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
翌日,在慶忌的授意下,以鄧析為首的吳國南方船隊,就正式揚帆起航,奔赴南洋開辟出新的航線,即海上絲綢之路。
偌大的船隊,浩浩蕩蕩,一共有大大小小的海船、木舟三百多條,船隊人數五千。
這其中,身強力壯的士卒就超過四千人,基本上都在船上充當水手的任務。
還有一部分是士子,一部分是商賈。
海船上承載著大量的貨物,瓷器、絲綢、茶葉等作為中原的土特產應有盡有。
以物易物的話,其實慶忌是看不上的。
南洋的土特產,包括象牙、犀牛、玳冒、珍珠等,其實在嶺南六郡也有,吳國自己都有,又何必舍近求遠?
吳國的一眾公卿大夫也都深表不解。
五千人的浩大商隊,其中有四千人都是士兵,戰鬥力不俗的士兵。
大王的用意何在?
這是去做生意,還是去打仗的?
慶忌並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公之於眾。
不過,他已經在暗地裏授意鄧析,隨時都可以開戰,將一部分年輕力壯的南洋人搶過來,充當吳國的奴隸……
要錢?
還是要人?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慶忌這一迴讓南方的船隊出航,除了要在真正意義上打通南部的絲綢之路上,更大的意義,是在於加強吳國在南洋的影響力,為吳國日後殖民南洋做足充分的準備。
就跟明朝的永樂時期一樣,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派鄭和下西洋。
並為宮廷購迴奢侈品,創下七下西洋的壯舉!
當時的明朝以絲綢、瓷器、茶葉,換取供皇室貴族享用的珠寶、香料、藥材等。
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淩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為中原與海外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那七次航程的意義之重大,可謂是空前絕後。
其規模隻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更是讓世人歎然!
而曆史上從唐朝開始,東南沿海一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
鄭和下西洋以後,更多的華夏人遷徒到南洋各島定居,成為華僑。
華僑從本土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同當地土著一起,開發叢林,開采礦山,培育橡膠。
當然,慶忌還沒有那麽大的野心。
因為不管是幹什麽事情,總要量力而為!
吳國現階段移民海外,統治南洋,估計是不可能的。
但是慶忌未嚐不可掠奪南洋的人口和財富,以壯大自身。
……
送走了鄧析的下南洋船隊之後,慶忌又等來了孫武、伍子胥率領的大軍,源源不斷的趕到番禺。
還有已經在嶺南西北一帶,擊退滇人、百濮進犯的孫儷,也都率領軍隊,趕來番禺跟慶忌會合。
吳國駐紮在番禺、龍川等南海郡各地的兵馬,儼然已經超過十二萬人。
這無疑是讓嶺南六郡的各個百越小國、部族最為膽戰心驚的。
慶忌驟然派遣那麽多兵馬進入嶺南,究竟意欲何為?
在番禺城的府衙當中,慶忌將孫武、孫儷、伍子胥、伯噽四個人都召集到這裏,升帳議事。
府衙之外,盡是披堅執銳的宿衛。
他們五步一崗,十步一哨,以確定隔牆無耳,沒有任何外人能聽到吳國君臣所商議的事情。
慶忌坐在台階之上,正襟危坐,環視一周後,看著在座的四個國之肱骨,緩聲道:“二三子,寡人欲取締嶺南六郡境內所有的小國、部族,速戰速決,卿等何以教寡人?”
這是慶忌這一次南巡的最大目的。
實際上,吳國派遣了這麽多的兵馬進入南海郡,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猜到慶忌的用意何在了。
作為吳國的鎮南大將軍,加大都督銜的孫儷,常年駐守於南疆,她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嶺南六郡,了解當地百越人的情況。
所以,慶忌這一發問,孫儷當即站起身,朝著慶忌行禮道:“大王,臣妾以為,若要迅速肅清嶺南之地的叛亂,徹底混一吳國,還應剿撫並重。”
“我吳國入主嶺南,設置六郡,迄今為止,已有五六年之久。”
“得益於大王的仁德,吳國惠澤百越,當地黎庶開辟了大量的荒地,非以刀耕火種,而以農耕、漁獵為生。”
“百越人對我吳國有著一定的向心力,每年的叛亂都日趨減少。”
頓了一下,孫儷又道:“故而,大王應分清主次,對待各地的百越小國、部族一一剿撫,而非以雷霆之勢,蕩滌嶺南。”
“……”
對於孫儷的這一主張,包括慶忌在內,所有人都深表認同。
吳國的文化,實際上與百越是十分相近的。
說到底,吳國的前身“勾吳”,在之前跟越國一樣,還是百越的一部分。
在衣、食、住、行等方麵,越人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纖維織布的發明者。
在飲食方麵,越人“飯稻羹魚”,是栽種稻穀(早稻、水稻)的先行者。
在交通方麵,越人是舟船的初創者。
在居住方麵,百越部落是“幹欄式”住房的創造者。
昔日,慶忌的祖先,岐山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和仲雍為讓父王實現滅商的願望。
將王位繼承權主動讓給弟弟季曆,帶著親族來到來到還是蠻荒之地的揚州一帶,建立勾吳(即句吳)王國。
泰伯、仲雍“斷發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於泰伯。
值得一提的是,周人是農耕技術一流的部族。
周人的先祖後稷“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任命他為“農師”。
相傳泰伯在梅裏一帶“複製”周人原來的創業經驗,大興水利,發展農業,“穿澮瀆以備旱澇”。
就是開挖溝渠、陂塘,以灌既、排澇。
泰伯還改進農耕方法,變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令當地農業生產有了飛躍性發展。
生產技術的大幅度改進,促進當地經濟空前發展,泰伯遂營造城池、房屋,提升吳地文明形態。
經過了數百年的進化,吳國的文化已經偏向於中原,但自始至終,還在兼容並蓄著南方越人的一些文化。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翌日,在慶忌的授意下,以鄧析為首的吳國南方船隊,就正式揚帆起航,奔赴南洋開辟出新的航線,即海上絲綢之路。
偌大的船隊,浩浩蕩蕩,一共有大大小小的海船、木舟三百多條,船隊人數五千。
這其中,身強力壯的士卒就超過四千人,基本上都在船上充當水手的任務。
還有一部分是士子,一部分是商賈。
海船上承載著大量的貨物,瓷器、絲綢、茶葉等作為中原的土特產應有盡有。
以物易物的話,其實慶忌是看不上的。
南洋的土特產,包括象牙、犀牛、玳冒、珍珠等,其實在嶺南六郡也有,吳國自己都有,又何必舍近求遠?
吳國的一眾公卿大夫也都深表不解。
五千人的浩大商隊,其中有四千人都是士兵,戰鬥力不俗的士兵。
大王的用意何在?
這是去做生意,還是去打仗的?
慶忌並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公之於眾。
不過,他已經在暗地裏授意鄧析,隨時都可以開戰,將一部分年輕力壯的南洋人搶過來,充當吳國的奴隸……
要錢?
還是要人?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慶忌這一迴讓南方的船隊出航,除了要在真正意義上打通南部的絲綢之路上,更大的意義,是在於加強吳國在南洋的影響力,為吳國日後殖民南洋做足充分的準備。
就跟明朝的永樂時期一樣,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派鄭和下西洋。
並為宮廷購迴奢侈品,創下七下西洋的壯舉!
當時的明朝以絲綢、瓷器、茶葉,換取供皇室貴族享用的珠寶、香料、藥材等。
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淩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為中原與海外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那七次航程的意義之重大,可謂是空前絕後。
其規模隻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更是讓世人歎然!
而曆史上從唐朝開始,東南沿海一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
鄭和下西洋以後,更多的華夏人遷徒到南洋各島定居,成為華僑。
華僑從本土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同當地土著一起,開發叢林,開采礦山,培育橡膠。
當然,慶忌還沒有那麽大的野心。
因為不管是幹什麽事情,總要量力而為!
吳國現階段移民海外,統治南洋,估計是不可能的。
但是慶忌未嚐不可掠奪南洋的人口和財富,以壯大自身。
……
送走了鄧析的下南洋船隊之後,慶忌又等來了孫武、伍子胥率領的大軍,源源不斷的趕到番禺。
還有已經在嶺南西北一帶,擊退滇人、百濮進犯的孫儷,也都率領軍隊,趕來番禺跟慶忌會合。
吳國駐紮在番禺、龍川等南海郡各地的兵馬,儼然已經超過十二萬人。
這無疑是讓嶺南六郡的各個百越小國、部族最為膽戰心驚的。
慶忌驟然派遣那麽多兵馬進入嶺南,究竟意欲何為?
在番禺城的府衙當中,慶忌將孫武、孫儷、伍子胥、伯噽四個人都召集到這裏,升帳議事。
府衙之外,盡是披堅執銳的宿衛。
他們五步一崗,十步一哨,以確定隔牆無耳,沒有任何外人能聽到吳國君臣所商議的事情。
慶忌坐在台階之上,正襟危坐,環視一周後,看著在座的四個國之肱骨,緩聲道:“二三子,寡人欲取締嶺南六郡境內所有的小國、部族,速戰速決,卿等何以教寡人?”
這是慶忌這一次南巡的最大目的。
實際上,吳國派遣了這麽多的兵馬進入南海郡,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猜到慶忌的用意何在了。
作為吳國的鎮南大將軍,加大都督銜的孫儷,常年駐守於南疆,她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嶺南六郡,了解當地百越人的情況。
所以,慶忌這一發問,孫儷當即站起身,朝著慶忌行禮道:“大王,臣妾以為,若要迅速肅清嶺南之地的叛亂,徹底混一吳國,還應剿撫並重。”
“我吳國入主嶺南,設置六郡,迄今為止,已有五六年之久。”
“得益於大王的仁德,吳國惠澤百越,當地黎庶開辟了大量的荒地,非以刀耕火種,而以農耕、漁獵為生。”
“百越人對我吳國有著一定的向心力,每年的叛亂都日趨減少。”
頓了一下,孫儷又道:“故而,大王應分清主次,對待各地的百越小國、部族一一剿撫,而非以雷霆之勢,蕩滌嶺南。”
“……”
對於孫儷的這一主張,包括慶忌在內,所有人都深表認同。
吳國的文化,實際上與百越是十分相近的。
說到底,吳國的前身“勾吳”,在之前跟越國一樣,還是百越的一部分。
在衣、食、住、行等方麵,越人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纖維織布的發明者。
在飲食方麵,越人“飯稻羹魚”,是栽種稻穀(早稻、水稻)的先行者。
在交通方麵,越人是舟船的初創者。
在居住方麵,百越部落是“幹欄式”住房的創造者。
昔日,慶忌的祖先,岐山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和仲雍為讓父王實現滅商的願望。
將王位繼承權主動讓給弟弟季曆,帶著親族來到來到還是蠻荒之地的揚州一帶,建立勾吳(即句吳)王國。
泰伯、仲雍“斷發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於泰伯。
值得一提的是,周人是農耕技術一流的部族。
周人的先祖後稷“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任命他為“農師”。
相傳泰伯在梅裏一帶“複製”周人原來的創業經驗,大興水利,發展農業,“穿澮瀆以備旱澇”。
就是開挖溝渠、陂塘,以灌既、排澇。
泰伯還改進農耕方法,變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令當地農業生產有了飛躍性發展。
生產技術的大幅度改進,促進當地經濟空前發展,泰伯遂營造城池、房屋,提升吳地文明形態。
經過了數百年的進化,吳國的文化已經偏向於中原,但自始至終,還在兼容並蓄著南方越人的一些文化。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