弓圖紙都聯係起來。
那是一個神權和王權高度結合的青銅文化時代,人間君主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世俗的統治者,其神秘、獨特、璀璨的藝術是中華早期文明的象征。
至於錫達大叔剛剛提到的“宰”字,赫離猜測不是宰殺,是一種官職,塚宰。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武丁“三年不言,正事決定於塚宰”。
殷商王朝的遺跡,赫離從種種跡象推斷科爾塞糜遺跡是一處殷商王朝的遺跡!
為什麽殷商王朝的蹤跡會留在騰格裏大草原,這片土地曾經處於殷商王朝的統治?
不可能,先不說殷商王朝統治的範圍,史書上沒有一星半點關於這片領地的記載,從這片遺跡來看,從發掘出來的青銅鼎,這不是什麽莽荒之地。
神秘的青銅鼎,神秘的遺跡,神秘的統治,若真有一支殷商力量統治過這片廣袤草原,那麽隻有一種可能,也是最有可能的可能。
公元前一千零四十六年左右,牧野戰場,殷商王朝最後一任君王帝辛自焚而死,享國六百餘年的殷商王朝落下帷幕。
天意,或者說運氣在周軍,因為當時在牧野迎戰周軍的商軍是一支臨時拚湊的奴隸軍隊,並非殷商精銳之師。
殷商滅亡之時,殷商統帥攸侯喜正率領十萬大軍在外征戰,據說還有五萬俘虜,沒能夠及時迴援自己的君主。當周朝建立後,這支龐大的軍隊消失不見了,無人得知其準確去向,成為困擾史學家的一個千古謎案。
有人說,這支商軍渡海去了美洲,創造瑪雅文明,也有學者在蒙古高原發現有疑似商朝後裔的生活痕跡,卻是沒有一個準確答案。
十萬商朝大軍不可能全是戰士,肯定還會有隨軍工匠、手藝人等,把殷商文明的種子撒在這片草原,北邙山遺跡,再到騰格裏大草原斷層的青銅技藝,以及科爾塞糜遺跡,神秘消失的十萬大軍,或者說是其中一支人馬,走進新世界,在異域延續殷商文明。
隨著青銅鼎被發掘出來的還有部分碎片、殘甲等,從側麵證明或許這片穀地是欽達烈先祖的祭祀之地。
赫離、錫達不是粗魯無知的草原莽漢,對於草原文化、知識的傳承是十分看重,否則柔黎興起的雛鷹帳、訓練大營和教導營中的識字指標根本無法貫徹落實下去。
赫離、錫達兩人都有些激動,下令挖掘人員繼續挖掘,爭取把塌陷之地全部翻一遍,看看能否找出其他有價值的物品。
一個個火把燃了起來,一頂頂氈帳豎立起來,赫離一行人是打算今晚就在這裏過一夜,以便第一時間看到明天的收獲如何。
突然,半吊子曆史探究者赫離覺得自己有什麽地方遺漏了,仿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大部分注意力被青銅大鼎吸引,顧不得什麽。
“赫離,你看看,這個圖案像不像是一頭雄鹿?”錫達大叔指著一處紋路道。
“真是挺像的!”鼎身動物圖案多為鳥獸,粗條簡筆,並不是特別容易分辨,不過錫達所指的動物圖案似有兩角,說是雄鹿也無妨。
何況,鼎身有雄鹿圖案,出現在七色雄鹿後代的領地上,別有意義!
發掘和清理工作一起進行,發掘人員由柔黎漢子來擔任,至於清理青銅鼎的人員則是由赫離、錫達親自操作。
清理過程中,赫離無意間踩到一塊碎片,嘎裂的聲響十分清脆,卻是讓赫離心跳加快,想到什麽要事,急急迴頭喊叫發掘人員停工。
可惜,遲了一步,兀格千騎長手中拿著幾片碎塊走近赫離、錫達身旁,在火光的照射下,不難判斷出幾片碎塊原本是一整塊的。
半吊子曆史探究者赫離激動之下,根本沒有考慮到遺跡發掘造成的二次損毀,以及連野路班子都算不上的部落發掘隊有沒有這個技術保護發掘出來的物品。
赫離是欽達烈可汗不假,有好奇心不假,可是沒有膨脹到因為可汗的好奇心,就不顧破壞程度,粗魯挖掘。
這是一處先民曆史的遺跡,也極有可能是唯一一處實地遺跡。
“可汗、斷事官大人,你們看!”兀格千騎長將幾片碎塊遞過去。
赫離忍著心痛,把摸兀格遞過來的碎片,剛一上手,臉色微變,或許是碎都碎了,對這塊物品的文物保護意識一點都不強,用力擦了擦。
“玉飾!”赫離嘀咕一句,然後推過去和錫達手中的幾塊合並,應該是一塊巴掌大的玉飾,至於是用來幹什麽的,就不清楚了。
“兀格,傳令下去,所有人行走時,腳步輕一點,不要踩壞碎片、龜甲、陶罐,連大塊泥土都給我小心的。”赫離吩咐道。
夜色漸深,赫離、錫達清理一下青銅鼎便返迴氈帳睡覺休息。
第二天天亮,有了可汗昨天的交代,再加上穀卑希侍衛長、兀格千騎長親自監督搬運,把找到非泥土物件全部擺到青銅鼎前邊,讓可汗、斷事官過目。
青銅條具、陶片、竹片、龜甲片、玉飾......爛蝕的銅劍、長矛、盾牌。
再加上一頂龐大的青銅鼎,這就是發掘中找到的全部東西,當然,最顯眼的自然是青銅鼎,不知埋藏多少年,在清晨陽光下,依舊那麽炫麗奪目。
赫離彎下身子,撿起兩片較為完整的竹片、龜甲,反複翻看,最終隻能遺憾搖搖頭。
泥土的千百年侵蝕,早把竹片摧殘得不成樣子,上麵即使有文字,也是模糊不清。刻在龜甲上的,也是去頭掉尾的,何況,就算完整,赫離也不一定恰好認識,畢竟他不是專業考古人員。
不過,青銅條具的紋路倒是挺清晰的,依稀分辨出來鳥獸圖案,也有怪異誇張的形狀。
難道,真的是他們?赫離再次把目光投到青銅器上,把親自見過的點點線索串在一起,在腦海中對比印證。
“這些文字,我很多年前曾經在老祭司帳篷裏的羊皮紙上看過,好像是古老的兀錫文。這個字,我記得是宰殺的“宰”......”錫達大叔迴憶道。
赫離似是迴應地點點頭,從北邙山遺址、巨副壁畫,到兀錫文、龜甲、陶器罐圖、玉飾,再到科爾塞糜祭祀之地、三足兩耳銅鼎、竹片,甚至鍛造帳大匠沙遜偶然找到的弩弓圖紙都聯係起來。
那是一個神權和王權高度結合的青銅文化時代,人間君主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世俗的統治者,其神秘、獨特、璀璨的藝術是中華早期文明的象征。
至於錫達大叔剛剛提到的“宰”字,赫離猜測不是宰殺,是一種官職,塚宰。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武丁“三年不言,正事決定於塚宰”。
殷商王朝的遺跡,赫離從種種跡象推斷科爾塞糜遺跡是一處殷商王朝的遺跡!
為什麽殷商王朝的蹤跡會留在騰格裏大草原,這片土地曾經處於殷商王朝的統治?
不可能,先不說殷商王朝統治的範圍,史書上沒有一星半點關於這片領地的記載,從這片遺跡來看,從發掘出來的青銅鼎,這不是什麽莽荒之地。
神秘的青銅鼎,神秘的遺跡,神秘的統治,若真有一支殷商力量統治過這片廣袤草原,那麽隻有一種可能,也是最有可能的可能。
公元前一千零四十六年左右,牧野戰場,殷商王朝最後一任君王帝辛自焚而死,享國六百餘年的殷商王朝落下帷幕。
天意,或者說運氣在周軍,因為當時在牧野迎戰周軍的商軍是一支臨時拚湊的奴隸軍隊,並非殷商精銳之師。
殷商滅亡之時,殷商統帥攸侯喜正率領十萬大軍在外征戰,據說還有五萬俘虜,沒能夠及時迴援自己的君主。當周朝建立後,這支龐大的軍隊消失不見了,無人得知其準確去向,成為困擾史學家的一個千古謎案。
有人說,這支商軍渡海去了美洲,創造瑪雅文明,也有學者在蒙古高原發現有疑似商朝後裔的生活痕跡,卻是沒有一個準確答案。
十萬商朝大軍不可能全是戰士,肯定還會有隨軍工匠、手藝人等,把殷商文明的種子撒在這片草原,北邙山遺跡,再到騰格裏大草原斷層的青銅技藝,以及科爾塞糜遺跡,神秘消失的十萬大軍,或者說是其中一支人馬,走進新世界,在異域延續殷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