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駕到!”
就在講武堂大校場上那些學員興致勃勃地談笑著的時候,一個有些尖銳的桑聲從大門處傳來,隻見李雲天和福王、張輔、周征等人簇擁著宣德帝走來。
見此情形,原本還聲音嘈雜的大校場頃刻間鴉雀無聲,學員們紛紛自動整理著隊列,很快就排出了一個個整齊的方陣。
由於這是講武堂的第一次畢業典禮,李雲天當然希望辦得隆重熱鬧,因為他不僅請來了京城的勳貴,而且還搬來了宣德帝。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當宣德帝在大校場前方搭起的一個高台上的龍椅落座後,校場上的學員們不約而同地跪在了地上,口中高喝著行了跪地禮,這是講武堂的最高禮儀,唯有對皇帝才行此禮。
“平身。”聽著耳旁響起的排山倒海的聲音,宣德帝滿意地掃視了一眼英姿勃發的台下學員,微笑著虛空一抬手,對學員們的精神麵貌非常滿意。
“謝皇上!”學員們齊聲迴道,紛紛從地上起身,神色恭敬地抬頭望著宣德帝,眉目間閃露出難以掩飾的興奮。
“鎮武侯跟本官過,講武堂走出來的武官都會成為大明軍中的棟梁之才,朕當時覺得鎮武侯有些誇大其詞,不過交趾一戰證明了鎮武侯所言非虛,講武堂的舉子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為交趾叛亂的平定下了赫赫戰功。”
麵對著台下兩千多名凝神望著他的講武堂學員,宣德帝本想坐在龍椅上訓示,不過隨後他就改變了主意,起身走到了台前,微笑著向那些學員道,“朕得知此事後心中甚慰,希望諸位不要辜負了鎮武侯對你們期望,給朕開疆守土,永固我大明江山!”
“皇上安心,臣等必將牢記皇上教誨,馳騁疆場,馬革裹屍!”宣德帝話音落後,李雲天快步走到了宣德帝身旁,衝著他一拱手,中氣十足地躬身道。
“馳騁疆場,馬革裹屍!”台下的學員們聞言,齊刷刷地向宣德帝一躬身,聲音洪亮地高聲喊道。
“好,朕拭目以待,等著你們為大明再立新功。”宣德帝不由得笑了起來,沉聲向大校場上的學員們道,言語中顯得頗為意氣風發,他也想象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那樣開疆拓土,成為大明一代明君。
張輔和周征等勳貴聞言不由得對視了一眼,眼神中顯得頗為驚訝,他們已經敏銳地從宣德帝的言語中聽出了一絲殺戮之氣,看樣子年輕的宣德帝並不想僅僅守著祖上打下來的江山。
宣德帝訓示完後,九名在平定交趾的戰事中立下大功的講武堂一期學員排成一列縱隊依次登上了高台,宣德帝親自將他們的軍銜和軍刀給了他們,這對他們而言可是莫大的榮幸。
這九名講武堂一期學員都被授予了中校軍銜,是所有學員中軍銜最高的,其中兩人是大明皇族子弟,兩人是勳貴子弟,剩下的五人是通過武舉複試的舉子。
這九個人看似是依照軍功選出來的,其實卻另有玄機,因為兩京十三省武舉舉子人數不僅要多於皇族勳貴子弟,而且作戰時的勇猛也不遜於那些勳貴子弟,可李雲天卻讓雙方的人數平分秋色,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很顯然,李雲天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這裏麵不僅僅有軍功的因素在內,還要考慮到政治層麵的因素,隻有皇族勳貴的子弟在驍武軍中執掌足夠的兵權,那麽宣德帝才會安心讓他率領驍武軍。
給九名一期學員授完銜後,宣德帝就在福王、張輔和周征等人的簇擁下饒有興致地參觀起了講武堂的校舍和各種訓練設施,將剩下的授銜交給了李雲天,畢竟他是大明的天子,能給那九名學員授銜已經是無上的恩典,而其他學員無法享受這種待遇。
講武堂和驍武軍的校舍、訓練設施以及夥房都與衛所軍隊不同,尤其夥食待遇更是衛所軍隊望塵莫及,這也使得講武堂的學員和驍武軍的士兵一個個身強體壯,身體素質冠絕大明軍隊。
趁著宣德帝在講武堂參觀的時機,李雲天率領著眾位教官給一期和二期的學員授銜,並將刀柄上刻有編號的銀柄銀鞘的秀春刀發給他們。
按照規定,授銜儀式結束後這些學員們將各奔東西,前往驍武軍在各地的軍隊中任職,故而李雲天晚上召集講武堂的教官和學院喝了一頓散夥酒。
由於眾人在一起好幾年時間,相互間已經建立了真摯的情感,有些還是戰場上生死與共的兄弟,現在猛然間就要分別也不知道下次什麽時候才能相見,故而不少人傷感之下喝得酩酊大醉,現場哭聲一片,使得李雲天的眼眶不由得有些發紅。
俗話的好,天下間沒有不散的宴席,李雲天知道眾人心中難受,不過哭出來就好了,想當年他也是這麽從學校裏麵過來的。
六月中旬,講武堂第三批學員陸續從全國各地趕來,講武堂的第三次武舉考試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舉行,算上皇族勳貴子弟,一共招收了一千五百名學員,與第二次的招收規模相同。
不過,參加第三次武舉考試的地方考生人數卻是第二次武舉考試的五倍,這意味著錄取的比例降為了第二次武舉考試的五分之一,競爭更加激烈。
原因無他,第三次武舉考試舉行時李雲天已經平定了交趾的叛亂,而且總掌交趾和廣西的軍政大權,再加上交趾不少地方官都是武舉出身,故而吸引了眾多文舉無望的學子轉而考武舉,以期能從武舉中謀個功名,再不濟也能成為李雲天的門生。
由於參考武舉的人數忽然大增,因此已經引發了內閣和六部的關注,六部中的吏部管文舉而軍閣管武官。
雙方本是相互競爭的關係,可是由於大明的屯兵製和軍職世襲製,這就使得大明的武舉成為了雞肋,因為武舉出身的武官很難獲得晉升,原因很簡單,軍中的武職都是世襲的,哪裏還有位子給他們坐?
不過,李雲天的新式武舉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麵,如果單單一個講武堂的話新式武舉並沒有什麽作為,可是誰能想到李雲天麾下的驍武軍會異軍突起,通過交趾的戰事迅速發展壯大,這就提供了許多軍中的武職。
按照大明軍職世襲製,驍武軍的武職應該由那些立了功的將士世襲,可驍武軍的情況卻比較特殊,當年李雲天離開京城前往交趾平叛時向軍閣提出,為了激勵士兵們奮勇殺敵,他希望能驍武軍能實行軍功晉升製。
對於軍工晉升製,李雲天的比較含糊,隻是提升那些在交趾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士的官職,並沒有讓他們世襲官職。
不過,由於大明現行的就是軍職世襲製,故而軍閣的那些閣員們並沒有意識到李雲天耍得這個花招,還以為李雲天是想要激發將士們賣命殺敵,故而輕易地就通過了內閣閣員的審核,然後提交了宣德帝,由宣德帝禦準。
句實話,當時除了周征外,大明的勳貴無人覺得李雲天率領著區區三千人就能擊敗人多勢眾、士氣正旺的交趾叛軍,認為他必定铩羽而歸。
可事實出乎了眾人的意料,李雲天不僅平定了交趾的叛亂,而且還壯大了驍武軍,光明正大地晉升那些立了功的將士的武職,至於世襲武職一事則矢口未提。
由於宣德帝已經禦準了由軍閣提交的在驍武軍中實行軍功晉升製的奏章,再加上那些勳貴的子弟都在驍武軍中,很多也都在交趾戰事上立了大功,故而那些勳貴也就沒人再提這件事情,免得去觸風頭正盛的李雲天黴頭,因此使得驍武軍的軍功晉升製成為了一個既定的事實。
況且,講武堂是宣德帝下詔建立的,宣德帝自然希望講武堂能風風光光地辦下去,而如果不能解決講武堂學員的出路,那麽講武堂注定要落敗,很顯然這不是宣德帝希望看見的事情。
尤為重要的是,驍武軍的勢力現在集中在偏遠荒蕪的交趾,並沒有觸犯大明兩江十三省衛所部隊的利益,勳貴們也就對驍武軍的軍工晉升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萬一把李雲天惹急了將驍武軍撤出了交趾,必定驍武軍在編製上屬於講武堂,屬於駐京部隊之一,那麽交趾的軍務必定要由那些勳貴們接替,屆時誰反對驍武軍的軍功晉升製,那麽宣德帝十有**機會將其派往交趾。
雖交趾地界上現在消停了下來,可那是因為李雲天在的原因,恩威並施使得當地的土民臣服,一旦李雲天領著驍武軍揚長而去,那麽保不準那些土民們在當地有心之人的蠱惑下再度叛亂,到時候這個罪名可就大了。
沒人能忘記,當年太子太傅、右軍都督府右都督、安遠候柳升就死在了交趾叛軍的手裏,那些叛軍豈是好對付的?
故而,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驍武軍的軍功晉升製獲得了勳貴們的認可,進而得以在驍武軍實行。
就在講武堂大校場上那些學員興致勃勃地談笑著的時候,一個有些尖銳的桑聲從大門處傳來,隻見李雲天和福王、張輔、周征等人簇擁著宣德帝走來。
見此情形,原本還聲音嘈雜的大校場頃刻間鴉雀無聲,學員們紛紛自動整理著隊列,很快就排出了一個個整齊的方陣。
由於這是講武堂的第一次畢業典禮,李雲天當然希望辦得隆重熱鬧,因為他不僅請來了京城的勳貴,而且還搬來了宣德帝。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當宣德帝在大校場前方搭起的一個高台上的龍椅落座後,校場上的學員們不約而同地跪在了地上,口中高喝著行了跪地禮,這是講武堂的最高禮儀,唯有對皇帝才行此禮。
“平身。”聽著耳旁響起的排山倒海的聲音,宣德帝滿意地掃視了一眼英姿勃發的台下學員,微笑著虛空一抬手,對學員們的精神麵貌非常滿意。
“謝皇上!”學員們齊聲迴道,紛紛從地上起身,神色恭敬地抬頭望著宣德帝,眉目間閃露出難以掩飾的興奮。
“鎮武侯跟本官過,講武堂走出來的武官都會成為大明軍中的棟梁之才,朕當時覺得鎮武侯有些誇大其詞,不過交趾一戰證明了鎮武侯所言非虛,講武堂的舉子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為交趾叛亂的平定下了赫赫戰功。”
麵對著台下兩千多名凝神望著他的講武堂學員,宣德帝本想坐在龍椅上訓示,不過隨後他就改變了主意,起身走到了台前,微笑著向那些學員道,“朕得知此事後心中甚慰,希望諸位不要辜負了鎮武侯對你們期望,給朕開疆守土,永固我大明江山!”
“皇上安心,臣等必將牢記皇上教誨,馳騁疆場,馬革裹屍!”宣德帝話音落後,李雲天快步走到了宣德帝身旁,衝著他一拱手,中氣十足地躬身道。
“馳騁疆場,馬革裹屍!”台下的學員們聞言,齊刷刷地向宣德帝一躬身,聲音洪亮地高聲喊道。
“好,朕拭目以待,等著你們為大明再立新功。”宣德帝不由得笑了起來,沉聲向大校場上的學員們道,言語中顯得頗為意氣風發,他也想象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那樣開疆拓土,成為大明一代明君。
張輔和周征等勳貴聞言不由得對視了一眼,眼神中顯得頗為驚訝,他們已經敏銳地從宣德帝的言語中聽出了一絲殺戮之氣,看樣子年輕的宣德帝並不想僅僅守著祖上打下來的江山。
宣德帝訓示完後,九名在平定交趾的戰事中立下大功的講武堂一期學員排成一列縱隊依次登上了高台,宣德帝親自將他們的軍銜和軍刀給了他們,這對他們而言可是莫大的榮幸。
這九名講武堂一期學員都被授予了中校軍銜,是所有學員中軍銜最高的,其中兩人是大明皇族子弟,兩人是勳貴子弟,剩下的五人是通過武舉複試的舉子。
這九個人看似是依照軍功選出來的,其實卻另有玄機,因為兩京十三省武舉舉子人數不僅要多於皇族勳貴子弟,而且作戰時的勇猛也不遜於那些勳貴子弟,可李雲天卻讓雙方的人數平分秋色,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很顯然,李雲天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這裏麵不僅僅有軍功的因素在內,還要考慮到政治層麵的因素,隻有皇族勳貴的子弟在驍武軍中執掌足夠的兵權,那麽宣德帝才會安心讓他率領驍武軍。
給九名一期學員授完銜後,宣德帝就在福王、張輔和周征等人的簇擁下饒有興致地參觀起了講武堂的校舍和各種訓練設施,將剩下的授銜交給了李雲天,畢竟他是大明的天子,能給那九名學員授銜已經是無上的恩典,而其他學員無法享受這種待遇。
講武堂和驍武軍的校舍、訓練設施以及夥房都與衛所軍隊不同,尤其夥食待遇更是衛所軍隊望塵莫及,這也使得講武堂的學員和驍武軍的士兵一個個身強體壯,身體素質冠絕大明軍隊。
趁著宣德帝在講武堂參觀的時機,李雲天率領著眾位教官給一期和二期的學員授銜,並將刀柄上刻有編號的銀柄銀鞘的秀春刀發給他們。
按照規定,授銜儀式結束後這些學員們將各奔東西,前往驍武軍在各地的軍隊中任職,故而李雲天晚上召集講武堂的教官和學院喝了一頓散夥酒。
由於眾人在一起好幾年時間,相互間已經建立了真摯的情感,有些還是戰場上生死與共的兄弟,現在猛然間就要分別也不知道下次什麽時候才能相見,故而不少人傷感之下喝得酩酊大醉,現場哭聲一片,使得李雲天的眼眶不由得有些發紅。
俗話的好,天下間沒有不散的宴席,李雲天知道眾人心中難受,不過哭出來就好了,想當年他也是這麽從學校裏麵過來的。
六月中旬,講武堂第三批學員陸續從全國各地趕來,講武堂的第三次武舉考試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舉行,算上皇族勳貴子弟,一共招收了一千五百名學員,與第二次的招收規模相同。
不過,參加第三次武舉考試的地方考生人數卻是第二次武舉考試的五倍,這意味著錄取的比例降為了第二次武舉考試的五分之一,競爭更加激烈。
原因無他,第三次武舉考試舉行時李雲天已經平定了交趾的叛亂,而且總掌交趾和廣西的軍政大權,再加上交趾不少地方官都是武舉出身,故而吸引了眾多文舉無望的學子轉而考武舉,以期能從武舉中謀個功名,再不濟也能成為李雲天的門生。
由於參考武舉的人數忽然大增,因此已經引發了內閣和六部的關注,六部中的吏部管文舉而軍閣管武官。
雙方本是相互競爭的關係,可是由於大明的屯兵製和軍職世襲製,這就使得大明的武舉成為了雞肋,因為武舉出身的武官很難獲得晉升,原因很簡單,軍中的武職都是世襲的,哪裏還有位子給他們坐?
不過,李雲天的新式武舉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麵,如果單單一個講武堂的話新式武舉並沒有什麽作為,可是誰能想到李雲天麾下的驍武軍會異軍突起,通過交趾的戰事迅速發展壯大,這就提供了許多軍中的武職。
按照大明軍職世襲製,驍武軍的武職應該由那些立了功的將士世襲,可驍武軍的情況卻比較特殊,當年李雲天離開京城前往交趾平叛時向軍閣提出,為了激勵士兵們奮勇殺敵,他希望能驍武軍能實行軍功晉升製。
對於軍工晉升製,李雲天的比較含糊,隻是提升那些在交趾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士的官職,並沒有讓他們世襲官職。
不過,由於大明現行的就是軍職世襲製,故而軍閣的那些閣員們並沒有意識到李雲天耍得這個花招,還以為李雲天是想要激發將士們賣命殺敵,故而輕易地就通過了內閣閣員的審核,然後提交了宣德帝,由宣德帝禦準。
句實話,當時除了周征外,大明的勳貴無人覺得李雲天率領著區區三千人就能擊敗人多勢眾、士氣正旺的交趾叛軍,認為他必定铩羽而歸。
可事實出乎了眾人的意料,李雲天不僅平定了交趾的叛亂,而且還壯大了驍武軍,光明正大地晉升那些立了功的將士的武職,至於世襲武職一事則矢口未提。
由於宣德帝已經禦準了由軍閣提交的在驍武軍中實行軍功晉升製的奏章,再加上那些勳貴的子弟都在驍武軍中,很多也都在交趾戰事上立了大功,故而那些勳貴也就沒人再提這件事情,免得去觸風頭正盛的李雲天黴頭,因此使得驍武軍的軍功晉升製成為了一個既定的事實。
況且,講武堂是宣德帝下詔建立的,宣德帝自然希望講武堂能風風光光地辦下去,而如果不能解決講武堂學員的出路,那麽講武堂注定要落敗,很顯然這不是宣德帝希望看見的事情。
尤為重要的是,驍武軍的勢力現在集中在偏遠荒蕪的交趾,並沒有觸犯大明兩江十三省衛所部隊的利益,勳貴們也就對驍武軍的軍工晉升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萬一把李雲天惹急了將驍武軍撤出了交趾,必定驍武軍在編製上屬於講武堂,屬於駐京部隊之一,那麽交趾的軍務必定要由那些勳貴們接替,屆時誰反對驍武軍的軍功晉升製,那麽宣德帝十有**機會將其派往交趾。
雖交趾地界上現在消停了下來,可那是因為李雲天在的原因,恩威並施使得當地的土民臣服,一旦李雲天領著驍武軍揚長而去,那麽保不準那些土民們在當地有心之人的蠱惑下再度叛亂,到時候這個罪名可就大了。
沒人能忘記,當年太子太傅、右軍都督府右都督、安遠候柳升就死在了交趾叛軍的手裏,那些叛軍豈是好對付的?
故而,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驍武軍的軍功晉升製獲得了勳貴們的認可,進而得以在驍武軍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