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裝好後,菜販趕著馬車前往禮部衙門,李雲天和雷婷一左一右地跟在馬車旁,低著頭行進著,盡量不引起別人的注意。追莽荒紀,還得上。
與李雲天的忐忑緊張相比,雷婷則顯得非常興奮,她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李雲天要做些什麽。
與此同時,京城西北方向三十裏,永安鎮。
永安鎮是京城北方的一個普通鎮,北向進入京城的必經之地,此時,鎮北路口處密密麻麻聚滿了衣著鮮豔、盔摜甲的羽林前衛的軍士,一個個神情嚴肅,鴉雀無聲。
羽林前衛原本是燕王府的燕山中護衛,永樂帝登基後將其改為了親軍,是親軍都督府的二十二親衛之一。
人群前方,一名中年內侍手裏捧著一個黃卷軸立在那裏,麵無表情地望著前方的路麵,一支長長的隊伍出現在他的視線中,裏麵的士兵打著河北都司的旗號和京郊京衛的旗號,浩浩蕩蕩地向永安鎮行來。
“前方何人,竟敢阻擋欽差的去路,快快退下!”來到鎮口時,隊伍前方的人被羽林前衛擋住,一名都尉縱馬來到那名中年內侍的麵前,冷冷地喝道。
“太子殿下諭旨在此,文淵殿大學士楊榮、禦馬監少監海壽交由羽林前衛護送進京,河北都司眾將立刻返迴轄地,否則以謀反論處!”中年內侍一舉手裏的黃色卷軸,尖著嗓子向那名都尉道。
都尉聞言麵色一變,瞅了一眼內侍手裏的黃色卷軸,一拉馬的韁繩向隊伍後方奔去,找人請示去了。
中年內侍見狀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忍不住用手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他身後隻有羽林前衛一個親衛,而對麵至少有八個衛的兵力,要是這名都尉不理會他的話,單單羽林前衛這一人馬根本阻擋不了對方。
幸運的是,那名都尉看來對監國的朱高熾還是心有敬畏,不敢造次。
“吾等護送皇上聖旨,有欽命在身,恕不能接太子殿下諭旨!”不久後,那名都尉再次拍馬折返了過來,神情冷峻地衝著中年內侍一拱手,殺氣騰騰地道,“阻撓聖旨進京者,殺無赦!”
著,都尉揚起右手輕輕向前一揮。
“殺!”他身後的隊伍裏的士兵隨即齊刷刷將手裏的長槍往前一舉,擺出了攻擊姿態,口中齊聲高喝,聲勢為之一盛。
中年內侍的臉色變了幾變,那名都尉拿永樂帝來壓他,他一兒辦法也沒有,再怎麽太子現在隻是監國而已。
雖然永樂帝已經駕崩,但隻要遺詔未宣,那麽大明的皇帝依舊是永樂帝,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太子的諭旨豈能跟永樂帝的欽命相提並論?
沉吟了一下後,中年內侍躬身退向了路旁,羽林前衛的士兵也跟著向兩邊閃開,讓開了進鎮的道路。更新最快最穩定
都尉見狀衝著身後的隊伍一揮手,一馬當先地走在前麵,領著隊伍進了永樂鎮。
中年內侍躬著身子站在路邊目送著隊伍行進,臉上滿是無奈的神色,其實來之前他已經知道會是這種結果,隻不過該做的樣子還是要做的,總不能就讓漢王的人暢行無阻地進入京城。
忽然,隊伍中的一輛馬車引起了他的注意,馬車寬大豪華,上麵還刻著蟒龍的圖案,按照規格大明隻有親王級別的皇族才能乘坐這種檔次的馬車。
就在中年內侍驚訝地盯著馬車的時候,馬車車窗的窗簾掀開了一角,一名身穿蟒袍,頭戴玉冠的中年人出現在了窗口,相貌堂堂,與永樂帝長得非常相似。
中年內侍見狀頓時大吃了一驚,連忙低下頭,不敢與那名中年人對視。
那名中年男子瞅了一眼躬身侍立在路邊的中年內侍,嘴角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笑意,隨後拉上了窗簾。
“他果然來了!”等馬車離開後,中年內侍抬頭望著它的背影,神情複雜地低語道。
馬車裏的中年男子不是別人,正是永樂帝的次子――漢王朱高煦,按理他現在應該在藩地,山東的樂安州,如果沒有永樂帝諭旨的話不能離開樂安,否則會以謀逆論處。
朱高煦出現在隊伍中一兒也不意外,擺明了就是衝著金鑾殿的龍椅上去的,否則的話也不會大張旗鼓地調動河北都司的兵力進京。
永安鎮已經被軍隊戒嚴,整個鎮子被圍得水泄不通,路兩邊站滿了手握長槍的士兵,看熱鬧的百姓被擋在後麵,嘰嘰喳喳地議論著,不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搞得鎮子裏雞飛狗跳,惶惶不安。
朱高煦的馬車在鎮上的一個有重兵把守的大戶人家的宅院前停了下來,門口處還停著兩輛馬車,在眾多侍衛的簇擁下,朱高煦昂首走進了院落中。
院子裏站滿了軍人,監朱高煦來了紛紛躬身行禮,態度甚為恭敬。
大廳裏,楊榮神情冷峻地坐在椅子上,一名中年內侍不安地在房間裏來迴走動著,顯得十分驚慌,他就是禦馬監少監海壽,此次跟著楊榮一起進京傳詔。
楊榮身旁的桌子上有一個托盤,托盤上蓋著黃色的錦布,錦布下麵就是永樂帝的遺詔。
“王爺!”見朱高煦進來,海壽連忙迎了上去,躬身行禮。
“海少監毋須多禮,你和楊大人不遠千裏前來傳旨,乃我大明有功之臣。”朱高煦微微一笑,上前扶起了海壽。
“王爺。”楊榮站起身,向朱高煦拱手行了一禮,不動聲色地問道,“王爺不在樂安州就藩,怎會出現在這裏?”
“本王接到皇上密旨,前來京城候旨。”朱高煦聽出了楊榮話裏的戒備之意,微笑著道,“楊大人一路行來,旅途勞累,就請在這裏歇息,剩下的事情由本王效勞。
“王爺,下官還有選擇嗎?”楊榮聞言頓時一聲苦笑,望著朱高煦道,現在裏裏外外都是朱高煦的人,朱高煦讓他留,他豈能走得了?
姑且不論朱高煦手中是否有永樂帝的讓他進京候旨的密旨,有一就完全不過去,樂安州在京城的南方,從路線上來的話,朱高煦要是進行進京候旨將直接進京城,可他竟然繞了一大圈來到了位於京城西北的永安鎮,其中的動機不得不耐人尋味。
“楊大人勞苦功高,乃我大明的中流砥柱,現在安心歇息,日後定當被皇上重用,區區文淵閣大學士豈能彰顯楊大人的功績。”
朱高煦笑了起來,他現在的心情很好,無視了楊榮話裏隱隱約約透露出的一絲挖苦,走過去端起了放在桌上的托盤,起身離開了大廳,言語中對楊榮進行了安撫,向其許以了高官厚爵。
“楊大人,保重。”既然朱高煦沒讓海壽在這裏等,那麽海壽自然也要跟著,向楊榮一躬身後,連忙跟了出去。
望著兩人的背影,楊榮的嘴角流露出了一絲冷笑,他豈會在意朱高煦的拉攏,看來最了解朱高煦的還是永樂帝,早就防備著朱高煦矯詔,故而留了一手,讓李雲天率先迴城傳詔。
“希望他能來得及!”隨後,楊榮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漢王勝券在握,而太子又豈是等閑之輩,豈會坐以待斃?
現在能力挽狂瀾,阻止大明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唯有身上帶著遺詔的李雲天,隻有李雲天能比朱高煦提前一步進京,及時把遺詔交到太子的手裏,那麽才可能避免暴風驟雨的到來。
對於楊榮來,目前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漢王還沒有找到李雲天,要不然早就進城傳詔,何苦要在這裏等他和海壽?
麵對著眼前的形勢,楊榮唯有期望奇跡出現,否則大明危矣!
離開了大廳,朱高煦並沒有徑直出院子,而是轉身去了一旁的廂房,海壽遲疑了一下並沒有跟過去,而且上了停在門口的一輛馬車。
雖然現在是八月,但廂房裏卻有一個火盆,燃著熊熊的炭火,一名內侍立在火盆的一側,手裏捧著一個黃色的卷軸,見到朱高煦後躬身行禮。
朱高煦把手上的托盤放在桌子上,掀開黃色錦布露出了一個黃色的卷軸,是這次楊榮和海壽護送進京的永樂帝遺詔。
“父皇,你也太偏心了,先不靖難時我立的功勞可比大哥多得多,論勇武,論才德,我哪一比不上大哥?”打開遺詔看了一眼後,朱高煦冷笑著將其合上,嘴角的笑意顯得有些猙獰,隨後把它甩手扔進了麵前的火盆裏。
“天下本就該有能者居之,你放心,我一定會使得大明江山永固,開創一代盛世!”望著在火盆裏燃起火焰的遺詔,朱高煦的臉上流露出一絲得意的神色,意氣風發地道。
等遺詔化為了灰燼,朱高煦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拿過捧著的那道黃色卷軸放在了托盤上,重新用黃色錦布蓋好,推門走出了房間。
守在門外的兩名侍衛隨即進了房裏,等他們出來的時候,一名侍衛的肩上扛著一個麻袋,麻袋裏好像裝著一個人。
自此,世上再也沒有人見過屋子裏那個目睹了朱高煦焚毀遺詔的內侍。
“海少監,遺詔可要拿好了。”朱高煦來到海壽所乘坐的馬車時,一旁的侍衛掀開了車簾,他微笑著把托盆遞了過去,不動聲色地道,“海少監在禦馬監也不少年了,本王看海少監應該往上走走了,掌印太監一職非海少監莫屬。”
“謝王爺。”海壽雙手捧著托盤,連忙向朱高煦道謝,雙目閃過一絲喜色。
禦馬監是內廷二十四衙門中僅次於司禮監的第二大衙門,禦馬監太監地位尊貴,海壽當了十來年的少監,早就想著能升任太監一職。
朱高煦見狀麵露滿意的神色,起身上了自己的馬車,海壽與楊榮不同,楊榮傾向於太子,想要維護大明的正統,而海壽是內侍,隻忠於未來的皇帝,至於誰來做皇帝,就不是他們所考慮的事情了。
停在永安鎮的隊伍隨即啟程,浩浩蕩蕩地趕向了京城,朱高煦坐在馬車裏閉目養神,現在他勝券在握,金鑾殿上的龍椅已經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行進的途中,不少駐紮在沿途的京衛紛紛加入到了隊列裏,這使得隊伍的規模越來越大,氣勢驚人。一
與李雲天的忐忑緊張相比,雷婷則顯得非常興奮,她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李雲天要做些什麽。
與此同時,京城西北方向三十裏,永安鎮。
永安鎮是京城北方的一個普通鎮,北向進入京城的必經之地,此時,鎮北路口處密密麻麻聚滿了衣著鮮豔、盔摜甲的羽林前衛的軍士,一個個神情嚴肅,鴉雀無聲。
羽林前衛原本是燕王府的燕山中護衛,永樂帝登基後將其改為了親軍,是親軍都督府的二十二親衛之一。
人群前方,一名中年內侍手裏捧著一個黃卷軸立在那裏,麵無表情地望著前方的路麵,一支長長的隊伍出現在他的視線中,裏麵的士兵打著河北都司的旗號和京郊京衛的旗號,浩浩蕩蕩地向永安鎮行來。
“前方何人,竟敢阻擋欽差的去路,快快退下!”來到鎮口時,隊伍前方的人被羽林前衛擋住,一名都尉縱馬來到那名中年內侍的麵前,冷冷地喝道。
“太子殿下諭旨在此,文淵殿大學士楊榮、禦馬監少監海壽交由羽林前衛護送進京,河北都司眾將立刻返迴轄地,否則以謀反論處!”中年內侍一舉手裏的黃色卷軸,尖著嗓子向那名都尉道。
都尉聞言麵色一變,瞅了一眼內侍手裏的黃色卷軸,一拉馬的韁繩向隊伍後方奔去,找人請示去了。
中年內侍見狀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忍不住用手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他身後隻有羽林前衛一個親衛,而對麵至少有八個衛的兵力,要是這名都尉不理會他的話,單單羽林前衛這一人馬根本阻擋不了對方。
幸運的是,那名都尉看來對監國的朱高熾還是心有敬畏,不敢造次。
“吾等護送皇上聖旨,有欽命在身,恕不能接太子殿下諭旨!”不久後,那名都尉再次拍馬折返了過來,神情冷峻地衝著中年內侍一拱手,殺氣騰騰地道,“阻撓聖旨進京者,殺無赦!”
著,都尉揚起右手輕輕向前一揮。
“殺!”他身後的隊伍裏的士兵隨即齊刷刷將手裏的長槍往前一舉,擺出了攻擊姿態,口中齊聲高喝,聲勢為之一盛。
中年內侍的臉色變了幾變,那名都尉拿永樂帝來壓他,他一兒辦法也沒有,再怎麽太子現在隻是監國而已。
雖然永樂帝已經駕崩,但隻要遺詔未宣,那麽大明的皇帝依舊是永樂帝,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太子的諭旨豈能跟永樂帝的欽命相提並論?
沉吟了一下後,中年內侍躬身退向了路旁,羽林前衛的士兵也跟著向兩邊閃開,讓開了進鎮的道路。更新最快最穩定
都尉見狀衝著身後的隊伍一揮手,一馬當先地走在前麵,領著隊伍進了永樂鎮。
中年內侍躬著身子站在路邊目送著隊伍行進,臉上滿是無奈的神色,其實來之前他已經知道會是這種結果,隻不過該做的樣子還是要做的,總不能就讓漢王的人暢行無阻地進入京城。
忽然,隊伍中的一輛馬車引起了他的注意,馬車寬大豪華,上麵還刻著蟒龍的圖案,按照規格大明隻有親王級別的皇族才能乘坐這種檔次的馬車。
就在中年內侍驚訝地盯著馬車的時候,馬車車窗的窗簾掀開了一角,一名身穿蟒袍,頭戴玉冠的中年人出現在了窗口,相貌堂堂,與永樂帝長得非常相似。
中年內侍見狀頓時大吃了一驚,連忙低下頭,不敢與那名中年人對視。
那名中年男子瞅了一眼躬身侍立在路邊的中年內侍,嘴角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笑意,隨後拉上了窗簾。
“他果然來了!”等馬車離開後,中年內侍抬頭望著它的背影,神情複雜地低語道。
馬車裏的中年男子不是別人,正是永樂帝的次子――漢王朱高煦,按理他現在應該在藩地,山東的樂安州,如果沒有永樂帝諭旨的話不能離開樂安,否則會以謀逆論處。
朱高煦出現在隊伍中一兒也不意外,擺明了就是衝著金鑾殿的龍椅上去的,否則的話也不會大張旗鼓地調動河北都司的兵力進京。
永安鎮已經被軍隊戒嚴,整個鎮子被圍得水泄不通,路兩邊站滿了手握長槍的士兵,看熱鬧的百姓被擋在後麵,嘰嘰喳喳地議論著,不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搞得鎮子裏雞飛狗跳,惶惶不安。
朱高煦的馬車在鎮上的一個有重兵把守的大戶人家的宅院前停了下來,門口處還停著兩輛馬車,在眾多侍衛的簇擁下,朱高煦昂首走進了院落中。
院子裏站滿了軍人,監朱高煦來了紛紛躬身行禮,態度甚為恭敬。
大廳裏,楊榮神情冷峻地坐在椅子上,一名中年內侍不安地在房間裏來迴走動著,顯得十分驚慌,他就是禦馬監少監海壽,此次跟著楊榮一起進京傳詔。
楊榮身旁的桌子上有一個托盤,托盤上蓋著黃色的錦布,錦布下麵就是永樂帝的遺詔。
“王爺!”見朱高煦進來,海壽連忙迎了上去,躬身行禮。
“海少監毋須多禮,你和楊大人不遠千裏前來傳旨,乃我大明有功之臣。”朱高煦微微一笑,上前扶起了海壽。
“王爺。”楊榮站起身,向朱高煦拱手行了一禮,不動聲色地問道,“王爺不在樂安州就藩,怎會出現在這裏?”
“本王接到皇上密旨,前來京城候旨。”朱高煦聽出了楊榮話裏的戒備之意,微笑著道,“楊大人一路行來,旅途勞累,就請在這裏歇息,剩下的事情由本王效勞。
“王爺,下官還有選擇嗎?”楊榮聞言頓時一聲苦笑,望著朱高煦道,現在裏裏外外都是朱高煦的人,朱高煦讓他留,他豈能走得了?
姑且不論朱高煦手中是否有永樂帝的讓他進京候旨的密旨,有一就完全不過去,樂安州在京城的南方,從路線上來的話,朱高煦要是進行進京候旨將直接進京城,可他竟然繞了一大圈來到了位於京城西北的永安鎮,其中的動機不得不耐人尋味。
“楊大人勞苦功高,乃我大明的中流砥柱,現在安心歇息,日後定當被皇上重用,區區文淵閣大學士豈能彰顯楊大人的功績。”
朱高煦笑了起來,他現在的心情很好,無視了楊榮話裏隱隱約約透露出的一絲挖苦,走過去端起了放在桌上的托盤,起身離開了大廳,言語中對楊榮進行了安撫,向其許以了高官厚爵。
“楊大人,保重。”既然朱高煦沒讓海壽在這裏等,那麽海壽自然也要跟著,向楊榮一躬身後,連忙跟了出去。
望著兩人的背影,楊榮的嘴角流露出了一絲冷笑,他豈會在意朱高煦的拉攏,看來最了解朱高煦的還是永樂帝,早就防備著朱高煦矯詔,故而留了一手,讓李雲天率先迴城傳詔。
“希望他能來得及!”隨後,楊榮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漢王勝券在握,而太子又豈是等閑之輩,豈會坐以待斃?
現在能力挽狂瀾,阻止大明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唯有身上帶著遺詔的李雲天,隻有李雲天能比朱高煦提前一步進京,及時把遺詔交到太子的手裏,那麽才可能避免暴風驟雨的到來。
對於楊榮來,目前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漢王還沒有找到李雲天,要不然早就進城傳詔,何苦要在這裏等他和海壽?
麵對著眼前的形勢,楊榮唯有期望奇跡出現,否則大明危矣!
離開了大廳,朱高煦並沒有徑直出院子,而是轉身去了一旁的廂房,海壽遲疑了一下並沒有跟過去,而且上了停在門口的一輛馬車。
雖然現在是八月,但廂房裏卻有一個火盆,燃著熊熊的炭火,一名內侍立在火盆的一側,手裏捧著一個黃色的卷軸,見到朱高煦後躬身行禮。
朱高煦把手上的托盤放在桌子上,掀開黃色錦布露出了一個黃色的卷軸,是這次楊榮和海壽護送進京的永樂帝遺詔。
“父皇,你也太偏心了,先不靖難時我立的功勞可比大哥多得多,論勇武,論才德,我哪一比不上大哥?”打開遺詔看了一眼後,朱高煦冷笑著將其合上,嘴角的笑意顯得有些猙獰,隨後把它甩手扔進了麵前的火盆裏。
“天下本就該有能者居之,你放心,我一定會使得大明江山永固,開創一代盛世!”望著在火盆裏燃起火焰的遺詔,朱高煦的臉上流露出一絲得意的神色,意氣風發地道。
等遺詔化為了灰燼,朱高煦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拿過捧著的那道黃色卷軸放在了托盤上,重新用黃色錦布蓋好,推門走出了房間。
守在門外的兩名侍衛隨即進了房裏,等他們出來的時候,一名侍衛的肩上扛著一個麻袋,麻袋裏好像裝著一個人。
自此,世上再也沒有人見過屋子裏那個目睹了朱高煦焚毀遺詔的內侍。
“海少監,遺詔可要拿好了。”朱高煦來到海壽所乘坐的馬車時,一旁的侍衛掀開了車簾,他微笑著把托盆遞了過去,不動聲色地道,“海少監在禦馬監也不少年了,本王看海少監應該往上走走了,掌印太監一職非海少監莫屬。”
“謝王爺。”海壽雙手捧著托盤,連忙向朱高煦道謝,雙目閃過一絲喜色。
禦馬監是內廷二十四衙門中僅次於司禮監的第二大衙門,禦馬監太監地位尊貴,海壽當了十來年的少監,早就想著能升任太監一職。
朱高煦見狀麵露滿意的神色,起身上了自己的馬車,海壽與楊榮不同,楊榮傾向於太子,想要維護大明的正統,而海壽是內侍,隻忠於未來的皇帝,至於誰來做皇帝,就不是他們所考慮的事情了。
停在永安鎮的隊伍隨即啟程,浩浩蕩蕩地趕向了京城,朱高煦坐在馬車裏閉目養神,現在他勝券在握,金鑾殿上的龍椅已經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行進的途中,不少駐紮在沿途的京衛紛紛加入到了隊列裏,這使得隊伍的規模越來越大,氣勢驚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