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芷晴情不自禁地伸過頭,看著王爺爺手裏的照片。


    “王爺爺,這是哪吒吧”,陸芷晴等著明亮的大眼睛,向著王爺爺問道。


    “恩,這是鬧海哪吒”,王爺爺點了點頭。


    “這應該是明朝時期的傑作,就是不知道是誰的作品,哎呀,光看照片看不出來什麽啊,我真想將這東西從照片裏麵拿出來,然後好好地觀摩一番”,王爺爺一副急不可耐地模樣。


    看到王爺爺的樣子,陸芷晴不由輕笑起來。


    “王爺爺,你還是和以前一樣,性子這麽急”,陸芷晴笑著說道。


    “哪有啊,和以前相比,我這性子可收斂了很多了”,王爺爺還不承認。


    “算了,從照片上麵看,也就能看看這些東西有沒有殘缺,剩下的東西什麽也看不出來”,王爺爺搖了搖頭,看了看東西沒有殘缺之後,將照片整理到一起,然後看第三個。


    ······


    隨著王爺爺的往下觀看,東西也越來越珍貴,也越來越稀少。


    宋朝的五大名窯——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全部都出現。


    而且還有元青花,宣德爐,唐三彩等等國寶,在這裏都能看到。


    “這都能有?”看到這裏,王爺爺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隻見在王爺爺手指指的地方,出現了一行字。


    “秦瓷茶具整套”,在後麵還有一個小括號,括號裏麵寫著內容,“包括八個杯子,一個茶壺”。


    看到這裏,王爺爺的頓時心動了。


    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不知道對那一位的崇拜!


    秦瓷,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一個時代的巔峰之作。


    王爺爺看著秦瓷這個名稱,就好像看到了當初的秦太祖一般。


    臉上掛滿了激動。


    在那個時候生活過來的人才明白對方的偉大,盡管對方有些瑕疵。


    但是人無完人,對於王爺爺來說,太祖的功大於過。


    秦瓷屬於紅色官窯之中的精品,可以說是巔峰之作。


    那什麽是“紅色官窯”呢?


    紅色官窯是指華夏成立後,在各種特定的曆史時期,某些特殊瓷廠在各曆史年代所生產的各種生活用瓷和裝飾用瓷,這些瓷器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成了見證這段時代的曆史文物。


    這些“紅色官窯”瓷器主要包括“特殊時期”期間生產的“領袖用瓷”、“中央機關用瓷”以及饋贈國外元首的禮品瓷等等。


    華夏建立後不多久,中共湘南省委奉命為中央首長試製一批茶杯。


    當時,中央派專人送來一個在延安使用過的無花、無蓋、瓷質粗糙、顏色灰白的桶狀茶杯。


    後來經陶研所高級工程師反複設計修改,在桶狀茶杯的基礎上,增加了杯蓋,創造出杯底帶釉的工藝,當時的時候,共製作了六種造型式樣。


    後來經過一番折騰之後,終於燒製出既實用又美觀的茶杯。


    首批送往中南海的茶杯共六十件,其中釉下花三十件,白瓷三十件。


    同年,又補送了六十件,讓秦太祖用上了全新的茶具。


    幾年後,中央辦公室主任向景德鎮國家用瓷辦公室下達了一項絕密文件,要求為秦太祖親自設計,燒製一套專用瓷器。


    要求要代表華夏製瓷工藝的最高水平,並且要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贛江省公安廳還專門組織工作組進駐當時的陶瓷研究所,監督這項“領袖用瓷”工程。


    而這個工程,因為是一九七五年的重大工程,還被稱為“七五零一”工程。


    “七五零一工程”生產文件正式下達後,贛江省公安廳隨即組成專門工作組,由廳長帶隊親赴景德鎮監督此項工程的實施。


    當時的陶研所集中了一批景德鎮最優秀的陶瓷技術人才,從中選出四十餘名技術過硬、政治進步、出身無問題的設計、製作和生產人員。


    包括了國家級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王師傅,高級工程師徐師傅、劉師傅等人。


    當時對此項工程的組織和管理極其嚴密,參與工程的全體人員都經過嚴格政審,窯場四周設立崗哨,未經工程指揮部批準者,一律不得入內。


    凡曆史上有“問題”的人,都不敢靠近窯場。從選料到成型,從配釉到彩繪,直至燒結、包裝等大部分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並有公安人員在一旁監視,以確保產品安全。


    可以說,秦瓷在沒有製作之前受到的待遇,完全是“領導人”一般的待遇。


    整個製作工廠,瞬間化身為了“兵工廠”,安全工作十分地嚴謹。


    而且秦瓷的製作,可以說,真的是經過了千辛萬苦才製作出來。


    其困難程度,不亞於任何朝代的瓷器。


    製作前,首先要從效十噸上好的原料中,人工手選出兩噸精選料,來專門燒製七五零一號瓷器。


    期間,不知道淘汰了多少了半成品,或者品相不好、“五官不端正”者。


    而秦瓷上麵的圖案,則選用了釉下紅梅和釉上水點桃花等。


    為什麽選用梅花和桃花,是因為秦太祖喜歡這兩種花,而且他專門為這兩種花寫過詩。


    特別是一首《卜算子·詠梅》,都上課本了。


    ······


    在設計秦瓷茶具的時候,當時的設計師討論了很久。


    比如說材質,比如說造型,比如說外觀修飾等等,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才確定下來。


    據說,在茶具進行的設計的時候,發生了很多古詩,比如說當時的秦瓷要不要設計蓋子,當時分為了兩派。


    一派說不需要蓋子,一派說需要蓋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最後,由當時的負責人拍板決定,加蓋子。


    這麽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因為秦太祖工作繁忙,飲無定時,所以特意配備了保溫蓋;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用餐地點比較遠,端來端去不方便,所以特意加了蓋子。


    不能因為為了節省成本,節省原料,就忽略了對秦太祖的服務。


    所以在此之後,所有的瓷器均有蓋,包括碗、碟子、盤、茶杯、小醋瓶······


    秦瓷基本上都是白底,看上去晶瑩剔透;所有用具上的花色歸為兩類,一類是豔麗的梅花,一類是粉嫩的桃花。


    當時“七五零一”秦瓷的研製數量為一萬件,出窯後完好的僅有四千餘件。


    也就說,成功率不到一半。


    然後,在從這四千餘件秦瓷中,經過精心挑選,送發京都千餘件。


    剩下的一部分送到湘南,另外一部分留在了贛江封存庫房,作為備用。


    按規定,封存庫裏的應全部銷毀,但考慮到專用瓷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破損需要補充,所以隻毀掉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留著做儲備。


    這也導致了秦瓷的存世量越來越稀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寶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辰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辰海並收藏寶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