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清迴京了嗎?”朱厚照問道。
“迴稟聖上,一日前,已經到京了”張永俯身迴道。
“宣他進宮”
朱厚照在等待楊一清進宮的時候,腦海裏頓時浮現一個畫麵:弘治皇帝拿著一杆稱,旁邊是笑嘻嘻的自己,還有抱著自己的張皇後。
帝王之道,首在均衡。這是弘治皇帝的原意,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均衡的重要性,不能讓大臣們組成一股勢力,得分化,再分化,然後從中找到均衡點。
如果朝官們太強,就扶持內宮太監起來;如果太監們太強,就支持朝官們。在朝官之中,如果文官勢力太強,就扶持武臣勳貴;如果武臣們太強,就扶持文官。一個地方勢力太強,就扶持鄰近的勢力與它對抗;一個敵國太強,就扶持另一個敵國。總之一句話,帝王,就如同拿稱的人,要始終掌握重量的均衡。
朱佑樘在告訴自己,要找對自己的位置。大明有自己的政治底線,也有自己的朝堂製度底線,在朱厚照沒有掌握全局的時候,他不可能去挑戰這些底線。
從明史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到,由士紳階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中型地主,為基礎的文官集團,他們在皇帝的身邊,設置了無數的紅線,不允許皇帝越過任何一條。
自從明宣宗之後,明朝的皇帝,基本上沒有機會對重要的國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的,都是君臣一致,很少有爭辯的時候。鬧得最兇的,反而是帝王的家庭瑣事,比如嘉靖的大禮儀、朱厚照的胡鬧等等。
憲宗之後的文官集團,雖然分為無數的派係,但作為一個整體來講,皇帝,隻不過是代表士紳階層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一個名義上的領袖。
如同史書所講的那樣,維護朱元璋建立的大農村製度,已經成了士紳階層的生存核心,這也是大明朝最出名的一條政治底線。文官、士紳、軍戶、土地、農村......隻要朱厚照的舉措,沒有碰到這些紅線,那麽他就不會激起整個文官集團的對抗。
至於訓練軍隊、改革朝廷製度、撈銀子充實內庫,對文官來說,不過是些許小事,不值得關注,因為並不是每個皇帝都像明孝宗一樣,懂得自己應該站在什麽樣的位置。所以朱厚照才能順利的進行一些改革,因為文官集團可以容忍朱厚照在他們底線上改變任何事情,但他沒有權力製造新的規則。
因為在他這個皇帝之外,大明朝有一個真正的統治者,那就是遍及天下的士紳階層!而他,不過是一種禮儀上的認同,是坐在龍椅之上的木偶,是士紳階層任意蹂躪的象征物。所有稀奇古怪的陰謀,所有縱橫交錯的政治形勢,都無法改變皇權的本質屬性。
朱厚照砸穿越之後,為什麽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裏。在大明朝的政治架構之中,還有著一股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巨大力量。
崇禎帝為什麽會失敗?李自成為什麽會失敗?雍正這個建虜為什麽會失敗?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強大的士紳階層。就算這個答案不是最佳的標準答案,那麽我們就先放下這個讓曆史學家很難迴答的問題,退一萬步來講:曆史上的朱厚照,真的是因為掉進水裏,從而病死的麽?在他死亡的原因之後,有沒有這個敵人的身影?
朱元璋建立的強大中央集權製度,在給了子孫們安全的同時,也替他們掘好了一座混吃等死的墳墓。而今的朱厚照就生活在這座華麗到了極致的墳墓裏。
但是如同後世的有句文學家說過的話: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而如今的朱厚照很想作死的試試自己現在掌握的勢力,能不能重新來製定一下新的規則,所以他急不可耐的推出了劉瑾。
“臣,三邊總督楊一清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望著眼前五大三粗的楊一清,朱厚照扯了扯嘴角,想起曆史上的一些描述。
在正史當中,成化、弘治和正德年間,楊一清是個很特殊的異類。滿朝盡是高富帥的明朝,長得很醜的楊一清,就成了特立獨行的家夥。
史載:一清貌寢而性警敏,好談經濟大略。意思就是說,楊一清長得很醜,但性格非常機警靈敏,而且擅長於跟人瞎扯大明的形勢和政策。這兒的經濟,是指經世濟民,不是後世的經濟學。
長得極醜,不是詹事府出身,還能在日後混上首輔,這種奇特的經曆,讓他足以笑傲大明官史,更是讓淚奔求長相的江南大才子徐禎卿汗顏。
看看,長得醜,也能出頭。所以,醜不是關鍵,關鍵是,你得醜到靈魂深處,你要醜得有思想、有能力。
楊一清不僅長得醜,而且還不近女色,史載:“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在滿朝大胡子、高富帥的朝庭中,忽然出現一個下巴光溜溜、長得又醜的家夥,是不是很另類?而且能夠被曆史記載,說這人長得像太監的,大明朝唯此一人。
祖籍雲南的楊一清,跟隨父親楊景居住在巴陵,這個第二故鄉,讓他後來得到了老鄉嘉靖皇帝的賞識。明朝時,湖南湖北是一家,因此他和李東陽不僅是老鄉,而且還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黎淳的門生。
當然,跟李東陽一樣,楊一清也是神童出身,話說不是神童的大明首輔,那是非常罕見的動物。他十四歲就參加了鄉試,並被舉為翰林秀才。十八歲時,他中了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前文出現過的陳金、劉宇等人,跟他也是同年。
服完父喪,他在山西、陝西等地當官,精通軍略,是弘治、正德兩朝少有的名帥。對蒙古的政策也很強硬,還修了寧夏等地的長城,以此來對抗蒙古的入侵。
“平身吧,張伴伴上糕點,看茶!”
“謝陛下”
“迴稟聖上,一日前,已經到京了”張永俯身迴道。
“宣他進宮”
朱厚照在等待楊一清進宮的時候,腦海裏頓時浮現一個畫麵:弘治皇帝拿著一杆稱,旁邊是笑嘻嘻的自己,還有抱著自己的張皇後。
帝王之道,首在均衡。這是弘治皇帝的原意,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均衡的重要性,不能讓大臣們組成一股勢力,得分化,再分化,然後從中找到均衡點。
如果朝官們太強,就扶持內宮太監起來;如果太監們太強,就支持朝官們。在朝官之中,如果文官勢力太強,就扶持武臣勳貴;如果武臣們太強,就扶持文官。一個地方勢力太強,就扶持鄰近的勢力與它對抗;一個敵國太強,就扶持另一個敵國。總之一句話,帝王,就如同拿稱的人,要始終掌握重量的均衡。
朱佑樘在告訴自己,要找對自己的位置。大明有自己的政治底線,也有自己的朝堂製度底線,在朱厚照沒有掌握全局的時候,他不可能去挑戰這些底線。
從明史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到,由士紳階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中型地主,為基礎的文官集團,他們在皇帝的身邊,設置了無數的紅線,不允許皇帝越過任何一條。
自從明宣宗之後,明朝的皇帝,基本上沒有機會對重要的國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的,都是君臣一致,很少有爭辯的時候。鬧得最兇的,反而是帝王的家庭瑣事,比如嘉靖的大禮儀、朱厚照的胡鬧等等。
憲宗之後的文官集團,雖然分為無數的派係,但作為一個整體來講,皇帝,隻不過是代表士紳階層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一個名義上的領袖。
如同史書所講的那樣,維護朱元璋建立的大農村製度,已經成了士紳階層的生存核心,這也是大明朝最出名的一條政治底線。文官、士紳、軍戶、土地、農村......隻要朱厚照的舉措,沒有碰到這些紅線,那麽他就不會激起整個文官集團的對抗。
至於訓練軍隊、改革朝廷製度、撈銀子充實內庫,對文官來說,不過是些許小事,不值得關注,因為並不是每個皇帝都像明孝宗一樣,懂得自己應該站在什麽樣的位置。所以朱厚照才能順利的進行一些改革,因為文官集團可以容忍朱厚照在他們底線上改變任何事情,但他沒有權力製造新的規則。
因為在他這個皇帝之外,大明朝有一個真正的統治者,那就是遍及天下的士紳階層!而他,不過是一種禮儀上的認同,是坐在龍椅之上的木偶,是士紳階層任意蹂躪的象征物。所有稀奇古怪的陰謀,所有縱橫交錯的政治形勢,都無法改變皇權的本質屬性。
朱厚照砸穿越之後,為什麽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裏。在大明朝的政治架構之中,還有著一股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巨大力量。
崇禎帝為什麽會失敗?李自成為什麽會失敗?雍正這個建虜為什麽會失敗?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強大的士紳階層。就算這個答案不是最佳的標準答案,那麽我們就先放下這個讓曆史學家很難迴答的問題,退一萬步來講:曆史上的朱厚照,真的是因為掉進水裏,從而病死的麽?在他死亡的原因之後,有沒有這個敵人的身影?
朱元璋建立的強大中央集權製度,在給了子孫們安全的同時,也替他們掘好了一座混吃等死的墳墓。而今的朱厚照就生活在這座華麗到了極致的墳墓裏。
但是如同後世的有句文學家說過的話: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而如今的朱厚照很想作死的試試自己現在掌握的勢力,能不能重新來製定一下新的規則,所以他急不可耐的推出了劉瑾。
“臣,三邊總督楊一清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望著眼前五大三粗的楊一清,朱厚照扯了扯嘴角,想起曆史上的一些描述。
在正史當中,成化、弘治和正德年間,楊一清是個很特殊的異類。滿朝盡是高富帥的明朝,長得很醜的楊一清,就成了特立獨行的家夥。
史載:一清貌寢而性警敏,好談經濟大略。意思就是說,楊一清長得很醜,但性格非常機警靈敏,而且擅長於跟人瞎扯大明的形勢和政策。這兒的經濟,是指經世濟民,不是後世的經濟學。
長得極醜,不是詹事府出身,還能在日後混上首輔,這種奇特的經曆,讓他足以笑傲大明官史,更是讓淚奔求長相的江南大才子徐禎卿汗顏。
看看,長得醜,也能出頭。所以,醜不是關鍵,關鍵是,你得醜到靈魂深處,你要醜得有思想、有能力。
楊一清不僅長得醜,而且還不近女色,史載:“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在滿朝大胡子、高富帥的朝庭中,忽然出現一個下巴光溜溜、長得又醜的家夥,是不是很另類?而且能夠被曆史記載,說這人長得像太監的,大明朝唯此一人。
祖籍雲南的楊一清,跟隨父親楊景居住在巴陵,這個第二故鄉,讓他後來得到了老鄉嘉靖皇帝的賞識。明朝時,湖南湖北是一家,因此他和李東陽不僅是老鄉,而且還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黎淳的門生。
當然,跟李東陽一樣,楊一清也是神童出身,話說不是神童的大明首輔,那是非常罕見的動物。他十四歲就參加了鄉試,並被舉為翰林秀才。十八歲時,他中了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前文出現過的陳金、劉宇等人,跟他也是同年。
服完父喪,他在山西、陝西等地當官,精通軍略,是弘治、正德兩朝少有的名帥。對蒙古的政策也很強硬,還修了寧夏等地的長城,以此來對抗蒙古的入侵。
“平身吧,張伴伴上糕點,看茶!”
“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