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我又要講:凡是規矩,都有例外。這條規矩和我前麵講的幾條一樣,都不是死規矩,是要隨機應變的。對於那些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的人,或者對於那些屢教不改的家夥,就算他們投降了,也決不輕饒!
總之,這一條軍規,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殺人的事變成救人的事,珍惜自己的命,也珍惜別人的命!
下麵,大家有什麽不明白的,或者別的問題,都可以問了!”
有人問:“家主,如果對方硬是不投降,怎麽辦?”
“盡量抓,抓了慢慢勸降。實在沒別的辦法,殺!既然是打仗,就得死人,就得殺人,如果非得你死我活,咱們當然選自己活!”
有人問:“軍功是按抓的算,還是按降的算?要是抓的不降怎麽算?”
“按抓的算!降不降都算你的本事!不過這麽快就想著立軍功啦?可別忘了把本事練好哦,不然別說你抓不住別人,說不定還會被別人抓了去呢!”
又有人問到:“那個,家主,如果我們被別人抓了,那個……能不能……投降?”這個問題引起一片嗡嗡的低聲議論。
“這是個好問題。”我迴答道,“我首先想答複你:能!但我又必須加上一個條件,那就是:投降以後,不能做危害原來我們這一方的重大利益的事!否則如果造成我方重大損失的,我絕不放過!
這麽講可能比較籠統,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關羽。
當年關羽投降時和曹操約法三章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覺得關羽投降就投降得很好!如果他不投降,自己小命丟了不說,嫂子們也保不住,更不會有後來的名震華夏。所以咱們如果被抓了,能保命的情況下盡量保命,該投降的就投降。不過關羽降漢不降曹,咱們要盡量身降心不降,和關羽一樣找到機會再迴來,甚至臨陣反戈一擊,隻要你不幫著地方傷害我方軍民,投不投降的,不算什麽大事兒。
千萬不要為了什麽所謂名節、堅決不投降就隨便把小命送了,我這裏評判你名節的,不是你投沒投降過,是你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包括以後投降過來加入咱們的,大家也別瞧不起人家,以後咱們提倡:要有正確的“投降觀”!
關於善惡,兩天後我會專門講。今天我想強調的是,要惜命,要保命,命就是咱們大家夥兒的本錢!”
這時有人站起來問:“家主,如果人人都想保命,打仗的時候都想著逃跑、不和敵人拚命,那仗還怎麽打得贏?”
“你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我今天說的要惜命,和怕死其實不是一迴事。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的身後就是父母、姊妹、老婆孩子,咱們逃了一命,老人孩子就會被殺,老婆姐妹就會被辱,那麽就算把命保下來,還有臉活下去嗎?另外,有時候為了更多的兄弟能活下來,一部分兄弟就得送命,因為打仗就是這樣,不可能誰都不死。所以我前幾天給大家講“聽從指揮,令行禁止”的時候講過,軍令之下,不得畏死!軍官敢退者,士卒可斬之,斬之可得其位;前軍敢退者,後軍斬前軍,斬之視同斬敵;全軍敢退者,統統殺無赦!
不過,咱們以後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和別人死拚。另外,要盡量把功夫練好,就算拚,也能拚得過敵人。以後我還要和大家一起商量,怎麽保住自己消滅敵人,怎麽自己少死而多殺敵人,也就是怎麽做不虧本的生意。但現在,我們要先把軍規搞明白,懂了這些基本的規矩,才能再講更複雜的道理。”
……
同前幾日一樣,在我宣講之後,軍規大講堂開始以問答、討論的形式進行了下去。雖然還沒打過仗,但很多問題以假設的形式被提了出來,然後找到或大體明確了對策。這就像沙盤演練一樣,貌似遊戲,實則對未來的實戰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我當然沒打過仗,兵書戰冊也沒讀過,嚴格說來連趙括同誌也遠遠不如,但哥上過大學(還留級多讀了一年)、讀過書、看過電影、電視劇,而且打仗和做生意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雖然哥做生意也並不是一塊好料,但哥在理論上畢竟冒充專家十餘年,應對眼前這幫既沒怎麽打過仗、也沒怎麽讀過書的漢子和姑娘們,還是遊刃有餘的。
範長生是第一次參加夜校,聽得極其入神,後來不知道從哪兒搞來了紙筆,認真地把我的軍規抄錄下來,還時不時記錄一些討論的要點,看上去比所有人都刻苦好學的樣子。就這副表現,不給人當徒弟還真是可惜了。
課後,範長生跟在我後麵馬屁不斷:“師傅所講,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義理高深,弟子深為感佩!恨不能早日得遇師傅,虛度了諸多光陰……”
“好了,好了。天色已晚,你們還是早點歇息吧。為師也該洗洗睡了……”我趕緊找借口把他打發走,心裏琢磨著,不但要趕走一時,最好讓他能長久地離遠點。
但第二天一早,範長生就帶著兩個弟子來請安了。我無奈地帶著他到操場操練、到各店鋪巡視、督促器械的製作,還照例去養老院和老人們擺擺龍門陣,順便備一下晚課、想一想白話文教材的事。
幾天下來,很多老人已經知道了我的身份,有人見了我難免要行禮之類的,言語間也不如此前那麽隨意。不過我除了不允他們行大禮之外,並不擺家主的架子,甚至故意說點粗話以顯示其實自己沒那麽高貴,所以整體上並沒有太過生分。
最後一課是講“善惡”,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講的題目。因為善惡本身是相對的,何為善,何為惡,並沒有什麽標準答案。但不明善惡,則是非不分,是非不分,則行為無度。
既然沒有標準答案,我也就不去勉強地給出什麽定義,而是讓眾人用列舉法,各自說出自己心中的善於惡。然後用辯證的方法,反複說明善和惡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的尺度內才成為善或惡,而最終的善惡,取自於本心。
總之,這一條軍規,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殺人的事變成救人的事,珍惜自己的命,也珍惜別人的命!
下麵,大家有什麽不明白的,或者別的問題,都可以問了!”
有人問:“家主,如果對方硬是不投降,怎麽辦?”
“盡量抓,抓了慢慢勸降。實在沒別的辦法,殺!既然是打仗,就得死人,就得殺人,如果非得你死我活,咱們當然選自己活!”
有人問:“軍功是按抓的算,還是按降的算?要是抓的不降怎麽算?”
“按抓的算!降不降都算你的本事!不過這麽快就想著立軍功啦?可別忘了把本事練好哦,不然別說你抓不住別人,說不定還會被別人抓了去呢!”
又有人問到:“那個,家主,如果我們被別人抓了,那個……能不能……投降?”這個問題引起一片嗡嗡的低聲議論。
“這是個好問題。”我迴答道,“我首先想答複你:能!但我又必須加上一個條件,那就是:投降以後,不能做危害原來我們這一方的重大利益的事!否則如果造成我方重大損失的,我絕不放過!
這麽講可能比較籠統,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關羽。
當年關羽投降時和曹操約法三章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覺得關羽投降就投降得很好!如果他不投降,自己小命丟了不說,嫂子們也保不住,更不會有後來的名震華夏。所以咱們如果被抓了,能保命的情況下盡量保命,該投降的就投降。不過關羽降漢不降曹,咱們要盡量身降心不降,和關羽一樣找到機會再迴來,甚至臨陣反戈一擊,隻要你不幫著地方傷害我方軍民,投不投降的,不算什麽大事兒。
千萬不要為了什麽所謂名節、堅決不投降就隨便把小命送了,我這裏評判你名節的,不是你投沒投降過,是你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包括以後投降過來加入咱們的,大家也別瞧不起人家,以後咱們提倡:要有正確的“投降觀”!
關於善惡,兩天後我會專門講。今天我想強調的是,要惜命,要保命,命就是咱們大家夥兒的本錢!”
這時有人站起來問:“家主,如果人人都想保命,打仗的時候都想著逃跑、不和敵人拚命,那仗還怎麽打得贏?”
“你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我今天說的要惜命,和怕死其實不是一迴事。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的身後就是父母、姊妹、老婆孩子,咱們逃了一命,老人孩子就會被殺,老婆姐妹就會被辱,那麽就算把命保下來,還有臉活下去嗎?另外,有時候為了更多的兄弟能活下來,一部分兄弟就得送命,因為打仗就是這樣,不可能誰都不死。所以我前幾天給大家講“聽從指揮,令行禁止”的時候講過,軍令之下,不得畏死!軍官敢退者,士卒可斬之,斬之可得其位;前軍敢退者,後軍斬前軍,斬之視同斬敵;全軍敢退者,統統殺無赦!
不過,咱們以後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和別人死拚。另外,要盡量把功夫練好,就算拚,也能拚得過敵人。以後我還要和大家一起商量,怎麽保住自己消滅敵人,怎麽自己少死而多殺敵人,也就是怎麽做不虧本的生意。但現在,我們要先把軍規搞明白,懂了這些基本的規矩,才能再講更複雜的道理。”
……
同前幾日一樣,在我宣講之後,軍規大講堂開始以問答、討論的形式進行了下去。雖然還沒打過仗,但很多問題以假設的形式被提了出來,然後找到或大體明確了對策。這就像沙盤演練一樣,貌似遊戲,實則對未來的實戰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我當然沒打過仗,兵書戰冊也沒讀過,嚴格說來連趙括同誌也遠遠不如,但哥上過大學(還留級多讀了一年)、讀過書、看過電影、電視劇,而且打仗和做生意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雖然哥做生意也並不是一塊好料,但哥在理論上畢竟冒充專家十餘年,應對眼前這幫既沒怎麽打過仗、也沒怎麽讀過書的漢子和姑娘們,還是遊刃有餘的。
範長生是第一次參加夜校,聽得極其入神,後來不知道從哪兒搞來了紙筆,認真地把我的軍規抄錄下來,還時不時記錄一些討論的要點,看上去比所有人都刻苦好學的樣子。就這副表現,不給人當徒弟還真是可惜了。
課後,範長生跟在我後麵馬屁不斷:“師傅所講,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義理高深,弟子深為感佩!恨不能早日得遇師傅,虛度了諸多光陰……”
“好了,好了。天色已晚,你們還是早點歇息吧。為師也該洗洗睡了……”我趕緊找借口把他打發走,心裏琢磨著,不但要趕走一時,最好讓他能長久地離遠點。
但第二天一早,範長生就帶著兩個弟子來請安了。我無奈地帶著他到操場操練、到各店鋪巡視、督促器械的製作,還照例去養老院和老人們擺擺龍門陣,順便備一下晚課、想一想白話文教材的事。
幾天下來,很多老人已經知道了我的身份,有人見了我難免要行禮之類的,言語間也不如此前那麽隨意。不過我除了不允他們行大禮之外,並不擺家主的架子,甚至故意說點粗話以顯示其實自己沒那麽高貴,所以整體上並沒有太過生分。
最後一課是講“善惡”,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講的題目。因為善惡本身是相對的,何為善,何為惡,並沒有什麽標準答案。但不明善惡,則是非不分,是非不分,則行為無度。
既然沒有標準答案,我也就不去勉強地給出什麽定義,而是讓眾人用列舉法,各自說出自己心中的善於惡。然後用辯證的方法,反複說明善和惡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的尺度內才成為善或惡,而最終的善惡,取自於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