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 關係
幸福,路過一季節青春 作者:時間碎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唐博寅的奶奶駕鶴仙遊了以後,唐劍就打著孝順的旗號把唐博寅送到了唐老頭這裏。讓他陪著老頭。(其實就是把才子的撫養權給了唐老頭)
唐博寅的爹媽都是典型的工作狂人,也就是結婚和生子的時候還有奶奶去世時他們見過麵,其餘的時間都是在各自為了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城市裏打拚,一年也見不上一-次麵。好象他們結婚就是為了給唐老頭生個孫子一樣,任務完成了還是各忙各的互不相擾,而對兒子的責任就是給錢。
才子老覺的自己是孤兒一樣,有爹媽生沒爹媽管,甚至有時連孤兒都不如,孤兒節假日還有人送溫暖呢,而他節假日想吃什麽還得自己去買。有時爹媽迴來了才子見了像是見了生人一樣,客氣的端茶倒水,禮貌的拿水果,腚還沒坐熱他們又走了。
才子知道自己媽媽的消息一般是在攝影雜誌上,知道最近媽媽去了那裏。幹了些什麽事情。對於爸爸才子隻知道他是個用刀子給別人做手術的人。在附近的另一個城市裏,做車四個小時可以到達。
有時才子甚至都不知他們長什麽樣了,就掏出自己藏在抽屜裏的照片來看看,害怕冷不丁的在大街上碰到了不認識。不過反過來想想才子又不擔心了,說不定他們在街上看到了我也不認識,想到這才子就笑了起來,蒼白的笑聲過後是一臉的空陌。以前寂寞的時候才子也想哭,但寂寞的時間長了似乎就忘了流淚的方式了,才子也漸漸學會了享受這種寂寞。時間再長一些寂寞也會被冷凍在心底。然後下意識的被我們遺忘。生命中再也不會有寂寞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
從表麵上看才子是一個幽默開朗廢話特別多的人,那是因為他害怕安靜,因為空間一但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寂寞的感覺。他喜歡隱藏自己的弱點,他把厚厚的偽裝披在自己的身上,勞累的活著。永遠有一臉陽光的微笑,沒有內容的笑。僅僅是一個動作。因為他感覺自己裝的快樂了,自己周圍的人就也跟著快樂,周圍快樂了,自己就被感染的真的快樂了。這是一個完美的互動。
或許這是一個好辦法。
楊淮是從他爸媽離婚後自己主動搬到了姥姥家,法律上他是判給了他爸。不過他爸又和自己公司裏的秘書結了婚而且還給他添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覺的自己在家裏是多餘的,就搬到了姥姥家,他媽媽離了婚後就出國了。很久沒有迴國了。
他本來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從此以後就變的更不愛說話了,隻有和才子在一起時才有難得一見得笑容。在沒有距離的人的麵前他才會笑。楊淮比較喜歡安靜,因為安靜的時候他可以想很多事情也可以不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性格如此迥異的兩個孩子卻是最好的朋友,或許當他們一起寂寞的時候他們的寂寞是一樣的顏色。他們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在一起,一直到現在沒有分開過。
這是一個比較老的院子,從粗壯的榕樹可以看出來這裏的房子有幾十年的曆史了。僅僅有四層的高度的樓也破舊了。甚至有的牆體出現了裂縫。灰色的外表在它剛剛建成的那個年代也許比較莊重。但是現在看起來感覺那是接近死亡的顏色。好像馬上就可以用白灰在上麵畫一個圈圈寫上“拆”字了。這是單位上分給職工的福利房。院子裏的人基本都是一個學校的教職員工。
院子裏的房子老了,院子裏的人也老了。榕樹用它那枝葉細密的遮擋住了夏日的豔陽,榕花平靜的開著一朵接著一朵。花絨之間沒有故事,隻有正常的生命過程。涼爽的樹下已經磨損的石灰凳子上經常坐著一些退休的老頭或者老太太。在下象棋或者在擇菜。這個院子裏的人都認識,即使以前不認識到老了寂寞了以後也有心思了解很認識了。
院子裏除了節假日幾乎看不到年輕的人。所以沒有忙忙碌碌的身影,一切都是那麽平靜。風來到這裏的時候也是貼著地麵走的。因為房子太老了,房子的麵積太小了。而房子裏的人也比較老了。像一隻再也不能抓老鼠的老貓一樣,安靜的趴在適宜的地方享受安靜,等待死亡。
唐博寅的爺爺和楊淮的姥姥家還有樓下的鄭爺爺家淵源頗深,唐老頭和楊淮的姥爺姥姥還有樓下的鄭奶奶是同事。他們四人同在一所學校教書。唐老頭和鄭老頭是發小,鄭奶奶就是唐老頭介紹給鄭老頭的。唐老頭和鄭老頭一起下過鄉,迴城後老唐當了教師,老鄭接班去了內蒙當了警察,退休迴來以後兩人又湊到了一起。
唐博寅和楊淮的父輩們是一起光屁股長大的。一起下過鄉,共同扛過槍的經曆。使得三家世交的關係一直很好。
聽起來好像進了紅樓夢,關係複雜的很。但是又十分簡單,就是說這沒有血緣關係的三大家人,有著和有血緣關係的人一樣的感情。
沐浴更衣之後,鄭爺爺讓才子和楊淮一起去他家吃飯二人說什麽也不去,一直追問剛來的那個女生說是誰?為什麽在這?為什麽早不告訴他們?為什麽?……?
“先吃了飯我慢慢告訴你們”鄭老頭和藹的說。退休以後的滋潤的日子已經使得鄭老頭的肚子開始隆起。下巴也開始分層。滿麵紅光的天天拎著鳥籠子,教八哥說話,或許人比較清閑的時候會比較有耐心。中國人有一個毛病——愛吃。生孩子吃,升學吃,升官吃,買車吃,買房吃,結婚吃,死人吃,談業務吃,簽合同吃,過大小節日吃,閑的沒事了也去吃。
飯桌上什麽事情都能解決,“三日宴”的時候是人們為你第一次吃,火化隨禮的時候是人們為你最後一次吃。你的生命在上牙和下牙之間開始,也在上牙和下牙之間結束。
老太太們都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人,特實在。做了滿滿一大桌子菜。雞的屍體。魚的屍體。豬的屍體。牛的屍體和鴨子的屍體。還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凡是能吃的都經過了一番煎`炒`烹`炸……擺在了桌子上,人們邊咀嚼邊快樂。好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是人不能吃的或者沒有吃過的。應該這麽說,隻有你想不到了,沒有人吃不到的。
才子和楊淮一直低頭夾菜,一言不發,而人們的目光和注意力也沒放在他倆身上,而是一直圍著端木涵。
才子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菜上,隻是隱約記得鄭爺爺說端木涵和他們一樣大,父親是鄭爺爺的部下因公殉職了,家裏人也都被犯罪分子仇殺了,除了在校上學的她。所以沒人照顧她了,鄭爺爺就接到自己家來了。鄭爺爺特意把她安排和才子楊淮在一個班裏,以後彼此之間有個照應,別的也記不清了。
唐博寅的爹媽都是典型的工作狂人,也就是結婚和生子的時候還有奶奶去世時他們見過麵,其餘的時間都是在各自為了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城市裏打拚,一年也見不上一-次麵。好象他們結婚就是為了給唐老頭生個孫子一樣,任務完成了還是各忙各的互不相擾,而對兒子的責任就是給錢。
才子老覺的自己是孤兒一樣,有爹媽生沒爹媽管,甚至有時連孤兒都不如,孤兒節假日還有人送溫暖呢,而他節假日想吃什麽還得自己去買。有時爹媽迴來了才子見了像是見了生人一樣,客氣的端茶倒水,禮貌的拿水果,腚還沒坐熱他們又走了。
才子知道自己媽媽的消息一般是在攝影雜誌上,知道最近媽媽去了那裏。幹了些什麽事情。對於爸爸才子隻知道他是個用刀子給別人做手術的人。在附近的另一個城市裏,做車四個小時可以到達。
有時才子甚至都不知他們長什麽樣了,就掏出自己藏在抽屜裏的照片來看看,害怕冷不丁的在大街上碰到了不認識。不過反過來想想才子又不擔心了,說不定他們在街上看到了我也不認識,想到這才子就笑了起來,蒼白的笑聲過後是一臉的空陌。以前寂寞的時候才子也想哭,但寂寞的時間長了似乎就忘了流淚的方式了,才子也漸漸學會了享受這種寂寞。時間再長一些寂寞也會被冷凍在心底。然後下意識的被我們遺忘。生命中再也不會有寂寞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
從表麵上看才子是一個幽默開朗廢話特別多的人,那是因為他害怕安靜,因為空間一但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寂寞的感覺。他喜歡隱藏自己的弱點,他把厚厚的偽裝披在自己的身上,勞累的活著。永遠有一臉陽光的微笑,沒有內容的笑。僅僅是一個動作。因為他感覺自己裝的快樂了,自己周圍的人就也跟著快樂,周圍快樂了,自己就被感染的真的快樂了。這是一個完美的互動。
或許這是一個好辦法。
楊淮是從他爸媽離婚後自己主動搬到了姥姥家,法律上他是判給了他爸。不過他爸又和自己公司裏的秘書結了婚而且還給他添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覺的自己在家裏是多餘的,就搬到了姥姥家,他媽媽離了婚後就出國了。很久沒有迴國了。
他本來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從此以後就變的更不愛說話了,隻有和才子在一起時才有難得一見得笑容。在沒有距離的人的麵前他才會笑。楊淮比較喜歡安靜,因為安靜的時候他可以想很多事情也可以不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性格如此迥異的兩個孩子卻是最好的朋友,或許當他們一起寂寞的時候他們的寂寞是一樣的顏色。他們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在一起,一直到現在沒有分開過。
這是一個比較老的院子,從粗壯的榕樹可以看出來這裏的房子有幾十年的曆史了。僅僅有四層的高度的樓也破舊了。甚至有的牆體出現了裂縫。灰色的外表在它剛剛建成的那個年代也許比較莊重。但是現在看起來感覺那是接近死亡的顏色。好像馬上就可以用白灰在上麵畫一個圈圈寫上“拆”字了。這是單位上分給職工的福利房。院子裏的人基本都是一個學校的教職員工。
院子裏的房子老了,院子裏的人也老了。榕樹用它那枝葉細密的遮擋住了夏日的豔陽,榕花平靜的開著一朵接著一朵。花絨之間沒有故事,隻有正常的生命過程。涼爽的樹下已經磨損的石灰凳子上經常坐著一些退休的老頭或者老太太。在下象棋或者在擇菜。這個院子裏的人都認識,即使以前不認識到老了寂寞了以後也有心思了解很認識了。
院子裏除了節假日幾乎看不到年輕的人。所以沒有忙忙碌碌的身影,一切都是那麽平靜。風來到這裏的時候也是貼著地麵走的。因為房子太老了,房子的麵積太小了。而房子裏的人也比較老了。像一隻再也不能抓老鼠的老貓一樣,安靜的趴在適宜的地方享受安靜,等待死亡。
唐博寅的爺爺和楊淮的姥姥家還有樓下的鄭爺爺家淵源頗深,唐老頭和楊淮的姥爺姥姥還有樓下的鄭奶奶是同事。他們四人同在一所學校教書。唐老頭和鄭老頭是發小,鄭奶奶就是唐老頭介紹給鄭老頭的。唐老頭和鄭老頭一起下過鄉,迴城後老唐當了教師,老鄭接班去了內蒙當了警察,退休迴來以後兩人又湊到了一起。
唐博寅和楊淮的父輩們是一起光屁股長大的。一起下過鄉,共同扛過槍的經曆。使得三家世交的關係一直很好。
聽起來好像進了紅樓夢,關係複雜的很。但是又十分簡單,就是說這沒有血緣關係的三大家人,有著和有血緣關係的人一樣的感情。
沐浴更衣之後,鄭爺爺讓才子和楊淮一起去他家吃飯二人說什麽也不去,一直追問剛來的那個女生說是誰?為什麽在這?為什麽早不告訴他們?為什麽?……?
“先吃了飯我慢慢告訴你們”鄭老頭和藹的說。退休以後的滋潤的日子已經使得鄭老頭的肚子開始隆起。下巴也開始分層。滿麵紅光的天天拎著鳥籠子,教八哥說話,或許人比較清閑的時候會比較有耐心。中國人有一個毛病——愛吃。生孩子吃,升學吃,升官吃,買車吃,買房吃,結婚吃,死人吃,談業務吃,簽合同吃,過大小節日吃,閑的沒事了也去吃。
飯桌上什麽事情都能解決,“三日宴”的時候是人們為你第一次吃,火化隨禮的時候是人們為你最後一次吃。你的生命在上牙和下牙之間開始,也在上牙和下牙之間結束。
老太太們都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人,特實在。做了滿滿一大桌子菜。雞的屍體。魚的屍體。豬的屍體。牛的屍體和鴨子的屍體。還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凡是能吃的都經過了一番煎`炒`烹`炸……擺在了桌子上,人們邊咀嚼邊快樂。好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是人不能吃的或者沒有吃過的。應該這麽說,隻有你想不到了,沒有人吃不到的。
才子和楊淮一直低頭夾菜,一言不發,而人們的目光和注意力也沒放在他倆身上,而是一直圍著端木涵。
才子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菜上,隻是隱約記得鄭爺爺說端木涵和他們一樣大,父親是鄭爺爺的部下因公殉職了,家裏人也都被犯罪分子仇殺了,除了在校上學的她。所以沒人照顧她了,鄭爺爺就接到自己家來了。鄭爺爺特意把她安排和才子楊淮在一個班裏,以後彼此之間有個照應,別的也記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