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京城的局勢處於暗潮洶湧、激蕩不安中,大魏國的西北邊境就傳來了急報。
“西北邊陲告急,羌人叛亂,擾亂我朝安定,還望皇上速速降命,派遣威猛得力的幹將領兵出征!護大魏國土!”
皇帝摔了奏折,怒拍桌而言:“羌人……羌人在西北不是安穩了許多年嗎?怎麽如今起了叛亂之意?你們是怎麽管理的?”
“當年皇上您親自輕騎奔襲,率軍出征,設伏圍殲,因而震懾住了西北羌戎部族。”中書大人高勻拱手道:“再加上從前有宋起將軍鎮守邊境,羌人確實安穩不敢亂動。然而……”
“然而什麽?宋起呢?宋起呢?”皇帝高喊了幾聲,朝臣中卻並無人敢言語。
崔浩抬眼看了看皇帝的臉色,小心翼翼道:“陛下可能不太記得了……宋起去年因病迴京休養……又因朝堂上對陛下不敬之罪,早被罷了官職,不再位列於朝廷官員之中了。”
“他還在京中嗎?”皇帝皺著眉頭:“那他身體如今怎樣了?若是身體養好了,既然一向由他統領駐守西北邊境之任務,想來也是對羌人的戰術十分熟悉,當急之下換了旁人怕是比不上他。這樣吧,朕就準他戴罪立功,若是能平底羌戎之亂,就給他官複原職。想來,他也不會有什麽不滿。帶兵打仗的人,自然是以戰功……”皇帝掃視一眼:“諸位誰能去他府上傳朕的旨意?”
“皇上,”崔浩輕聲提醒道:“這宋起,怕是得辜負皇上讓他戴罪立功的美意了。他……”崔浩頓了頓,似是難以開口。
“你倒是說啊,他怎麽樣?難不成,還不願意了?朕的旨意都想違抗?”
“皇上,罪人宋起已因涉及東宮諸官禍亂,被……被斬首了。”崔浩低聲道。他這話音一落,身後的官員都不禁脊背一寒。
“什麽?!”皇帝猛地起身,居然眼前發黑,頭部有一時的眩暈。
侍立在旁的中常侍忙上前扶住皇帝:“哎喲皇上,您可得仔細點。這幾日為朝堂之事辛苦勞累,覺都沒睡過幾個時辰。陛下千萬要保重龍體啊。”
皇帝拂開他的手臂,伸手指點著麵前的眾臣:“宋起……宋起不是在京中養病嗎?好端端地,怎麽會與東宮有牽扯?”
諸臣一片寂靜。
“崔愛卿,你來說!”
“微臣之所以不敢評論此事,是怕皇上動了怒氣,為這些亂臣賊黨實在是不值。
“這種冠冕堂皇的話以後再說!現在就先跟朕說說,宋起,他不是在養病嗎?是如何又能跟東宮的事牽扯上的?”皇帝拍著桌子,追問道。
“皇上,這宋起,表麵稱是在京養病,實則並不安分。據微臣與負責徹查東宮叛亂之臣的監察使李順大人所知,罪人宋起與先景穆太子往來密切。雖不在朝為政,卻時常出入景穆王府,與當時東宮的數名罪臣私下底皆有交情,尤其是與陳平等人。”
“崔大人!”高勻上前一步,打斷崔浩的話:“崔大人此言有失公允吧?就算宋起與東宮舊臣有交情,與先太子有來往,那又算得上什麽呢?我等,不也與陳平同朝為官,算得上有交情嗎?”
“高大人此言差矣。崔某是不敢跟違抗聖令的有罪之人攀交情的。”
“你!”
“更何況,宋起已經被罷免了官職,卻數次參與東宮眾臣聚會,高大人敢保證,他就沒有參與過討論嗎?”
“皇上,”高勻抬首道:“微臣隻知,宋起其人,雖性情桀驁不馴,但是忠肝義膽,赤忱熱血。他就算與東宮往來,想來也是因為景仰先太子的賢名……”
“高大人,崔某可不是信口開河,大理寺的案宗上條條狀狀列著他參與謀叛的證據。高大人若是不信崔某的話,盡管去查!違抗皇上聖旨,包庇謀逆亂臣‘蓋氏’的佛寺,這難道不是對皇上起了異心?”
高勻氣憤地對崔浩說:“欲加之罪,崔大人自是有理,高某就算長著百張嘴,也說不過你!”
“高大人,你這話說得,可就不對了。”崔浩一副氣定神閑的模樣,道:“東宮舊臣抗旨不遵,禍亂先太子之心,這個罪名,可是皇上聖明,囑咐我等查明的。怎麽你如今,還在出言維護罪臣?你難道,在質疑皇上對他們下的命令?”
“你……你故意曲解!滿口胡謅!”高勻氣得聲音發顫,叩首道:“皇上,微臣絕無此意!還請皇上明察!”
“好了好了!”皇帝一臉不耐:“都什麽時候了?大戰迫在眉睫!西北邊境的黎民蒼生還眼巴巴地盼望著朝廷想辦法還他們安定!你們倒是能幹,一分主意都沒出,還有心思當朝爭吵!”
“微臣知罪。”見此情景,崔浩忙跪拜道:“身為臣子,自當為皇上分憂。依微臣看,如今再爭辯罪人宋起之事實在無濟於事。應當趕緊決定派遣將軍領兵奔赴西北。”
“朕不就是在問你們這個嗎?”皇帝環視朝堂,道:“有沒有自願奉命出征西北邊境,鎮壓羌戎之亂的?”
拓跋翰一直沒有說話,方才高勻大人與崔浩爭執時,他就克製住了自己加入討論的想法。今時不同往日了,即便上麵坐的皇上是自己的父親,但是首先,他是皇帝。拓跋翰知道,這種爭執沒有意義,不過是徒增了朝堂矛盾。隻是,高勻大人許是因為一向欣賞宋起的勇謀,才忍不住跟崔浩爭辯。
見眾人靜默無聲,安王拓跋餘出言道:“父皇,兒臣倒是有個想法。”
“什麽想法?說來聽聽。”
“父皇,這羌人,是早被我大魏打怕過的。不過是去年駐守邊境的將軍換了人,他們才起了僥幸之心。兒臣以為,隻需派大魏精良部隊再給他們重重一擊,相信他們也就不敢了。”
“嗯,那你覺得,誰合適?”
安王稍稍側轉了身子,遠遠地望了拓跋翰一眼。
拓跋翰內心一驚,隻聽得安王說:“父皇,兒臣本欲親率大軍,飛赴沙場,讓那些羌人見見大魏的威力。隻是……兒臣看見九弟,突然覺得,此事最適合的人選,應當是平王。”
拓跋翰攥緊了拳頭,果真,他看自己的那一眼,別有深意。
“哦?”皇帝看了看拓跋翰,問道:“安王為何覺得平王是最合適的?平王雖然也算經曆過沙場,到底年輕,從前也當不了主將。”
“父皇不記得了?九弟總是提起他的理想是為大魏盡忠,為父皇盡孝,建立一番功業。兒臣作為兄長,自然希望九弟能夠真正實現建立功業的抱負。這羌戎之亂,本就不會多麽嚴重。雙方交戰,哪一迴不是我大魏得勝?讓九弟試煉試煉,以後也能當上主將,騎馬殺敵。不會有人不服。”安王說完,轉頭問拓跋翰:“九弟,你覺得如何呢?”
拓跋翰抬起頭,見皇帝與眾臣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
“西北邊陲告急,羌人叛亂,擾亂我朝安定,還望皇上速速降命,派遣威猛得力的幹將領兵出征!護大魏國土!”
皇帝摔了奏折,怒拍桌而言:“羌人……羌人在西北不是安穩了許多年嗎?怎麽如今起了叛亂之意?你們是怎麽管理的?”
“當年皇上您親自輕騎奔襲,率軍出征,設伏圍殲,因而震懾住了西北羌戎部族。”中書大人高勻拱手道:“再加上從前有宋起將軍鎮守邊境,羌人確實安穩不敢亂動。然而……”
“然而什麽?宋起呢?宋起呢?”皇帝高喊了幾聲,朝臣中卻並無人敢言語。
崔浩抬眼看了看皇帝的臉色,小心翼翼道:“陛下可能不太記得了……宋起去年因病迴京休養……又因朝堂上對陛下不敬之罪,早被罷了官職,不再位列於朝廷官員之中了。”
“他還在京中嗎?”皇帝皺著眉頭:“那他身體如今怎樣了?若是身體養好了,既然一向由他統領駐守西北邊境之任務,想來也是對羌人的戰術十分熟悉,當急之下換了旁人怕是比不上他。這樣吧,朕就準他戴罪立功,若是能平底羌戎之亂,就給他官複原職。想來,他也不會有什麽不滿。帶兵打仗的人,自然是以戰功……”皇帝掃視一眼:“諸位誰能去他府上傳朕的旨意?”
“皇上,”崔浩輕聲提醒道:“這宋起,怕是得辜負皇上讓他戴罪立功的美意了。他……”崔浩頓了頓,似是難以開口。
“你倒是說啊,他怎麽樣?難不成,還不願意了?朕的旨意都想違抗?”
“皇上,罪人宋起已因涉及東宮諸官禍亂,被……被斬首了。”崔浩低聲道。他這話音一落,身後的官員都不禁脊背一寒。
“什麽?!”皇帝猛地起身,居然眼前發黑,頭部有一時的眩暈。
侍立在旁的中常侍忙上前扶住皇帝:“哎喲皇上,您可得仔細點。這幾日為朝堂之事辛苦勞累,覺都沒睡過幾個時辰。陛下千萬要保重龍體啊。”
皇帝拂開他的手臂,伸手指點著麵前的眾臣:“宋起……宋起不是在京中養病嗎?好端端地,怎麽會與東宮有牽扯?”
諸臣一片寂靜。
“崔愛卿,你來說!”
“微臣之所以不敢評論此事,是怕皇上動了怒氣,為這些亂臣賊黨實在是不值。
“這種冠冕堂皇的話以後再說!現在就先跟朕說說,宋起,他不是在養病嗎?是如何又能跟東宮的事牽扯上的?”皇帝拍著桌子,追問道。
“皇上,這宋起,表麵稱是在京養病,實則並不安分。據微臣與負責徹查東宮叛亂之臣的監察使李順大人所知,罪人宋起與先景穆太子往來密切。雖不在朝為政,卻時常出入景穆王府,與當時東宮的數名罪臣私下底皆有交情,尤其是與陳平等人。”
“崔大人!”高勻上前一步,打斷崔浩的話:“崔大人此言有失公允吧?就算宋起與東宮舊臣有交情,與先太子有來往,那又算得上什麽呢?我等,不也與陳平同朝為官,算得上有交情嗎?”
“高大人此言差矣。崔某是不敢跟違抗聖令的有罪之人攀交情的。”
“你!”
“更何況,宋起已經被罷免了官職,卻數次參與東宮眾臣聚會,高大人敢保證,他就沒有參與過討論嗎?”
“皇上,”高勻抬首道:“微臣隻知,宋起其人,雖性情桀驁不馴,但是忠肝義膽,赤忱熱血。他就算與東宮往來,想來也是因為景仰先太子的賢名……”
“高大人,崔某可不是信口開河,大理寺的案宗上條條狀狀列著他參與謀叛的證據。高大人若是不信崔某的話,盡管去查!違抗皇上聖旨,包庇謀逆亂臣‘蓋氏’的佛寺,這難道不是對皇上起了異心?”
高勻氣憤地對崔浩說:“欲加之罪,崔大人自是有理,高某就算長著百張嘴,也說不過你!”
“高大人,你這話說得,可就不對了。”崔浩一副氣定神閑的模樣,道:“東宮舊臣抗旨不遵,禍亂先太子之心,這個罪名,可是皇上聖明,囑咐我等查明的。怎麽你如今,還在出言維護罪臣?你難道,在質疑皇上對他們下的命令?”
“你……你故意曲解!滿口胡謅!”高勻氣得聲音發顫,叩首道:“皇上,微臣絕無此意!還請皇上明察!”
“好了好了!”皇帝一臉不耐:“都什麽時候了?大戰迫在眉睫!西北邊境的黎民蒼生還眼巴巴地盼望著朝廷想辦法還他們安定!你們倒是能幹,一分主意都沒出,還有心思當朝爭吵!”
“微臣知罪。”見此情景,崔浩忙跪拜道:“身為臣子,自當為皇上分憂。依微臣看,如今再爭辯罪人宋起之事實在無濟於事。應當趕緊決定派遣將軍領兵奔赴西北。”
“朕不就是在問你們這個嗎?”皇帝環視朝堂,道:“有沒有自願奉命出征西北邊境,鎮壓羌戎之亂的?”
拓跋翰一直沒有說話,方才高勻大人與崔浩爭執時,他就克製住了自己加入討論的想法。今時不同往日了,即便上麵坐的皇上是自己的父親,但是首先,他是皇帝。拓跋翰知道,這種爭執沒有意義,不過是徒增了朝堂矛盾。隻是,高勻大人許是因為一向欣賞宋起的勇謀,才忍不住跟崔浩爭辯。
見眾人靜默無聲,安王拓跋餘出言道:“父皇,兒臣倒是有個想法。”
“什麽想法?說來聽聽。”
“父皇,這羌人,是早被我大魏打怕過的。不過是去年駐守邊境的將軍換了人,他們才起了僥幸之心。兒臣以為,隻需派大魏精良部隊再給他們重重一擊,相信他們也就不敢了。”
“嗯,那你覺得,誰合適?”
安王稍稍側轉了身子,遠遠地望了拓跋翰一眼。
拓跋翰內心一驚,隻聽得安王說:“父皇,兒臣本欲親率大軍,飛赴沙場,讓那些羌人見見大魏的威力。隻是……兒臣看見九弟,突然覺得,此事最適合的人選,應當是平王。”
拓跋翰攥緊了拳頭,果真,他看自己的那一眼,別有深意。
“哦?”皇帝看了看拓跋翰,問道:“安王為何覺得平王是最合適的?平王雖然也算經曆過沙場,到底年輕,從前也當不了主將。”
“父皇不記得了?九弟總是提起他的理想是為大魏盡忠,為父皇盡孝,建立一番功業。兒臣作為兄長,自然希望九弟能夠真正實現建立功業的抱負。這羌戎之亂,本就不會多麽嚴重。雙方交戰,哪一迴不是我大魏得勝?讓九弟試煉試煉,以後也能當上主將,騎馬殺敵。不會有人不服。”安王說完,轉頭問拓跋翰:“九弟,你覺得如何呢?”
拓跋翰抬起頭,見皇帝與眾臣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