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獄與中都官獄不同。
廷尉掌刑辟,是公卿之中唯一的掌刑之官,一般來說,諸郡國有重大疑難案件都上報至廷尉寺求解,另外,皇帝也會將特別的案件交由廷尉處理。
比如,孝文皇帝車駕出行,過中渭橋時,有一人從橋下走,以至天子之馬受驚。此人被捕後,就被交由廷尉處理。
當時的廷尉是張釋之。因為此案,倒是留下了君臣之間的一段經典對答。
——張釋之驗問此案中的被捕之人,那人也認罪,老老實實地答了:“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以為行過,既出,見車騎,即走耳。”
——張釋之具此奏報:“此人犯蹕,當罰金。”如此輕的刑罰,孝文皇帝當然十分不滿,怒言:“此人親驚吾馬,馬賴和柔,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張釋之解釋:“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孝文皇帝思慮良久,終究是認同了張釋之的解釋。
雖然是地位最高的刑官,也是“天下之平”,但是,天下之獄並不是真的全都要報廷尉。不說諸郡國也,即便京師之內,也是三輔分治之。一般來說,在外之獄,郡縣則守令主之,侯王國其始內史主之,後屬於相。三輔及守令、相皆有專殺之權。更別說還有丞相、禦史大夫以及各卿都可治獄。而且,皇帝還會委派使者直接治獄,也就是“詔獄”。
中都其它官獄還可以分一分是不是詔獄,廷尉獄本身就是詔獄。
既然是詔獄,也就與一般治獄不同,對於案驗、訊鞠、論報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往往依形勢而定,而且,廷尉獄畢竟九卿屬下,會係於此獄的不是高官顯爵之人,需要經過“雜治”、“雜議”的繁瑣過程才能定罪,就是案情重大、關係複雜,涉及方方麵麵人物,需要連逮追捕,所費的時間自然更多。當然,諸如犯人不肯招供認罪,或者定罪上報後皇帝拖延不準之類的情況也不會因為是廷尉獄就沒有,因此,“久係不決”並不罕見。
比如,如今就囚於廷尉獄的魏相。
——因為被人告發賊殺不辜,事下有司,沒等到正式的處理意見,就因為治下之民過於熱心的求情,而惹怒了本就對其不滿的霍光……
——下獄尉獄!
幸好,也隻是下廷尉獄。
……
魏相也明白,自己這次看著兇險,但是,霍光畢竟不是酷吏,也不是暴虐之人,並不會因為一時的心情就真的欲將人置之死地,因此,從河南到京師的這一路上,他不僅想好應對之辭,還讓一路同行的家奴給家中的妻子送了信,讓妻子出麵,拜訪幾個與他頗有交情的京師官吏,總算是得了一個準信。
——大將軍尚未定其罪。
等到了京師,家奴把話傳到,魏相才明白自己犯了大錯。
——先是河南之民聚函穀關欲入京為其請,這也是常例,不算什麽,但是,戍中都官的河南卒又當道攔了霍光的車駕……
——不能說河南卒做錯了,隻是,兩件事並到一塊兒……
——霍光除了厭惡,對他還能什麽印象?
魏相也隻能自認倒黴了。
也是因此,魏相對自己的前途十分不安。
——不過……
——讓霍光生了厭……
——他還有前途可言嗎?
雖然也知道了可能要赦天下的消息,但是,魏相的沮喪失望並沒有消失,直到丙吉來獄中看他。
丙吉是當過廷尉監的,如今是光祿大夫,又是霍光的親信之人,想進廷尉獄探視一個人,隻要那人不是什麽大逆之罪,廷尉上下自然是不會阻礙。
丙吉對廷尉獄也算熟悉,問清了魏相的囚室,也不要獄吏相陪,要了一盞行燈,就單獨進去了。
能在廷尉獄待著的小吏自然都是有眼色的,見丙吉這般姿態,便都極有眼色地止了步,在獄外候著。
廷尉獄與其它官獄一樣,裏麵總是很黑暗,零星地掛了幾盞燈,權作照明。丙吉走得很小心,他雖然熟悉獄中的情況,但是,畢竟也多時不來,不時就得停下辨一辨囚室的具體位置。不過,一路下來,總算是沒有走錯過。
站在魏相的囚室外,看著裏麵坐著的憔悴身影,丙吉挑了挑眉,才擱下行燈,喚了一聲:“弱翁安否?”
下獄一年,魏相的反應慢了不止一點兒,先認出丙吉的反而是跟來獄中服侍魏相的大奴。
“光祿大夫。”魏家蒼頭連忙跪下行禮。
當時,魏家人為了魏相的案子,也是去過丙吉家的。
魏相這時才站了起來,抬看向在木柵外負手而立的丙吉,不由苦笑著一揖。
“少卿。”
獄中也不便宜,丙吉答了禮,看了看囚室,確認魏相在獄中並未受刑,再看看他強打精神,卻難以掩飾的頹廢模樣,不由就搖了搖頭:“魏君……”
“古之君子何如則仕?”丙吉正色而言。
魏相不由凜然,隨即便麵露愧色。
丙吉所言其實是昔日陳子問孟子的問題。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若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魏相與丙吉都精於經術,魏相如何能不明白丙吉的意。
——其實就是勸他。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若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魏相振奮了精神,隨即又歎了一口氣:“古之君子仕乎?”
丙吉一怔,隨即便不由莞爾:“三月無君,弱翁皇皇乎?”
兩人的問答同樣出自《孟子》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丙吉的話雖然用典,卻是說魏相如此頹廢是因為失其官,不能為君效力了……
魏相愕然,卻也忍不住笑了,笑過才答:“何止三月?!君來非吊?”
——他何下獄這麽了,丙吉來,難道不是安慰他嗎?
丙吉笑了笑,倒也沒有否認,又踱著步,看了看魏相左右的囚室,見都是空置的囚室,他才重新走到魏相的囚室前。
——魏相畢竟是二千石,所在囚室也算是規格高的,否則,他家的奴婢也不能進來。
——這種囚室最重要的就是清靜,當然,也是為了防止罪人在獄中串連。
見丙吉如此,魏相心中倒是一動。
——莫不是有什麽好消息?
丙吉這個人,魏相是了解的,人是不錯的,心性敦厚,卻也不乏手腕,人脈更廣。
兩人相識多年,關係不錯,但是,也絕對不是過命的交情。盡管如此,魏家人求上門時,丙吉沒有推托,卻也沒有全應,隻是說會代為打探一下消息,盡力幫忙。魏家人以為是虛辭,等魏相進了廷尉獄,聽獄吏一說,才知道丙吉之前已經來打點過了。
用獄吏的話說,不是丙吉這層關係,魏家要打點的就多了去了,還未必真的能讓魏相舒坦多少。
魏相是感激丙吉的。
不過,後來,魏家人再去丙吉家,丙吉就不肯見,其中透出的意思讓魏家所有人都心驚不已。
——丙吉的迴避就意味著,在魏相的事情,他沒有能做的了。
魏相的頹廢倒有一大半是因為這個消息。
——在魏相認識的人中,丙吉算是離霍光最近的一個人了。
——霍光的態度才決定一切啊!
……
——這會兒,丙吉來了……
“當真要赦天下?”魏相問道。
丙吉點頭:“然。”
——這也不算什麽秘密。
魏相看著丙吉,原本神色黯然的雙眼又亮了一些。
“大將軍……”魏相有些緊張。
——應該是好消息吧……
丙吉笑了笑:“君當仕。”
魏相閉上眼,心裏卻激動不已。
——這一關……算是真的過了!
******
元鳳六年,夏,赦天下。
魏相出獄,隨即有詔,令其守茂陵令。(未完待續。)
廷尉掌刑辟,是公卿之中唯一的掌刑之官,一般來說,諸郡國有重大疑難案件都上報至廷尉寺求解,另外,皇帝也會將特別的案件交由廷尉處理。
比如,孝文皇帝車駕出行,過中渭橋時,有一人從橋下走,以至天子之馬受驚。此人被捕後,就被交由廷尉處理。
當時的廷尉是張釋之。因為此案,倒是留下了君臣之間的一段經典對答。
——張釋之驗問此案中的被捕之人,那人也認罪,老老實實地答了:“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以為行過,既出,見車騎,即走耳。”
——張釋之具此奏報:“此人犯蹕,當罰金。”如此輕的刑罰,孝文皇帝當然十分不滿,怒言:“此人親驚吾馬,馬賴和柔,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張釋之解釋:“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孝文皇帝思慮良久,終究是認同了張釋之的解釋。
雖然是地位最高的刑官,也是“天下之平”,但是,天下之獄並不是真的全都要報廷尉。不說諸郡國也,即便京師之內,也是三輔分治之。一般來說,在外之獄,郡縣則守令主之,侯王國其始內史主之,後屬於相。三輔及守令、相皆有專殺之權。更別說還有丞相、禦史大夫以及各卿都可治獄。而且,皇帝還會委派使者直接治獄,也就是“詔獄”。
中都其它官獄還可以分一分是不是詔獄,廷尉獄本身就是詔獄。
既然是詔獄,也就與一般治獄不同,對於案驗、訊鞠、論報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往往依形勢而定,而且,廷尉獄畢竟九卿屬下,會係於此獄的不是高官顯爵之人,需要經過“雜治”、“雜議”的繁瑣過程才能定罪,就是案情重大、關係複雜,涉及方方麵麵人物,需要連逮追捕,所費的時間自然更多。當然,諸如犯人不肯招供認罪,或者定罪上報後皇帝拖延不準之類的情況也不會因為是廷尉獄就沒有,因此,“久係不決”並不罕見。
比如,如今就囚於廷尉獄的魏相。
——因為被人告發賊殺不辜,事下有司,沒等到正式的處理意見,就因為治下之民過於熱心的求情,而惹怒了本就對其不滿的霍光……
——下獄尉獄!
幸好,也隻是下廷尉獄。
……
魏相也明白,自己這次看著兇險,但是,霍光畢竟不是酷吏,也不是暴虐之人,並不會因為一時的心情就真的欲將人置之死地,因此,從河南到京師的這一路上,他不僅想好應對之辭,還讓一路同行的家奴給家中的妻子送了信,讓妻子出麵,拜訪幾個與他頗有交情的京師官吏,總算是得了一個準信。
——大將軍尚未定其罪。
等到了京師,家奴把話傳到,魏相才明白自己犯了大錯。
——先是河南之民聚函穀關欲入京為其請,這也是常例,不算什麽,但是,戍中都官的河南卒又當道攔了霍光的車駕……
——不能說河南卒做錯了,隻是,兩件事並到一塊兒……
——霍光除了厭惡,對他還能什麽印象?
魏相也隻能自認倒黴了。
也是因此,魏相對自己的前途十分不安。
——不過……
——讓霍光生了厭……
——他還有前途可言嗎?
雖然也知道了可能要赦天下的消息,但是,魏相的沮喪失望並沒有消失,直到丙吉來獄中看他。
丙吉是當過廷尉監的,如今是光祿大夫,又是霍光的親信之人,想進廷尉獄探視一個人,隻要那人不是什麽大逆之罪,廷尉上下自然是不會阻礙。
丙吉對廷尉獄也算熟悉,問清了魏相的囚室,也不要獄吏相陪,要了一盞行燈,就單獨進去了。
能在廷尉獄待著的小吏自然都是有眼色的,見丙吉這般姿態,便都極有眼色地止了步,在獄外候著。
廷尉獄與其它官獄一樣,裏麵總是很黑暗,零星地掛了幾盞燈,權作照明。丙吉走得很小心,他雖然熟悉獄中的情況,但是,畢竟也多時不來,不時就得停下辨一辨囚室的具體位置。不過,一路下來,總算是沒有走錯過。
站在魏相的囚室外,看著裏麵坐著的憔悴身影,丙吉挑了挑眉,才擱下行燈,喚了一聲:“弱翁安否?”
下獄一年,魏相的反應慢了不止一點兒,先認出丙吉的反而是跟來獄中服侍魏相的大奴。
“光祿大夫。”魏家蒼頭連忙跪下行禮。
當時,魏家人為了魏相的案子,也是去過丙吉家的。
魏相這時才站了起來,抬看向在木柵外負手而立的丙吉,不由苦笑著一揖。
“少卿。”
獄中也不便宜,丙吉答了禮,看了看囚室,確認魏相在獄中並未受刑,再看看他強打精神,卻難以掩飾的頹廢模樣,不由就搖了搖頭:“魏君……”
“古之君子何如則仕?”丙吉正色而言。
魏相不由凜然,隨即便麵露愧色。
丙吉所言其實是昔日陳子問孟子的問題。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若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魏相與丙吉都精於經術,魏相如何能不明白丙吉的意。
——其實就是勸他。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若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魏相振奮了精神,隨即又歎了一口氣:“古之君子仕乎?”
丙吉一怔,隨即便不由莞爾:“三月無君,弱翁皇皇乎?”
兩人的問答同樣出自《孟子》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丙吉的話雖然用典,卻是說魏相如此頹廢是因為失其官,不能為君效力了……
魏相愕然,卻也忍不住笑了,笑過才答:“何止三月?!君來非吊?”
——他何下獄這麽了,丙吉來,難道不是安慰他嗎?
丙吉笑了笑,倒也沒有否認,又踱著步,看了看魏相左右的囚室,見都是空置的囚室,他才重新走到魏相的囚室前。
——魏相畢竟是二千石,所在囚室也算是規格高的,否則,他家的奴婢也不能進來。
——這種囚室最重要的就是清靜,當然,也是為了防止罪人在獄中串連。
見丙吉如此,魏相心中倒是一動。
——莫不是有什麽好消息?
丙吉這個人,魏相是了解的,人是不錯的,心性敦厚,卻也不乏手腕,人脈更廣。
兩人相識多年,關係不錯,但是,也絕對不是過命的交情。盡管如此,魏家人求上門時,丙吉沒有推托,卻也沒有全應,隻是說會代為打探一下消息,盡力幫忙。魏家人以為是虛辭,等魏相進了廷尉獄,聽獄吏一說,才知道丙吉之前已經來打點過了。
用獄吏的話說,不是丙吉這層關係,魏家要打點的就多了去了,還未必真的能讓魏相舒坦多少。
魏相是感激丙吉的。
不過,後來,魏家人再去丙吉家,丙吉就不肯見,其中透出的意思讓魏家所有人都心驚不已。
——丙吉的迴避就意味著,在魏相的事情,他沒有能做的了。
魏相的頹廢倒有一大半是因為這個消息。
——在魏相認識的人中,丙吉算是離霍光最近的一個人了。
——霍光的態度才決定一切啊!
……
——這會兒,丙吉來了……
“當真要赦天下?”魏相問道。
丙吉點頭:“然。”
——這也不算什麽秘密。
魏相看著丙吉,原本神色黯然的雙眼又亮了一些。
“大將軍……”魏相有些緊張。
——應該是好消息吧……
丙吉笑了笑:“君當仕。”
魏相閉上眼,心裏卻激動不已。
——這一關……算是真的過了!
******
元鳳六年,夏,赦天下。
魏相出獄,隨即有詔,令其守茂陵令。(未完待續。)