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身行仁愛意
二人正說話間,隻見鄧福前來問道:“二位可都吃好了?”
張道陵和金蟬忙起身迴道:“小哥,我們吃好了,多謝大將軍府給予齋飯,我等甚是感激。”
鄧福笑道:“二位若是吃好就行,敬道禮佛仍我家主人積德善行,二位何必客氣。二位若是吃好,可還要喝茶嗎?”
張道陵一聽,知他話中隱意,於是上前問道:“這位小哥,貧道有一事相求。還請小哥,給我等向大將軍通稟一聲,我等有事要麵見大將軍。”
鄧福聽了麵露難色,道:“這非是我不與你便,隻是要見大將軍,須得在我府大總管知道,而且還得報將軍大人批方可。別說是你們,就是普通官員,要想見上大將軍一麵,估計得等個把個月呢。你二人所求,我是萬萬不敢稟報的?”
張道陵聽了,知道鄧福所說的沒錯,自己若是勉強反而連累了他。可是他們好不容易進得洞府又碰巧見大將軍在家?這機會千載難得,就這樣出去實在是心有不甘。正猶豫間,隻聽得金蟬問道:“小哥,那些真人為何能得大將軍接見呢?”
鄧福聽了臉上露出不屑之色,道:“人家仍是得道真人,此番又千裏迢迢給大將軍送來寶物,大將軍自會接見。哼!你們若是有什麽好寶貝上呈的話,那我也敢鬥膽給你們通稟一聲。”
這些話問的金蟬、張道陵二人啞口無言,金蟬更是雙掌合十,想要念一聲阿彌陀佛來。猛然間看見自己手腕上所帶的太後所賜佛珠,腦中靈光一現,便將手腕上的佛珠串摘下來,遞與鄧福,道:“這也不是尋常之物,煩請小哥通稟一下。”
鄧福沒想到這小和尚竟然當真取出一物,細看那佛珠通體光潤,隱隱有金光發出,聞著更是有一股清香撲鼻而入,沁人心脾,下麵那個玉墜更是晶瑩剔透。他年紀雖小,但在鄧府所見頗多,知道這佛珠手串不是尋常之物,而且剛才又誇下了口,隻得訕訕接過道:“好吧,你二人稍等,我去問問安總管,成與不成可莫怪我。”
說完來到正房門口,輕敲房門。不一會兒,那安管家出來問何事。鄧福就將金蟬、張道陵要求見大將軍一事說了,並將佛珠手串遞與鄧安。
那安管家眉頭一皺心道,這倆個小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吃完飯不走還來求見大將軍,真是多事。但一眼看清手中的佛珠串,不覺吃了一驚,這佛珠串他可認得,當下不敢怠慢,道:“你告訴他們且在那裏等著,我去與大將軍說說。”
安管家進得房中,悄悄地湊到大將軍旁,到耳邊說了幾句,又將那佛珠串遞給大將軍,大將軍隻看了一眼,臉上微動容,伸手將那佛珠串拿來,放入懷中,隻道了句:“你讓他們等著。”轉身又與眾道人邊吃邊聊。
那人公真人並未理會安管家,但那極瘦的黑衣道人見到那佛珠手串,神情卻是一震,連大將軍招唿都未理會,還是身邊一道人觸了他一下才慌忙端起酒杯來。
金蟬張道陵等候了一頓茶的功夫,才見大將軍與眾道人一起出來,像是歡送眾道人,竟是未曾理會他們,隻有那極瘦的黑衣道人在走時又深深地看了金蟬他們一眼。
他們又候了半個時辰,安管家才出來喚鄧福道:“你且帶這二人到中院小客廳去,一會大將軍要見他們。”
鄧福聽了張大嘴巴,道:“什麽,到小客廳時,將軍在哪裏見他們?”
安管家皺眉道:“快去,沒聽明白嗎!”
鄧福這才哎哎了兩聲,忙找金蟬、張道陵二人去了。這時張道陵聽了金蟬與他介紹佛珠串的來曆,正不住讚歎金蟬所做所為,這時鄧福過來邀請金蟬、張道陵二人去見大將軍。
二人心中更是高興,忙隨著鄧福又出了院子,自來時的西角門往西轉,由後廊往西,出了角門,是一條南北寬夾道.南邊是倒座三間小小的抱廈廳,北邊立著一個粉油大影壁,後有一半大門,來到小小一所房間,兩旁邊各有倆個家人垂手靜立。鄧福讓二人稍等,他先進去了。
這一等又是一柱香的功夫,鄧福才出來,將二人帶進東房門來,隻見臨窗大炕上鋪著純白羊毛毯,正麵設著大紅金錢蟒靠背,石青金錢蟒引枕,兩邊設一對梅花式小木幾。地下靠東麵一溜排著三張椅子上,上麵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麵,椅之兩邊,有一對高幾,幾上放著一對羊脂玉瓶。北麵,也有一溜四張椅上,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腳踏。
鄧福對二人點點頭,示意稍等,隻聽門簾一動,安管家陪著大將軍走了進來。
大將軍進來,坐到東麵靠牆的中間椅子上,又示意二人坐下,安管家忙上前請金蟬、張道陵二人坐到北麵椅子上。
二人方坐下,隻聽大將軍將手中佛珠拿起,問道:“請問這位小師父,你可是前日在白馬寺答對陛下題的那位僧人?”
金蟬起身道:“正是貧僧,小僧唐突,請大將軍見諒。”
大將軍笑道:“那日我尚在外地,未曾隨太後前去,迴來才聽說有這麽一位聰明善良的小和尚,不料今日到了我府中,我歡迎還來不及呢,又怎會怪罪。”說著,示意安管家將佛珠還給金蟬。繼而又問道,“你不在白馬寺,為何跑到我府中要見我呢?”
金蟬迴道:“小僧乃是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和尚,隻是在白馬寺掛單,適逢盛事,僥幸答對,得太後重賜,現想迴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因有一事,與這位張道兄一起到大將軍府中來。”
大將軍聽了點點頭,哦了一聲,並不問是何事,又望向張道陵道:“這位小道長是那裏人士啊?”
張道陵道:“貧道張道陵,來自蜀中鶴鳴山,因慕京師人傑地靈,特來此尋仙訪道,碰巧在都城遇到金蟬小師父,因遇到一事,所以一同到大將軍府中而來。”
大將軍聽了,哦了一聲,又望向張道陵道:“不知何事啊?”
張道陵站起身來,稽首道:“大將軍,昨日我等在大街上遇上一件事,就是有人私自立了個豹子規來搜刮老百姓的錢財,不知大將軍可知此事?”
大將軍聽了大奇道:“什麽,豹子規?沒聽過呀。”他轉頭看安管家,那安管家也搖了搖頭,道:“屬下也未曾聽過。”
大將軍問張道陵道:“小道長細說下,這是怎麽迴事?”
張道陵道:“我等是外來人,對當地不熟悉,又是出家人,本來不該管閑事的,隻是親眼看見,有人假借公名,說是為公收取管理費,還美其名曰豹子規,強行收取老百姓錢財,而且不交者即遭打罵,百姓們苦不可言。”
大將軍似有不信,慢慢地問道:“有這等事,為何沒人報官呢?為何我一點消息都沒聽到過。”
張道陵道:“我當時也有此問,可路人說這些人是鄧悝舅爺子竇豹手下,因此得名為豹子規,正因為此,所以官府也不敢管。”
鄧大將軍聽了大怒道:“什麽?這等事竟然牽扯到我鄧家人,待我查來,如果屬實,定不輕饒。”
張道陵道:“我們也是路過,究竟是不是屬實,隻憑道聽途說的,大將軍且莫生氣,但所見明搶人錢財,卻是件件親眼目睹。我等感大將軍款待之情,此事又事關大將軍名聲,因此不得不說,大將軍莫怪。”
大將軍拱手謝道:“不管此事牽扯到我鄧家人,隻憑你二人遇見不平,就為民請願,我就自愧不如,又有何怪之有!你二人不知,自我鄧家蒙受皇恩以來,向來是虔敬事國,當朝太後更是有感於前代史書中所記載的有關外戚及其賓客仗勢橫行之故,感我鄧氏家族龐大,親戚不少,賓客屬下中難免有奸詐狡猾之徒,對國家的法律禁令多有冒犯,因此責我要對鄧氏家族的行為要公開地加以檢束,不許包容袒護。我也是常懷有恭敬順從之心,嚴管家人,自以為報了太後囑托之情,那知還是出了這等事,縱不是我家人所為,但我身為朝廷大員,也是難脫其咎的。”
張道陵、金蟬聽大將軍如是說,對望一眼,心中俱是歡喜,張道陵讚道:“大將軍有如此心懷,貧道佩服之至。”金蟬更是念了句“阿彌陀佛,我佛保佑。”
大將軍笑道:“這件事我記下了,請二位放心,你們出家人,又如此年青,尚知道憐民護民,我等身為百姓父母管,卻不知體恤百姓,聽取民間疾苦。今日要不是有幸得見二位,我輩還蒙在鼓中,自以為天下太平呢!對了,我入府前,若不是碰巧聽到你們呤那坎坎伐檀之詩,請你們進來,或許就會真被天下人恥笑‘彼大將軍兮,不素餐兮’”
張道陵聽了,與大將軍一起哈哈大笑。
大將軍笑了一陣,止住笑聲,又道:“今天晚了,你二人不要走了,請在我府中休息,在我府中多住些日子,看我等如何處置這些吃了豹子膽的不法之徒,如何?”
張道陵、金蟬聽了一起感謝,但卻均道不願再多打擾。大將軍笑道:“也好,你二人為這事已耽擱了大半天,天要黑了,你們且住下,晚上由安管家好好款待二們,以謝二位為民請願之情,等明天願去願留,可自便就是。”說著抬手端起茶碗來喝了一口。
安管家見狀,忙上前道:“兩位小師父,將軍大人說了,你們不要推了,來,這邊請,我讓鄧福安排。”
張道陵、金蟬無奈,隻得謝了大將軍,大將軍又對金蟬道:“太後所賜你那佛珠,乃是當年我費大勁自西方佛國請來的,貴重無比,你能得之,實是福澤厚重,你要好好收藏,萬不可輕易出手給人了。”
金蟬又一一應了,二人又再謝了大將軍,便一同出來,聽安管家吩咐鄧福安排他二人住宿。
他二人所住的,就是中午吃飯時院子裏的客房北麵一個小院,雖是偏院,但將軍府又怎比得尋常人家,二人進得房來,所見諸物,都是幹淨,床椅坐著又是舒適無比,二人自出家來,那得如此享受,那廚子們聽說此二人被大將軍接見,也是不敢慢待,所上飯菜,雖然全是素食,但比中午的又強了幾倍,隻吃得張道陵、金蟬直唿過癮。
晚飯後,二人因在府中,也不敢隨意,早早上床敘話。
張道陵見四下無人,這才與金蟬密語道,他仍是豫州沛郡人,初名張陵字輔漢,生於光武建武十年,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他自幼便在父親督促下學儒家治國齊家之術,七歲便讀通《道德經》,於天文地理皆愛研究,後來為太學士時更是借朝廷藏書,日夜誦讀,是以雖官拜朝廷命官,卻誌慕清虛,向望無為之術,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漢章帝和他的兒子漢和帝先後要征召自己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他都婉拒了。他因自己浮名太盛,俗世中無法安心求道,於是雖然年已四十,卻下定決心要四處雲遊問道,求解心中迷惑。於是別妻離子,南下雲遊,先是沿淮河而行,居桐柏太平山三年,潛心將所學所得寫成了一冊竹簡,均是尋符算卦之法。當他六十歲時,再一次迴到家中,自己兒子正得一子。於是張陵為孫子取名張魯,並將竹簡傳與兒子後,感覺自己還是沒有找到修真悟道之方,便又一次外出遊方,這一次又在外麵流方了十多年,年近八十,所幸自幼練武,體格健壯,仍能遠足。一日,他過蜀中鶴鳴山進山遊玩時,曾見二童子一著金衣、一著銀衣,於一鬆樹下坐石對弈。二人身著奇異,下棋也是有趣。竟然是在一塊大青石上畫上棋盤,各執黑、白石子所下。張陵對棋道也頗有研究,於是也在一旁觀棋不語。
這一盤棋下的好長,從張陵看棋開始,直到天色漸黑,仍未下完。這時二童子中那位銀衣童子心急求勝,竟然暗中作弊,他才忍不住出聲相阻。
那白衣童子見張陵說他,竟然將手中石子扔在地下,口中說道:“不玩了,找老九去。”
黃衣童子笑道:“老九耳目眾多,你更玩不過它。”白衣童子惱道:“誰與他賭,趁著師父與他主人說法,他必也在那,咱們快去竹節山與他盤桓去。”說完起身便走,眼中似無張陵這個人似的。
那黃衣童子也笑嘻嘻起身,看了張陵一眼,也隨後跟去了。
此時張陵仍是一心觀棋,未理會二童子離開,突然間身上打了一個冷戰,隻覺得如身墜冰窖一般,登時倒在地上,失去知覺。等他人清醒之後,迴想剛才情景,好像是做過一夢,夢醒後感覺肚中饑餓無比,又見青石上有一個棗子,也沒多想就將它吃了,之後竟然肚子不餓了,人也有了精神,感覺體力更是遠勝壯年之時。
他有了精神之後,又借著月光重新研究這殘棋局,他越看越覺得這棋局下的奧妙無比,又複雜之極。他想了好久,一邊推敲,一邊推演,不知不覺間又過了一日一夜。
等到他感到口渴無比,這才去尋了一清泉,先飲了幾口水解渴,待要洗臉之際,卻見水中自己滿頭黑發,麵色紅潤,精神抖擻,貌如十七八的青年。再看自己渾身上下,已完全沒了老年人模樣,神情體貌,亦如青年時。這才知道自己得有奇遇,竟然遇到了兩位仙童。
於是他滿山遍野地去找那二位童子時,卻見白雲悠悠,青山無言,那裏還有半點人影。他出得山來,感覺已是物是人非,兒子已是垂垂老矣!就連自己的孫子張魯,都已經二十多歲了。
看到自己年已九旬,卻還是十八歲年紀。他感慨此番際遇,便作別俗世,在自己的名字中加了個道字,改名為張道陵,因在蜀中鶴鳴山再世為人,是以對外俱說是蜀中鶴鳴山人也。
此番與金蟬相遇前,仍是他想起當年曾在洛陽北邙山翠雲峰中隱居三年之事,於是北上洛陽,想故地重遊。今日在洛陽得遇金蟬,一見如故,是以告之。
金蟬聞聽張道陵已是近百歲的高齡,吃驚不已,當下要以師祖之禮待之。但張道陵生性豁達開朗,不拘小節,仍讓金蟬叫他大哥就行。
金蟬見他言語中一心悟道,於是將他曾在王屋山遇仙之事與張道陵說來,張道陵聽金蟬說他在王屋山上遇仙人一事,興奮無比,恨不得馬上就走,去尋那仙人,不住地問金蟬細情,弄得金蟬好幾次差點要將小白、小黑之事說出。最後隻得對張道陵道:“張大哥,我此番來洛陽,在白馬寺,還遇著了一些奇事,但因答應人家了,得信守承諾,就不一一與你說明了。”
張道陵也不在意,隨口說了聲沒事,還是與金蟬談論遇仙之事,二人天南海北地講了許久,一直談到明月西墜,二人才乏了起來,沉沉睡去。渾不知窗外,一隻大黑蚊子,正俯在窗外,一動不動。
(本章完)
二人正說話間,隻見鄧福前來問道:“二位可都吃好了?”
張道陵和金蟬忙起身迴道:“小哥,我們吃好了,多謝大將軍府給予齋飯,我等甚是感激。”
鄧福笑道:“二位若是吃好就行,敬道禮佛仍我家主人積德善行,二位何必客氣。二位若是吃好,可還要喝茶嗎?”
張道陵一聽,知他話中隱意,於是上前問道:“這位小哥,貧道有一事相求。還請小哥,給我等向大將軍通稟一聲,我等有事要麵見大將軍。”
鄧福聽了麵露難色,道:“這非是我不與你便,隻是要見大將軍,須得在我府大總管知道,而且還得報將軍大人批方可。別說是你們,就是普通官員,要想見上大將軍一麵,估計得等個把個月呢。你二人所求,我是萬萬不敢稟報的?”
張道陵聽了,知道鄧福所說的沒錯,自己若是勉強反而連累了他。可是他們好不容易進得洞府又碰巧見大將軍在家?這機會千載難得,就這樣出去實在是心有不甘。正猶豫間,隻聽得金蟬問道:“小哥,那些真人為何能得大將軍接見呢?”
鄧福聽了臉上露出不屑之色,道:“人家仍是得道真人,此番又千裏迢迢給大將軍送來寶物,大將軍自會接見。哼!你們若是有什麽好寶貝上呈的話,那我也敢鬥膽給你們通稟一聲。”
這些話問的金蟬、張道陵二人啞口無言,金蟬更是雙掌合十,想要念一聲阿彌陀佛來。猛然間看見自己手腕上所帶的太後所賜佛珠,腦中靈光一現,便將手腕上的佛珠串摘下來,遞與鄧福,道:“這也不是尋常之物,煩請小哥通稟一下。”
鄧福沒想到這小和尚竟然當真取出一物,細看那佛珠通體光潤,隱隱有金光發出,聞著更是有一股清香撲鼻而入,沁人心脾,下麵那個玉墜更是晶瑩剔透。他年紀雖小,但在鄧府所見頗多,知道這佛珠手串不是尋常之物,而且剛才又誇下了口,隻得訕訕接過道:“好吧,你二人稍等,我去問問安總管,成與不成可莫怪我。”
說完來到正房門口,輕敲房門。不一會兒,那安管家出來問何事。鄧福就將金蟬、張道陵要求見大將軍一事說了,並將佛珠手串遞與鄧安。
那安管家眉頭一皺心道,這倆個小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吃完飯不走還來求見大將軍,真是多事。但一眼看清手中的佛珠串,不覺吃了一驚,這佛珠串他可認得,當下不敢怠慢,道:“你告訴他們且在那裏等著,我去與大將軍說說。”
安管家進得房中,悄悄地湊到大將軍旁,到耳邊說了幾句,又將那佛珠串遞給大將軍,大將軍隻看了一眼,臉上微動容,伸手將那佛珠串拿來,放入懷中,隻道了句:“你讓他們等著。”轉身又與眾道人邊吃邊聊。
那人公真人並未理會安管家,但那極瘦的黑衣道人見到那佛珠手串,神情卻是一震,連大將軍招唿都未理會,還是身邊一道人觸了他一下才慌忙端起酒杯來。
金蟬張道陵等候了一頓茶的功夫,才見大將軍與眾道人一起出來,像是歡送眾道人,竟是未曾理會他們,隻有那極瘦的黑衣道人在走時又深深地看了金蟬他們一眼。
他們又候了半個時辰,安管家才出來喚鄧福道:“你且帶這二人到中院小客廳去,一會大將軍要見他們。”
鄧福聽了張大嘴巴,道:“什麽,到小客廳時,將軍在哪裏見他們?”
安管家皺眉道:“快去,沒聽明白嗎!”
鄧福這才哎哎了兩聲,忙找金蟬、張道陵二人去了。這時張道陵聽了金蟬與他介紹佛珠串的來曆,正不住讚歎金蟬所做所為,這時鄧福過來邀請金蟬、張道陵二人去見大將軍。
二人心中更是高興,忙隨著鄧福又出了院子,自來時的西角門往西轉,由後廊往西,出了角門,是一條南北寬夾道.南邊是倒座三間小小的抱廈廳,北邊立著一個粉油大影壁,後有一半大門,來到小小一所房間,兩旁邊各有倆個家人垂手靜立。鄧福讓二人稍等,他先進去了。
這一等又是一柱香的功夫,鄧福才出來,將二人帶進東房門來,隻見臨窗大炕上鋪著純白羊毛毯,正麵設著大紅金錢蟒靠背,石青金錢蟒引枕,兩邊設一對梅花式小木幾。地下靠東麵一溜排著三張椅子上,上麵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麵,椅之兩邊,有一對高幾,幾上放著一對羊脂玉瓶。北麵,也有一溜四張椅上,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腳踏。
鄧福對二人點點頭,示意稍等,隻聽門簾一動,安管家陪著大將軍走了進來。
大將軍進來,坐到東麵靠牆的中間椅子上,又示意二人坐下,安管家忙上前請金蟬、張道陵二人坐到北麵椅子上。
二人方坐下,隻聽大將軍將手中佛珠拿起,問道:“請問這位小師父,你可是前日在白馬寺答對陛下題的那位僧人?”
金蟬起身道:“正是貧僧,小僧唐突,請大將軍見諒。”
大將軍笑道:“那日我尚在外地,未曾隨太後前去,迴來才聽說有這麽一位聰明善良的小和尚,不料今日到了我府中,我歡迎還來不及呢,又怎會怪罪。”說著,示意安管家將佛珠還給金蟬。繼而又問道,“你不在白馬寺,為何跑到我府中要見我呢?”
金蟬迴道:“小僧乃是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和尚,隻是在白馬寺掛單,適逢盛事,僥幸答對,得太後重賜,現想迴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因有一事,與這位張道兄一起到大將軍府中來。”
大將軍聽了點點頭,哦了一聲,並不問是何事,又望向張道陵道:“這位小道長是那裏人士啊?”
張道陵道:“貧道張道陵,來自蜀中鶴鳴山,因慕京師人傑地靈,特來此尋仙訪道,碰巧在都城遇到金蟬小師父,因遇到一事,所以一同到大將軍府中而來。”
大將軍聽了,哦了一聲,又望向張道陵道:“不知何事啊?”
張道陵站起身來,稽首道:“大將軍,昨日我等在大街上遇上一件事,就是有人私自立了個豹子規來搜刮老百姓的錢財,不知大將軍可知此事?”
大將軍聽了大奇道:“什麽,豹子規?沒聽過呀。”他轉頭看安管家,那安管家也搖了搖頭,道:“屬下也未曾聽過。”
大將軍問張道陵道:“小道長細說下,這是怎麽迴事?”
張道陵道:“我等是外來人,對當地不熟悉,又是出家人,本來不該管閑事的,隻是親眼看見,有人假借公名,說是為公收取管理費,還美其名曰豹子規,強行收取老百姓錢財,而且不交者即遭打罵,百姓們苦不可言。”
大將軍似有不信,慢慢地問道:“有這等事,為何沒人報官呢?為何我一點消息都沒聽到過。”
張道陵道:“我當時也有此問,可路人說這些人是鄧悝舅爺子竇豹手下,因此得名為豹子規,正因為此,所以官府也不敢管。”
鄧大將軍聽了大怒道:“什麽?這等事竟然牽扯到我鄧家人,待我查來,如果屬實,定不輕饒。”
張道陵道:“我們也是路過,究竟是不是屬實,隻憑道聽途說的,大將軍且莫生氣,但所見明搶人錢財,卻是件件親眼目睹。我等感大將軍款待之情,此事又事關大將軍名聲,因此不得不說,大將軍莫怪。”
大將軍拱手謝道:“不管此事牽扯到我鄧家人,隻憑你二人遇見不平,就為民請願,我就自愧不如,又有何怪之有!你二人不知,自我鄧家蒙受皇恩以來,向來是虔敬事國,當朝太後更是有感於前代史書中所記載的有關外戚及其賓客仗勢橫行之故,感我鄧氏家族龐大,親戚不少,賓客屬下中難免有奸詐狡猾之徒,對國家的法律禁令多有冒犯,因此責我要對鄧氏家族的行為要公開地加以檢束,不許包容袒護。我也是常懷有恭敬順從之心,嚴管家人,自以為報了太後囑托之情,那知還是出了這等事,縱不是我家人所為,但我身為朝廷大員,也是難脫其咎的。”
張道陵、金蟬聽大將軍如是說,對望一眼,心中俱是歡喜,張道陵讚道:“大將軍有如此心懷,貧道佩服之至。”金蟬更是念了句“阿彌陀佛,我佛保佑。”
大將軍笑道:“這件事我記下了,請二位放心,你們出家人,又如此年青,尚知道憐民護民,我等身為百姓父母管,卻不知體恤百姓,聽取民間疾苦。今日要不是有幸得見二位,我輩還蒙在鼓中,自以為天下太平呢!對了,我入府前,若不是碰巧聽到你們呤那坎坎伐檀之詩,請你們進來,或許就會真被天下人恥笑‘彼大將軍兮,不素餐兮’”
張道陵聽了,與大將軍一起哈哈大笑。
大將軍笑了一陣,止住笑聲,又道:“今天晚了,你二人不要走了,請在我府中休息,在我府中多住些日子,看我等如何處置這些吃了豹子膽的不法之徒,如何?”
張道陵、金蟬聽了一起感謝,但卻均道不願再多打擾。大將軍笑道:“也好,你二人為這事已耽擱了大半天,天要黑了,你們且住下,晚上由安管家好好款待二們,以謝二位為民請願之情,等明天願去願留,可自便就是。”說著抬手端起茶碗來喝了一口。
安管家見狀,忙上前道:“兩位小師父,將軍大人說了,你們不要推了,來,這邊請,我讓鄧福安排。”
張道陵、金蟬無奈,隻得謝了大將軍,大將軍又對金蟬道:“太後所賜你那佛珠,乃是當年我費大勁自西方佛國請來的,貴重無比,你能得之,實是福澤厚重,你要好好收藏,萬不可輕易出手給人了。”
金蟬又一一應了,二人又再謝了大將軍,便一同出來,聽安管家吩咐鄧福安排他二人住宿。
他二人所住的,就是中午吃飯時院子裏的客房北麵一個小院,雖是偏院,但將軍府又怎比得尋常人家,二人進得房來,所見諸物,都是幹淨,床椅坐著又是舒適無比,二人自出家來,那得如此享受,那廚子們聽說此二人被大將軍接見,也是不敢慢待,所上飯菜,雖然全是素食,但比中午的又強了幾倍,隻吃得張道陵、金蟬直唿過癮。
晚飯後,二人因在府中,也不敢隨意,早早上床敘話。
張道陵見四下無人,這才與金蟬密語道,他仍是豫州沛郡人,初名張陵字輔漢,生於光武建武十年,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他自幼便在父親督促下學儒家治國齊家之術,七歲便讀通《道德經》,於天文地理皆愛研究,後來為太學士時更是借朝廷藏書,日夜誦讀,是以雖官拜朝廷命官,卻誌慕清虛,向望無為之術,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漢章帝和他的兒子漢和帝先後要征召自己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他都婉拒了。他因自己浮名太盛,俗世中無法安心求道,於是雖然年已四十,卻下定決心要四處雲遊問道,求解心中迷惑。於是別妻離子,南下雲遊,先是沿淮河而行,居桐柏太平山三年,潛心將所學所得寫成了一冊竹簡,均是尋符算卦之法。當他六十歲時,再一次迴到家中,自己兒子正得一子。於是張陵為孫子取名張魯,並將竹簡傳與兒子後,感覺自己還是沒有找到修真悟道之方,便又一次外出遊方,這一次又在外麵流方了十多年,年近八十,所幸自幼練武,體格健壯,仍能遠足。一日,他過蜀中鶴鳴山進山遊玩時,曾見二童子一著金衣、一著銀衣,於一鬆樹下坐石對弈。二人身著奇異,下棋也是有趣。竟然是在一塊大青石上畫上棋盤,各執黑、白石子所下。張陵對棋道也頗有研究,於是也在一旁觀棋不語。
這一盤棋下的好長,從張陵看棋開始,直到天色漸黑,仍未下完。這時二童子中那位銀衣童子心急求勝,竟然暗中作弊,他才忍不住出聲相阻。
那白衣童子見張陵說他,竟然將手中石子扔在地下,口中說道:“不玩了,找老九去。”
黃衣童子笑道:“老九耳目眾多,你更玩不過它。”白衣童子惱道:“誰與他賭,趁著師父與他主人說法,他必也在那,咱們快去竹節山與他盤桓去。”說完起身便走,眼中似無張陵這個人似的。
那黃衣童子也笑嘻嘻起身,看了張陵一眼,也隨後跟去了。
此時張陵仍是一心觀棋,未理會二童子離開,突然間身上打了一個冷戰,隻覺得如身墜冰窖一般,登時倒在地上,失去知覺。等他人清醒之後,迴想剛才情景,好像是做過一夢,夢醒後感覺肚中饑餓無比,又見青石上有一個棗子,也沒多想就將它吃了,之後竟然肚子不餓了,人也有了精神,感覺體力更是遠勝壯年之時。
他有了精神之後,又借著月光重新研究這殘棋局,他越看越覺得這棋局下的奧妙無比,又複雜之極。他想了好久,一邊推敲,一邊推演,不知不覺間又過了一日一夜。
等到他感到口渴無比,這才去尋了一清泉,先飲了幾口水解渴,待要洗臉之際,卻見水中自己滿頭黑發,麵色紅潤,精神抖擻,貌如十七八的青年。再看自己渾身上下,已完全沒了老年人模樣,神情體貌,亦如青年時。這才知道自己得有奇遇,竟然遇到了兩位仙童。
於是他滿山遍野地去找那二位童子時,卻見白雲悠悠,青山無言,那裏還有半點人影。他出得山來,感覺已是物是人非,兒子已是垂垂老矣!就連自己的孫子張魯,都已經二十多歲了。
看到自己年已九旬,卻還是十八歲年紀。他感慨此番際遇,便作別俗世,在自己的名字中加了個道字,改名為張道陵,因在蜀中鶴鳴山再世為人,是以對外俱說是蜀中鶴鳴山人也。
此番與金蟬相遇前,仍是他想起當年曾在洛陽北邙山翠雲峰中隱居三年之事,於是北上洛陽,想故地重遊。今日在洛陽得遇金蟬,一見如故,是以告之。
金蟬聞聽張道陵已是近百歲的高齡,吃驚不已,當下要以師祖之禮待之。但張道陵生性豁達開朗,不拘小節,仍讓金蟬叫他大哥就行。
金蟬見他言語中一心悟道,於是將他曾在王屋山遇仙之事與張道陵說來,張道陵聽金蟬說他在王屋山上遇仙人一事,興奮無比,恨不得馬上就走,去尋那仙人,不住地問金蟬細情,弄得金蟬好幾次差點要將小白、小黑之事說出。最後隻得對張道陵道:“張大哥,我此番來洛陽,在白馬寺,還遇著了一些奇事,但因答應人家了,得信守承諾,就不一一與你說明了。”
張道陵也不在意,隨口說了聲沒事,還是與金蟬談論遇仙之事,二人天南海北地講了許久,一直談到明月西墜,二人才乏了起來,沉沉睡去。渾不知窗外,一隻大黑蚊子,正俯在窗外,一動不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