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準備讓別的人聽懂,王選就也不準備說的淺顯了。
陳南見王選老長時間不開口,一直有個問題憋著,索性也提了出來,問道:“不知道這些話出自哪位高人之口?”
王選一愣,隨及釋然。
他現在才十三歲的年紀,哪裏像是能夠悟出這種道理的人,若他一直堅定是自己的觀點,反而不美,索性也就直說了:“是一位曾經見過一麵的高僧。”
陳南一聽,頓覺果然如此,他心裏暗想著王選定然大有機緣,以後一定要多親近親近。
然而王選一旦打開了話匣子,也就不準備輕易結束。
“那位高僧曾經對我說過一個關於他師傅的故事,不知道老師有沒有興趣?”
眾人隻當是王選不知道作何解釋,故意轉移話題,一時間眾說紛紜,亂作一團,然而陳南一聽此話,頓時來了興致,將這人生三重界的解釋放在了一旁。
“你且說?”
王選索性坐上了麵前的桌子,隻覺得讓老師一直站著也不是,而且中間還隔著一個桌子,於是牽引著陳南坐到了椅子上,他這一居高臨下,立馬成為了眾人的焦點。
婧兒看著此時的王選,忽然覺得他認真起來有一種說不出的美麗,美目盼兮,已然忘卻了周邊的一切。
“在古時候時候,一個寺廟的傳承傳到了第五祖,第五祖當時在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衣缽繼承人。”
“第五祖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背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王選一見眾人麵露疑惑之色,立馬解釋道:“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麵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第五祖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裏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裏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裏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
王選繼續說道:“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麵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第五祖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麵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王選講到這裏忽然停了下來,看著聽得津津有味的陳南,問道:“您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還未等陳南迴答,就有人搶先說道:“因為這個人答錯了,惹得第五祖不高興。”
“你說的不對,因為他不識字,卻偏偏要無病呻.吟,讓第五祖從內心鄙視他。”
一時之間,眾說紛紜,但無一不是說慧能愚蠢的。
王選見到陳南老師目露疑難之色,知道老師內心焦灼,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就不釣他的胃口。
“這時隻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第五祖的禪房,在那裏接受了第五祖的衣缽。”
“原來三下是三更的意思!”一時之間眾人恍然大悟。
王選輕輕一笑,他們若是知道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是如何教導孫悟空的,便不難猜到了。
陳南聽完這段故事之後,長長的舒了口濁氣,似乎吐出了內心的鬱結,整個人也開明不少。
王選眼神一亮,他知道剛剛陳南因為思索過度而陷入了一種虛弱的狀態,若是強行灌輸知識,隻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此刻看到陳南這種狀態,他立馬就續了下文。
“其實人生三重界,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陳南目視著他,像是一個老實受教的學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王選繼續剖析:“道生一,也就是說“道”這個世界的規律產生了一元的“無極”。一生二,無極這東西無色無相沒有盡頭的你也搞不清,無極產生了太極,太極這東西就是最基本的二元論,一黑一白,對立統一。二生三,三生萬物,三這個東西就成為了世界的本源。”
“三”究竟是什麽?”陳南問道。
“三這個東西就像是一個正反對立的東西,你給他加一個調和因子,所以就產生了三個狀態,或者是階段。”
不等他提問,王選繼續說道,既然他想要說得深奧一點,就要往這條不歸路一直走下去。
“簡單點說,你初次感受世界,物質就是物質,你就是你,天地不仁。你活在天地的安排中,本能的驅動中,一步步走著。
中庸的階段,你開始思考這一切到底因為什麽而產生,所有的物質又是因為什麽而變化,你徜徉在思維的海洋裏,你早已忘了眼前的大山,而是非常細致的思辨,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服務自己的東西,或是采山上之石,或是飲山澗之水,仿佛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就像一個終極,是你需要探尋的東西。
最後的階段你會發現,打開了一個又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後結果發現前方又全是黑暗,我們曾經希望改變的一切,又轉頭反蝕了自己,這世界的終極本來就存在在大山中,以及我們最一開始的靈明。我們曾經認為是表象的東西,往往其實就是最本質的真理,我們認為無盡之處的那個靈明,本身就在我們體內。
而轉頭而去,又是新的輪迴。
轉過頭來你會發現本質仍然一樣,山就是山,無論你怎麽看。你就是你,無論有山沒山。”
話音剛落,如王選料想,全場像是死一般寂靜。(未完待續。)
陳南見王選老長時間不開口,一直有個問題憋著,索性也提了出來,問道:“不知道這些話出自哪位高人之口?”
王選一愣,隨及釋然。
他現在才十三歲的年紀,哪裏像是能夠悟出這種道理的人,若他一直堅定是自己的觀點,反而不美,索性也就直說了:“是一位曾經見過一麵的高僧。”
陳南一聽,頓覺果然如此,他心裏暗想著王選定然大有機緣,以後一定要多親近親近。
然而王選一旦打開了話匣子,也就不準備輕易結束。
“那位高僧曾經對我說過一個關於他師傅的故事,不知道老師有沒有興趣?”
眾人隻當是王選不知道作何解釋,故意轉移話題,一時間眾說紛紜,亂作一團,然而陳南一聽此話,頓時來了興致,將這人生三重界的解釋放在了一旁。
“你且說?”
王選索性坐上了麵前的桌子,隻覺得讓老師一直站著也不是,而且中間還隔著一個桌子,於是牽引著陳南坐到了椅子上,他這一居高臨下,立馬成為了眾人的焦點。
婧兒看著此時的王選,忽然覺得他認真起來有一種說不出的美麗,美目盼兮,已然忘卻了周邊的一切。
“在古時候時候,一個寺廟的傳承傳到了第五祖,第五祖當時在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衣缽繼承人。”
“第五祖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背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王選一見眾人麵露疑惑之色,立馬解釋道:“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麵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第五祖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裏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裏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裏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
王選繼續說道:“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麵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第五祖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麵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王選講到這裏忽然停了下來,看著聽得津津有味的陳南,問道:“您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還未等陳南迴答,就有人搶先說道:“因為這個人答錯了,惹得第五祖不高興。”
“你說的不對,因為他不識字,卻偏偏要無病呻.吟,讓第五祖從內心鄙視他。”
一時之間,眾說紛紜,但無一不是說慧能愚蠢的。
王選見到陳南老師目露疑難之色,知道老師內心焦灼,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就不釣他的胃口。
“這時隻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第五祖的禪房,在那裏接受了第五祖的衣缽。”
“原來三下是三更的意思!”一時之間眾人恍然大悟。
王選輕輕一笑,他們若是知道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是如何教導孫悟空的,便不難猜到了。
陳南聽完這段故事之後,長長的舒了口濁氣,似乎吐出了內心的鬱結,整個人也開明不少。
王選眼神一亮,他知道剛剛陳南因為思索過度而陷入了一種虛弱的狀態,若是強行灌輸知識,隻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此刻看到陳南這種狀態,他立馬就續了下文。
“其實人生三重界,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陳南目視著他,像是一個老實受教的學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王選繼續剖析:“道生一,也就是說“道”這個世界的規律產生了一元的“無極”。一生二,無極這東西無色無相沒有盡頭的你也搞不清,無極產生了太極,太極這東西就是最基本的二元論,一黑一白,對立統一。二生三,三生萬物,三這個東西就成為了世界的本源。”
“三”究竟是什麽?”陳南問道。
“三這個東西就像是一個正反對立的東西,你給他加一個調和因子,所以就產生了三個狀態,或者是階段。”
不等他提問,王選繼續說道,既然他想要說得深奧一點,就要往這條不歸路一直走下去。
“簡單點說,你初次感受世界,物質就是物質,你就是你,天地不仁。你活在天地的安排中,本能的驅動中,一步步走著。
中庸的階段,你開始思考這一切到底因為什麽而產生,所有的物質又是因為什麽而變化,你徜徉在思維的海洋裏,你早已忘了眼前的大山,而是非常細致的思辨,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服務自己的東西,或是采山上之石,或是飲山澗之水,仿佛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就像一個終極,是你需要探尋的東西。
最後的階段你會發現,打開了一個又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後結果發現前方又全是黑暗,我們曾經希望改變的一切,又轉頭反蝕了自己,這世界的終極本來就存在在大山中,以及我們最一開始的靈明。我們曾經認為是表象的東西,往往其實就是最本質的真理,我們認為無盡之處的那個靈明,本身就在我們體內。
而轉頭而去,又是新的輪迴。
轉過頭來你會發現本質仍然一樣,山就是山,無論你怎麽看。你就是你,無論有山沒山。”
話音剛落,如王選料想,全場像是死一般寂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