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微窘,繼續把頭埋在屏幕後麵,假裝對陶廣鬱的歌聲很感興趣。
一曲唱罷,陶廣鬱起身,走到舞台中央。一向謙和靦腆的青年罕見地流露出躊躇滿誌的鋒芒來:“謝謝大家,謝謝。謝謝你今天能來。這首歌,送給你,謝謝你從前分擔我的失意和痛苦,歡迎你今後分享我的榮耀和快樂。”
這段話同樣被視為對樂迷的深情告白。然而很快,隨陶廣鬱在社交平台上曬出自己在呂作岷家彈琴、與呂作岷一家共度感恩節的照片,人們很快把這兩個人聯繫到一起。
網絡論壇的角落裏殘存的隻言片語,已經足能顯示那是一場怎樣的全民狂歡。人們揪住他們生活的所有交點,鑽研、分析、索隱和附會之下,一個平淡的眼神也能沾染上十分的曖昧和十分的欲說還休。當時呂作岷還能平靜地坐在電腦前,一邊滑動滑鼠的滾輪一邊大聲念出論壇上吸睛的標題,揶揄地看著身邊人的耳朵慢慢變紅。
陶廣鬱的名氣大漲。從前他隻為一小部分古典樂迷所熟識,而借這場“緋聞”的東風,他真正像呂作岷一樣家喻戶曉,社交帳戶的關注數量也像夏天的河水一樣高高湧起,盡管其中多是高坐牆頭或不懷好意的看客,會在他每一條分享新作和點評前賢的動態下狂刷呂作岷的名字。
這引起了老樂迷的不滿。他們指責陶廣鬱不再專注於音樂,反而變得像娛樂明星一樣虛榮淺薄。無奈之下,陶廣鬱發文稱自己隻想默默彈琴,不關注娛樂圈和流行樂壇的蜚短流長,請求呂作岷的粉絲或二人的所謂“cp粉”這些對古典音樂不感興趣的人不要再關注自己。
一石激起千層浪,熱情的看客們隱約覺得自己受到了“高雅藝術”的鄙視,憤而倒戈相向,責罵陶廣鬱的話語鋪天蓋地,說他借呂作岷出名後過河拆橋,說他去抱呂作岷的大腿,平白汙人清譽,話語難免粗鄙難聽。呂作岷出來為陶廣鬱說話,結果陶反被罵得更狠。
呂作岷內疚地道歉,陶廣鬱卻不以為意,每天照舊彈琴聽唱片,被惹煩了,就半開玩笑般說一句:“不是你的錯。怎麽,你為我取消了兩場演唱會,還不許我稍作迴報嗎?”
可呂作岷也受到了牽連。早早預定了他春節檔期的電視台突然打電話來,委婉地暗示說他現在的輿論形象恐怕不太適合出現在春晚上。經紀人也反覆勸他,趁流言蜚語還沒發展成鐵證,趕緊撇清關係,不要影響自己的前途。他堅決拒絕,經紀人氣極,說他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讓他看清自己和陶廣鬱的處境——陶廣鬱不靠電視台扶植,不靠路人緣吃飯,現下名利雙收,除了挨罵沒別的損失;他自己的資源卻一個接一個地倒,飯碗都保不住了。
他默然無語,迴去與陶廣鬱商量,希望把兩人的感情全盤轉入地下。
陶廣鬱不知道這段從沒公布過的感情還應該怎樣隱藏,第二天就看到呂作岷發布聲明,宣稱自己性取向為女,目前仍然是單身。然而這隻被當作欲蓋彌彰。一個月後他們被人拍到一同去看電影,所幸當時不曾牽手。
當晚呂作岷請陶廣鬱暫時搬出去住。
一周後陶廣鬱發郵件來,措辭很謹慎,說自己給呂作岷的事業和生活帶來的影響太壞,覺得兩人還是分開為妙,甚至還溫和地勸說呂作岷放寬心態,不要因感情糾葛荒廢了歌唱事業。同時他在長達半年的沉寂後更新了社交帳號,說自己已經前往國外進修,向從前打擾到的人道歉。
當天有人看到呂作岷醉酒後情緒失控,對著空無一人的街角大吼大叫。
六
之後關於兩人的消息逐漸減少,不管是音樂方麵的還是私人生活方麵的。激起水花的就隻有陶廣鬱在東京的演奏會上彈出了自己最慘烈的車禍現場,以及呂作岷與華裔外籍女友見家長,兩人預備跨入婚姻殿堂。到將近十六七年前,隨上一代歌迷的老去和新一代明星的出現,這兩個人的名字徹底沉入浩瀚無垠的信息之海,若非刻意打撈,再也聽不到他們的任何音訊。
我們都沉默著。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麽,而呂作岷仍紅著眼眶,假裝在整理自己的袖口。
最後他勉強擺出一個微笑,率先開口:“我可以問一下,你準備如何從我的故事裏組織你的文章嗎?”
我抬手關閉了錄音設備:“您同意……同意我公開您的性取向嗎?”
他和藹地笑了:“我不希望同樣的遺憾再發生了。我沒能說出來的話,就委託你幫我說了。”
我的兩篇論文——《21世紀初公眾輿論對同性戀人群感情狀況的影響——以呂作岷為例》和《從巔峰跌落:從呂作岷看私人生活對明星事業的巨大影響》得了很高的分數。教授親自為我提出修改意見,幾經增刪之後,兩篇文章發表在聲譽甚高的期刊上,又因其題材的特殊性,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發揚師門,還把呂作岷和陶廣鬱重新推上風口浪尖。
我在文章中提及的一些材料,在二十餘年後,以不減當年之勢在網上瘋傳。人們照舊鑽研、分析、索隱、附會,所不同的是,這迴他們被視為思想開化的新一代人,因而懷抱一種同情的態度,因偏見曾扼殺一段如此美麗的愛情而感到痛心疾首。他們費盡心機整理出兩人分道揚鑣後的生活軌跡:陶廣鬱默默背負著舊日的榮譽和江郎才盡的感喟,長期獨自生活在國外,廢棄了所有社交帳號,徹底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呂作岷與女友的情感無疾而終,在幾張專輯連續失利之後淡出樂壇,致力於公益事業。兩人的生命漸行漸遠,再無交集。
我登錄音樂軟體,發現首頁赫然掛著那首《短夢寥寥》。
呂作岷給我打電話:“廣鬱……廣鬱聯繫我了,他答應和我見麵。”
我對他表示祝賀。呂作岷猶自激動不已:“謝謝,謝謝你……二十八年第一次……一直聯繫不到他……他答應見我了……”聲音幾近於哽咽。
二十八年之後,陶廣鬱更新了社交帳號,依舊言簡意賅:“謝謝大家。謝謝@xx。”他圈出了我的id。
萬眾唿籲之下,兩人重出樂壇,聯手舉辦音樂會,呂作岷唱歌,陶廣鬱將全程伴奏。空前的話題度使八萬多張票瞬間賣光,創造了演出史上的奇蹟。
呂作岷親自打電話送演出票給我。我坐在前排,舞台上燈光閃爍一如當年,隻是色澤淡褪了許多,不復從前的明麗俗氣。呂作岷的嗓音依舊清越溫柔,又添一分歲月打磨後的厚重,陶廣鬱坐在鋼琴後,手指翻飛,依稀也還是當年模樣。
他們時常對視,眼神交接的那一剎那,仿佛二十多年的時光從未流過,仿佛他們一直乘著月色下的小舟,在流水般的琴聲和螢火般的歌聲裏,前往隻有兩個人的遠方。
演唱會最後,他們把我請上台,在響徹全場的掌聲中親手送給我幾張光碟——那幾場意義重大的演唱會的現場錄像。離場後我插上耳機,在陶廣鬱那版滿是瑕疵卻無比深情的《短夢寥寥》中,慢慢地往迴走,不由自主地笑出了聲。
</br>
一曲唱罷,陶廣鬱起身,走到舞台中央。一向謙和靦腆的青年罕見地流露出躊躇滿誌的鋒芒來:“謝謝大家,謝謝。謝謝你今天能來。這首歌,送給你,謝謝你從前分擔我的失意和痛苦,歡迎你今後分享我的榮耀和快樂。”
這段話同樣被視為對樂迷的深情告白。然而很快,隨陶廣鬱在社交平台上曬出自己在呂作岷家彈琴、與呂作岷一家共度感恩節的照片,人們很快把這兩個人聯繫到一起。
網絡論壇的角落裏殘存的隻言片語,已經足能顯示那是一場怎樣的全民狂歡。人們揪住他們生活的所有交點,鑽研、分析、索隱和附會之下,一個平淡的眼神也能沾染上十分的曖昧和十分的欲說還休。當時呂作岷還能平靜地坐在電腦前,一邊滑動滑鼠的滾輪一邊大聲念出論壇上吸睛的標題,揶揄地看著身邊人的耳朵慢慢變紅。
陶廣鬱的名氣大漲。從前他隻為一小部分古典樂迷所熟識,而借這場“緋聞”的東風,他真正像呂作岷一樣家喻戶曉,社交帳戶的關注數量也像夏天的河水一樣高高湧起,盡管其中多是高坐牆頭或不懷好意的看客,會在他每一條分享新作和點評前賢的動態下狂刷呂作岷的名字。
這引起了老樂迷的不滿。他們指責陶廣鬱不再專注於音樂,反而變得像娛樂明星一樣虛榮淺薄。無奈之下,陶廣鬱發文稱自己隻想默默彈琴,不關注娛樂圈和流行樂壇的蜚短流長,請求呂作岷的粉絲或二人的所謂“cp粉”這些對古典音樂不感興趣的人不要再關注自己。
一石激起千層浪,熱情的看客們隱約覺得自己受到了“高雅藝術”的鄙視,憤而倒戈相向,責罵陶廣鬱的話語鋪天蓋地,說他借呂作岷出名後過河拆橋,說他去抱呂作岷的大腿,平白汙人清譽,話語難免粗鄙難聽。呂作岷出來為陶廣鬱說話,結果陶反被罵得更狠。
呂作岷內疚地道歉,陶廣鬱卻不以為意,每天照舊彈琴聽唱片,被惹煩了,就半開玩笑般說一句:“不是你的錯。怎麽,你為我取消了兩場演唱會,還不許我稍作迴報嗎?”
可呂作岷也受到了牽連。早早預定了他春節檔期的電視台突然打電話來,委婉地暗示說他現在的輿論形象恐怕不太適合出現在春晚上。經紀人也反覆勸他,趁流言蜚語還沒發展成鐵證,趕緊撇清關係,不要影響自己的前途。他堅決拒絕,經紀人氣極,說他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讓他看清自己和陶廣鬱的處境——陶廣鬱不靠電視台扶植,不靠路人緣吃飯,現下名利雙收,除了挨罵沒別的損失;他自己的資源卻一個接一個地倒,飯碗都保不住了。
他默然無語,迴去與陶廣鬱商量,希望把兩人的感情全盤轉入地下。
陶廣鬱不知道這段從沒公布過的感情還應該怎樣隱藏,第二天就看到呂作岷發布聲明,宣稱自己性取向為女,目前仍然是單身。然而這隻被當作欲蓋彌彰。一個月後他們被人拍到一同去看電影,所幸當時不曾牽手。
當晚呂作岷請陶廣鬱暫時搬出去住。
一周後陶廣鬱發郵件來,措辭很謹慎,說自己給呂作岷的事業和生活帶來的影響太壞,覺得兩人還是分開為妙,甚至還溫和地勸說呂作岷放寬心態,不要因感情糾葛荒廢了歌唱事業。同時他在長達半年的沉寂後更新了社交帳號,說自己已經前往國外進修,向從前打擾到的人道歉。
當天有人看到呂作岷醉酒後情緒失控,對著空無一人的街角大吼大叫。
六
之後關於兩人的消息逐漸減少,不管是音樂方麵的還是私人生活方麵的。激起水花的就隻有陶廣鬱在東京的演奏會上彈出了自己最慘烈的車禍現場,以及呂作岷與華裔外籍女友見家長,兩人預備跨入婚姻殿堂。到將近十六七年前,隨上一代歌迷的老去和新一代明星的出現,這兩個人的名字徹底沉入浩瀚無垠的信息之海,若非刻意打撈,再也聽不到他們的任何音訊。
我們都沉默著。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麽,而呂作岷仍紅著眼眶,假裝在整理自己的袖口。
最後他勉強擺出一個微笑,率先開口:“我可以問一下,你準備如何從我的故事裏組織你的文章嗎?”
我抬手關閉了錄音設備:“您同意……同意我公開您的性取向嗎?”
他和藹地笑了:“我不希望同樣的遺憾再發生了。我沒能說出來的話,就委託你幫我說了。”
我的兩篇論文——《21世紀初公眾輿論對同性戀人群感情狀況的影響——以呂作岷為例》和《從巔峰跌落:從呂作岷看私人生活對明星事業的巨大影響》得了很高的分數。教授親自為我提出修改意見,幾經增刪之後,兩篇文章發表在聲譽甚高的期刊上,又因其題材的特殊性,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發揚師門,還把呂作岷和陶廣鬱重新推上風口浪尖。
我在文章中提及的一些材料,在二十餘年後,以不減當年之勢在網上瘋傳。人們照舊鑽研、分析、索隱、附會,所不同的是,這迴他們被視為思想開化的新一代人,因而懷抱一種同情的態度,因偏見曾扼殺一段如此美麗的愛情而感到痛心疾首。他們費盡心機整理出兩人分道揚鑣後的生活軌跡:陶廣鬱默默背負著舊日的榮譽和江郎才盡的感喟,長期獨自生活在國外,廢棄了所有社交帳號,徹底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呂作岷與女友的情感無疾而終,在幾張專輯連續失利之後淡出樂壇,致力於公益事業。兩人的生命漸行漸遠,再無交集。
我登錄音樂軟體,發現首頁赫然掛著那首《短夢寥寥》。
呂作岷給我打電話:“廣鬱……廣鬱聯繫我了,他答應和我見麵。”
我對他表示祝賀。呂作岷猶自激動不已:“謝謝,謝謝你……二十八年第一次……一直聯繫不到他……他答應見我了……”聲音幾近於哽咽。
二十八年之後,陶廣鬱更新了社交帳號,依舊言簡意賅:“謝謝大家。謝謝@xx。”他圈出了我的id。
萬眾唿籲之下,兩人重出樂壇,聯手舉辦音樂會,呂作岷唱歌,陶廣鬱將全程伴奏。空前的話題度使八萬多張票瞬間賣光,創造了演出史上的奇蹟。
呂作岷親自打電話送演出票給我。我坐在前排,舞台上燈光閃爍一如當年,隻是色澤淡褪了許多,不復從前的明麗俗氣。呂作岷的嗓音依舊清越溫柔,又添一分歲月打磨後的厚重,陶廣鬱坐在鋼琴後,手指翻飛,依稀也還是當年模樣。
他們時常對視,眼神交接的那一剎那,仿佛二十多年的時光從未流過,仿佛他們一直乘著月色下的小舟,在流水般的琴聲和螢火般的歌聲裏,前往隻有兩個人的遠方。
演唱會最後,他們把我請上台,在響徹全場的掌聲中親手送給我幾張光碟——那幾場意義重大的演唱會的現場錄像。離場後我插上耳機,在陶廣鬱那版滿是瑕疵卻無比深情的《短夢寥寥》中,慢慢地往迴走,不由自主地笑出了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