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璽書頒下,兮君都不清楚具體的內容,事實上,她也沒想去關注。


    ——霍光到椒房殿,話說得很客氣,但是,也很直白:“廣陵王不可承宗廟之重。諸侯至親莫過於昌邑王。皇後宜征之,繼皇帝後。”


    兮君自然點頭同意,隨後便讓內謁者令用璽,至於璽書……根本都沒有送到椒房殿。


    其實,霍光也沒有看。


    ——用璽之事說完之後,兮君並沒有讓霍光離開,而是讓大長秋去處理璽書事了。


    兮君問了另一件事。


    “大父……既征昌邑王……長樂是否當備?”兮君問得挺猶豫的,不時地還向身邊的長禦看一眼,讓霍光不由冷了臉色。


    “此乃皇後所疑?”霍光不悅地反問。


    兮君垂下眼,沒有迴答,卻也算是迴答了。


    霍光自然是不高興,冷冷地掃了一眼殿中的侍禦,嚇得所有都屏住了唿吸,他才冷哼了一聲,看向外孫女道:“長樂宮也罷,後宮也罷,皆以中宮為主,中宮但可適意。”


    ——別說是對自己的外孫女,就是之前對劉弗陵,霍光也從未限製過其對宮殿的要求。


    ——不過是嚴禁其交通內外而已。


    兮君應諾,又解釋了一下:“新君即位,必要立皇後……吾不宜久居椒房……”


    聽到外孫女的這個解釋,霍光倒是挑眉笑了一下,卻沒有說什麽,隻是道:“少府將往昌邑,斂、殯等事,中宮須稍留意。”


    兮君這才知道,往昌邑的使者中有少府,她不由愕然:“少府亦往?”


    ——有必要嗎?


    霍光沒有解釋,倒是將派往昌邑的使者細說了一下:“將遣宗正、少府、光祿大夫、中郎將往昌邑國。”


    兮君不由愕然,想問又不知從何說起,隻能張了張嘴,又重新合上,看著自己的外祖父,有些不知所措了。


    這一次,霍光也沒有再多說,而是起身請退,兮君也不好阻止,隻能看著自己的外祖父離開。


    霍光離開之後,又過了好一會兒,兮君才抬頭看向左右,有些茫然地問道:“大父何必如此遣使?”


    中宮侍禦麵麵相覷,卻是半晌都沒有人吭聲。


    ——諸侍禦中,有不知道的,卻也有知道的,隻是……知道的……又怎麽敢隨意說呢?


    好一會兒,傅母輕咳了一聲,低聲道:“中宮未曾往長樂宮,何妨一行?”


    包括皇後在內,殿上所有人的目光迅速集中到傅母上,傅母除了微笑著看著皇後,什麽都不能做……


    “……亦可……”半晌之後,兮君才垂下眼,開口應了傅母的要求。


    ——如何遣使又與她何幹呢?


    ——還不如多關心一下長樂宮的狀況!


    ——無論是誰即位……她總是要去的……


    ******


    從椒房殿到承明殿,霍光的心情還是不錯的。


    雖然在椒房殿時,霍光表現了不悅,但是,事實上,對於椒房殿的事情,霍光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他的外孫女又豈是連左右侍禦都無法掌控的人?


    ——不過,那個問題……恐怕是……另有人關心這個答案。


    霍光迴想了一下自己方才的表現,頗有興趣地暗暗猜測——那人對答案滿意嗎?


    霍光迴到承明殿時,杜延年已經往禦史大夫寺去了——無論頒詔,還是乘傳,都需禦史大夫處置——殿中隻有張安世一個人,坐在原位,慢慢地看著之前那份關於昌邑王的簡冊。


    見霍光迴來,張安世起身行了禮,隨後便將一卷劄冊奉予霍光:“尺一板已封,幼公於此謄所詔。”


    霍光點了點頭,展開劄冊,漫不經心地掃了一眼,隨即便失笑:“幼公……竟書此……”


    ——杜延年行事圓滑,不要說詔書,就是奏書,都一貫言辭委婉,處處留有餘地。


    ——這一次……居然寫得……這樣……直白?


    一時之音,霍光倒是想不出更好的形容了。


    不過,這樣的直白,顯然是合霍光的心意的。


    ——也不說其它,先將人征召入京再說!


    ——其實,杜延年倒不是特地把這份詔書寫成這樣的,他也沒有想太多,隻是因為霍光不在,卻要先寫出一份草稿,杜延年擔心自己寫的太多,反而有錯,於是,他很乖覺地將詔書往直白了寫,隻寫那些必要的東西。


    張安世自然也是明白的,笑著就說了一句:“臣以為幼公亦宜往昌邑。”


    霍光挑眉,輕笑著搖了遙頭,感歎道:“惜乎……”


    張安世不禁笑出聲。


    ******


    就如霍光所想的那樣,這份詔書太直白了!


    便樂成、劉德、丙吉與利漢在禦史大夫寺聽到杜延年的交代,便嚇了一跳。


    劉德比較厚道,斟酌著對杜延年道:“太仆……征昌邑王?是否不妥……”


    ——大家都知道,讓昌邑王來京,就是為了立其為皇帝!


    ——對新君……用“征”……合適嗎?


    杜延年瞥了一眼劉德,卻沒有迴答。


    “宗正此言差矣!”


    杜延年不開口,立刻就有人主動跳出來了。


    便樂成一臉正義凜然的模樣,毫不客氣地對劉德道:“未受璽綬,昌邑王僅是諸侯王!即使其即皇帝位,皇太後征之,又有何不可?”


    ——宗藩入繼是繼大宗正統,所奉也是大宗之祭。


    ——比如孝文皇帝,承的是高皇帝之嗣,無論呂氏如何,宗廟之中,孝文皇帝供奉的仍然是高皇帝與高皇後,就是孝惠皇帝與孝惠皇後的寢廟也是不能落下的。


    ——相較諸侯王入繼大宗,當今這位上官皇後可是要正統得多了!


    劉德是宗正,對這些禮法上的事情自然是清楚,因此,對便樂成的話,他一時也找不出道理可以反駁,隻能沉默下來。


    四人中,利漢是張安世選出來的中郎將,別的可能差一點,但是,絕對是忠厚老成之人,而且,他也明白,他這個中郎將,秩位是不低,可是,跟同行的其它三人比起來……他根本什麽都不是,不過就是衛長長!因此,利漢一聽說自己一行是去昌邑征王入京,他便打定了主意,一個字都不多說,同行的三位貴人怎麽說,他便怎麽做!


    除了利漢,便樂成是反駁劉德的,自然不可能再說什麽緩和的話,丙吉倒是出了名的厚道人,但是,這會兒,他也沒有吭聲,為劉德解圍。


    ——丙吉曾是霍光的長史,如今更是給事中,自然是霍光的親信;便樂成雖然不算霍光的親信,但是,一貫都是依駙霍光的……


    一見這兩人都是這樣的態度,劉德心中就是再有想法,也不會多說一個字——他是厚道,但是,他可不是什麽直臣!


    見四人不再多話了,杜延年便沒有再多說什麽,蔡義也笑嗬嗬地上前,將封了“禦史大夫之印”的傳信交給便樂成。劉德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杜延年,卻沒有再說什麽。


    傳信是兩份。一份五封,一份七封。便樂成知道,五封是使者可以動用置傳與馳傳的標識。


    ——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乘傳,一馬二馬為軺傳。


    雖然五封傳信見得少,但是,作為少府,他還是見過的,可是,七封……


    “此傳信……”便樂成不解地請教禦史大夫。


    蔡義輕笑,卻沒有說話,隻是讓看向杜延年。杜延年點了點劉德手上的璽書:“皇後詔,昌邑王以七乘傳詣長安邸。”


    ——七乘傳,要動用七匹馬……


    ——所以是七封……


    便樂成等人恍然大悟,卻也不敢再耽擱了,連忙向禦史大夫告辭,便急忙出發。


    奉璽書使乘馳傳,一晝夜至少行千裏。四人再加上護衛的中郎,都是年富力強之人,一路不停,速度並不慢,盡管如此,趕到昌邑也是十餘日之後了。


    很不湊巧,到昌邑時,尚是醜時,劉德到底年紀已大,一路下來,著實是有些受不了,眼見昌邑就在眼前了,劉德便想稍作休息,待天明之後,再入城傳詔。便樂成也有些心動,利漢自然也沒有異議,他麾下的中郎有不少都是一路騎馬過來的,比乘車辛苦過了。於是,幾人都看向了丙吉。


    丙吉仍舊是一臉地溫和,沒有附和,也沒有反對,隻是看向便樂成,誠懇地道:“既以七乘傳征王,吾等豈可……惜身?”


    這句話一出,三人都不好說了,於是,一行人直馳昌邑城門,以璽書、符節開了城門。


    昌邑國原為山陽郡,在山陽郡之前是山陽國,是從梁國分出來諸侯王國。下轄二十二縣,昌邑為首。


    這四個使者來得迅速,直到四人到了昌邑王宮的宮門前,昌邑國上下尚不知道此事。因此,最先知道漢有使者來昌邑的是昌邑中尉王吉,隨後是郎中令龔遂,第三個才是昌邑相安樂。


    安樂趕到時,王吉與龔遂已經將四位使者請到了前殿,正在陪著說話,四人倒也客氣,有一句沒一句地應著。不過,見安樂進來,又聽龔遂介紹了安樂的身份,四人的臉色就不好看了。


    劉德害怕便樂成與丙吉說話不好聽,便搶先道:“相已至,大王可能受璽書?”


    ——相在宮外都到了,宮殿的主人反而遲遲未來……


    安樂與王吉、龔遂相視一眼,最後,還是由安樂出麵詢問:“未知璽書……”


    丙吉挑眉應了一句,似笑非笑地道:“莫非相可代大王受璽書?”隨即不等安樂迴答,便道:“仆不知其它,然此璽書非王不可受。”


    便樂成湊了一句:“君等毋憂,速請王!”


    沒等安樂說話,眾人就聽殿外傳來一陣不耐煩的聲音:“來也!來也!”


    四人循聲望去,卻見一個頭髻淩亂,衣襟鬆散的年輕打著嗬欠走了進來,身邊圍著一群宦者,手上都捧著冠帶之物……


    昌邑國三位重臣不由變了臉,龔遂的嘴角更是不住地抽動。半晌,四人才聽昌邑相用近乎麻木的聲音為他們介紹:“此即吾王……”


    四人慢慢地點頭,直到昌邑王走到安樂跟前,便樂成才恍然迴神,連忙催促劉德:“宗正,發璽書!”


    劉德深吸了一口氣,將璽書的封檢示於昌邑君臣,隨後才打開封檢,取出詔書,朗聲宣讀。


    劉德的話音方落,昌邑國的三位重臣還在交換眼色,殿中忽然響迸出砰的一聲,殿上的光線陡然一暗,便樂成一行都是一驚,全都將身上所佩的刀劍拔出來,再一看,卻隻見那位年輕的王者推倒了身邊的青玉多枝燈,連帶著旁的幾盞豆形燈也翻倒在地,而昌邑王還在不停地踢身邊的燈、幾、壺……


    眾人目瞪口呆,等殿上幾乎沒有什麽擺設還在正常的位置了,那位昌邑王才停下動作,靜靜地站在殿中,便樂成與其它三人交換了一下眼色,正要說話,就見年輕的昌邑王狠狠地一跺腳,右手握權,直衝向上。


    “我往長安!我將為帝!萬歲!”劉賀大喊。


    滿地狠藉的昌邑前殿一片死寂。(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樂夜未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楚並收藏長樂夜未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