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離開講武堂揚州司務處的時候已經是深夜,江南地區稅務革新對楊溥來說是一個新鮮事務,故而很多地方都要向李雲天討教。
江南作為大明最為繁華富庶之地,朝廷不希望看見其出現動蕩,因此楊溥此次前來可謂肩負重擔,使得江南地區的稅務革新能平穩過渡。
當然了,楊溥在此次江南地區稅務革新中擔任李雲天的助手,稅務革新是李雲天提出來的,又在交趾進行了係統完善的實施,故而大明沒人比他更為合適來主導此事。
對李雲天來說楊溥的到來無疑幫他穩定住了陣腳,雖然他也是文官出身與文官集團有著非常密切的淵源,但嚴格來說他屬於朝堂上講武堂一係,與兩京十三省的文官集團並不是同一陣營。
楊溥則是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雖然內閣與六部之間有著權益上的糾紛,但在遇到涉及文官集團根本利益的時候卻會一致對外。
內閣和六部在江南地區都有不少的利益,所以楊溥的到來使得江南官場的官員們暗自鬆了一口氣,這意味著李雲天不會在江南官場掀起血雨腥風。
“王振!”送走了楊溥,李雲天迴到房間後眉頭微微皺了起來,心中感到有些無奈,看來曆史還是驚人的相似,王振與曆史上一樣憑借著正統帝的寵愛迅速崛起,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張氏太皇太後一旦去世,那麽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勢必爆發激烈的衝突。
雖然這樣一來李雲天能坐山觀虎鬥,進而趁機從中漁利,但他對此並不感到有多高興,說實話他有些厭倦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寧願率兵打仗給大明開疆拓土,也不願意窩裏鬥。
張氏太皇太後演了那麽一出要殺宋大山和王振的苦情戲,其良苦用心李雲天心知肚明,希望內廷能成為正統帝抗衡外臣的助力。
說起來有幾分可笑,王振之所以能夠飛揚跋扈,很大程度上是張氏太皇太後的縱容,否則宣德帝駕崩後內廷早就被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聯手給滅了,要知道那些輔政大臣都對內廷的那些閹宦心存鄙夷,不希望受到內廷的製約。
在正統帝年幼無法親政的情形下,內廷的宦官們唯有依靠張氏太皇太後才能自保,而張氏太皇太後為了製衡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不得不依賴宦官們,畢竟宦官是皇家的奴才,相當於皇家的財產,依附皇家才能生存,自然也受到皇家的信賴。
原本,張氏太皇太後希望正統帝能像宣德帝一樣能從容駕馭那些宦官,使得宦官們不敢造次,一心為皇家服務。
可惜張氏太皇太後的身體情況使得她看不見那一天的到來,正統帝雖然被她悉心培養但畢竟年紀尚輕,還無法駕馭那些資曆深厚的朝臣,也掌控不了那些圓滑的宦官,為了使得那些宦官順服唯有進行敲打和威懾。
讓李雲天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正統帝的身邊並不僅僅隻有王振,還有一個與他關係密切的宋大山,誰也不清楚兩人之間有著秘密交情,李雲天正是從宋大山那裏得到宮裏的動靜。
值得一提的是,宋大山的家人在宣德初就已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誰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裏。
在李雲天的安排下,宋大山一家獲得了新的身份,不僅加入了九州商會,而且其家族子弟還進入了講武堂,使得宋大山沒了後顧之憂。
像宋大山這樣的宦官,雖然有著足夠的權力的名利,但由於沒有子嗣隻能把未來寄托在家人的身上,希望使得家人能過上好日子,家族興旺發達。
如果按照親疏關係,宋大山與正統帝的關係比王振更近一步,而且宋大山的官職始終壓了王振一頭。
當年宋大山和王振跟著宣德帝避開漢王的追殺進京登基後,宋大山成為了禦馬監左監丞,而王振隻是禦馬監右監丞。
即便是現在兩人升了官,宋大山的禦馬監左少監依舊要比王振的禦馬監右少監高上那麽半級,兩人中以宋大山為尊。
王振之所以飛揚跋扈,成為了內廷中風頭最為強勁的人,是因為宋大山聽從了李雲天的安排並沒有介入到朝廷的權勢中,對司禮監敬而遠之,其目標是掌控了宮中禁軍的禦馬監。
雖然王振有些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但是對宋大山還是非常客氣,畢竟兩人的靠山都是正統帝,而且正統帝對宋大山更為信任一些,再加上宋大山無心司禮監,兩人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好,結成了牢固的同盟。
有宋大山暗中牽製王振,李雲天對此感到放心,王振的一舉一動都會傳到他的耳朵裏,使得他能清楚王振下一步的動向。
“王爺,倘若張氏太皇太後病重咱們該如何應對?”跟在李雲天身後的林馨聽見了李雲天的那聲感慨,沉吟了一下後嬌聲問道。
從楊溥凝重的神色上林馨覺得張氏太皇太後的時日好像不多了,李雲天應該布局安排張氏太皇太後死後的事宜。
很顯然,失去了張氏太皇太後的威懾後,京城的各派勢力必將進行一番混戰,以重新劃分朝堂上的格局。
“靜觀其變。”李雲天早就考慮好了對策,聞言不動聲色地迴答,他並不想介入朝堂上的這次勢力大洗牌。
實際上,內廷和文官集團在朝堂上爭奪的地盤是兩江十三省,而李雲天的地盤是交趾、遼東和關西等偏遠之地。
由於李雲天依舊是交趾、廣西總督,故而內廷和文官集團都不會對廣西下手,廣西的官員絕大部分都已經換成了武官,再加上屬於蠻夷之地,因此無論是內廷還是文官集團都不會對它感興趣。
這樣一來,李雲天與雙方都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所以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趟這渾水。
“可是,如果他們鬧起來的話肯定都會找王爺的。”林馨的眉頭頓時微微一蹙,不無憂心地望著李雲天。
雖然李雲天出身文官,但他與王振、宋大山可是共同經曆過生死,當年一起護送宣德帝從南京城到北京城登基,那個時候雙方就已經有了交情。
因此,一旦內廷和文官集團鬧得不可開交肯定會想到李雲天,都想從李雲天那裏得到幫助把對方給打下去。
“等到了那個時候,朝鮮國和倭國的事情也該解決了,本王屆時要親征。”李雲天的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準備到時遠遠地躲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王爺此舉實在是高,等王爺凱旋而迴的時候他們恐怕已經鬥得兩敗俱傷,王爺正好來收拾殘局。”林馨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一臉興奮地笑道。
她差點忘了朝鮮國和倭國的事情,如果要征服這兩個國家非李雲天坐鎮不可,畢竟這不單單是打仗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這一點大明滿朝文武無有出李雲天之右者。
“本王並不願意看見他們內鬥,如果大家萬眾一心的話大明將更加強盛。”李雲天聞言苦笑著搖了搖頭,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很難化解,他既然沒有什麽好辦法那就不進行摻和了。
“稟王爺,京城急報!”李雲天的話音剛落,一名侍衛就急匆匆地快步走來,躬身把手裏的一份公文遞了過去。
“唉!”李雲天打開一看,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臉上的神色顯得有些凝重,良久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王爺,出了何事?”林馨見狀頓時吃了一驚,她很少見到李雲天的臉色如此嚴肅。
“後院失火呀!”李雲天苦笑著搖了搖頭,把手裏的公文遞給了林馨。
林馨還是以為忠王府出事了,連忙接過公文仔細查看了起來,隨後鬆了一口氣,原來李雲天說的後院不是忠王府,而是指的內閣首輔楊士奇。
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在老家江西泰和縣,不久前的一次大朝上,京城數位言官在大殿上書揭露楊稷的罪行,請求正統帝嚴懲橫行鄉裏、仗勢欺人、殺害良善的楊稷。
鑒於楊稷行兇為惡之事有數十起之多,謀害人命十餘條,故而正統帝派遣禦史前去泰和縣徹查此事。
李雲天對此感到非常無奈,楊士奇的一世英名恐怕就要會在楊稷的手裏,因為楊稷確實是有名的惡人,這實在是令人感到無比惋惜。
在李雲天看來,楊士奇是一位雅善知人、通曉大體的政治家,他擔任內閣首輔十餘年,慧眼識珠,先後不拘一格地舉薦了五十多人做官。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名流千古的於謙,以及能臣幹吏況鍾、周忱、曹鼎等,都是由於得到了楊士奇賞識器重這才曆練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個個政績顯著,官聲極佳。
可惜的是,這位被《明史》譽為“有大雅之明哲”的宰輔,雖有識人之明卻獨不識其子,“晚年泥愛其子,莫知其惡”,以致玷汙了其一世的清白。
明朝李賢的《古穰雜錄》和焦竑的《玉堂叢語》都記有楊士奇晚年的這一悲劇,楊士奇在京城為官長達四十餘年,期間提拔官員數以百計但沒有提拔過兩個兒子,也沒給他們謀得那些待遇優厚的差事,這使得舉國上下皆交口稱讚。
楊士奇的長子楊稷沒有做官,遠居老家江西泰和縣,由於楊士奇的原因衣食無憂過得逍遙快活,其楊士奇長子的身份自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和奉承。
麵對周圍人的阿諛奉承,使得楊稷逐漸飄飄然起來,仗著楊士奇的權勢威望,膽大妄為,橫行鄉裏,公然犯下了幾宗人命案。
雖然楊稷的惡劣行徑其所在府縣的官員早已耳聞,隻是投鼠忌器忌憚楊士奇而不敢介入,這使得楊士奇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蒙在鼓裏,沒人吃飽了撐的跑去告訴他楊稷為惡的事情,那豈不是自己找不自在?
況且,楊士奇身為大明內閣首輔也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得了的,能接觸到楊士奇的莫不是大明的高官顯貴。
終於,有人把楊稷暴橫鄉裏的事情告訴了楊士奇後,楊士奇先是大吃一驚,隨即又懷疑對方所言的真偽,他不相信兒子會犯下如此大罪。
按理說,楊士奇既然懷疑楊稷事情的真假,那麽就應該派人或責成當地官員進行查探,然而他卻犯下了一個身為父親的人所犯下的溺愛兒子的大錯,隻是寫信警醒楊稷,告訴他莫要在鄉間胡作非為,要自省自律,如果有橫行無忌的事情就要改正過來,下不為例。
楊稷本來以為楊士奇要嚴懲於他,誰料想楊士奇隻是風輕雲淡地提醒他要自律,言語間並無責備之意,這使得他行事更加肆無忌憚,倚勢作惡愈演愈烈,在當地府縣鬧得雞飛狗跳終釀大禍。
p
江南作為大明最為繁華富庶之地,朝廷不希望看見其出現動蕩,因此楊溥此次前來可謂肩負重擔,使得江南地區的稅務革新能平穩過渡。
當然了,楊溥在此次江南地區稅務革新中擔任李雲天的助手,稅務革新是李雲天提出來的,又在交趾進行了係統完善的實施,故而大明沒人比他更為合適來主導此事。
對李雲天來說楊溥的到來無疑幫他穩定住了陣腳,雖然他也是文官出身與文官集團有著非常密切的淵源,但嚴格來說他屬於朝堂上講武堂一係,與兩京十三省的文官集團並不是同一陣營。
楊溥則是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雖然內閣與六部之間有著權益上的糾紛,但在遇到涉及文官集團根本利益的時候卻會一致對外。
內閣和六部在江南地區都有不少的利益,所以楊溥的到來使得江南官場的官員們暗自鬆了一口氣,這意味著李雲天不會在江南官場掀起血雨腥風。
“王振!”送走了楊溥,李雲天迴到房間後眉頭微微皺了起來,心中感到有些無奈,看來曆史還是驚人的相似,王振與曆史上一樣憑借著正統帝的寵愛迅速崛起,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張氏太皇太後一旦去世,那麽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勢必爆發激烈的衝突。
雖然這樣一來李雲天能坐山觀虎鬥,進而趁機從中漁利,但他對此並不感到有多高興,說實話他有些厭倦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寧願率兵打仗給大明開疆拓土,也不願意窩裏鬥。
張氏太皇太後演了那麽一出要殺宋大山和王振的苦情戲,其良苦用心李雲天心知肚明,希望內廷能成為正統帝抗衡外臣的助力。
說起來有幾分可笑,王振之所以能夠飛揚跋扈,很大程度上是張氏太皇太後的縱容,否則宣德帝駕崩後內廷早就被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聯手給滅了,要知道那些輔政大臣都對內廷的那些閹宦心存鄙夷,不希望受到內廷的製約。
在正統帝年幼無法親政的情形下,內廷的宦官們唯有依靠張氏太皇太後才能自保,而張氏太皇太後為了製衡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不得不依賴宦官們,畢竟宦官是皇家的奴才,相當於皇家的財產,依附皇家才能生存,自然也受到皇家的信賴。
原本,張氏太皇太後希望正統帝能像宣德帝一樣能從容駕馭那些宦官,使得宦官們不敢造次,一心為皇家服務。
可惜張氏太皇太後的身體情況使得她看不見那一天的到來,正統帝雖然被她悉心培養但畢竟年紀尚輕,還無法駕馭那些資曆深厚的朝臣,也掌控不了那些圓滑的宦官,為了使得那些宦官順服唯有進行敲打和威懾。
讓李雲天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正統帝的身邊並不僅僅隻有王振,還有一個與他關係密切的宋大山,誰也不清楚兩人之間有著秘密交情,李雲天正是從宋大山那裏得到宮裏的動靜。
值得一提的是,宋大山的家人在宣德初就已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誰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裏。
在李雲天的安排下,宋大山一家獲得了新的身份,不僅加入了九州商會,而且其家族子弟還進入了講武堂,使得宋大山沒了後顧之憂。
像宋大山這樣的宦官,雖然有著足夠的權力的名利,但由於沒有子嗣隻能把未來寄托在家人的身上,希望使得家人能過上好日子,家族興旺發達。
如果按照親疏關係,宋大山與正統帝的關係比王振更近一步,而且宋大山的官職始終壓了王振一頭。
當年宋大山和王振跟著宣德帝避開漢王的追殺進京登基後,宋大山成為了禦馬監左監丞,而王振隻是禦馬監右監丞。
即便是現在兩人升了官,宋大山的禦馬監左少監依舊要比王振的禦馬監右少監高上那麽半級,兩人中以宋大山為尊。
王振之所以飛揚跋扈,成為了內廷中風頭最為強勁的人,是因為宋大山聽從了李雲天的安排並沒有介入到朝廷的權勢中,對司禮監敬而遠之,其目標是掌控了宮中禁軍的禦馬監。
雖然王振有些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但是對宋大山還是非常客氣,畢竟兩人的靠山都是正統帝,而且正統帝對宋大山更為信任一些,再加上宋大山無心司禮監,兩人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好,結成了牢固的同盟。
有宋大山暗中牽製王振,李雲天對此感到放心,王振的一舉一動都會傳到他的耳朵裏,使得他能清楚王振下一步的動向。
“王爺,倘若張氏太皇太後病重咱們該如何應對?”跟在李雲天身後的林馨聽見了李雲天的那聲感慨,沉吟了一下後嬌聲問道。
從楊溥凝重的神色上林馨覺得張氏太皇太後的時日好像不多了,李雲天應該布局安排張氏太皇太後死後的事宜。
很顯然,失去了張氏太皇太後的威懾後,京城的各派勢力必將進行一番混戰,以重新劃分朝堂上的格局。
“靜觀其變。”李雲天早就考慮好了對策,聞言不動聲色地迴答,他並不想介入朝堂上的這次勢力大洗牌。
實際上,內廷和文官集團在朝堂上爭奪的地盤是兩江十三省,而李雲天的地盤是交趾、遼東和關西等偏遠之地。
由於李雲天依舊是交趾、廣西總督,故而內廷和文官集團都不會對廣西下手,廣西的官員絕大部分都已經換成了武官,再加上屬於蠻夷之地,因此無論是內廷還是文官集團都不會對它感興趣。
這樣一來,李雲天與雙方都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所以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趟這渾水。
“可是,如果他們鬧起來的話肯定都會找王爺的。”林馨的眉頭頓時微微一蹙,不無憂心地望著李雲天。
雖然李雲天出身文官,但他與王振、宋大山可是共同經曆過生死,當年一起護送宣德帝從南京城到北京城登基,那個時候雙方就已經有了交情。
因此,一旦內廷和文官集團鬧得不可開交肯定會想到李雲天,都想從李雲天那裏得到幫助把對方給打下去。
“等到了那個時候,朝鮮國和倭國的事情也該解決了,本王屆時要親征。”李雲天的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準備到時遠遠地躲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王爺此舉實在是高,等王爺凱旋而迴的時候他們恐怕已經鬥得兩敗俱傷,王爺正好來收拾殘局。”林馨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一臉興奮地笑道。
她差點忘了朝鮮國和倭國的事情,如果要征服這兩個國家非李雲天坐鎮不可,畢竟這不單單是打仗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這一點大明滿朝文武無有出李雲天之右者。
“本王並不願意看見他們內鬥,如果大家萬眾一心的話大明將更加強盛。”李雲天聞言苦笑著搖了搖頭,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很難化解,他既然沒有什麽好辦法那就不進行摻和了。
“稟王爺,京城急報!”李雲天的話音剛落,一名侍衛就急匆匆地快步走來,躬身把手裏的一份公文遞了過去。
“唉!”李雲天打開一看,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臉上的神色顯得有些凝重,良久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王爺,出了何事?”林馨見狀頓時吃了一驚,她很少見到李雲天的臉色如此嚴肅。
“後院失火呀!”李雲天苦笑著搖了搖頭,把手裏的公文遞給了林馨。
林馨還是以為忠王府出事了,連忙接過公文仔細查看了起來,隨後鬆了一口氣,原來李雲天說的後院不是忠王府,而是指的內閣首輔楊士奇。
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在老家江西泰和縣,不久前的一次大朝上,京城數位言官在大殿上書揭露楊稷的罪行,請求正統帝嚴懲橫行鄉裏、仗勢欺人、殺害良善的楊稷。
鑒於楊稷行兇為惡之事有數十起之多,謀害人命十餘條,故而正統帝派遣禦史前去泰和縣徹查此事。
李雲天對此感到非常無奈,楊士奇的一世英名恐怕就要會在楊稷的手裏,因為楊稷確實是有名的惡人,這實在是令人感到無比惋惜。
在李雲天看來,楊士奇是一位雅善知人、通曉大體的政治家,他擔任內閣首輔十餘年,慧眼識珠,先後不拘一格地舉薦了五十多人做官。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名流千古的於謙,以及能臣幹吏況鍾、周忱、曹鼎等,都是由於得到了楊士奇賞識器重這才曆練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個個政績顯著,官聲極佳。
可惜的是,這位被《明史》譽為“有大雅之明哲”的宰輔,雖有識人之明卻獨不識其子,“晚年泥愛其子,莫知其惡”,以致玷汙了其一世的清白。
明朝李賢的《古穰雜錄》和焦竑的《玉堂叢語》都記有楊士奇晚年的這一悲劇,楊士奇在京城為官長達四十餘年,期間提拔官員數以百計但沒有提拔過兩個兒子,也沒給他們謀得那些待遇優厚的差事,這使得舉國上下皆交口稱讚。
楊士奇的長子楊稷沒有做官,遠居老家江西泰和縣,由於楊士奇的原因衣食無憂過得逍遙快活,其楊士奇長子的身份自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和奉承。
麵對周圍人的阿諛奉承,使得楊稷逐漸飄飄然起來,仗著楊士奇的權勢威望,膽大妄為,橫行鄉裏,公然犯下了幾宗人命案。
雖然楊稷的惡劣行徑其所在府縣的官員早已耳聞,隻是投鼠忌器忌憚楊士奇而不敢介入,這使得楊士奇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蒙在鼓裏,沒人吃飽了撐的跑去告訴他楊稷為惡的事情,那豈不是自己找不自在?
況且,楊士奇身為大明內閣首輔也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得了的,能接觸到楊士奇的莫不是大明的高官顯貴。
終於,有人把楊稷暴橫鄉裏的事情告訴了楊士奇後,楊士奇先是大吃一驚,隨即又懷疑對方所言的真偽,他不相信兒子會犯下如此大罪。
按理說,楊士奇既然懷疑楊稷事情的真假,那麽就應該派人或責成當地官員進行查探,然而他卻犯下了一個身為父親的人所犯下的溺愛兒子的大錯,隻是寫信警醒楊稷,告訴他莫要在鄉間胡作非為,要自省自律,如果有橫行無忌的事情就要改正過來,下不為例。
楊稷本來以為楊士奇要嚴懲於他,誰料想楊士奇隻是風輕雲淡地提醒他要自律,言語間並無責備之意,這使得他行事更加肆無忌憚,倚勢作惡愈演愈烈,在當地府縣鬧得雞飛狗跳終釀大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