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正名也,是為恢複周禮之製,以求天下大同。正人亦為重中之重!”


    孔丘正色道:“人何以正丘以為,當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夫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今天下治國之政,是恃強力或憑德教眾說紛紜矣。”


    “刑者以強力,懲罰罪徒,使人莫敢犯法,卻不可令人為善。德為禮教,依仗自覺善誘,使人知恥,羞於犯法,免刑事於無形中。”


    “二者孰優孰劣,吳王一目了然。”


    聞言,慶忌暗自思襯了一下,心中不以為然!


    原本隻是想敷衍一下孔丘,讓後者留在吳國效力的。


    沒成想,孔丘居然居然搬出了是非善惡的這一套理論!


    慶忌若不跟孔丘掰扯掰扯,如何征服得了心高氣傲的孔夫子


    “如此說來,孔子倡德教,而不行法治”


    “然。法治傷人,不能予人向善,勢必慣犯!德教則可循循善誘,引人深省!是故,德教治國當優於刑法治國。”


    聽到這話,慶忌隻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示意孔丘說下去。


    孔丘旋即緩聲道:“吳王,正人者,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善。”


    對於孔丘的這一“正人先正己”的說法,慶忌無疑是深表讚同的。


    倘若上位者都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能要求底下的人遵紀守法


    簡而言之,就是身教重於言教!


    慶忌基本上能理解孔子的一些治國理念,不外乎民風之正,在於君子之風。


    君子之風正,則民風正;君子之風不正,則民風衰。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位者自身不正,下麵的風氣自然就歪!


    如此可見,孔子有救世之誌,而他救世的理念,由正名開始。


    為政之本在正名,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本在正己,最後落到人的“正”。


    慶忌想試探一下孔丘的才識,便又問道:“孔子,寡人欲國富民強,子何以教寡人”


    “甚矣!”


    孔丘正色道:“夫大國也,不外乎庶、富、教。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


    “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min寡,則從事乎眾之;眾而亂,則從事乎教之!”


    孔丘的這一番話,可謂是文縐縐的。


    若是一個習慣於日常白話文的人與之交流,即便是知識分子,怕是都倍感打腦殼,遭不住!


    幸而慶忌屬於魂穿,王族出身,知書達理,故而能知道孔丘究竟在表達的什麽。


    庶,即庶人、人口之意,富教不必贅言!


    這是孔子的政zhi綱領,第一要使人口增長,第二使人們富裕,第三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


    在這個時代,地廣人稀,生產力低下,物產匱乏的情況下,要富國強兵,抵禦外來的侵犯,首先要增長人口,有足夠的數量。


    所以孔丘的這一主張沒毛病!


    “若民生者何”


    慶忌繼續問道。


    “丘聞之,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


    “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生,故其製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


    “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慶忌又問道:“國何以恆強”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若迫不得已,三者去其一,去何”


    孔丘迴答道:“去兵。”


    若唯足食、民信者去其一,去何”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但是一定要保持民信;若是百姓對國家沒有信任,國家是不能立足的。


    對於孔丘的這一觀點,慶忌亦是讚同。


    孔丘的治國理念,咋一看是十分合理的!


    除卻政者正也、為政以德這兩個主張外,庶、富、教是說為政的次序。


    庶為第一要務;富與教之間,先富後教!


    民富,百姓無後顧之憂,才樂於接受教化;所以為政必先富後教。


    庶之,富之,教之乃為政次第三步驟。


    去食、去兵,民無信不立,則是講的國家穩定的基礎、根本何在


    民信重於足食、足兵。


    民信為本;足食、足兵為末。


    前者所說是先後,後者所說在本末。


    而庶、富、教說的是正常情況下的安排,去兵、去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處理。


    正常情況下,應以先後次序,按庶、富、教的次第施政;特殊情況下,則應以維護根本為要,寧可去兵、去食,不可失信!


    對此,慶忌認同孔丘四項主張中的禮義教化,但也知道如此施政綱領,並不適用於吳國。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慶忌緩緩的站起身,朝著孔丘宛如弟子一般作揖道:“孔子,寡人欲拜子為客卿,地位俸祿等同九卿,願常聞子授業解惑也!”


    在吳國,客卿的地位極高,跟衛尉、治粟內史等等九卿一樣,但隻是虛銜,並無實權。


    孔丘也知道自己在吳國寸功未立,慶忌也沒有采納自己的治國主張,心中落寞之餘,並未放棄,所以跟著起身,朝著慶忌迴禮道:“謝大王!”


    不多時,孔丘告辭離去。


    慶忌則是為了妥善安置孔丘,特別吩咐左右賞賜孔丘一百金,仆役十名,在吳都城置一座大宅,供給孔丘及其一眾弟子暫時落腳。


    對於孔丘的關照,慶忌可謂是無微不至的。


    若是這樣,孔丘都要悻悻而去,可怨不得慶忌招待不周!


    儒家的治國之法,顯然並不適用於這個大爭之世!


    大爭之世,強則強,弱則亡!


    若跟孔丘的治國之法一般,恢複周禮,實行所謂的仁政,怕是吳國富足起來,結果不修武備,讓慶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


    周禮的那一套,早已經過時了!


    23shu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