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胸懷憂民心
張道陵與金蟬一同來到鄧府門前。那門房中一個看似帶班的家人見他們前來,又是僧道模樣打扮。不待他們說話,張口便問道:“你們可是來化齋的吧?”
金蟬二人聽他如此問,便站住了腳,二人齊聲迴道,““正是。”張道陵更是上前施了一禮道:“無上天尊,打擾施主了,出家人要在貴府化緣,施主可否行個方便。”
那個問話的家人並未理他,隻上上下下打量了他們幾眼?轉頭對金蟬道:“小和尚可是白馬寺的?”
金蟬忙迴道:“小僧不是。”那人見他們二人均是風塵仆仆的樣子,心下便小看了幾分?又聽他們如此迴話,更是認定這二人隻是一般前來化緣的。便不耐煩地揮揮手道:“你們且前行,到西門去,那裏有我家管家在,他要是讓你們進,你們才有飯吃。”隨後又對那幾個家人說道,“真是的,到飯點就來,準是聽說今天有好飯,跑到府裏來混飯吃的。”
張道陵聽他如此說,心下微怒,暗道這些家人真是狗眼看人低。他剛要發作,卻一眼看見金蟬已然繼續前行,且臉上毫無慍色。他心下道,“這小和尚不知是不懂得人情世故,還是佛法心生,竟然對這些話也安之若素。看來要論定力,我是甘拜下風了。”於是也自嘲地哈哈一笑,不再理會那個家丁,隨著金蟬前行。
二人又西行了有一箭地,見此處開有一門,門房裏一個管家模樣的人正靠在一把椅子上,似睡非睡地曬的太陽打盹。
金蟬忙上前施禮道:“施主請了。”那管家聽了,忙把眼睛睜開,見是金蟬二人,也起身笑道:“二位小師父請了。”張道陵見此人有禮,便也上前打了個稽首,道:“無上天尊,貧道稽首了。”
那人見這僧道二人雖風塵仆仆,但形體端正,眉目有神,風塵不掩其色。於是笑道:“二位請了,可是來化齋的嗎?”
金蟬與張道陵同聲應是。
那管家道:“二位,真是不巧,若是平時,我家老爺禮道,我家老太太又信佛,所以我府中向來齋僧禮道,決不敢怠慢二位,可是今天我家老爺正好要請一位真人前來說法,是以今日不便接待外客,還請二位見諒。過了今日,二位自可前來。”
金蟬與張道陵沒想到此人態度竟如此好,比之前門那些看門人強了百倍,大出意外,雖是也被拒絕了,但卻心下感謝,於是連連道沒事,作禮而別。
二人離開後,便沿著院牆前行,金蟬問道:“張道兄,看來今天我們是進不去了,隻能等明天了吧?”
張道陵道:“不,咱們得想法子今日進去。剛才那管家說了,大將軍今天在府宴客,若是明天去,咱們不見得能見到大將軍,要想製住那無法無天的人,隻有親見大將軍陳述才行。”
他二人正說著,忽前麵來了一隊人馬,簇擁著中間一個黑呢大轎,向那便門而去,方才那管家見了,遠遠地肅立恭迎。
張道陵一見,低聲對金蟬道:“有了,你等我會。”說完折向返迴,離那便門不遠處,口中高聲吟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他一口氣高聲誦完,又重新誦讀,這首詩還未背到一半,便見先前那位管家模樣人笑語而來,老遠便作拱道:“這位小道長請了,你在我府門外念的詩,被我家老爺聽到了,竟然很感興趣,我家老爺又聽我說二位要來化緣,特地開恩,準許二位一同進府吃齋。來,來,二位請隨我來。”
張道陵一笑,作禮答道:“小道冒昧了,多謝管家美言。”迴手招唿金蟬過來,那人點點頭,當先帶路,領著二人,進了便門,便向裏麵喊道:“鄧福,快來帶這位道長和小長老吃齋去。”
隻聽一聲答應,從裏麵跑出一名小廝,年方十六七,一身青衣小褂打扮。隻見他先對那名管家點頭笑道:“安管家。”
那名叫安管家的道:“你且將二位領去休息,等午飯開席了安排他們在西廚吃齋就是。”又對他們說道,“二位請隨他去吧。有什麽事問鄧福就行,但是切不可亂走。”
金蟬二人應了,向安管家道了謝,便隨著鄧福自西角門往東進,轉過大理石屏風,隻見左右各小小三間廳房,想是下人們居住之地。再過一黑油漆大門,果見一院子,迎麵正麵五間上房,皆是雕梁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正有幾個家人正在忙碌,想是正在做齋飯。
張道陵見此情景,轉身對鄧福問道:“這位兄弟,你家主人總是這樣大行善事嗎?每天都有這多出家人前來化緣不成?”
鄧福笑道:“我家老爺拜奉三清,但我家夫人卻是信佛,二人皆是善人,又各自行事不相幹,對出家人來府,皆是一視同仁。但今日略有不同,今有一位特地從東海蓬萊島來的一位道長前來為我家老爺獻丹,故尤為隆重,也是你二人有口福了。”
張道陵聽了大奇道:“蓬萊島來的,那可是海外仙山啊!不知這位道長是何法號?”
鄧福搖頭道:“我隻聽說是蓬萊島來派來的,叫什麽我可不知道。”說著將二人帶到西麵廂房處。
張道陵轉頭對金蟬笑道:“你我真是有福,不但有口福,還能拜見真人,可也算是有眼福了。”
鄧福聽他如是說,忙對二人說道:“請二位在這裏稍坐,一會就開齋飯,裏麵是上座,尚請二位見諒,坐在這裏,不要到處走動為好。”
金蟬二人見他年齡雖小,可說話得體,辦事有板有眼,忙自應了,金蟬又與張道陵自到廂房下處,在眾人音找了個辟地坐下敘話,等侯主人家招唿。
時近中午,果見安總管帶著五個身著錦服袈裟的道士,來到西廂房處,為首一人身材高大,戴一頂紅豔戧金冠,穿一領烏皂道服,腳踏綠陣雲頭履,腰中係一條黃拂絲絛,手中拿著拂塵,走近來,麵色紅潤,形如瓜鐵,雙目有神,隻是有些大腹便便。
他身後四人,也都身著烏皂道服等一樣的服飾,隻是腰中係著的是紅色絲絛,兩人手中也拿著拂塵,另有兩人手中拿著包裹,將拂塵插在身後。
這四人都是個子不高,身形瘦小,尤其是最後一位,隻見他不但身子長的小,而且麵孔細長,下巴極尖,雙眼微閉,似是怕光,讓人一見難忘。
他們走過金蟬他們麵前時,最後一位道人突然張開眼,掃了金蟬、張道陵一眼,金蟬、張道陵隻覺得臉上似乎有兩道冷風拂過一樣,好像微微有些刺痛,忙低頭用手摸臉,卻毫不異狀,再抬頭時,那些人已走遠了。
走在最前的高大道士隨著安管家進了正房,安管家又招唿眾人坐下。那高大道人也不客氣,在上首坐了,那四個隨從也一一坐下。待鄧福上茶完畢,安總管在旁說道:“人公真人,你且稍等,我家主人馬上就到。”
話未說來,就聽見一豪邁的聲音自外院傳過來,道:“我來晚了,尚請真人贖罪。”
眾人聽了,一起站起,那人公真人卻是隻站在門口止步,隻有那安總管忙迎了上去。
話語聲中,一人身著白底黑緣的半袖外衣,腰中係著玉帶,國字臉,濃眉大目,臉色黝黑,一幅不怒自威的模樣。身後更是跟著兩個一身戎裝的衛兵。
那人進來,一眼看見眾人中金蟬、張道陵二人,神色不俗地站在下房,微微一點頭,便闊步上前。這時安總管已迎了出來,笑道:“大將軍,真人們剛到,您就到了。”
大將軍笑笑,又迴看了金張二人一眼,安總管忙道:“那二位,就是在府外念詩的,我問過了,是從外地來咱們府化緣的。”
大將軍聽了點點頭,不再理會二人,才隨安總管來到眾道人麵前,拱手道:“失禮、失禮,俗務繁忙,未能親自迎接人公真人,當麵謝罪。”
那人公真人見他如此盛情,也忙稽首為禮,口誦了聲“無上天尊”,笑道:“大將軍如此客氣,貧道愧不敢當啊!哈哈。”
大將軍忙道:“真人莫要客氣,來,來,真人裏麵請,諸位裏麵請用茶,鄧安,還不趕緊準備開席。”安管家忙應了是,出去招唿。
大將軍又道:“人公真人,那天公真人這麽多年,想來又研製出上好丹藥了,可惜我這等俗人,因公務繁忙,不能親赴仙山求丹問道了。”
人公真人笑道:“大將軍為國操勞,我等甚是欽佩,這次家師兄得大將軍書信,不敢耽擱,急命我等前來送藥,以慰大將軍知遇之情。”
大將軍聽了大喜,道:“天公真人如此待我,真讓我恨不得脫了這身破衣裳,和他一起修仙求道,也可以圖個逍遙自在啊。”
人公真人也笑道:“大將軍身係天下蒼生,千萬不可輕言身退,我師兄正因掛念大將軍,在他入關修煉之前,命我帶來大將軍所要之物,還特意將他專為大將軍煉製的金丹一並送來。
說著他站起,將他帶來兩個道士手中所拿之物一一呈上。並指著其中一個瓷瓶道:“此仍我家天公師兄在閉關前專程為當今太後所煉製的金丹三枚,端能調氣養神,解太後鳳體之恙。”說著又自懷中取出一個紅漆塗的小葫蘆,對大將軍道,“這裏麵裝的是我親自為大將軍配製的五石散,功能養精蓄神,延年益壽。”
大將軍忙起身接了,歎道:“太後為國操勞,近來日漸憔悴,我聽宮中人說是太後睡眠飲食均不佳,為此我特意修書一封,求天公真人為太後煉製養生金丹,以求太後她老人家延福長壽。不想天公真人待我情高意厚,不但千裏派道長送來,還惦著我,隻可惜我這裏卻盡是俗物,無以相贈,真是汗顏啊。”
人公真人忙笑道:“大將軍若是如此說,可真落了俗了。”
大將軍聽了哈哈大笑,道:“是,人公真人說中了,我與你們修真之人在一起,怎可老說俗話。隻是我等俗人,想學著說雅語,但一張口,還是免不了俗的。也罷,今年內,我當尋得時間,親上仙山,拜謁天公真人。”
人公真人笑道:“大將軍客氣了!實不相瞞,我師兄要閉關修真一段時間,若是順利的話,今年他一出關,就來拜訪大將軍。但隻怕是修真路上,也有坎坷,一旦遇阻,怕是三五年也出不了關,是以不敢給大將軍準信。”
大將軍聽了歎道:“天公真人有誌修真,仍是世外高人,但如此吝緣一麵,真是讓我自歎緣淺啊!”
人公真人笑道:“大將軍可出此言,隻要大將軍依我法食丹,必能身健體泰,延年益壽。來日方長,必能與我師兄相見。”
大將軍聽完哈哈大笑,道:“如此甚好,若能相見天公真人,老夫就脫了這身俗袍,一同逍遙去了。”
人公真人也笑道:“大將軍身係天下百姓安危,怎能輕言退身。”又想起一事,指著那瓷瓶對大將軍道:“此丹服法之方已裝在裏麵,但我天公師兄在我來時千萬囑我告訴大將軍,若服此丹,須心敬道門,效法清靜,切勿與其它旁門左道有所聯係,否則藥效恐怕難達效果。”
大將軍聽了,麵色凝重,連聲稱是,迴身將人公真人所贈之物命人收起,這才請人公真人等人入席。
這時府中客廳桌上已擺滿了一桌齋席,一桌子琳琅滿目,盡是山珍素錦,香氣四溢。大將軍端起酒杯,笑著道:“人公真人不遠千裏而來,今又不是初一十五,你我可要痛飲一番,不醉不休嘍!”
人公真人笑道:“我等不比那佛教中人,苦守清規,我等向來不矩小節,大將軍但有所命,必當遵循。但我道家講的是修真養性,杯中之物,不可貪多,一會貧道還要傳大將軍五石散服用之法。”
大將軍笑道:“哎!你既說了聽我之命,就得客隨主便了,來、來、來,我先敬各位一杯。”於是眾人在大將軍的勸酒下,舉杯痛飲起來。
這時在廂房的金蟬、張道陵二人,也已吃了起來。因他們是化緣的,將軍府裏隻給他們上了二菜一湯,外加一盤饅頭。
金蟬依舊是念了齋前經文,張道陵也不舉箸,隻是微笑在旁邊等著。細看那兩份菜。隻見一份是素炒蘑菇,一份“筍炒黑木耳”,上麵澆著油麵筋、金針菜,俱是外形豐肥,吃口清鮮,而那份湯,卻是清湯中浮著些綠葉,還有一些似肉非肉的白色塊狀物沉於碗底。
金蟬閉目念完了經,見張道陵仍在等他,忙道讓道兄久等了,請道兄用餐。於是二人一起吃飯,金蟬聞著這兩份炒菜味道奇香,與此前在白馬寺所食大不相同,縱是他苦練修行,也忍不住每份炒菜都夾了幾著,和張道陵一起稱讚菜炒的好吃,但對那份湯菜卻是始終不夾。
張道陵瞧出門道,笑著道:“金蟬兄弟,你可是不敢吃這東西嗎?”說著夾起一塊白色塊狀物放入口中,嗯了一聲,連叫不錯。
金蟬道:“我們出家人不吃葷腥,此物我未曾見過,故不敢吃。”
張道陵笑道:“此物非是葷腥類,你放心就是,來,你先嚐嚐,看是什麽做的。”
金蟬雖知張道陵不會騙他,但他仍是有些害怕,還想推辭。張道陵那容他推辭,伸筷加了一塊就放在金蟬碗中,金蟬無可奈何,隻得盯著碗中東西細看,隻見它色澤白嫩,似肉非肉,越發不敢吃。
張道陵見他如此,隻是笑道:“兄弟放心,此物乃是大豆所製,據說是由前朝淮南王劉安所造,這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的孫子,此人不問政事,信道教,好修煉,企求長生不老,便召來一批術士,欲煉靈丹妙藥,不料煉丹不成,卻將一鍋豆汁誤打誤撞地作出豆腐來。我是聽家師所說此事,也曾在一次法會後吃過它的,是以識得。你若不信,可聞著有豆味不。”
金蟬知張道陵不會欺他,躊躇了一下,才慢慢將鼻湊近,果然聞到一股豆香,並無他味。
張道陵笑道:“兄弟你這佛門戒律是不是太多,連豆子也不讓吃呢?”
金蟬受他一激,於是也夾了一塊,放入口中,果覺滑膩嫩軟,更有一股豆鮮,禁不住連連點頭,又夾了一塊。
張道陵見他吃狀,哈哈大笑,又道:“兄弟,這大豆雖說你我都見過,可是這豆腐是由豆汁製成,具體如何做,卻是皇家不傳之秘,是以這豆腐別看取料一般,但也隻在朝廷大員中才會吃到的素食,尋常百姓那得聞見。你我今日在大將軍府上,才有這口福啊。”
金蟬聽了歎道:“如果老百姓能會做這豆腐,不但能解饞,還可以勸世人少貪圖那肉類等口舌貪欲,世間可少殺多少生靈啊!”
張道陵聽了,怔怔地望著金蟬,滿臉都是驚奇之色,仿佛要看到金蟬心裏似的。
金蟬被他瞧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正想問詢。卻見張道陵起身深施一禮,恭恭敬敬地向金蟬抱拳道:“失敬,失敬,我隻知此物既好吃又稀奇,卻哪裏知此物還有濟世度人之功,兄弟如此菩薩心腸,老哥我自愧不如啊!”
金蟬也忙起身迴禮,道:“小僧隻是隨便說說,那得道兄如此誇獎。”
張道陵又歎道:“我常聽人說,與高人一番話,勝讀十年書,可是今日與兄弟一遇,我才有此感啊!”說著又按著金蟬坐下,繼續解釋道:“我們道家對葷素之分,並不如你佛家這般認真,平常隻是有初一、十五食素,平日不管,但今日見兄弟所言所行,一心以天下生靈為念,做哥哥的真是汗顏啊!也罷,自今往後,管它香也好、臭也好,我是再也不吃葷了。”
金蟬聽張道陵這樣說,見他如此認可自己,二人雖是初次謀麵,卻有多年故交之感,心下也是十分高興,又坐下與張道陵邊吃邊談。
張道陵又與金蟬解釋了他所背誦的那首詩,仍是詩經中一首有嘲笑當官的人不勞而獲之意的詩,大將軍必是聽了知此意,才許他們進府。
金蟬聽了讚道:“張道兄,你知識淵博,我隻會讀佛經,你若不說,我是一點也不懂得。”
張道陵聽了哈哈大笑,道:“我雖自小便讀儒經,現又鑽研道經,但對你們佛經,可也是一竅不通啊!與你相識,正好向你請教。”
二人邊吃邊聊,不一會,便吃完齋飯,然後將桌子打掃幹淨,坐等大將軍等人出來。
(本章完)
張道陵與金蟬一同來到鄧府門前。那門房中一個看似帶班的家人見他們前來,又是僧道模樣打扮。不待他們說話,張口便問道:“你們可是來化齋的吧?”
金蟬二人聽他如此問,便站住了腳,二人齊聲迴道,““正是。”張道陵更是上前施了一禮道:“無上天尊,打擾施主了,出家人要在貴府化緣,施主可否行個方便。”
那個問話的家人並未理他,隻上上下下打量了他們幾眼?轉頭對金蟬道:“小和尚可是白馬寺的?”
金蟬忙迴道:“小僧不是。”那人見他們二人均是風塵仆仆的樣子,心下便小看了幾分?又聽他們如此迴話,更是認定這二人隻是一般前來化緣的。便不耐煩地揮揮手道:“你們且前行,到西門去,那裏有我家管家在,他要是讓你們進,你們才有飯吃。”隨後又對那幾個家人說道,“真是的,到飯點就來,準是聽說今天有好飯,跑到府裏來混飯吃的。”
張道陵聽他如此說,心下微怒,暗道這些家人真是狗眼看人低。他剛要發作,卻一眼看見金蟬已然繼續前行,且臉上毫無慍色。他心下道,“這小和尚不知是不懂得人情世故,還是佛法心生,竟然對這些話也安之若素。看來要論定力,我是甘拜下風了。”於是也自嘲地哈哈一笑,不再理會那個家丁,隨著金蟬前行。
二人又西行了有一箭地,見此處開有一門,門房裏一個管家模樣的人正靠在一把椅子上,似睡非睡地曬的太陽打盹。
金蟬忙上前施禮道:“施主請了。”那管家聽了,忙把眼睛睜開,見是金蟬二人,也起身笑道:“二位小師父請了。”張道陵見此人有禮,便也上前打了個稽首,道:“無上天尊,貧道稽首了。”
那人見這僧道二人雖風塵仆仆,但形體端正,眉目有神,風塵不掩其色。於是笑道:“二位請了,可是來化齋的嗎?”
金蟬與張道陵同聲應是。
那管家道:“二位,真是不巧,若是平時,我家老爺禮道,我家老太太又信佛,所以我府中向來齋僧禮道,決不敢怠慢二位,可是今天我家老爺正好要請一位真人前來說法,是以今日不便接待外客,還請二位見諒。過了今日,二位自可前來。”
金蟬與張道陵沒想到此人態度竟如此好,比之前門那些看門人強了百倍,大出意外,雖是也被拒絕了,但卻心下感謝,於是連連道沒事,作禮而別。
二人離開後,便沿著院牆前行,金蟬問道:“張道兄,看來今天我們是進不去了,隻能等明天了吧?”
張道陵道:“不,咱們得想法子今日進去。剛才那管家說了,大將軍今天在府宴客,若是明天去,咱們不見得能見到大將軍,要想製住那無法無天的人,隻有親見大將軍陳述才行。”
他二人正說著,忽前麵來了一隊人馬,簇擁著中間一個黑呢大轎,向那便門而去,方才那管家見了,遠遠地肅立恭迎。
張道陵一見,低聲對金蟬道:“有了,你等我會。”說完折向返迴,離那便門不遠處,口中高聲吟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他一口氣高聲誦完,又重新誦讀,這首詩還未背到一半,便見先前那位管家模樣人笑語而來,老遠便作拱道:“這位小道長請了,你在我府門外念的詩,被我家老爺聽到了,竟然很感興趣,我家老爺又聽我說二位要來化緣,特地開恩,準許二位一同進府吃齋。來,來,二位請隨我來。”
張道陵一笑,作禮答道:“小道冒昧了,多謝管家美言。”迴手招唿金蟬過來,那人點點頭,當先帶路,領著二人,進了便門,便向裏麵喊道:“鄧福,快來帶這位道長和小長老吃齋去。”
隻聽一聲答應,從裏麵跑出一名小廝,年方十六七,一身青衣小褂打扮。隻見他先對那名管家點頭笑道:“安管家。”
那名叫安管家的道:“你且將二位領去休息,等午飯開席了安排他們在西廚吃齋就是。”又對他們說道,“二位請隨他去吧。有什麽事問鄧福就行,但是切不可亂走。”
金蟬二人應了,向安管家道了謝,便隨著鄧福自西角門往東進,轉過大理石屏風,隻見左右各小小三間廳房,想是下人們居住之地。再過一黑油漆大門,果見一院子,迎麵正麵五間上房,皆是雕梁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正有幾個家人正在忙碌,想是正在做齋飯。
張道陵見此情景,轉身對鄧福問道:“這位兄弟,你家主人總是這樣大行善事嗎?每天都有這多出家人前來化緣不成?”
鄧福笑道:“我家老爺拜奉三清,但我家夫人卻是信佛,二人皆是善人,又各自行事不相幹,對出家人來府,皆是一視同仁。但今日略有不同,今有一位特地從東海蓬萊島來的一位道長前來為我家老爺獻丹,故尤為隆重,也是你二人有口福了。”
張道陵聽了大奇道:“蓬萊島來的,那可是海外仙山啊!不知這位道長是何法號?”
鄧福搖頭道:“我隻聽說是蓬萊島來派來的,叫什麽我可不知道。”說著將二人帶到西麵廂房處。
張道陵轉頭對金蟬笑道:“你我真是有福,不但有口福,還能拜見真人,可也算是有眼福了。”
鄧福聽他如是說,忙對二人說道:“請二位在這裏稍坐,一會就開齋飯,裏麵是上座,尚請二位見諒,坐在這裏,不要到處走動為好。”
金蟬二人見他年齡雖小,可說話得體,辦事有板有眼,忙自應了,金蟬又與張道陵自到廂房下處,在眾人音找了個辟地坐下敘話,等侯主人家招唿。
時近中午,果見安總管帶著五個身著錦服袈裟的道士,來到西廂房處,為首一人身材高大,戴一頂紅豔戧金冠,穿一領烏皂道服,腳踏綠陣雲頭履,腰中係一條黃拂絲絛,手中拿著拂塵,走近來,麵色紅潤,形如瓜鐵,雙目有神,隻是有些大腹便便。
他身後四人,也都身著烏皂道服等一樣的服飾,隻是腰中係著的是紅色絲絛,兩人手中也拿著拂塵,另有兩人手中拿著包裹,將拂塵插在身後。
這四人都是個子不高,身形瘦小,尤其是最後一位,隻見他不但身子長的小,而且麵孔細長,下巴極尖,雙眼微閉,似是怕光,讓人一見難忘。
他們走過金蟬他們麵前時,最後一位道人突然張開眼,掃了金蟬、張道陵一眼,金蟬、張道陵隻覺得臉上似乎有兩道冷風拂過一樣,好像微微有些刺痛,忙低頭用手摸臉,卻毫不異狀,再抬頭時,那些人已走遠了。
走在最前的高大道士隨著安管家進了正房,安管家又招唿眾人坐下。那高大道人也不客氣,在上首坐了,那四個隨從也一一坐下。待鄧福上茶完畢,安總管在旁說道:“人公真人,你且稍等,我家主人馬上就到。”
話未說來,就聽見一豪邁的聲音自外院傳過來,道:“我來晚了,尚請真人贖罪。”
眾人聽了,一起站起,那人公真人卻是隻站在門口止步,隻有那安總管忙迎了上去。
話語聲中,一人身著白底黑緣的半袖外衣,腰中係著玉帶,國字臉,濃眉大目,臉色黝黑,一幅不怒自威的模樣。身後更是跟著兩個一身戎裝的衛兵。
那人進來,一眼看見眾人中金蟬、張道陵二人,神色不俗地站在下房,微微一點頭,便闊步上前。這時安總管已迎了出來,笑道:“大將軍,真人們剛到,您就到了。”
大將軍笑笑,又迴看了金張二人一眼,安總管忙道:“那二位,就是在府外念詩的,我問過了,是從外地來咱們府化緣的。”
大將軍聽了點點頭,不再理會二人,才隨安總管來到眾道人麵前,拱手道:“失禮、失禮,俗務繁忙,未能親自迎接人公真人,當麵謝罪。”
那人公真人見他如此盛情,也忙稽首為禮,口誦了聲“無上天尊”,笑道:“大將軍如此客氣,貧道愧不敢當啊!哈哈。”
大將軍忙道:“真人莫要客氣,來,來,真人裏麵請,諸位裏麵請用茶,鄧安,還不趕緊準備開席。”安管家忙應了是,出去招唿。
大將軍又道:“人公真人,那天公真人這麽多年,想來又研製出上好丹藥了,可惜我這等俗人,因公務繁忙,不能親赴仙山求丹問道了。”
人公真人笑道:“大將軍為國操勞,我等甚是欽佩,這次家師兄得大將軍書信,不敢耽擱,急命我等前來送藥,以慰大將軍知遇之情。”
大將軍聽了大喜,道:“天公真人如此待我,真讓我恨不得脫了這身破衣裳,和他一起修仙求道,也可以圖個逍遙自在啊。”
人公真人也笑道:“大將軍身係天下蒼生,千萬不可輕言身退,我師兄正因掛念大將軍,在他入關修煉之前,命我帶來大將軍所要之物,還特意將他專為大將軍煉製的金丹一並送來。
說著他站起,將他帶來兩個道士手中所拿之物一一呈上。並指著其中一個瓷瓶道:“此仍我家天公師兄在閉關前專程為當今太後所煉製的金丹三枚,端能調氣養神,解太後鳳體之恙。”說著又自懷中取出一個紅漆塗的小葫蘆,對大將軍道,“這裏麵裝的是我親自為大將軍配製的五石散,功能養精蓄神,延年益壽。”
大將軍忙起身接了,歎道:“太後為國操勞,近來日漸憔悴,我聽宮中人說是太後睡眠飲食均不佳,為此我特意修書一封,求天公真人為太後煉製養生金丹,以求太後她老人家延福長壽。不想天公真人待我情高意厚,不但千裏派道長送來,還惦著我,隻可惜我這裏卻盡是俗物,無以相贈,真是汗顏啊。”
人公真人忙笑道:“大將軍若是如此說,可真落了俗了。”
大將軍聽了哈哈大笑,道:“是,人公真人說中了,我與你們修真之人在一起,怎可老說俗話。隻是我等俗人,想學著說雅語,但一張口,還是免不了俗的。也罷,今年內,我當尋得時間,親上仙山,拜謁天公真人。”
人公真人笑道:“大將軍客氣了!實不相瞞,我師兄要閉關修真一段時間,若是順利的話,今年他一出關,就來拜訪大將軍。但隻怕是修真路上,也有坎坷,一旦遇阻,怕是三五年也出不了關,是以不敢給大將軍準信。”
大將軍聽了歎道:“天公真人有誌修真,仍是世外高人,但如此吝緣一麵,真是讓我自歎緣淺啊!”
人公真人笑道:“大將軍可出此言,隻要大將軍依我法食丹,必能身健體泰,延年益壽。來日方長,必能與我師兄相見。”
大將軍聽完哈哈大笑,道:“如此甚好,若能相見天公真人,老夫就脫了這身俗袍,一同逍遙去了。”
人公真人也笑道:“大將軍身係天下百姓安危,怎能輕言退身。”又想起一事,指著那瓷瓶對大將軍道:“此丹服法之方已裝在裏麵,但我天公師兄在我來時千萬囑我告訴大將軍,若服此丹,須心敬道門,效法清靜,切勿與其它旁門左道有所聯係,否則藥效恐怕難達效果。”
大將軍聽了,麵色凝重,連聲稱是,迴身將人公真人所贈之物命人收起,這才請人公真人等人入席。
這時府中客廳桌上已擺滿了一桌齋席,一桌子琳琅滿目,盡是山珍素錦,香氣四溢。大將軍端起酒杯,笑著道:“人公真人不遠千裏而來,今又不是初一十五,你我可要痛飲一番,不醉不休嘍!”
人公真人笑道:“我等不比那佛教中人,苦守清規,我等向來不矩小節,大將軍但有所命,必當遵循。但我道家講的是修真養性,杯中之物,不可貪多,一會貧道還要傳大將軍五石散服用之法。”
大將軍笑道:“哎!你既說了聽我之命,就得客隨主便了,來、來、來,我先敬各位一杯。”於是眾人在大將軍的勸酒下,舉杯痛飲起來。
這時在廂房的金蟬、張道陵二人,也已吃了起來。因他們是化緣的,將軍府裏隻給他們上了二菜一湯,外加一盤饅頭。
金蟬依舊是念了齋前經文,張道陵也不舉箸,隻是微笑在旁邊等著。細看那兩份菜。隻見一份是素炒蘑菇,一份“筍炒黑木耳”,上麵澆著油麵筋、金針菜,俱是外形豐肥,吃口清鮮,而那份湯,卻是清湯中浮著些綠葉,還有一些似肉非肉的白色塊狀物沉於碗底。
金蟬閉目念完了經,見張道陵仍在等他,忙道讓道兄久等了,請道兄用餐。於是二人一起吃飯,金蟬聞著這兩份炒菜味道奇香,與此前在白馬寺所食大不相同,縱是他苦練修行,也忍不住每份炒菜都夾了幾著,和張道陵一起稱讚菜炒的好吃,但對那份湯菜卻是始終不夾。
張道陵瞧出門道,笑著道:“金蟬兄弟,你可是不敢吃這東西嗎?”說著夾起一塊白色塊狀物放入口中,嗯了一聲,連叫不錯。
金蟬道:“我們出家人不吃葷腥,此物我未曾見過,故不敢吃。”
張道陵笑道:“此物非是葷腥類,你放心就是,來,你先嚐嚐,看是什麽做的。”
金蟬雖知張道陵不會騙他,但他仍是有些害怕,還想推辭。張道陵那容他推辭,伸筷加了一塊就放在金蟬碗中,金蟬無可奈何,隻得盯著碗中東西細看,隻見它色澤白嫩,似肉非肉,越發不敢吃。
張道陵見他如此,隻是笑道:“兄弟放心,此物乃是大豆所製,據說是由前朝淮南王劉安所造,這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的孫子,此人不問政事,信道教,好修煉,企求長生不老,便召來一批術士,欲煉靈丹妙藥,不料煉丹不成,卻將一鍋豆汁誤打誤撞地作出豆腐來。我是聽家師所說此事,也曾在一次法會後吃過它的,是以識得。你若不信,可聞著有豆味不。”
金蟬知張道陵不會欺他,躊躇了一下,才慢慢將鼻湊近,果然聞到一股豆香,並無他味。
張道陵笑道:“兄弟你這佛門戒律是不是太多,連豆子也不讓吃呢?”
金蟬受他一激,於是也夾了一塊,放入口中,果覺滑膩嫩軟,更有一股豆鮮,禁不住連連點頭,又夾了一塊。
張道陵見他吃狀,哈哈大笑,又道:“兄弟,這大豆雖說你我都見過,可是這豆腐是由豆汁製成,具體如何做,卻是皇家不傳之秘,是以這豆腐別看取料一般,但也隻在朝廷大員中才會吃到的素食,尋常百姓那得聞見。你我今日在大將軍府上,才有這口福啊。”
金蟬聽了歎道:“如果老百姓能會做這豆腐,不但能解饞,還可以勸世人少貪圖那肉類等口舌貪欲,世間可少殺多少生靈啊!”
張道陵聽了,怔怔地望著金蟬,滿臉都是驚奇之色,仿佛要看到金蟬心裏似的。
金蟬被他瞧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正想問詢。卻見張道陵起身深施一禮,恭恭敬敬地向金蟬抱拳道:“失敬,失敬,我隻知此物既好吃又稀奇,卻哪裏知此物還有濟世度人之功,兄弟如此菩薩心腸,老哥我自愧不如啊!”
金蟬也忙起身迴禮,道:“小僧隻是隨便說說,那得道兄如此誇獎。”
張道陵又歎道:“我常聽人說,與高人一番話,勝讀十年書,可是今日與兄弟一遇,我才有此感啊!”說著又按著金蟬坐下,繼續解釋道:“我們道家對葷素之分,並不如你佛家這般認真,平常隻是有初一、十五食素,平日不管,但今日見兄弟所言所行,一心以天下生靈為念,做哥哥的真是汗顏啊!也罷,自今往後,管它香也好、臭也好,我是再也不吃葷了。”
金蟬聽張道陵這樣說,見他如此認可自己,二人雖是初次謀麵,卻有多年故交之感,心下也是十分高興,又坐下與張道陵邊吃邊談。
張道陵又與金蟬解釋了他所背誦的那首詩,仍是詩經中一首有嘲笑當官的人不勞而獲之意的詩,大將軍必是聽了知此意,才許他們進府。
金蟬聽了讚道:“張道兄,你知識淵博,我隻會讀佛經,你若不說,我是一點也不懂得。”
張道陵聽了哈哈大笑,道:“我雖自小便讀儒經,現又鑽研道經,但對你們佛經,可也是一竅不通啊!與你相識,正好向你請教。”
二人邊吃邊聊,不一會,便吃完齋飯,然後將桌子打掃幹淨,坐等大將軍等人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