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按林侍郎說的辦
侯門惡婦又開始得寵了 作者:程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理寺吏員不停喊著,可數百考生將整條街都堵住,哪來的閑雜人,他們都是受害者。
考生很快組織起來,要求朝廷補辦官憑延遲春闈。
延遲春闈,別說在閔朝,就是曆朝曆代都沒有過的事,他們的要求簡直是荒誕。
當然,大理寺的官員還是有腦子的,“各位,是否延遲春闈,這不是大理寺能決定的,你們應該去問禮部。”
考生想想也是,加上迫在眉睫,於是紛紛趕往禮部,大理寺的人才得以進入醫館。
然後他們被自己蠢哭,考生都跑了,他們找誰去?
醫館留了幾十個受傷不宜亂動的,大理寺還真找到跟馮姓考生同一個房間的,可考生之間都有三不問原則,即不問家世,錢財,跟過往,他們隻寫詩作詞做策論。
馮姓考生是書呆子,鮮少與人交往,一天到晚拿著書,秉燭已經不是第一次,拚房的說過幾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李姓魁首倒是口若懸河愛結交,奈何一房多人被燒傷,有兩個意識還算清醒,但也沒問出什麽。
等他們離開,蘇禾才迴後院休息。
這一天,往返皇城內外的官員眾多,皇帝麵色極差,朝臣皆提心吊膽。
大理寺卿、京兆尹等官員夾緊屁股,低頭垂首連大氣都不敢喘。
聽完陳述,皇帝太陽穴突突跳,“所以你們查了大半天,隻查出這場火災是個意外?”
大理寺卿跟京兆尹互望一眼,誰也不敢吭聲,最終還是皇帝點名,“盧寺卿,是意外嗎?”
大理寺卿向前半步,“皇上,經過對悅福來掌櫃等一幹人的審訊,這次火災是他們管理疏忽所致,但已經排除故意擲火的嫌疑,而且經過走訪調查,這段時間客棧附近並沒有可疑之人出現,大理寺翻遍火災現場也沒有找到人為擲火的證據。至於馮李兩位考生,從跟他們相熟的考生口供來看,兩人並沒有異常之處,不過臣已經派人去他們老家調查,路途太過遙遠需要時日。”
所有能查的都沒問題,但皇帝不是三歲小兒,他很清楚這事絕對有問題。
“前有梁安侯世子的手被燙傷,如今悅福來失火,很多考生的官憑跟路引丟失,眾多優秀學子重傷無法赴考,你們告訴朕這是意外?”
這哪是意外,分明是要斷國之命脈。要不是天子威嚴,皇帝想把禦案掀了。
兩人心都吊在嗓子眼上,悅福來混亂不堪,那麽多人擠在副仄的房間,生活習性各不相同,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當然,如果這不是意外,那做局者實在太高明了。
早朝延遲到下午,京都五品官員均已進宮,皇帝揮手讓他們退下,“朕給你們半個月,案子若是查不清楚,你們的烏紗帽也不用戴了。”
等他們離開,皇帝召來暗衛,“近來清樂侯可有異常?”
暗衛如實稟報,“清樂侯府除了日常采買,以及清樂侯夫人往返醫館,並無可疑之處。”
皇帝頭痛,這事若不是清樂侯幹的,還有可能是誰?
他稍作思慮,又道:“敬王跟晉王呢?”
敬王跟晉王也沒有異常,而且得知悅福來失火,同樣震驚不已。
都不是,那還有可能是誰? 難不成真是意外!
殿外,周福海輕聲提醒,“皇上,該上朝了。”
皇帝深吸口氣,坐上龍輦前往金鑾殿。
殿內,大臣嚴陣以待,要討論的自然是春闈,行完君臣之禮馬上唇槍舌劍。
朝臣分為兩大派,其中一派以首輔蘇定昌、禮部尚書為首,他們認為禮乃國家之法,禮不可廢也,春闈要如期舉行,否則對其他考生不公平。
另一派以萬曆春為首,站出來據理力爭,“皇上,春闈為朝廷選拔人才,這次因火災受傷的多達上百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春闈的佼佼者,各州府的魁首就達六位,其餘的人即使輕傷可也受驚不淺,很難在春闈中有作為,試問春闈選拔出來的還是未來的棟梁嗎?”
“萬尚書,此言差矣。”蘇定昌擲地有聲地反駁,“這次火災確有不少優秀的考生受傷,但考試本來就是有意外的。上任考試,有被蛇咬的,被車撞的,生病退出的,有四位州府魁首名落孫山,也有無名之輩考進前十甲,誰敢保證火災受傷的一定能功成名就。這對其他考生公平嗎?萬一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受傷或生病,是不是又要繼續推遲?”
雙方陣營誰也不服誰,個個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本事,吵得麵紅耳赤。
皇帝冷眼旁觀,別看這幫人吵得厲害,看似都為朝廷考慮,其中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的算盤。
“敬王,你覺得該如何?”
被點名的敬王向前行禮,“父皇,兒臣讚同推遲春闈。”
皇帝皺眉,目光落在另一個身上,“晉王呢?”
晉王跟著向前,“父皇,兒臣附議。”他選中的人就有三個受傷的,必須要推遲。
皇帝麵色不虞,目光環視一圈,然後落在林庭逸身上,“林侍郎,你呢?”
林庭逸出列,“臣以為,禮不可廢也。”
蘇定昌詫異,難得他會出麵挺自己,這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皇帝也有些意外,不過林庭逸又道:“但是,禮法不外乎人情。不如尋個折中之法,既讓春闈如期舉行,也能讓火災中受害的考生感受陛下的寬厚仁慈。”
總算有說人話的,皇帝對這個感興趣,“你且說說。”
“臣覺得,考生明天按期進場,受火災波及的若願意參考,由禮部核查身份無誤後補發官憑,輕傷者後天進場,嚴重的可以大後天進場,另外安排膳食住所,由禦醫全程陪考,如此既體現禮法森嚴,也能讓他們體察到陛下的關懷。”
所以說,小林子得寵不是沒原因的,瞧瞧人家嘴裏說出的話就是漂亮,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能讓天下百姓知道皇帝的仁心仁政。
泱泱大閔朝,誰中誰不中有什麽關係,就算這場春闈不考,朝廷照轉不誤,關鍵是馬屁要拍對。
皇帝龍顏大悅,“準了,就按林侍郎說的辦。”
考生很快組織起來,要求朝廷補辦官憑延遲春闈。
延遲春闈,別說在閔朝,就是曆朝曆代都沒有過的事,他們的要求簡直是荒誕。
當然,大理寺的官員還是有腦子的,“各位,是否延遲春闈,這不是大理寺能決定的,你們應該去問禮部。”
考生想想也是,加上迫在眉睫,於是紛紛趕往禮部,大理寺的人才得以進入醫館。
然後他們被自己蠢哭,考生都跑了,他們找誰去?
醫館留了幾十個受傷不宜亂動的,大理寺還真找到跟馮姓考生同一個房間的,可考生之間都有三不問原則,即不問家世,錢財,跟過往,他們隻寫詩作詞做策論。
馮姓考生是書呆子,鮮少與人交往,一天到晚拿著書,秉燭已經不是第一次,拚房的說過幾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李姓魁首倒是口若懸河愛結交,奈何一房多人被燒傷,有兩個意識還算清醒,但也沒問出什麽。
等他們離開,蘇禾才迴後院休息。
這一天,往返皇城內外的官員眾多,皇帝麵色極差,朝臣皆提心吊膽。
大理寺卿、京兆尹等官員夾緊屁股,低頭垂首連大氣都不敢喘。
聽完陳述,皇帝太陽穴突突跳,“所以你們查了大半天,隻查出這場火災是個意外?”
大理寺卿跟京兆尹互望一眼,誰也不敢吭聲,最終還是皇帝點名,“盧寺卿,是意外嗎?”
大理寺卿向前半步,“皇上,經過對悅福來掌櫃等一幹人的審訊,這次火災是他們管理疏忽所致,但已經排除故意擲火的嫌疑,而且經過走訪調查,這段時間客棧附近並沒有可疑之人出現,大理寺翻遍火災現場也沒有找到人為擲火的證據。至於馮李兩位考生,從跟他們相熟的考生口供來看,兩人並沒有異常之處,不過臣已經派人去他們老家調查,路途太過遙遠需要時日。”
所有能查的都沒問題,但皇帝不是三歲小兒,他很清楚這事絕對有問題。
“前有梁安侯世子的手被燙傷,如今悅福來失火,很多考生的官憑跟路引丟失,眾多優秀學子重傷無法赴考,你們告訴朕這是意外?”
這哪是意外,分明是要斷國之命脈。要不是天子威嚴,皇帝想把禦案掀了。
兩人心都吊在嗓子眼上,悅福來混亂不堪,那麽多人擠在副仄的房間,生活習性各不相同,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當然,如果這不是意外,那做局者實在太高明了。
早朝延遲到下午,京都五品官員均已進宮,皇帝揮手讓他們退下,“朕給你們半個月,案子若是查不清楚,你們的烏紗帽也不用戴了。”
等他們離開,皇帝召來暗衛,“近來清樂侯可有異常?”
暗衛如實稟報,“清樂侯府除了日常采買,以及清樂侯夫人往返醫館,並無可疑之處。”
皇帝頭痛,這事若不是清樂侯幹的,還有可能是誰?
他稍作思慮,又道:“敬王跟晉王呢?”
敬王跟晉王也沒有異常,而且得知悅福來失火,同樣震驚不已。
都不是,那還有可能是誰? 難不成真是意外!
殿外,周福海輕聲提醒,“皇上,該上朝了。”
皇帝深吸口氣,坐上龍輦前往金鑾殿。
殿內,大臣嚴陣以待,要討論的自然是春闈,行完君臣之禮馬上唇槍舌劍。
朝臣分為兩大派,其中一派以首輔蘇定昌、禮部尚書為首,他們認為禮乃國家之法,禮不可廢也,春闈要如期舉行,否則對其他考生不公平。
另一派以萬曆春為首,站出來據理力爭,“皇上,春闈為朝廷選拔人才,這次因火災受傷的多達上百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春闈的佼佼者,各州府的魁首就達六位,其餘的人即使輕傷可也受驚不淺,很難在春闈中有作為,試問春闈選拔出來的還是未來的棟梁嗎?”
“萬尚書,此言差矣。”蘇定昌擲地有聲地反駁,“這次火災確有不少優秀的考生受傷,但考試本來就是有意外的。上任考試,有被蛇咬的,被車撞的,生病退出的,有四位州府魁首名落孫山,也有無名之輩考進前十甲,誰敢保證火災受傷的一定能功成名就。這對其他考生公平嗎?萬一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受傷或生病,是不是又要繼續推遲?”
雙方陣營誰也不服誰,個個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本事,吵得麵紅耳赤。
皇帝冷眼旁觀,別看這幫人吵得厲害,看似都為朝廷考慮,其中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的算盤。
“敬王,你覺得該如何?”
被點名的敬王向前行禮,“父皇,兒臣讚同推遲春闈。”
皇帝皺眉,目光落在另一個身上,“晉王呢?”
晉王跟著向前,“父皇,兒臣附議。”他選中的人就有三個受傷的,必須要推遲。
皇帝麵色不虞,目光環視一圈,然後落在林庭逸身上,“林侍郎,你呢?”
林庭逸出列,“臣以為,禮不可廢也。”
蘇定昌詫異,難得他會出麵挺自己,這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皇帝也有些意外,不過林庭逸又道:“但是,禮法不外乎人情。不如尋個折中之法,既讓春闈如期舉行,也能讓火災中受害的考生感受陛下的寬厚仁慈。”
總算有說人話的,皇帝對這個感興趣,“你且說說。”
“臣覺得,考生明天按期進場,受火災波及的若願意參考,由禮部核查身份無誤後補發官憑,輕傷者後天進場,嚴重的可以大後天進場,另外安排膳食住所,由禦醫全程陪考,如此既體現禮法森嚴,也能讓他們體察到陛下的關懷。”
所以說,小林子得寵不是沒原因的,瞧瞧人家嘴裏說出的話就是漂亮,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能讓天下百姓知道皇帝的仁心仁政。
泱泱大閔朝,誰中誰不中有什麽關係,就算這場春闈不考,朝廷照轉不誤,關鍵是馬屁要拍對。
皇帝龍顏大悅,“準了,就按林侍郎說的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